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 漢·蔡邕《筆論》散也:瀟灑不羈的風神。作書者應(yīng)先有開闊的襟懷、灑脫的胸抱,然后進行揮灑。 ●書肇于自然。 漢·蔡邕《九勢》書法藝術(shù)的形象之美,肇始于天地間的自然萬物。 ●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 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鴻鵠:即天鵝。邈邈:高遠之意。引筆作書時應(yīng)有如鴻鵠奮飛一般的高遠精神狀態(tài)。 ●婉若銀鉤,漂若驚鸞。 晉·索靖《草書勢》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比喻草書剛勁。飄逸之美。 ●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通過學習書法可深切理解積累學問才可以達到遠大的境界。 ●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晉書·王羲之傳》贊揚王羲之的筆勢象浮云飄逸,如驚龍矯健之姿。 ●龍?zhí)扉T,虎臥鳳閣。 南朝·梁·蕭衍《書評》天門、鳳閣:指帝王之宮門樓閣,言位高勢危的居處。比喻王羲之雄郁強勁的筆勢。 ●云鶴游天,群鴻戲海。 南朝·梁·蕭衍《書評》比喻三國時代書法家鐘繇的優(yōu)美和諧與樸茂自然的書法藝術(shù)。 ●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比喻三國時代書法家韋誕的剛健有力與飽滿峭拔的書法藝術(shù)。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 唐·張懷《書議》書法玄妙的意旨,出于萬物之外;精深的道理,珍藏于幽暗之中。豈常理能說清楚,一般智慧能測透? ●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jié)之懷。雖致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 唐·張懷瑾《書議》(草書)或用來表現(xiàn)它縱橫的志氣,或用來寄托它憂郁的感情。雖有極大的權(quán)勢,不能壓抑它的崇高;雖有極妙的運算,不能估量它的力量。 ●無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類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 唐·張懷瑾《書議》運筆熟練,吻合自然,不象人為的筆墨;這有如萬物各象其形,均得天地之性,都同樣是不知怎樣才達到這種境界。 ●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唐·張懷瑾《書議》書法藝術(shù)的欣賞如聞無聲之音,如見無形之象。 ●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唐·張懷《書斷》石鼓文的書體形象卓然高遠,與古今書休皆有不同,恰如圓潤的珠玉與飛動而聯(lián)綴的瓔珞。 ●如清風出袖明月人懷。 唐·李嗣真《書后品》言好的書法能給人以明月清風般舒暢溫的美的享受。 ●筆下龍蛇似有神。 唐·陸希聲《寄鞏光上人》筆下的字跡如龍蛇飛,神采斐然。 ●揮毫落筆如云煙。 唐·杜甫《中八仙歌》落筆處似云煙渺渺,變化萬端。 ●興來書自圣,醉后語 唐·高適《醉后贈張旭》豪興來時,筆墨自有不凡之氣,醉后的話語,尤為率真。 ●有時興酣發(fā)神機,抽毫點墨縱橫揮。 唐·魯收《懷素上人草書歌》抽:揮筆。興致濃時靈機勃發(fā),隨手抽毫點墨,任情揮灑縱橫。 ●時時只見龍蛇走。 唐·李白《草書歌行》以龍蛇喻草書筆法靈活、變幻莫測。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唐·韓《草書屏風》以“龍飛”喻草書氣勢不凡,靈動神妙。似一臨水畔,即成龍飛去。 ●忽然飛動更驚人,一聲霹靂龍蛇活。 唐·吳融《贈光上人草書歌》以龍蛇喻草書變化靈動。 ●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 唐·張懷瑾《文字論》探索文字筆墨與天地萬物的神妙和奧秘。 ●鐘、王之跡,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 宋·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鐘、王:三國時代書法家鐘繇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謂二人的書法意趣深遠,其瀟灑間淡的風神意味無窮,非在筆畫之內(nèi)所能盡括。 ●興來一揮百紙盡。 宋·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誼興來時,揮毫落墨,百紙嫌少。 ●軟如楊柳和風,硬似長空摧。 元·馬致遠《張玉草書》以“楊柳和風”喻草書婉飛動,長空摧。喻筆勢蒼勁、雄強,有如巨雷奮擊。 ●兵無常勢,字無常體。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意謂就如作戰(zhàn)沒有固定不變的陣勢一樣,寫字也不應(yīng)有一成不變的形體。 ●隨形而綽其態(tài),審勢而揚其威。 明·項穆《書法雅言》要根據(jù)形體、筆勢的變化而充分展示出字的意態(tài)與神奇。 ●恍惚無常,似驚蛇入春草;翩翩有態(tài),儼舞燕之掠平池。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儼:儼然,活象之意。比喻書法隱現(xiàn)無常、動靜有態(tài)的變化無窮之美。 ●書法晶瑩秀且清,秋蘭挺拔春桃紫。 清·鄭燮《送陳刊秀才入都》以秋蘭、春桃喻書法之晶瑩清秀。 ●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 清·高宗《三希堂聯(lián)》豪素:筆、紙。胸中懷古今之情深情則寄寓于筆墨。 ●書無定法,莫非自然之謂法。 清·姚孟起《字學民參》書法沒有固一成不變之法,沒有不是以自然而然為法。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唐·柳公權(quán)《筆諫》心正:指人品端正,心無雜念。用筆的關(guān)鍵在于人品,心境端正則用筆也自然會剛正。 ●文則數(shù)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唐·張懷《文字論》意謂即使在一具字中,也會透露出書寫者的人品、心跡。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宋·蘇軾《柳氏二甥求筆跡》退筆成山:用壞的筆堆積成山。學書法不能光憑手指筆墨之間的功夫,還必須讀書萬卷,心胸開闊,下筆才能有神。 ●用欲圓,體欲勁,書而執(zhí)之在心正。 明·高啟《筆銘》用:運筆。體:字體。圓:圓轉(zhuǎn)。勁:剛勁有力。寫字運筆要轉(zhuǎn),字體要剛勁,運筆時心地要純正。 ●胸中有書,下筆自然不俗。 清·馮武《書法正傳》通過讀書,提高修養(yǎng),寫出的字就自然不會有媚俗氣。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情性為本。 清·劉熙載《藝概》書法的筆墨情趣取決于人的情性。 ●高韻深情,堅質(zhì)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載《藝概》高韻:高遠的韻致。寫字者不可缺少高遠的韻致、深廣的情懷、堅定的品質(zhì)和浩然正氣。 ●“振衣千仞風,濯足萬里流”,作書須有此氣象。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古人說:“過在千仞高的山風上抖衣,在萬里長的河流洗腳?!睍翼氂羞@種氣概。 ●作隸須有萬壑千崖奔赴腕下氣象。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寫隸書時,要有萬谷千山都走到腕底的雄渾氣概。 ●工夫深,結(jié)體穩(wěn);天資好,落筆超。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工夫到家的,結(jié)構(gòu)就顯得堅實穩(wěn)重;天資良好的,用筆就顯得超卓酒脫。 ●先默坐靜思,隨意取似,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沉密神采,若對人君,則無不善。 漢·蔡邕《筆論》于寫字之前,要靜坐深思,不要緊張,少說話,少雜念。只考慮到要寫的字的結(jié)構(gòu)神采,象人臣對國君一樣肅敬,就沒有寫不好。 ●翰墨功多,即造妙境。 漢·蔡邕《九勢》書法只要經(jīng)過勤學苦練,定能達到高妙的境界。 ●若不端嚴手指,無以表記心靈。 晉·王羲之《筆書論》有記:抒寫之意。缺少對執(zhí)筆、運筆等基本功的嚴格訓練,是無法抒寫情懷的。 ●臨池學書,池水習墨。 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相傳漢代書法家張芝在池邊習字,由于洗滌筆硯,竟將整個池子的水都染黑了。后人常把“臨池”作為刻苦學習書法的代名詞。 ●程邈所以能變字體,為之舊也;張芝所以能善書,工學之積也。既舊毀積,方可以肆其談。 南朝·梁·蕭衍《答陶隱君論書》程邈所以能夠改變篆書為隸書,是對于過去篆書有修養(yǎng),張芝所以能夠善于寫字,是由于下過很深的功夫。既對過去字體有修養(yǎng)而又下過苦功夫,才可以大談書法。 ●學我者死,似我者俗。 唐·李邕(轉(zhuǎn)引自馮亦吾《書法探求》)意謂書法不應(yīng)因襲他人。 ●字有態(tài)度,心之暢也;心司非也,合于妙也。借如鑄銅為鏡,非匠者之明;假筆詩心,非豪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至妙之間,神應(yīng)斯徹。 唐·虞世南《筆髓》豪:同“毫”,指筆筆。各字有自己的神態(tài),是因為心境和暢的結(jié)果。心靈的領(lǐng)悟,不是唯心,而是合乎妙理,如用銅鑄鏡,不是銅匠的高明;假筆傳神,不是毛筆的佳妙。必在于澄清思慮,善運思維,達到至微至妙之境,神韻才得以充分顯現(xiàn)。 ●右軍云:“耽之玩之,功積山。”張芝學書,池水盡黑。當學其雅趣,求其真意;元圖其形容,滯其體質(zhì)。 唐·虞世南《筆髓》王羲之說:“深愛書法,體味鉆研,用功不斷,象積土成山,才有成就,張芝學寫字,池水為之全黑,應(yīng)當從意趣上求,不要從形式上去學,使它停留在形體上的描模,就失其神采。 ●思則老而愈妙,學則少而可勉。 唐·孫過庭《書譜》論深思,愈老愈好;論學習,則年輕人宜當用功。 ●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 唐·孫過庭《書譜》王羲之的書法,到晚年就更高妙。這因為深通書法的道理而心境和平,用筆從容不迫,書法的風神也就自然高遠了。 ●書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和,則無態(tài)度也;以心有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 唐·李世民《論指意》字以神為它的靈魂,人神如果不和平,則字無雍容之態(tài);字以心為它的筋骨,人心如果不堅定,則字無剛健之姿。 ●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張旭之書,變化猶鬼神。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雷霆急擊,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的變化,可喜可驚之情狀,都全部以書法來表達,故張旭的書其變化之處,有如鬼神之莫測。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 宋·蘇軾《東坡集》錠(ding):計量單位。形容學書法的勤學苦練之功。 ●筆成,墨成池。 宋·陳思《書苑精華》冢:墳墓。用過的筆堆積起來如座墳墓,用過的墨能染黑一池水。喻勤學苦練。 ●古人名筆,置之幾臺,懸之座右,朝夕謗想,思其運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 宋·姜夔《續(xù)書譜》謂把古人有名的筆墨,放在臺上,朝夕聚精會思索,思考他運筆的道理,然后才可照著摹寫。 ●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 宋·歐陽修《學書自成家說》體:體勢。書法的學習,最后要自成一家。 ●須臨古人墨跡,布置間隔,擔破管,畫破被,方有功夫。 明·解縉《春雨雜述*論學書法》要臨摹古人墨跡,體會前人書寫的布局安排。抓破筆,畫破被(睡前還不忘在被上描畫),這才顯出功夫。 ●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鐘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才進膳。 明·解縉《春雨雜述*論學書法》張芝在池邊學書,因洗墨硯而使池水盡黑;鐘繇入抱犢山學書十年,把樹木石頭都寫遍,趙孟學書十年不下樓;庾信每日辦公完畢,寫一千字才吃飯。 ●忘情筆墨之間,和調(diào)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間,體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能為學書之至爾。 明·解縉《春雨雜述·論學書法》只知浸沉于筆墨之間,而忘記了其它一切;心手相應(yīng),意到筆隨,不知道物我之間還存在什么隔閡,到了物之與我自然形成一體,這才是學書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只學一家書,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于我,斯為大成。 清·馮武《書法正傳》只學習和因襲一種風格,即使學得再好也只是步人后塵。應(yīng)當集各種書體風格長處而形成自己的風格,才能成為書法大家。 ●迨成熟之后,合得眾長,又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學習漢、魏、晉、唐等各個朝代的碑帖,要全部按它本來面目來學,不能滲入自己的筆法;到學得成熟,綜合眾長,又不能沒有自己的筆法,沒有自己的筆法,就變成不純。 ●書貴熟,熟則樂;書忌熟,熟則俗。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書法貴于圓熟,圓熟就暢快;但書法又忌于爛熟,爛熟則流于庸俗。 ●熟能生七強事離奇,魔道也。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字寫熟了,自出奇巧,但如強作離奇,這是入孤孤獨的行路者魔道。 ●學書必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zhì),無自得性情也。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形質(zhì):形與神。學習書法必須以摹仿古人入手,以取得其形與神,否則無法獲得自己書法藝術(shù)的個性。 ●所見博,所臨多,熟古今之體變,通源流之分合。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多讀書、多觀摩,多臨摹前人書法作品,要熟悉古今書體的變化和通曉書法源流發(fā)展的分合規(guī)律。 ●欲臨碑帖,必先摹仿,摹之數(shù)百過,使轉(zhuǎn)行立筆盡肖,而后可臨矣。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臨書先求形似,后求神似。 ●意在筆前,字居心后。 晉·王羲之《筆勢論》心:亦即意也。下筆前先要有精思熟慮的藝術(shù)構(gòu)思。 ●敏思藏于胸中,巧態(tài)發(fā)于毫。 南朝·梁·庾肩吾《書品論》毫:筆鋒。胸中有成熟的構(gòu)思,優(yōu)美的字形才能發(fā)自筆端。 ●手隨意轉(zhuǎn),筆與手會。 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寫字時應(yīng)以意運手,以手揮筆。 ●字終意未終。 唐·張懷《書議》終:終結(jié)。字寫完了,但意趣仍未終結(jié)。 ●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diào)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元失,違鐘張而尚工。 唐·孫過庭《書譜》筆尖能盡變化之能事,紙上墨跡情調(diào)優(yōu)美融洽,操筆熟練,心手相應(yīng);不死記法度而自合法度。這樣,就是違背王羲之、王獻之的規(guī)范而不失其規(guī)范,違背鐘繇、張芝的法度而仍工整無差。 ●結(jié)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書之妙也。 唐·張懷《評書藥石論》書法結(jié)構(gòu)峻拔秀麗,非常生動,含意深遠,神采照人,使人有神奇莫測之感,這是書法的妙處。 ●瑩神靜慮,端已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遠。 唐·歐陽詢《書法》瑩(yíng):明凈。心神明凈,思慮清靜,坐得端正,容貌端莊,然后抓筆寫字,思路活潑,志趣深遠。 ●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師而為書,故得奇怪。凡草圣盡于此。 唐·董《廣川書跋》蓬草自然而起,風沙無故而飛,我(張旭)就學它的形態(tài)而寫作草書,因此得其神奇怪異之狀。凡寫草書,妙處全在這里。 ●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會之于心,則下筆時隨人意,自得古人書法。 宋·黃庭堅《論書》把古人書法貼在墻上,把它看個出神,使內(nèi)心有深切體會,這樣下筆時就能隨意揮酒,自然學得古人法度。 ●山谷論書,最重韻字。蓋俗氣未盡者,皆不足以言韻也。 宋·黃庭堅《論書》黃庭堅談書法,最著重講神韻。俗氣未除的人,都無法談神韻。 ●學書在法,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傳,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獨得。 宋·晃補之《雞肋集》謂學習書法在于規(guī)律法則,運用得好卻在于人。因為規(guī)則可以通過書本傳下來,而運用得巧妙一定是他獨自領(lǐng)悟得好的緣故。 ●沉來落筆下經(jīng)意,神妙獨到秋毫顛。 宋·蘇軾《鮮于子駿見遺吳道子畫》覺來:醒來。秋毫:毛筆。顛:尖。醒來隨意地揮毫作書,神妙的境界自然地在筆尖下流露出來。 ●其落筆縱橫,皆變易前法,不為拘也。故得生意為多。 宋·佚名《宣和畫譜》落筆時縱橫變化,不因襲前人法度,才能流暢而不拘,有生動之意。 ●草書之法,當使意在筆先,筆絕意在為佳耳。 宋·徐度《卻掃編》草書的最高法則,是下筆前先有構(gòu)思,以罷筆后意趣仍存為最佳。 ●意在筆前,非繩墨所能制。 宋·佚名《宣和畫譜》繩墨:規(guī)矩、法則。下筆先有成熟的構(gòu)思。 ●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清·趙翼《甌北詩話》先要有完整的藝術(shù)構(gòu)思,用筆才能雄健有力。 ●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 唐·李世民《論執(zhí)筆法》管:筆管。心:筆心。學習寫字的基本執(zhí)筆方法是,手指緊握毛筆,手掌要空虛,筆要執(zhí)得,筆鋒要,務(wù)使四面勢全。 ●執(zhí)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執(zhí)筆沒有因定不變的法,總的是使掌虛并寬,才會運筆靈活。 ●大抵執(zhí)之欲緊,運之欲活。 宋·姜夔《續(xù)書譜》大概執(zhí)筆五個指頭帖緊筆管,運筆要靈活。 ●虛掌實指,指不人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 明·陶宗議《書法正宗》執(zhí)筆時掌心要虛,手指要實,手指不能進入掌中;能夠做到這樣,上下左右運筆,還會有什么妨礙呢? ●執(zhí)筆須堅,運筆須疾,筆法須活。 清·蔣和《書法正宗》執(zhí)筆一定要牢固,運筆一定要快,筆法一定要活。 ●執(zhí)筆之法,虛掌實指。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執(zhí)筆的方法,要求五指緊握筆管,但手掌又要虛脫。 ●執(zhí)筆欲緊,運筆欲活。 清·宋曹《書法約言》欲:要。活:靈活。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運筆:靈活使用毛筆。 ●作字之法,先使腕靈筆活,凌空取勢,沉著痛快,淋酣暢,不可思議。 清·周午亭《臨池管見》執(zhí)筆、運筆要十分注重于腕,筆法要靈活,從高處取勢方能有變化莫測雄健奔放的筆力。 ●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 清·馮班《鈍書吟要》筆勢:用筆的氣勢。要把筆的氣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同時也要注意有所控制。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下筆沉實有力,墨才會沉實不浮。 ●用墨之法,即在用筆。筆無凝,墨彩自生。 清·范璣《過云廬畫論》墨彩:墨色的神采。用墨的關(guān)建全在于用筆。下筆有力、酣暢,墨色自然會具有神采。 ●用筆之法,在乎心使腕運,要則中有柔,能收能放,不為筆使。 清·代岱《繪事發(fā)微》用筆的關(guān)建在于以心運腕,做到剛?cè)嵯酀?、收放結(jié)合,而不是被動地跟著筆跑。作書用全力,筆畫如刻,結(jié)構(gòu)如鐵鑄般堅實。 ●用筆之法,先急回,后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量改。 秦·李斯《用筆法》用筆的方法,先急轉(zhuǎn),后快下,象鷹的看物,鵬的飛逝,要順其自然,不得更改。 ●書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漢·邕《筆勢》書法有二:一是快,二是不滑,能深悟此法,就能寫得惟妙惟肖。 ●執(zhí)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漢·邕《九勢》勢:筆勢。意謂運筆的氣勢是靈活變化無定的,來去變化都應(yīng)出于自然。 ●點如山頹,滴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云霧。 三國·魏·鐘繇《用筆法》巨點落下,有如山崩石墜;小點飛馳,有如急雨疾風,纖細處,象絲發(fā)毫毛;輕盈處,象煙霞云霧。 ●若欲學草書,又別有法:須緩前急后字體形勢,狀等龍蛇,相鉤邊不斷,仍須棱側(cè)起伏。 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想學草書,又另有方法:必須前緩后急,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連不斷;但仍須有側(cè)有正,有起有伏。 ●屈曲真草,皆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無論書畫屈曲,或?qū)懣瑫輹?,都須盡全身力量把筆畫送到盡頭。 ●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云。 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橫筆,象千里之外排列的云。 ●每作一戈,如百鈞之駑發(fā)。 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鈞筆,象百鈞重的弓駑發(fā)出去。 ●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 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點筆,應(yīng)如高峰墜落下來的石頭,堅實而有重量感。 ●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 晉·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豎筆,象萬年的枯藤。 ●--掠不宜遲,不宜緩,腳不宜斜,腹不宜促,啄不宜賒,角不宜峻,不宜作棱角。 晉·王羲之《論書》撇捺不要遲緩,直畫不要斜,字肚不要迫,畫要短,轉(zhuǎn)角要平,不要顯露棱角。 ●佛掠輕重,若浮云青天;波平勻,如微風搖碧海。 唐·虞世南《筆髓》用掠過的筆,要如浮云遮蓋青天;用起伏的筆,要如微風吹動碧海。 ●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等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 唐·孫過庭《書譜》書寫不太快,會增強其渾厚之美;但如果專事遲留,最后又會失去險絕之妙。 ●太緩者,滯而無;太急者,病而無骨。 唐·虞世南《筆髓》用筆太慢,字就不流暢而顯出遠,用筆太快,字就太軟弱而顯出無骨。 ●用筆如錐畫紗,使其藏鋒,畫乃沉著。 唐·張旭《褚河南筆法》用筆象用鐵錐畫紗,使它鋒芒內(nèi)藏,筆畫才顯得沉著有力。 ●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唐·張旭《褚河南筆法》當他使用筆鋒時,常要使它透過紙的北面,用力如此,這是最成功、不過了。 ●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 唐·孫過庭《書譜》字由筆畫加積而成,故一點一畫的起止筆力就決定孤孤獨的行路者字的骨力;通篇由字積聚而成,其結(jié)構(gòu)、氣勢須首尾相應(yīng),故一定的形態(tài)風神也決定了通篇文字的形貌。 ●筆入木三分。 唐·張懷瑾《書斷》運筆要有力,如同刻入木板三分一樣。 ●執(zhí)筆在乎便穩(wěn),用筆在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 唐·徐濤《筆法》執(zhí)筆在于隨意而穩(wěn)固,用筆在于靈活而有力,靈活但要沉雄,隨意但要不滑。 ●乍徐還疾,忽往復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 宋·姜《續(xù)書譜》忽然慢而又快,忽然往而又收。運筆緩慢,在模古意;運筆快速,在出險奇。 ●潤以取妍,速以取勁。以必先能速,然后為遲。 宋·姜《續(xù)書譜》書法要有慢有快。慢在于使字秀麗,快在于使字則健。必先能快,然后能慢。 ●點者,字之眉目。 宋·姜《續(xù)書譜》點筆,象字的眉毛和眼睛。 ●橫直劃者,字之骨體。 宋·姜《續(xù)書譜》橫筆豎筆,是字的骨架。 ●八者,字之手足。 宋·姜《續(xù)書譜》撇筆和捺筆,是字的手足。 ●挑剔者,字之步履。 宋·姜《續(xù)書譜》挑剔筆畫,是字的步伐。 ●懸針者,筆欲極正。 宋·姜《續(xù)書譜》豎筆下端出鋒的,象針之懸,筆畫要非常端正。 ●點如墜石,畫如復云,鉤如屈金,如發(fā)駑。 宋·朱長文《墨池編》點要如落石一樣堅實有重量;橫畫要如夏天的排云一樣有伸展開闊的氣勢;鉤要如屈折的金屬一樣雄強有力;要加如侍發(fā)的弓駑一樣蓄滿千鈞之力。 ●失一點如美人眇一目,失一如壯折一臂。 宋·黃庭堅《書論》失:寫壞之意。點:基本筆畫的筆法。眇:瞎了一只眼。意謂如果寫壞了一點就如美人瞎眼、壯士折臂一樣,影響全局。 ●結(jié)字因時相用筆千古不易。 元·趙孟《黃亭跋》字的結(jié)構(gòu),因時代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傳遞;但用筆則千年不變。 ●將欲順之,必故逆之;將欲落之,必故起之。 清·笪重光《書筏》筆勢準備順下,必先作逆行;準備落筆,必先起筆。 ●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非弱,剛極乃柔。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書法有如煉鋼,經(jīng)過百煉而成的鋼,可以作指般柔弱,而是至剛的結(jié)果。 ●書字貴平正安穩(wěn)。 晉·王羲之《書論》字形結(jié)構(gòu)必須符合平衡、對稱的原則。 ●凡書須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 晉·王羲之《筆勢論》所得:各得其所。大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宜緊密,小字則宜舒展,這樣,寬與的比例自然恰到好處。 ●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晉·王羲之《論書》兩字重疊,不應(yīng)得過長,單字不應(yīng)寫得太小,復合字不應(yīng)寫得太大。寫得緊密比寫得空疏為好,寫得短些比寫得長些為妙。 ●橫貴乎纖,豎貴乎粗,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wěn)。 晉·王羲之《論書》橫畫要細,直畫要粗。字體的結(jié)構(gòu)安排,能遠近均勻,下下得當,就自然平穩(wěn)。 ●第一存藏鋒,滅跡隱端。 晉·王羲之《筆勢論》謂寫字,首先是保存骨,把筆鋒收藏在筆畫這內(nèi)。藏鋒:字體才顯得堅實有力。 ●至若數(shù)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 唐·孫過庭《書譜》至于幾畫寫在一起,它的形態(tài)要各不相同;幾點寫在一起,它的姿致要各自相異。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 唐·孫過庭《書譜》在結(jié)構(gòu)上既盾而又統(tǒng)一,既協(xié)調(diào)而又不板滯。留筆時,不長時間停滯;運筆時,又不長運不停。 ●至于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 唐·孫過庭《書譜》至于幾畫寫在一起,它的形態(tài)要各不相同;幾點寫在王碼電腦公司軟件中心起,它的姿致要各自相異。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 唐·孫過庭《書譜》在結(jié)構(gòu)上既而又統(tǒng)一,既協(xié)調(diào)而又不板滯。留筆時,不長時, ●間停滯;運筆時,又不長運不停。調(diào)勻點畫,上下均平,遞相顧揖。 唐·歐陽詢《書法》一個字的點畫要勻稱,上下要均衡,在結(jié)構(gòu)上要互相照應(yīng)揖讓。 ●當疏不疏,反成氣;當密不密,反至凋疏。 宋·姜《續(xù)書譜》結(jié)構(gòu)應(yīng)疏不疏,就象著了氣的人而縮在一起;應(yīng)密不密,就象落葉之木而疏散凋零。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用秀潤生。 宋·米芾《名言》字要有骨格,肉要包裹著筋,筋要隱藏在肉里,這樣,書法才顯出秀潤氣。 ●布置穩(wěn)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 宋·米芾《名言》書法在結(jié)構(gòu)布局上,穩(wěn)實而不流于俗,險峻而不流于怪,蒼勁而不流于枯槁,秀潤而不流于肥鈍。 ●貴形不貴作。作人畫,畫人俗皆字病也。 宋·米芾《名言》書法貴得自然形態(tài),而不貴造作。造作造作則陷于刻畫則陷于刻畫于俗,這都是書法上的毛病。 ●畫能如金九之割凈,自始能如玉尺之量齊。 清·笪重光《書筏》書法的精美在于用筆,書法的巧妙在于結(jié)構(gòu)才能象玉尺載物,使之整整齊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