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guān)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來源: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管住嘴不容易,但值得。 我們都知道,情緒上頭時,罵孩子、吼孩子不好。 卻往往忽視了,很多日常話語,看似隨口一說,卻隱含了很多情緒和攻擊。 孩子感受到這些情緒和攻擊,會生出莫名的憤怒和煩躁,卻又說不出什么來。 日久天長,會形成內(nèi)傷,和父母的關(guān)系漸行漸遠。 父母還莫名其妙: 我很少吼孩子,我對孩子很上心,怎么會這樣呢? 下面這幾句話,如果父母經(jīng)常說,就容易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看看你中了幾條。 01 例句:
別說孩子,每個人都討厭被拿來和別人做比較。 你看見有哪個成年人會說: “你看看人家多漂亮,你怎么就不知道捯飭一下呢?” “你看看人家多能賺錢,你再看看你?!?/span> 這是明晃晃要打架的節(jié)奏。 但父母們就是這么毫無顧忌地,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家孩子,還期待孩子見賢思齊。 樹立榜樣是無可厚非的,但前提是要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而不是羞恥心。 “你看看人家”,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你太差了,你不如別人,你不好。 還帶著嫌棄的意味。 結(jié)果就是,成功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挫敗感,一肚子的憤怒無處發(fā)泄。 內(nèi)心弱一點的,默默地聽著,暗自傷心。 內(nèi)心強一點的,直接懟回去:那你給人家當媽去。 說多了,會破罐子破摔:我就是做不到。 不管反應(yīng)如何,有一點是相同的—— 如果總是這么說,孩子可能真的會認為: 我就是不夠好。 02 類似的句型:
也許本意是想讓孩子記住教訓(xùn),以后多聽父母的話,但怎么聽怎么有種隱隱的勝利者的姿態(tài): 當初不聽我的,你看你掉坑里了吧。 如果和孩子一起客觀地把事情捋一捋,總結(jié)經(jīng)驗,孩子可能會心平氣和地接受。 但如果父母用這樣的話試圖讓孩子反思,只能激起孩子的羞愧感。 為了逃避這種很難受的感覺,孩子會表達出強烈的惱怒和逆反: 你說的對又怎樣?我就是不聽。 結(jié)果就是,把一次很好的復(fù)盤機會瞬間變成了情緒上的對抗。 大人還百思不得其解,往往會說出下面這句話。 03 例句:
1. 父母經(jīng)常越界干涉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2. 說起來是為孩子好,實質(zhì)上是滿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一個人越標榜不在乎什么,其實越在乎什么。 真正為孩子好的父母,是很少把“為你好”掛在口頭上的。 而且,細品這句話,總感覺有一些道德綁架的意味—— 我是父母,我還能害你嗎?你要理解我的這份苦心。 說這話時,父母也往往一副苦口婆心的樣子。 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無形的親情壓力: 明明不想聽父母的,明明覺得父母做得不對,卻又說不出什么來。 再反駁,好像就是自己沒良心、不孝順了。 這種憋悶感讓孩子非常煩躁,恨不得大吼一聲: 你能別對我這么好嗎?! 04 例句:
這類話的潛臺詞是: 我能吃苦,你怎么不能吃? 我能做到的,你也要做到。 你做不到,說明你太嬌氣、軟弱、沒出息。 看上去是對孩子要求嚴格,但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種道德優(yōu)越感的碾壓,是一種蠻不講理。 結(jié)果就是,成功地激起孩子的不屑、憤怒和抗拒: 你是你,我是我,憑什么要求我要像你一樣? 時代不一樣,憑什么這樣比? 還有隱隱的挫敗感。 因為好像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超越父母口中昔日的“輝煌”,索性破罐子破摔: 我就這樣了,你又能怎樣? 有趣的是,和媽媽們比起來,似乎爸爸們更喜歡這么說。 可能是爸爸們更容易陶醉在過往的驕傲中(且不論是否有所夸大),思維也不像媽媽們那么靈活有彈性,更容易停留在“幾十年前如此,現(xiàn)在也應(yīng)該如此”的刻板模式里。 05 你還能干點啥? 例句:
孩子可能不會和你頂嘴,這個打擊得太全面了,讓人不知從哪里反駁,索性什么也不說了。 如果希望孩子變得一無是處,不妨多說這句話,因為他會慢慢認同你說的。 06 我不管了 這句話,看上去不像前面幾句帶有很明顯的情緒,但殺傷力也很大,屬于冷暴力。 它的潛臺詞是: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切斷和你的連接。 那意味著,我不要你了,你好自為之,自生自滅。 孩子天生依戀父母,最恐懼的事就是被父母拋棄——哪怕是心理層面的。 所以,這句話看似退讓,實則脅迫,并釋放出一種冷漠: 我愛你,是有條件的,如果你沒有滿足我的條件,我就不愛你了。 為了繼續(xù)得到父母的愛,孩子很可能會按父母說的做,但實際上,孩子已經(jīng)受傷了。 這是孩子小的時候,當孩子大一些,有能力了,可能就不再接受脅迫——不管就不管,隨你便。 面對孩子的決絕,父母撒手锏失效了,也很受傷: 這孩子,小時候不是挺聽話的嗎,怎么變成這樣了呢? 如果走到這一步,只能是兩敗俱傷。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情緒上來時,難免口不擇言,多多少少都說過類似的話。 不過,當我們意識到這些話語對孩子的傷害,就要管住嘴,盡量少說。 在脫口而出前,有個覺察,看看這句話隱含了什么情緒和固有模式,到底想表達什么? 別說“我就是那么隨口一說”“我還不是為了孩子好”。 坦誠地回答這兩個問題,停那么一兩秒鐘,你可能會咽下這句話,換成更有建設(shè)性的語言、更積極的表達方式。 管住嘴真的不容易,但值得。 點個在看,多練習(xí),親子關(guān)系會越來越和諧。 畢竟,我們是真的為了孩子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