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孫過庭《書譜》楷草對照字帖及釋文 (高清照片)

 昵稱47037518 2022-01-27

以上是孫過庭畫像。


孫過庭(646~691)。中國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名虔禮,以字行。吳郡富陽(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曾任右衛(wèi)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胸懷大志,博雅好古。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師承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


著《書譜》二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六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chuàng)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楷草對照《書譜》中每一張照片已經過后期修改各種參數,制作成“高清照片”,使照片更加清晰。照片放大兩倍以后也不模糊。


楷草對照《書譜》大約七十張,版面有差別,一般《書譜》字帖是六列,此對照字帖是五列。每幅字帖下面都有釋文,《書譜》釋文每天不斷更新中……,目前只有三幅字帖釋文。便于同學們學習書法理論,最后附有《書譜》中所用草書符號二十多幅,更方便同學們欣賞、臨摹和練習。


歷史上的書法作品那么多,為什么非要學習《書譜》呢,現總結為以下兩點原因:


1、我們知道,孫過庭是王羲之筆法的集大成者,雖然為人類唐代書法家,但他的書法確保留了大量的魏晉時期的筆法,比如“絞鋒”的運用。


孫過庭本人也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不僅僅在書法上,他在《書譜》這篇文章里也是極力的推崇王羲之,貶低王獻之的。


可見他對王羲之的崇拜,當然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學習王羲之書法,我們知道,在唐代是有王羲之的很多真跡的,孫過庭肯定也是見過的。


而現在,王羲之的真跡一幅也沒有了,只能看到唐代人的摹本了,而孫過庭書譜又是真跡,能夠透過他的字學習到一點王羲之的筆法。

通過孫過庭的墨跡,也能更好的理解王羲之的刻帖,孫過庭算是一個學習王羲之的跳板。


2、孫過庭的書譜是一篇著名的理論著作

孫過庭的書譜全文3700余字,不僅講述了他自己單位學習書法的經歷,還闡明了什么是書法,書法是一門藝術,“尚情”是書法的目的,并對他認為比較好的書法家進行了評論。


同時他還認為漢字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藝術性,書法家要不僅僅要學習技法,還要有好的品德。


還對于五種書體的特點,包括具體的筆法、墨法和章法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此外還對于學習書法的步驟、練習時需要的環(huán)境和工具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述。


它是一篇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書法理論文章,既有理論的闡述也有具體的技法指導,是每一位書法愛好者必須要學習的。


當然對于學習草書的朋友,孫過庭的書譜就更重要了,因為他的篇幅比較長,是學習草書字法和筆法的重要的教材。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1


以上釋文: 若論自古以來,字寫得好之人,則漢、魏時期的鐘繇、張芝最為高絕;晉朝末期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可謂神妙。


《書譜》是最有價值的一本書法理論書,總結分析了歷代書法大家的字體特點,精辟到位,通俗易懂,這樣給后人學習書法有了更好的指導。


首先《書譜》是最有含金量的一本書法理論書,只要遵循認真學習這些理論對書法的練習有質的提升。?這本書是孫過庭精心研究回顧漢晉四位大書法家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的成就及不同的書風,尤其是“二王”的,總結了書法發(fā)展的總體特點是“古質而今妍”。二王父子的功績,就在于他們走在這條道路的最前列,是當時人們審美觀點在書法上的集中體現,所以才成為書法大師。要學書法,就必須取法乎上,鐘、張、二王的生花妙筆,正是人們師法的最佳范本。?


其次,就是《書譜》總結了各個不同階段該如何學習書法及如何攀登書法高峰,《書譜》共三千七百字,涉及面確很廣,有書法發(fā)展史、如何學書師承、怎樣重視功力、要廣泛吸納涉獵知識、如何創(chuàng)作條件、學書要有正確的途徑、最主要的對書法愛好者提出了書寫技巧以及如何攀登書法高峰等等課題,至今仍更具有現實意義。


?所以從《書譜》的內容可以看出把他作為書法愛好者的必修課那是最合適不過了,還有細觀《書譜》的墨跡,也是很有臨摹的價值,孫過庭既得二王筆法的真諦,又有所發(fā)揚、創(chuàng)新。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2


以上釋文:王羲之嘗言:“近來探究各名家的書跡,鐘繇、張芝的字相信已屬最好。其余之人的字,都不值得欣賞?!笨梢赃@樣說:鐘繇、張芝之后,繼而便是王羲之、王獻之。王羲之又曾經說道:“我的字和鐘繇、張芝的字相比較,則與鐘繇互為匹敵,或者可以說,超過了他。


《書譜》的藝術特點:


細觀《書譜》墨跡,孫過庭既得二王筆法的真諦,又有所發(fā)揚、創(chuàng)新。全篇開始一段用筆沉穩(wěn)。速去援來,應規(guī)入矩,就象交響曲的引子,意和氣平;中間寫得興起,筆勢漸轉放縱,點畫相連,鉤環(huán)牽引;到了后段,隨逸興遄飛而達到高潮,只見筆下生風,波詭云譎,盡情揮灑。首尾三千余言,高潮迭起一氣呵成,真是“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達到了“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的化境。


看《書譜》的用筆,流暢婉轉中極富變化,“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映帶俯仰,氣脈貫通。筆端或輕如蟬翼,或重若崩云,剛中顯柔,柔中寓剛,飛動輕繼,意趣盎然。


《書譜》筆法雖源于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為雋拔剛斷、富于變化。最具有特點的是橫劃、長點捺,先頓筆重按,后順筆出鋒,使一筆中陡然出現兩種變化,波瀾跌宕,神采頓生。右環(huán)轉下作弧筆時,筆畫末端由精轉而出細鋒,鋒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變細,從巖隙中急轉而出。藏鋒、露鋒、中鋒、側鋒,無拘無束,自然揮灑。其筆法、意趣、氣韻頗近陸機《平復帖》和王羲之《寒切帖》、《遠宦貼》,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


《書譜》的墨色亦燥潤參差,前半段以取妍,溫雅流美;后半段燥筆居多,“若柘槎架險,巨石當路”。其結構雖以平正為基調,但疏密聚散得宜,寬窄伸縮有致,在參差錯落的章法中,更見渾然天成之妙。


千百年來,《書譜》博得了眾多書家的贊嘆和推崇,其中以孫承澤說得最為公允,他說:“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3


以上釋文: 和張芝的草書相較,則猶如雁行併列,不分伯仲。然而,張芝精通嫻熟,他練字的過程,水池曾因洗筆硯而變?yōu)楹谏?,可見其用功之深。假如我似他那般肯下苦功,未必就會稍遜于他。”這是王羲之推許張芝,卻自覺超越鐘繇的意思。綜觀王羲之父子書法的專精擅長,雖然未完全依照前人規(guī)矩,但其能夠博采眾長,兼通各種書體,故而已經毫無愧色于所謂的書法之道。有人評論說: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4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5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6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7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8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9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10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11


釋文一:

若論自古以來,字寫得好之人,則漢、魏時期的鐘繇、張芝最為高絕;晉朝末期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可謂神妙。王羲之嘗言:“近來探究各名家的書跡,鐘繇、張芝的字相信已屬最好。其余之人的字,都不值得欣賞。”可以這樣說:鐘繇、張芝死后,繼而便是王羲之、王獻之。

王羲之又曾經說道:“我的字和鐘繇、張芝的字相比較,則與鐘繇互為匹敵,或者可以說,超過了他。和張芝的草書相較,則猶如雁行併列,不分伯仲。然而,張芝精通嫻熟,他練字的過程,水池曾因洗筆硯而變?yōu)楹谏?,可見其用功之深。假如我似他那般肯下苦功,未必就會稍遜于他?!?/h3>

這是王羲之推許張芝,卻自覺超越鐘繇的意思。綜觀王羲之父子書法的專精擅長,雖然未完全依照前人規(guī)矩,但其能夠博采眾長,兼通各種書體,故而已經毫無愧色于所謂的書法之道。

有人評論說:這四位先賢的書法成就,無論在古代抑或今時,都屬于超絕特出之類。就書法而言,今時不及古代,古代講究質樸,今時側重好看。

所謂質樸,每個時代都因理解不同,并有別類的時興流行。好看與否的標準,也因世人眼光之不同而改變。文書契約之類書法作品,只是適時地記錄語言。但好比純酒一經摻雜,則性質和外表都會隨之而產生多樣變化;鴨子奔跑,卻總是那個樣子,如此這般,都是事物的常理使然。書法作品,最難能可貴是既有古意,又不違背時尚——時尚并不等同于時弊。所謂“務須先是文質彬彬,然后才談得上君子那層?!惫识鴮嵲跊]道理,不住宮室而住山洞;沒道理舍棄成熟的技法,而回歸原始。

(注:椎輪,無輻車輪,比喻事物的草創(chuàng)。輅,綁在車轅上以備人牽挽的橫木。蕭統(tǒng)《文選序》:“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保?/h3>

評論者又說:“獻之的書法不如羲之,猶如羲之的不如鐘繇、張芝。”言下之意以為已經觸及問題的關鍵,但卻未詳盡說出它的本末原因。鐘繇專工隸書,張芝精于草書,兩人之長,王羲之兼而有之。與彼二人相較而言,王羲之除了草書,還多了張芝楷書;除了楷書,卻又多了鐘繇草書。專工方面,雖說稍遜一籌,但王羲之博采各家之長,優(yōu)點卻又多多??偠灾?,實在只能說是互有長短。

向來善寫書信的晉人謝安,輕視王獻之的字。王獻之曾將一幅寫得很好的字送與謝安,心想謝安定必會將它收藏保存起來。誰知謝安閱后,隨手在后邊題寫回復,退了回來。此事,令到獻之心中極不高興。

謝安曾經問王獻之說道:“你寫的字,較之令尊大人如何?”

獻之答道:“應該比他的字要好。”

謝安道:“旁人的評論,和你說的不一樣。”

獻之再回答道:“普通人哪會懂得?!?/h3>

王獻之強詞奪理,雖說令到謝安一時無話可說。但他自稱書法勝過自己父親,實在過份了些。況且,一個人立身處世,揚名天下,都必須有相應的品行表現,才能顯赫尊貴。諸如先賢曾參,看到巷子名為“勝母”時,因不以為然,而拒絕進入。

王獻之翰墨很好,繼承了其父王羲之的一些筆法。雖說粗略得傳技法規(guī)則,但誠恐還未學得全部。另外,他居然假託是神仙,傳授與他書法技巧,而恥于尊崇家學規(guī)范。則似他如此的意識,而去學習書法,又怎可能超越、如同面對墻壁憑空想象,那種學習效果。

后來某次,王羲之有事要去京都,臨行前在墻上題字。他走了之后,獻之悄然將字擦掉,然后自己再題字于原來地方,題完感覺寫得不錯。羲之回來之后,再見到墻上的字,不禁感嘆地說道:“我臨走那日,當真是醉得太厲害了?!鲍I之聞父親所言,內心頓覺十分慚愧。由此可想而知,王羲之的字與鐘繇、張芝的字相比,區(qū)別只在于專工和博識。而王獻之的字比不上王羲之的字.則或許就毫無疑問了。

我立志向學的那個年代,曾經留意練字,用心體會鐘繇、張芝書法的神髓;認真汲取“二王”的書法規(guī)矩。我竭盡全力,希望自己也能夠專工和精熟,這個努力的過程,超過了二十四年之久。雖說自己從未間斷臨池學書,但卻仍然未有入木三分那種本事??匆妱e人的筆劃有如懸針之姿,有如露珠下垂妙像,又宛然奔雷墜石之奇險。鳥飛獸駭之惶狀,鳳舞蛇驚之意態(tài)。絕岸頹峰之形勢,臨危境而據枯槁,那種一發(fā)千鈞之危急。重則或如天崩云裂,輕者或似秋蟬之薄翼。順筆好似泉水灌注,頓筆安穩(wěn)猶如大山。纖細線條,似乎牙月初露于天邊;粗滿筆觸,宛如天河里朗朗眾星。如同自然造化之奧妙,仿佛非人力所能寫成。這應該就可以說是,智慧和靈巧都十分優(yōu)秀,心和手都同樣嫻熟流暢。故而才能筆無虛落,每下筆都必有其所依據的法則。一劃之間,變化起伏顯于筆鋒末尾;一點之內,損傷頓挫全在筆毫之端。都說點劃的基本功扎實之后,始能寫出好字。若不輔以借鑒古人的書信法帖,堅持埋首苦練,珍惜每寸光陰;而以班超投筆從戎為借口而懶惰,和項羽那種不寫字的武夫相比而自滿。信筆而為,不管字體;積墨成形,懶理法則。內心昏然,不知該仿效哪種方法;手法混亂,怎懂運筆之道理。如此這般,要想能夠寫出好字,豈非十分荒謬。

然而,君子立身,務必致力于本身的修養(yǎng)。揚雄說:“詩賦乃屬小玩意,胸懷大志的人,不會專注于它。”更何況沉醉于筆毫之細小,把精力全部投入練字之人。那些全神貫注下棋者,猶可以標榜和穩(wěn)收“隱者”美譽;樂于潛心垂釣者,亦可以體現“韜光養(yǎng)晦”的志趣。但這些和制訂禮、樂而建立功名,快活得有如神仙者相比,就猶如埏埴那樣,雖然變化無窮,卻和工坊窯爐那樣,只有勞作的份,命運相同。

(注:埏埴,以陶土放入模型中燒制成陶器。《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喜好異趣和崇尚奇觀之人,把玩字體勢態(tài),能有很多變化;善于窮究根底之微妙者,探得幽深奧秘,于是推陳出新。著書立說的人,難免憑借一些無用的東西權充內容,但懂得甄別的人,只汲取其中菁華。經義與道理原就萬流歸宗,一理通百理皆融。此中事理,深信德行好,才能全面的人,兼能明白。摒棄糟粕,存留并欣賞精華,怎會是徒勞無益的呢。

東晉的士大夫,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熏陶。王、謝之類大族,郄、庾那些人物,其書法水平盡管沒有達到神奇的地步,但亦汲取了那個時代的風采和味道。距離晉代越遠,書法藝術就愈顯得式微。時人明知有疑問,卻仍然稱頌所疑,學到的僅是末微技法,亦當十足,照行大道。

古代今時,客觀上已經隔絕,質詢自不可能。某些人縱或有所技法領悟,亦三緘其口,引為秘珍。結果致令學書者茫茫然,無所適從,不得要領。惟見成功之人,寫出的字好看,卻不知道為何會寫得好看。

有些人因為琢磨章法,或許費時多年,卻仍距離中規(guī)中矩甚遠。臨習楷書者無知要領,練習草書之人迷惑不解。就算勉強能作草書,或粗略學得些隸書技法者,亦多陷入偏頗,反而自己阻塞了,掌握技法規(guī)則的途徑。殊不知心、手意氣相通,猶如同源之分流也??芍?、手轉用的方法,就好比是一棵樹的分枝嗎?

若論應變和適合時用,最有份量是行書;題寫碑石和匾牌之類方幅,則楷書當屬首選。一幅草書不可兼寫楷書,問題就在楷書過于工整和拘謹??瑫P法不通草書,除了書寫特殊的,古代稱之為“翰札”那種手記文字。書寫“翰札”時,楷書的點劃,原作為形體的實質,要使之轉為抒發(fā)感情;草書原以點劃抒發(fā)感情,而使之轉為形體實質。草書的筆法錯誤,便寫不成字;楷書少了點劃,則還可以記述文辭。兩種書體的寫法雖說回異不同,但大體上仍互涉相通。故而學習書法者,理應亦輔與學習大、小篆字,貫通八分書體;包括章法,涵泳、飛白等等。對于這些,如若有絲毫的搞不清楚,無疑就會如同,北邊胡人和南方越人之風俗差異,當然大相徑庭。

鐘繇隸書奇絕,張芝乃是草圣,這都因為他們專精一種書體,所以才能達致無上境界。張芝不擅楷書,故而他草體筆法之點畫,單獨看時,未免有點亂七八糟;鐘繇不擅草書,橫直轉折,筆劃自起自落,不見飛張。由于不能兼善兩種書體,自就力有不逮。另外的筆法,因為不是他所精專者也,故而不能。

篆、隸、草、章各種書體,工用多有變化,能在前人的基礎上發(fā)揚光大(濟成厥美),就各有所宜。篆書崇尚婉轉圓通;隸書如欲要精,書寫必須嚴密;草書貴在奔放和流暢;章草務求簡約以及便捷。諸體皆同,都還必須賦以嚴謹的風格和凜然神韻;另外也要力使所書顯得溫潤好看。再助之以枯墨,增添遒勁;還須用柔和的線條,來表現閑適、優(yōu)雅之意境。做到以上各點,書法作品就能夠通達人之性情,形狀喜怒哀樂,反映干燥或潮濕之不同節(jié)氣。這種種的方法,千古不變,誠為至理。隨著年老,字體亦隨之老辣,此時氣勢豪壯,有別于不同的時候,練習書法者,易得高壽,百歲光景,仿佛就一會兒的功夫。哈哈,不練書法,怎會知道其中之奧妙呢!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12


釋文二:

在同一時間內寫字,有寫得不協調的字,也有寫得自己滿意的字。合即是協調,所以好看;乖則是不協調,不協調就會顯得凋零散落,有失觀瞻。簡略而言之,造成協調與否,各有五種原因。字寫得協調的第一種原因:精神怡悅,有閑暇功夫也。第二種原因:心中感激他人恩惠,或偏私于知己好友也。第三種原因:時候適合,節(jié)氣溫潤也。第四種原因:紙和墨誘使書癮興起也。第五種原因:偶爾書癮發(fā)作,自然而然地想要寫字也。致令所書不協調的第一種原因:心境惶恐,窘急,或俗務纏身也。字乖的第二種原因:違背自己意愿,為勢所迫也。字乖的第三種原因:烈日狂風,天氣煩人也。字乖的第四種原因:紙、墨粗糙,不稱心順手也。字乖的第五種原因:神情疲憊,手覺乏力也。

協調與否之間,優(yōu)劣明顯不同。我以為,得遇合適的時間,不如有合適器具,而有合適的器具,又不如躊躇滿志那個時候。若是五種會致令所書、不協調的原因聚齊,就會思路閉塞,手勢蒙昧,亂成一團。但假如五種能夠使到所書、協調的原因,亦齊都到來,則神情交融,筆觸暢順。暢順當然就絕無任何之不妥,蒙昧卻會令人無所適從。

時有名聲之書家,每每得意而忘言,極少說及書法的關鍵要領。而希冀學習書法的人,卻往往因仰慕書家的名聲,從而感覺對方講述得甚為精妙,盡管那書家所講,只不過是些淺易粗疏的東西。結果白白浪費時間和精神,卻學不到有用的知識。有感于斯,在下不揣淺陋,肆意妄作地,將自己所知道的寫將出來。籍此,希望能夠發(fā)揚光大,前人的書風和規(guī)矩法則,以引導后來學者之才識。剔除繁復冗濫,盡量簡單地敘說,意在使人容易看得明白也。

時下流傳的《筆陣圖》七行,其間畫有執(zhí)筆的三種手勢,圖象拙劣而有差錯,筆法的點劃多見謬誤。近來,南北各地都見有流傳。懷疑是王羲之所作,雖說未能詳知真?zhèn)?,但卻可用之來啟發(fā)初學的兒童。此本既然已為一般人所收存,這里也就不再收錄。至于以往諸家的筆勢評說,因為大多都是華而不實,似是而非的泛泛之談。加之總是只從表面上,去評述字的形態(tài),卻說不出內在的道理。故而我如今所撰之文,亦不取其說。

再如東漢那位師誼官,雖然名望極高,但卻只在史冊上留有虛名;同為東漢人的邯鄲淳,也是一代書家典范,惟也僅只在書卷之上,空留大名。漢朝的崔瑗、杜度之后,蕭子云、羊欣之前,期間漫長歲月,書法名家很多。其中有些人,當時并不怎么樣,死后卻聲名鵲起;亦有些人,生前攀附權貴而被人捧抬身價,死了之后,其人書作以及名氣,也隨之而日漸消減。另外,也有一些書法作品,因為糜爛或蟲蛀,毀壞而致失傳。世間存留的秘本,已被搜購將盡。偶然獲得者,也是自己躲起來欣賞,時人難得一見。加之優(yōu)劣摻雜,魚目混珠,故而難于詳盡鑒別。間有原已揚名當時,遺跡至今仍然存世的作品,則又無須時人,再來作甚褒貶評論,因為此等作品,早就已經分出了優(yōu)劣。

關于“六書”之作,源自軒轅黃帝年代;“八體”之興起,始于秦皇嬴政那時;都由來已經久遠,并且已在使用的過程中,得以光大。但是,古代今時都不相同,好看和質樸的審美觀點,也天懸地隔,相差甚遠。由于我所學的原非是它,故就略去不談這些。

還有根據龍、蛇、云、露之勢態(tài),以及龜、鶴、花草等物類形狀,而創(chuàng)出來的字體,只是原始簡單的、率真象形文字,或是因當時要記述“祥瑞”而創(chuàng)。那種字體盡管筆劃靈巧,仿佛圖畫,但卻缺乏書寫的技法規(guī)范。這是屬于另外的一種楷式,不是我所熟悉的東西。


世上流傳王羲之的《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辭粗鄙,理論疏漏;立意舛錯,語言拙劣。詳觀其中旨趣,盡可斷定,這絕非王羲之所作。因為,王羲之不但官做得大,而且學富才高。其人文章,格調清新,文辭優(yōu)雅;加之聲譽高尚,有別塵俗。羲之手澤墨跡,至今亦仍有存留世間??此麑懸环庑?,敘說一件事,縱使倉促之際,仍能遵循古訓,不失斯文。如此之人,又怎會在教授兒子之時,所講道理居然都是假貨(道葉義方),而且章則法規(guī),一時之間竟爾頓然消失??偠灾?,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差到這種地步。又說與張芝是同學,這就更加顯得荒誕和虛假。若其所指,是東漢末期的那位張芝,則時代完全不同;那就是說,東晉定必還有、同名同姓的另外一個張芝,但史書上,為何竟又毫無記載。此書既非典訓法則,又非經義規(guī)范,誠宜摒棄。

一個人內心所會意和領悟的東西,往往都難于用語言,完全表達出來;而語言敘說得明白之物事,仍不容易用筆墨將它記錄下來。只能大致上,粗略地陳述梗概;希冀閣下斟酌其中微妙,領悟佳境。未詳未盡之處,惟請有待將來補充。

現在解釋,“執(zhí)”、“使”、“用”、“轉”的名詞原理,以幫助尚未明白的人?!皥?zhí)”,是指用墨深淺,以及筆劃線條的長短?!笆埂保腹P劃的橫直牽制之類,“轉”的鉤鐶盤紆,亦即是曲折回環(huán)一類的筆勢?!坝谩?,指點和劃的向背規(guī)上述各種技法,必須都予掌握,才能歸于實用一途。

參詳眾家之所長,綜合各派之精妙,點出前賢不到之處,開啟正確書寫法規(guī),方便后學之人。探究技法之根源,分析衍生出來的各類流派。我以為撰文貴在簡約,而又已將事理交代明白,而且條理清晰,淺顯易懂,入目會意,明了于心。讀者閱后,都能理解。于是下筆之際,再無掛礙,筆意便能暢順而無所澀滯。至于一些奇談怪論,詭詞異說之類,不是我所熟悉,亦非本文所要敘說。目下所言,務期盡可能做到,有裨益于學習書法的人。

王右軍的書法,向為歷代很多人所稱頌贊譽,并且不乏臨習之人。王羲之實在是很好的宗匠良師,技法高明,眾望所歸。他的書跡不但通會古今,而且格調極高,趣志優(yōu)雅;所書無不情感灌注,每見筆意和諧。致令摹拓其書跡之人,越來越多,研習王右軍書法之人,可謂每年都在增加。在右軍之前或之后的許多著名書家的作品,大多已經失落隕散。歷代以來,惟右軍的書跡一直流傳下來,這不是也證明了他的作品很好,因而很有生命力嗎?

試談其中原因,簡略敘述幾點看法。且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為俗世之人所流傳,都是楷書及行書的最佳范本,堪稱極品也。羲之寫《樂毅論》的時候,心情很不舒暢,抑郁非常。寫《東方朔畫贊》當時,意涉瑰麗奇境。寫《黃庭經》之際,精神怡悅,充滿歡喜;仿佛超然出世,心中坦然,再無顧慮。而寫《太師箴》之時,卻感念世情曲折,意緒激蕩,難5得心安。蘭亭雅集,乘興作序,羲之其時胸懷開闊,情致超然;另一方面,他由于已經私下立誓,不再復出做官,難免因為情志困屈而有些悲傷。俗話說,人須是快樂,才會歡笑;講到哀傷之事,往往都會未語即便嘆氣。他此時的心中,又怎會單只是在想那曲水流觴,以及和緩的鳴琴奏樂。神思馳騁之際,才會靈感沖動,才能寫出如詩如畫的好文章。雖說眼見已將悟出某種道理,但心中仍然誠恐或有差池,故而未勉強為文章設予題目名稱,亦不將之歸屬于任何體裁形式。豈知情動而形諸于言,已經暗合《詩經》、《離騷》那層深遠的意境。陽則舒張,陰則慘淡,這原是天地萬物的造化規(guī)律。一個人既然失意傷情,則其時他所秉持的道理,事實上就難免有錯;原來就是因情緒而造成的結果,這時候他所寫出來的東西,又哪有什么體裁可言!


孫過庭草楷對照《書譜》高清照片節(jié)選13


釋文三:

運筆的方法,雖然在于自己掌握,但整個章法的布局,確屬眼前必須把握的關鍵。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明白其中訣竅,便可兼諸法而相通。寫字自是越用心越好,筆法也是越嫻熟越佳。倘若技法運用,都達到了精熟程度,則規(guī)矩就象已經藏在自己心胸之中,揮筆寫字,便能自然從容,再不會存在徘徊猶豫的情況。寫字能夠意在筆先,筆意才能瀟灑流落,筆勢才能神采飛揚,而寫出來的字,也才顯得俊逸大方。就好像桑弘羊理財之心思慎密,能夠預算到任何的方面;又似乎庖丁解牛,眼里并沒有整只牛,所見只是一塊塊附著骨頭的牛肉。曾經有書法愛好者,求教于我。我先是粗略地講些要領,隨后再教他實用技法。他不但心領神會,運筆也大有心得。有些細節(jié),我忘記講,他亦因為會意而大有所獲??v算一時間,還不可能完全領略各家之所長,但也已經完全學到了,他所想要學習的東西。

如果希望通曉楷書的法則,少年人不如老年人;但從頭學習規(guī)矩,老年人卻不如少年人。因為研究探索之類的思考,是老而逾能,而學習一樣新的知識,則是少年人占有優(yōu)勢。臨習苦學,年輕人須要勉勵,才能進步。而且,必須經歷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產生明顯的變化。最后能否使書藝,達到極高的境界,那就要看他的天份如何了。

至于初學章法者,但求字體平穩(wěn)方正;到已經能夠平正,就要追求險絕之筆勢;得了險絕之筆勢,又將追求回復平正。初期是未能平正,中期因為追求險絕而超過了平正,后期則已經融會貫通。融會貫通之際,必將是人已老年,書亦老成??鬃诱f:人到五十歲,便知天命,七十歲時率性隨心。所以,經過筆勢險絕的過程,就已經能夠體會權宜通變的道理。這又好比兵法所云:謀而后動。等達到動也合宜的那重境界,那時再來說話,則所言就肯定都有道理。

所以,王羲之精妙的書法作品,大多出自晚年。緣故就在于,晚年之際,人的思慮審慎通達,志氣和平,不偏激也不凌厲,因而風范自就影響深遠。王獻之以后,書家常因功力不足而鼓勁作勢,標新立異,另作新體。不但功力比不上前人,就是作品的神采情趣,也差異很大,相去甚遠?;蛟S有人輕視自己的墨跡,或許有人夸耀自己的書作。自夸之人將因此而再難進步,因為他已經缺乏前進的動力;自己認為不行的人,因為目的尚未達到,自就難免于心不甘,故而仍有進步的機會。唉,世間只有學而不成的人,卻沒有不學就會的人??!體察學書之事,應該亦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然而,書體的變化很多,人的性情也不一樣。有些人作書,一筆硬,一筆軟地結體成字,猶如忽勤忽懶,好象是兩個人那樣。有些人的字,字形恬淡,無人相同(榷容),字里蘊涵筋骨;有些人的筆劃,猶如斬下之樹根,曲折交錯,鋒芒畢露。觀者崇尚精到,書家重視形似。有時,書家寫得并不相似,觀者也不懂鑒賞。有些人的書作,分布松散,結字也不合規(guī)范。

魚躍出水的形態(tài),未見得就一定好看;井蛙之見,先自貽丑。就算想貶損羲之、獻之,誣蔑鐘繇、張芝,又怎能掩住古人之眼目,或杜塞后人之口!仰慕而學習書法之輩,尤宜在批評之上謹之愼之。

至于那些,不懂得運筆淹留者,惟片面地追求勁疾。應該知道,運筆不能迅速,反而有遲重的效果;勁速的筆勢,是超脫飄逸的關鍵。遲留的筆勢,有會意賞心的情調雅致。將筆法的遲速倒過來運用,是臻達薈萃眾美的方法。若只會遲徐行筆,終究就少了流暢超絕,筆意爽快的美妙感覺。能速不速,才是所謂的淹留。本身就遲,而不得不遲,又怎可說是會意賞心!如果不是心境安閑,手法嫻熟,實在難以做得到兩者兼通,盡皆合宜。

假如能令眾妙所歸,則務必要保存字的骨氣;有了骨氣,仍須配合遒勁圓潤的筆意。這猶如一棵茂盛的大樹,必得是枝葉蔢娑,方能凌霜雪而彌見堅勁,才會葉茂花鮮,與雲日而相映生暉。若是其字骨力偏多,就好比大樹的枝葉稀疏(遒麗蓋少);則似枯枝架在高險之處,亦如巨石擋在路中。盡管不好看,但實體猶在。若是遒麗居優(yōu),即字體追求媚秀,骨氣就會顯得不足,好比是花叢落下之蕊,雖見華美卻無依附。沼澤之蘭,水中之萍,都空有青翠卻缺乏根底,少了寄托。由此可知,學習書法,專工一種相對不難,欲想技法全面,就很不容易。

雖然宗學同一家的書法,仍會演變成多種書體,那是隨個性以及各人的喜好,致令寫出各種不同風格的字來。性情耿直的人,筆意多勁挺平直,而缺婉遒;性格剛猛的人,筆勢峻拔又缺乏圓潤;矜持內斂者,弊在用筆過于拘束;浮滑的人,不講規(guī)矩;性情溫柔之人,通病在于筆劃軟弱和筆意遲徐;脾氣急躁者,則下筆粗迫;生性多疑之人,運筆難免遲滯生澀;遲緩拙重之人,其筆意最終不免,如同跛足之人那末遲鈍;輕佻瑣碎的人,將會學成俗吏那等書風。以上這些,都是性格獨特的人,皆因偏于一種,而致背離規(guī)范。

《易經》說:“仰觀天文,以察四時變化;了解人類的文化,用之教化天下。”

何況書法的妙處,取法于人的本身,實在貼近,不難了解。假使筆法運用未曾得當,鉆研奧秘,亦尚用功不足,則再經過反復練習,自能觸動心志靈機。亦必能旁通點劃之變化規(guī)律,全面掌握所有法理規(guī)則。

將蟲篆、陶、均、草、隸書體,五種共鍛于一爐,去蕪存菁,化為己用。于是書法的儀態(tài)或形象,就能變化無窮,恰似八音之為樂曲,讓人感應而神會,殊覺曼妙無方。若能同時寫出數種筆劃,而且形態(tài)各異;好幾個點筆排在一起,已無雷同。一點便是一字的范樣;一字即為整篇之風標。不依例規(guī)卻未悖法則,協調又不類似和相重。留勢而不遲滯;迅筆不顯出滑速。干燥之中仍見溫潤,墨肥而枯,由濃至淡。方圓之中,不受規(guī)矩所約束,免卻鉤繩器具,曲直依然合度。翰鋒忽隱忽現,筆勢若行若藏;毫端形態(tài)變化無窮,書家情感灌注紙間。心手相應,揮灑自如;胸中再無法則,信手而為,亦中規(guī)矩。

到得此時,自可不按二王規(guī)矩,亦已萬無一失;不似鍾、張那樣苦練,也收尚工成效。仿佛紅樹與青琴,顏色不同卻都明艷;猶如隨珠、和氏璧,質地雖異各值連城。何必著意刻鶴畫龍,因為仍然難免失真;撈到了魚、獵得了兔,隨后還須吝惜器具。我聽說,惟家有南威之美貌,方可議論女子姿色;擁有龍泉寶劍者,才夠資格評說刀劍是否鋒利。此話說得過分,誠會影響世人心理,導致遇事之際,輕易不敢置喙。

我曾用全部心思來寫字,也自以為寫的很不錯。時人都稱我為會家,動不動就將我拿來說話。對自己寫得精巧秀麗之作,我并不怎么留意;擔心或許有所失誤,誰想反被嗟嘆贊賞。他們面對所見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其中優(yōu)劣,特別相信傳聞。有的人自恃年齡大,職位高,因而輕率地非議譏諷。于是,我便故弄玄虛,有意作假,把作品用綾絹裝裱后,再題上古人名目。結果那些所謂有見識的人,看到后就改變了看法。不懂書法的俗人,自是隨聲附和,都競相贊賞筆端之奇妙,很少有人指出書寫的失誤。就像惠侯喜好贗品,猶似葉公懼怕真龍。于是,我才真正知道伯牙斷弦不再彈琴,確然有其道理。

昔時,蔡邕不會錯鑒琴材,伯樂不會枉顧凡馬,那是他們都精于鑒賞和識別的緣故,瞞不過他們的耳目呀。假如好的琴材被焚燒,平庸的人也都懂得,其所發(fā)出乃是妙音,并因之而驚嘆;千里馬伏臥廄中,愚昧之人也能看出,它是與眾馬不同的千里馬,則那蔡邕就無須稱贊,伯樂也不值得推崇。

至于那位賣扇老婦人,遇到王羲之為她題字的故事,起初老婦埋怨不已,后來卻自己又再請求;一個門生幸獲王羲之于其幾上題字,后來他父親竟將幾上書跡刮掉,致使兒子十分懊惱。這是懂書法與不懂書法的區(qū)別,父子之間,大不相同。再如一個士人,會因不了解自己的人,而蒙受委屈;會因了解自己的人,而得到申張。對方不知道呀,又怎么怪得他呢!所以,莊子說:“清晨出生,日升即死的菌類,怎么會知道原來還有夜間;夏生而秋死的蟪蛄,哪曉得一年竟然分為四季。”老子說:“無知的人聽到講道,大聲而笑;倘若不笑,也就不值得對他講了。”怎可以拿著冰雪,去怪責夏季的蟲子不知寒冷呢!

自漢、魏以來,論述書法之人很多,好丑混雜,條目紛擾。彼輩或是拾人牙慧、重復觀點,和以往舊論竟然毫無不同之處?;蚴禽p率地妄興新解,當然亦無裨益于將來。惟徒然致令多者更多,缺者仍無。今我所撰六篇,分作兩卷,依次論述各種功用,題名:《書譜》。有幸忝為一家后進之說,謹此奉獻規(guī)制。冀望四海知音,或作收藏,或聊予參閱。皆因既有所知,卻又緘口無言,秘而私珍之所為,在下誠不敢取也。

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寫記。

























































更新于 2019-06-16
來自作品集行草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