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陰陽五行的運行為大的圓運動,人身之內的陰陽水火及五臟的運行則為小的圓運動,其中道理一致,就是陽氣的升浮降沉形成了五行和圓運動。《內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二氣本是一氣,一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源,陰陽是一氣運行變化的反映,而陰陽轉化的過程依賴中氣,陰陽中氣三者合而為“三”。陰陽中氣的運行化生萬物,并造就了五行的出現(xiàn)和宇宙萬物的圓運動。無論是天地間二十四節(jié)氣和四季,或人體內五臟和經絡,以至六經的開合樞,都是圓運動中陰陽中氣的具體表現(xiàn)。圓運動理論的確立可說是由黃元御開始,其著作是最先以五臟圓運動的角度去辨證論治,并由彭子益總結理論,提出“圓運動”一詞。因此在研究圓運動理論,就需要同時研究兩位醫(yī)家對圓運動的觀點。無論在黃元御抑或是彭子益的著作中,都可觀察到兩位對圓運動理論詳細論述,以此解釋天地及人體的圓運動規(guī)律。當中兩者都以較多的篇幅論述五臟圓運動的規(guī)律與應用,可見圓運動精髓就是在五行五臟之間,陰陽的升降浮沉,以此明了人體生理病理。兩位醫(yī)家都是以五臟圓運動的角度去辨證論治,以至解釋六經證治。 一、陰陽圓運動規(guī)律 在黃元御的《四圣心源》中對圓運動的規(guī)律有詳細的論述。陰陽本為一氣,在《內經》曰:“道生一,一生二”,這一氣升降運動的變化就是陰和陽。古人對事物的認識主要是從陰和陽兩個方面去歸納和分析,而陰陽并不是固定不動,而是不斷運動,不斷轉化,在人體則是升降出入。 《四圣心源.天人解》曰:“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黃元御認為陰陽本為一氣,陰陽的變化都是由一氣所產生,這與《內經》對陰陽及一氣的理解是一致的。清陽升,濁陰降為陰陽變化之方向與道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氣在下,則生饗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這可見黃元御對陰陽清濁的認識是繼承了《內經》的觀點。 在陰陽升降變化之中,除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以外,還有“中“和“樞軸'的概念。陰陽的變化過程中,有一個中間的階段,是陰和陽混雜和正在轉化的時間,并且有一中介去令陰轉陽,或令陽轉陰,這個從人體來說是中土脾胃,故人體陰陽升降變化最基本和重要的要素是脾胃中氣這個陰陽的樞軸。如果中氣脾胃虛弱則樞軸升降不利,人體生長化收藏的運動便失調,故此黃元御指出陰陽圓運動理論最重脾胃中氣。 彭子益對于陰陽二氣圓運動的觀點與黃元御一樣,認為陽升陰降需中氣的配合。他從大自然太陽的出入模擬人體陽氣的升降出入,認為從觀察天地陰陽變化便可知人體陰陽之變化。彭子益在《圓運動與古中醫(yī)學》中,將陽定義為太陽照到地面上的光和熱,將陰定義為無光和熱的地方。陽性本向上,陰性本向下,陰陽上下交通則成為圓運動。陽屬性動,動則主升浮,陰性靜,靜則主沉降,陽升陰降的圓運動過程中則生中氣,此中氣同時為生命之本,稱之為“生物之生命”,由此可見彭子益認為中氣在圓運動中十分重要。 從彭子益及黃元御對陰陽圓運動規(guī)律的論述,觀察到兩位對陰陽升降的轉化與《內經》的觀點一致,但就加入了中氣的概念。兩位都認為中氣為“陰陽升降之樞軸”,是“生物之生命”,陰陽的運行與轉化需要中氣的配合,這是突破《內經》的看法?!秲冉洝分袑χ袣獾挠^點主要是從脾胃功能及運氣的角度去探討,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也是以脾胃功能為論述角度。彭子益及黃元御就認為中氣脾胃除了經典中所提及的功能外,最重要就是確立了中氣為陰陽樞軸的觀點。 在陰陽圓運動轉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寒和熱,當中陽升陰降,其實代表著陽氣的收藏與釋放的不同狀態(tài),我認為圓運動是一個貴重陽氣的理論。陰陽寒熱本為一氣,陽氣釋放的狀態(tài)時屬陽屬熱,陽氣收藏的狀態(tài)時屬陰屬寒,人體陰陽圓運動就是陽氣不斷釋放與收藏的循環(huán)?!秲冉洝吩唬骸昂畼O則熱,熱極則寒;重陰則熱,重陽則寒"。寒熱到了極寒或極熱的狀態(tài)時便會轉化,就如陽氣在冬季收藏后便在春夏釋放,在夏天釋放后就在秋冬再度收藏。陰陽看似對立,名為陰陽二氣,但其實可看為陽氣在人體圓運動中釋放和收藏的兩種狀態(tài)。 在黃元御的著作論述當中,都可以觀察到其扶陽抑陰的思想,特別是強調補火建中,溫陽補土,重脾土中氣的樞機及四維的氣機。其中多以甘草及人參培中土,干姜及附子溫脾腎,茯苓及澤瀉祛濕,以求達到崇陽補火及祛濕利水的治法。在其著作《長沙藥解》及《玉揪藥解》之中也可看到他以陽氣為本及扶陽抑陰的思想。 二、五行圓運動規(guī)律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對五行圓運動的規(guī)律有詳細的論述。五行本為一氣,五行是陰陽圓運動不同狀態(tài)的體現(xiàn)。在天為五行,在地為五臟,天人相應固五行與五臟相配。天地五行的變化,可從四季四時陰陽變化中反映出來。四季氣候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萬物的生化則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反映了陽氣在一年四季的釋放與收藏的循環(huán)。 人體五行的變化,與天地陰陽相應,故肝主升、心主浮、肺主降、腎主藏,五臟的功能與陽氣升降不同的階段相應。肝主陽氣初初溫升之時;心主陽氣盛大之時,為十二官之主;肺主陽氣肅降之時;腎主陽氣封藏之時。而黃元御認為脾土為圓運動的中心,這可說是其重視中氣的學術思想中最為特色鮮明之處,同時這與《內經》論述脾土“治中央”及“不得獨主于時”的原意相符。 《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而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提及到天地四方寒熱之性,以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氣升于東方,氣溫而為春;陽氣升于南方,氣熱而為夏;陽氣降于西方,氣涼而為秋;陽氣降于北方,氣寒而為冬,以四季對應四方。而土為四象之母,主四象之生化,為水火之中氣。雖然說土治中央不得獨主于時,然則濕氣寄于六月火令之后,此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水火交蒸,濕氣乃生。 黃元御對五行五臟的認識突破《內經》的論述,并將五行五臟的運行規(guī)律模型化,形成五行五臟圓運動理論。人體圓運動以左肝右肺,上心下腎,脾胃居中為生理的基礎。五行五臟的屬性在《內經》中有詳細的記載,而圓運動的理論把五臟五行間陽氣升降浮沉的規(guī)律具體及形象化地展示出來。陽氣的運動是維持人體生命的要素,體內陽氣運行的途徑和方法,以及陰陽與五行的關系,以往無論在《內經》或者在其它著作中,都是分散并簡略地記載,是相對被忽視的一環(huán),彭子益透過圓運動理論把陰陽和五行聯(lián)系起來,指出五行是陰陽運行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反映。 圓運動理論的其中一個精髓,就是指出五行是陰陽升降圓運動的反映,是陽氣在釋放和收藏的不同階段。木為陽氣之升發(fā),火為陽氣之釋放,金為陽氣的收斂,水為陽氣的收藏,土為陰陽變化的樞軸。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提及到在圓運動的樞軸運動之中,清氣左旋上升而化為火,濁氣右轉下降而化為水。在清氣上升過程的中間階段為木,木之氣為溫,而清氣上升至頂端時則為心火,心之氣為熱;在濁氣右轉下降過程的中間階段為金,金之氣為涼,而濁氣下降至底端時則為腎水,腎之氣為寒。腎水、心火、肺金、肝木為圓運動之四象,而四象代表了陰陽升降浮沉的不同狀態(tài)。陰陽和四象本為一氣,只是陰陽轉化過程中不同的狀態(tài)。圓運動理論的另一個精髓,就是確立脾胃中土為圓運動的樞軸,四象和陰陽的轉化都需要脾胃樞軸的配合。無論是“清陽升,濁陰降",陰陽清濁二氣的升降轉化,以至五行中四象的轉化,都以脾胃中氣為樞軸。 黃元御對河圖洛書有深入的認識,就著河圖洛書里面五行之數的記載中,五行的成數都是以一土的生數為基礎,意味著土的元素在五行之中,人之五行無土不成的含意?!端氖バ脑?天人解》曰:“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span> 對于中氣脾胃為樞軸,從四季的五行變化中亦可有所體現(xiàn)。春木為陽氣初升,氣候暖和;夏火為陽氣之盛,天氣炎熱;秋為陽氣之收降,天氣清涼;冬為陽氣之收藏,天氣寒冷;而中土則主四季之變化,寄于四季各十八天。 《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帝曰:“脾不主時,何也?"歧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包S元御以脾胃中土為圓運動中心的理論與《內經》中對脾土的認識一致,以脾土不獨主四維而主居于中。他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都以四季陽氣升降的角度討論五行的關系,以陽氣半升而為春,陽氣全升而為夏,陰氣半降而為秋,陰氣全降而為冬。木火主生長之氣而為春與夏,金火主斂藏之氣而為秋與冬,而土是“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故土合四象居于中而合為五行。 根據統(tǒng)計,在《四圣心源》一百四十個方劑之中,用藥一百零四味,其中有一百零七個方劑用了甘草,七十八個方劑用了茯苓,七十個方劑用了桂枝,三十九個方劑用了干姜,可見無論在理論層面,到臨床治療的用藥,黃元御對于脾胃中氣十分重視。黃元御著作中所提及到補火泄水,扶陽抑陰之法,指的都是中焦陽土,重視中焦陽衰土濕的病機。所以無論是簡至陰陽二氣的轉化,或是多至五行之間的變化,都是以脾胃中氣為樞軸,突出了圓運動理論以脾胃為中心的特點。 在五行的圓運動中,黃元御除了將五行配五臟,還把中土分陰陽,以戊土為胃,已土為脾,再配以心肝肺腎合成人體五臟的圓運動。在《四圣心源》提及到“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等對戊土及已土的論述。脾為中氣左旋上升,屬于已土;胃為中氣右轉下降,屬于戊土。肝木為己土脾與陽氣升于左而成,心為陽氣升于上;肺金為戊土胃與陽氣降于右而成,腎為陽氣降于下。以左肝木,上心火,右肺金,下腎水,脾胃中土居中而為人之五行。在此圓運動中,唯獨是中土加入六腑中的胃,以脾升胃降作為中土樞軸的作用。同時肝升肺降需要有脾升胃降的配合,可見黃元御最重視脾胃中土作為身體升降的樞紐。 而肝木的疏泄左旋上升為整個圓運動中的次要配合,因黃元御認為:“土雖克水,百病之作,率由土濕,濕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每”、“故風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風病之起,無不因于木氣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其醫(yī)學傳人麻瑞亭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內外感傷,多致脾家濕旺,而肝家郁滯”。這更明確指出黃元御重視肝木在圓運動中的重要性。 彭子益繼承了黃元御對五行五臟圓運動的理論,對這方面的認識是一脈相承的。他同樣是認為五行實為陰陽二氣升降浮沉的五種狀態(tài),而天之五行與人之五臟相配,五行與五臟的圓運動都是肝及木升、心及夏長、肺及秋收、腎及冬藏、脾土居中主樞軸。 彭子益在《圓運動與古中醫(yī)學》中指出“先認識造化大氣的陰陽,自能認識人體的陰陽”。這突出了圓運動本身是宇宙間一個普遍的運動規(guī)律,是天人合一的反映。同時他又指出“五行者,陰陽二氣整個升浮降沉中的五種物質”,五行之“行“有運動變化之意思,五行本身各自有其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以肝木主疏泄,心火主宣通,肺金主收斂,腎水主封藏,脾土主運化,五行在五方的升降出入彼此配合,形人天地及人體的圓運動規(guī)律。 五行五臟圓運動理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五行五臟陰陽運行的方向明確化及模型化,對五臟的生理及病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五臟陽氣各自的運行都有一個特定的方向,一旦偏離便造成失調。肝主升、心肺主降、腎主藏、脾胃主中土樞紐。脾與肝一同左升,胃與肺一同右降,肝脾左升主陽氣的生發(fā),肺胃右降主陽氣潛降收藏。五臟陽氣以向上或向下為主,上下交通失調則為病。無論是腎間陽氣不足、肝氣郁滯、心火上炎、肺失收斂心火或脾胃火衰,都可以造成圓運動失調。固此脾腎首重陽氣充足,使樞轉及生發(fā)有力;肝重陽氣疏泄順暢;心肺重陽氣收斂下降。 彭子益在《圓運動與古中醫(yī)學》中指出圓運動中的五行運動,是“融合不能分析”,其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脾土居中,此中氣的樞軸在內旋轉,帶動金木水火四維之輪在外升降。在疾病之時,五行的軸輪旋轉及升降失調,代表圓運動”運動不圓,作用分離,不能融合”。在彭子益的角度來說,對于圓運動的樞轉失調,治療不外乎三個方法:一是運軸以行輪,二是運輪以行軸,三是軸輪并轉,回復人體五臟圓運動的樞轉便不為病。 從彭子益及黃元御對五行五臟圓運動規(guī)律的論述,可見兩位對此的見解一致。他們繼承《內經》五行五臟的理論,深化陰陽與五行五臟之間的關系。他們把五行五臟陽氣樞轉的方向性與規(guī)律明確化與模型化,突出陰陽二氣升降浮沉與五臟陽氣運行的方向性。以心腎為升降的根本,肝肺為升降的輔佐,并確立了脾胃為圓運動的樞軸。同時他們重視五行之間生克及氣機變化的關系,提出“以氣而不以質”的五行觀,對人體生理及病理有更深入的分析。 三、六氣圓運動規(guī)律 五運六氣的理論源自《內經》,是天地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關系研究的理論。在天為六氣,在地為五行。六氣與五行五臟相配,有助深入了解人體圓運動的情況。 彭子益認為六氣與五行有同樣的圓運動規(guī)律,傾向將六氣落實并融合在五行圓運動的規(guī)律之中。他指出“六行六氣,是融合極密,分析不開,和平不偏的圓運動”。六氣圓運動由初之氣的厥陰風木運行到六之氣的太陽寒水,而六氣與五行相配及相應。彭子益認為天有六氣,地也可以有相應的六行,就是在五行之上加一相火,便成為了六行六氣的大氣圓運動。這個圓運動與五行五臟的圓運動的運行規(guī)律大致相同,只是五行配以六氣,并加入少陽相火于圓運動右降之列,形成了六行六氣,這樣從而引伸到少陽相火主降的觀點。 彭子益在《圓運動與古中醫(yī)學》中指出所謂六行,其實是在五行圓運動圖之中加入相火一行。此相火與五行本身的火原同一氣,只是君火主升,相火主降。相火與土氣同主中軸,與金氣胃腸之氣同降于水中,再經肝木春氣上升而為君火,可以說君心及相火原是一氣,只是一升一降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木火土金水”名曰五行,其實六行”,說的就是五行本質雖為五種,但實際在人體體內運行可細分為六種狀態(tài),故曰六行六氣。這個創(chuàng)新的觀點無論與彭子益或是黃元御的辨證論治過程當中都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對于火氣潛藏的探討比較深入。 彭子益同時指出人體六氣之偏見乃是六行運行不圓所致,這觀點對于他理解人體疾病病機以至分析《傷寒論》都有密切關系。他在《圓運動與古中醫(yī)學》指出風、熱、暑、濕、燥、寒六氣之現(xiàn)是“五行運動不圓,作用偏見之氣”。春不能生,其氣偏見則病風;夏不能長,其君火氣偏見則病熱;秋不能收,其氣偏見則病燥;冬不能藏,其氣偏見則病寒;土不能運化,其氣偏見則病濕;相火不藏則病暑。六氣之偏見,是五行圓運動中生、長、收、藏、化中其中的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失調所致。 黃元御對此的認識與彭子益是一致的,他同樣認為五行運動不圓及六氣偏見是疾病的病因,無論是外感邪氣,或者是內傷雜病,都不出六氣的范疇,而六氣落實在五臟之中。《四圣心源.六氣解》曰:“內外感傷,總此六氣?!碧熘鶜?、地之五行、人之臟腑,三者彼此相應。厥陰風木為初之氣,在人則肝與之相應;少陰君火為二之氣,在人則心與之相應;少陽相火為三之氣,在人則三焦與之相應;太陰濕土為四之氣,在人則脾與之相應;陽明燥金為五之氣,在人則大腸與之相應;太陽寒水為六之氣,在人則膀胱與之相應。當五臟失調,當中六氣就會有偏見。病氣可以是由外而感,或者是從內而生。五臟在圓運動中各自有一個自身固定相應的六氣,運動不圓則見該臟之病氣,如肝則病風、心則病熱、脾則病濕等等。 黃元御對六氣圓運動比彭子益有更多的探討,指出六氣有從化的關系,從六氣從化的角度解釋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絡的生理及病理關系,將六氣融入于五臟的圓運動規(guī)律之中。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把五運六氣列為其中一個臨床重要參考的要素,對此有深入的認識。十二經的六個配對中有司化及從化的角色,當中有六經主司化,另外有六經則相應從化,而司化及從化的結果則視乎該經本氣之盛衰而定。厥陰為足厥陰肝以風木司化,手厥陰心包以相火從化;少陰為手少陰心以火司化,足少陰腎以水從化;太陰為足太陰脾以濕司化,手太陰肺以燥從化;太陽為足太陽膀胱以寒水司化,手太陽小腸以火從化;陽明為手陽明大腸以燥司化,足陽明胃以濕從化;少陽為手少陽三焦以相火司化,足少陽膽以暑從化。 黃元御透過六氣從化的概念,把六氣、十二經及五臟六腑都聯(lián)系起來,豐富了五臟圓運動的內容,并能用之研究《傷寒論》六經病。他十分重視以氣化的角度分析《傷寒論》六經病的病因及病機。例如《四圣心源.六氣解》指出雖然足太陽膀胱經偏于寒化,但其實最容易病熱。手少陰心經雖然偏于熱化,但是最容易病寒。厥陰傾向化風而為病。金性雖然本為燥氣,而手太陰肺最容易從土化濕者。土性本為濕氣,而足陽明胃經則較少從金化燥者。黃元御對六氣研究深入,認為《傷寒論》六經病變與六氣關系密切?!秱畱医狻吩唬骸爸倬啊秱返⒘浾?,從六氣也”。 在厥陰風木方面,肝木主升,其生長之氣有賴腎水和脾土的配合,因肝木為人體從冬藏之時轉化為升達之時,需腎水封藏充足,加上脾土的樞紐上升,肝木才能溫升上達。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六氣解》提及到厥陰風木的生理特點,指出“厥陰肝木,生于腎水而長于脾土”。北方寒水封藏后,到春季肝干之時陽氣從地下水中而上升。而木氣的疏泄,有賴土氣的運轉。故此水土調和則肝木暢達,從而“木靜而風恬”。從病理的角度分析,脾土之濕容易影響厥陰風木疏泄主溫升的功能,肝脾左旋上升從而失調?!端氖バ脑?六氣解》曰:“已土濕陷,抑遏乙木發(fā)達之氣”,指出了木性疏泄暢達之性受到脾臟已土之濕氣所困,則乙木不能疏泄上升。由于木為火從水出之氣,一且土木郁滯則陽氣從水中不能上升,則產生內濕外燥及下寒上熱的情況。風為厥陰肝木之氣,在厥陰風木溫升失調之時,水寒土濕,木氣疏泄不暢生風。此時手厥陰心包經容易受到影響,形成手足厥陰經同病。由于手厥陰心包經主相火,足厥陰肝主風木,風火同病而上擾,便上熱而下寒濕?!端氖バ脑?六氣解》曰:“手厥陰,火也,木氣暢遂,則厥陰心主從令而化風,木氣抑郁,則厥陰心主自現(xiàn)其本氣。是以厥陰之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其氣然也”。 在少陰君火方面,由手少陰心所主,為人身神明之官,與足少陰腎水互相交通。足少陰腎之坎陽上交于離心而為火,故少陰其實水火并主。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六氣解》從五行與六氣的角度指出少陰君火主熱,主火,屬于心,并與足少陰腎水相配。雖然心火腎水二者為水火異氣,但是兩者關系密切??仓兄枮榛鹬?,坎陽上升上交于離位則化為心火,這火是從癸水化氣于丁火之成,是寒從熱化之表現(xiàn),故少陰之氣雖主水火,但獨以君火名之。 在病理方面分析,雖說少陰并主水火,但疾病時多為土不制水,少陰腎水泛濫而成,多見水寒土濕之象。《四圣心源.六氣解》曰:“少陰一病,必寒水泛濫而火土俱負”。雖然脾土能夠克水,但是黃元御就認為人體的疾病很多都是由脾土之濕由起,因為脾土受濕氣所困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他認為唯獨是傷寒陽明病的承氣湯證是土克水的情況,其余大都是寒水侮土之癥。而在上熱之病方面,黃元御認為非為心火過盛,乃相火上逆所致,這與《內經》中對于心包代心受邪的論點相近?!鹅`樞》:“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倍重赎幮陌飨嗷?,下焦相火上沖則影響心包相火過盛而為病。而下焦相火之所以過盛,這與心腎水火不交相關?!端氖バ脑?六氣解》曰:“少陰病熱,乃受累于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贝嘶饛南陆构锼夏嬗谛亩鴣恚饸馍涎讋t心液耗傷。同時他指出上熱之時易有下寒,因為心火及腎水分離而不相交。水火本為一氣,一旦水火交通失調則成冰與炭。 然則黃元御傾向從少陰陽虛水寒的角度分析,認為“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可見他對少陰腎陽十分重視。由此可見,少陰雖以君火統(tǒng)之,但是君火之源實自下焦,而且少陰病寒水多于病熱。 在少陽相火方面,黃元御及彭子益均認為手少陽三焦主相火之升,足少陽膽主相火之降。相火降于水中,腎水便得溫藏;相火不降則火氣上逆。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六氣解》中從六氣及五行的角度指出少陽主暑,主火,與三焦相配。當中以手少陽三焦相火主令,足少陽膽甲木化氣于相火。他認為少陽相火之降與三焦主水道有密切關系,以相火下潛則腎水得溫,水府得以通利,排出時不會遺溺,閉藏時不會癮閉。 在《內經》之時三焦已經被記載有主水道的功能,有入絡膀胱,約束下焦水道之效?!端貑枴れ`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薄鹅`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癡,虛則遺溺?!包S元御繼承了《內經》對于三焦的認識,并創(chuàng)新地認為三焦主水的功能與三焦相火下降于腎水相關。他指出“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腎藏也”。這突顯了相火潛降封藏是腎氣充足的關鍵。如相火不潛,則會出現(xiàn)癒閉或遺溺。 古代醫(yī)家素有“君火為體,相火為用”、“君火居上,相火居下”之說,結合少陰君火的認識,可見少陽相火的運行在圓運動中參與陽氣左升和右降的道路,而少陰君火及腎水為陽氣釋放和收藏的位置。少陽相火之左升和右降,影響到陽氣溫煦臟腑的功效,如下焦膀胱氣化的功能,便有賴相火下潛于水中。然而少陽相火的升降,需要脾升胃降以至肺氣斂降的配合。 黃元御尤其重視相火之下潛,認為戊土及辛金的斂降影響到少陽相火的潛降。他在《四圣心源.六氣解》中指出“土降而金斂之,相火所以下潛”,戊土降而肺金收斂是相火下潛的基礎。又曰:“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氣失政,故相火上炎”。一旦胃土不降,肺金不收,相火則逆而上炎。由于甲木膽經不降,引致此相火之不降。一旦相火上炎,則克肺金,故此在《傷寒論》的少陽病病變中,多會傳經于陽明,就是因為陽明本燥,木火雙刑,燥熱便產生。故從六氣圓運動中,觀察到五行圓運動中肝木對圓運動的左升和右降都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對少陽為樞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對少陽傳經于陽明有更多的認識。 在太陰濕土方面,手太陰肺主天主濕,足太陰脾主地主土,天之濕氣斂降凝聚于下便成濕土。脾陽主升,運化水濕,與胃同主中焦升降。濕燥平衡,脾不病濕,胃不病燥。黃元御認為,脾土多以濕氣為病,病則脾不升清,濕氣下陷,肝木不升,整個圓運動的左升便受到脾土過濕所累。同時由于脾不升,肺胃收降受到影響,故火金在上則病熱。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六氣解》中指出已土的本氣是濕,戊土的子氣是燥。因此脾濕勝于胃燥,從而脾濕的病多,胃燥的病較少。脾陽充足是已土上升的基礎,已土升時則腎水及肝木一同上升。脾陽虛則濕困中焦,腎水及肝木的上升便受影響,間接地使火金之降同時受到影響。當濕困中焦之時,肝木陽氣不能上升,郁而生熱,下焦便容易產生濕熱之證?!端氖バ脑?六氣解》曰:“木中溫氣……陷則下郁而生熱……于是浸淫于膀胱?!蹦練獾臏厣旧砭褪窍嗷饾撚谒兄蟮纳仙?,此火不能以木氣的溫升疏泄出去,則下陷而生郁,并傳于膀胱。當脾土一病,濕氣過盛,上則肺胃收斂不及,中則脾氣不升,下則肝郁化熱,故脾土左升影響到整個圓運動上下的情況,故黃元御在五臟中最重脾土之升,重視脾陽的充足及濕邪對圓運動的影響?!端氖バ脑?六氣解》曰:“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恒長而燥氣恒消?!彼麑膊〉恼J識傾向于以陽氣的角度分析,治療時更十分注意扶助脾陽,祛除脾濕,反對醫(yī)家過分滋陰助濕或者是瀉火伐陽,否則脾陽絕則易病,整個圓運動的運作便受脾陽不足,濕氣困脾的影響。 在陽明燥金方面,足陽明胃及手陽明大腸同主燥金,而肺與大腸相表胃,三者同主收降陽氣,助圓運動之右旋下降。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六氣解》中指出陽明燥金在五行及六氣的角度分析,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為大腸。陽明胃土容易化燥,太陰肺金容易化濕。胃腸之燥需與肺脾濕互相平衡,這樣才不會失衡而為病。而黃元御認為,濕多勝燥,故肺胃之降易受到太陰脾濕不升的影響。太陰本身性濕,而陽明本為性燥,而中氣充足才能不病燥或不病濕。中氣充足則“辛金化氣于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于燥金而胃不傷濕”。如中氣衰則燥濕容易偏見而為病。濕勝燥則納少食減,大便偏塘;燥勝濕則口干大便硬。然而黃元御傾向認為人體病濕多于病燥,認為“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只有傷寒陽明病篇承氣湯證之外,其余都是病濕為主。當燥濕偏見,上則為金火不能下降而的上熱,肝脾不升受濕困而為下寒。而在燥濕偏見當中,多數是脾土過濕為常見。 在太陽寒水方面,足太陽膀胱與手太陽小腸相配,其主寒水的功能主要還是在足太陽膀胱。人體內水火上下交通,離中一陰的下降形成腎水,坎中一陽的上升形成心火。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六氣解》中指出從五行及六氣的角度分析,太陽寒水在天為寒氣,在地為水氣,在人則為膀胱。足太陽膀胱屬水,而手太陽小腸屬火,兩者之氣相反,但都以太陽寒水御之。這是因為離陰下降而交于坎位化為水,是水降于火。心火化氣變?yōu)槿伤?,代表熱從寒化。故此太陽之氣,雖然同主水火二氣,但是兩者都以寒水為主。 黃元御并且認為,人之水可分為壬水及癸水。壬水為丙火下交于腎所生,而癸水則主交于心。壬屬陽,癸屬陰,太陽主壬水的生化,病則生熱;然則癸水屬陰,受少腎腎所主,病則生寒。由此可說,太陽主陽水,少陰主陰水,而太陽和少陰互為表里,更是明證?!端氖バ脑?六氣解》中提及到少陽三焦相火的潛降使寒水得溫,此水指的是癸水而非壬水。人體內的木氣及火氣主從內而溫長至外,而金氣及水氣則從外而涼降收斂至內,故人體理應內溫而外涼。正如六氣圓運動的運行一樣,厥陰在里主春氣的溫升,少陰君火主火氣之夏長,陽明主涼降收斂,太陽主冬之封藏。陽氣藏則外涼內溫,陽氣不藏則外熱而內寒。黃元御認為“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因此他認為少陰腎傾向得寒證,太陽膀胱傾向得熱證。 六經之病為一氣之偏見,不病則不見?!秱摗分辛洸《寂c六氣相關,六經之病都是六氣之病。《四圣心源》曰:“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疤杽t病火,陽明病燥,少陽病暑,太陰病濕,少陰病寒,厥陰病風,這對于理解《傷寒論》六經病的病機有所幫助。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六氣解》指出六經病的變化雖然多變,但是都是由于六氣所產生,并認為“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凡一經病,則一經之氣見。”正常無病的人,其六氣是無所偏頗,觀察不到風、火、濕、燥、熱或寒之氣在其身上。然而當人患病,則六氣不調和,其中一氣容易出現(xiàn)。然而在六經病中,黃元御尤重脾胃,因脾胃主中氣的樞紐,為四維的中氣,四維之病與脾胃容易互為影響而同病。他指出木火不升則病濕,金火虛則病燥,故脾胃燥濕之偏見易與四維之病同時發(fā)生。《四圣心源.六氣解》曰:“土為四維之中氣,木火之能生長者,太陰已土之陽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陽明戊土之陰降也。中氣旺則戊已轉運而土和,中氣衰則脾胃濕盛而不運?!懊嫫⑽竷烧咧?,黃元御尤重脾土之濕,認為脾濕的病多于胃燥的病,濕盛則水氣過盛,木氣不暢,整個圓運動的左升便受影響。 《四圣心源.六氣解》曰:“一切內外感傷雜病,盡緣土濕也。”他認為脾土生于火,而水克火,土克水,土濕則水濕困脾而侮土滅火。土濕之時木氣失調,不能疏泄上升而克土,進一步令土氣失調。除了傷寒陽明承氣湯證外,大部分情況下較少出現(xiàn)土燥為病,一般都是土濕為病,因為他認為“陰易盛而陽易衰”。這里可看出他重視脾胃陽氣在圓運動中作為樞軸的重要性,與《傷寒論》保胃氣的思想相符,其扶助陽氣的思想可視為后世扶陽派的其中一個理論根源。 四、十二經圓運動規(guī)律 十二經的圓運動規(guī)律是以臟腑表里的關系為基礎,配合手足陰陽經絡運行的方向,從而形成人體經絡的圓運動。在彭子益著作出可見,手三陰經主收降,與手三陽之升互相配合;足三陽經主收降,與足三陰經之升互相配合,如此手足十二經表里間升降互相配合,形成一圓運動。例如:肺與大腸同屬金氣所生,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同具金氣收斂之性,因手太陰肺經循行由頭走手,為經絡圓運動中由上而下行的方向,而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由手走頭,固此收斂由下而上。腎與膀胱同屬水氣所生,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同具水氣封藏之性,因足少陰腎經循行由足走胸,為經絡圓運動中由下而上行的方向,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由頭走足,固此封藏由上而下。肝與膽同屬木氣所生,膽為甲木,肝為乙木,同具木氣疏泄之性,因足少陽膽經循行由頭走足,為經絡圓運動中由上而下行的方向,而足厥陰肝經循行由足走胸,固此疏泄由下而上。心與小腸同屬火氣所生,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二者同具火氣宣通之性。因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由頭走手,為經絡圓運動中由上而下行的方向。而手少陰心經循行由手走頭,固此宣通由下而上。心包與三焦同屬相火之氣所生,同具相火播灼之性,因手厥陰心包經循行由頭走手,為經絡圓運動中由上而下行的方向,而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由手走頭,固此播灼由下而上。脾與胃同屬土氣所生,脾為己土,胃為戊土,同具土氣運化之性,因足陽明經循行由頭走足,為經絡圓運動中由上而下行的方向,而足太陰脾經循行由足走胸,固此運化由下而上。由此可見,彭子益把十二經的圓運動規(guī)律建基于臟腑之上,與六氣圓運動建基于五臟圓運動規(guī)律之上一樣。 五、開合樞圓運動規(guī)律 無論是彭子益或者是黃元御,他們都是以五臟圓運動為理論中心,提及過六氣及十二經絡等的圓運動規(guī)律,但就無直接提及到六經開合樞的圓運動規(guī)律,然而六經開合樞的圓運動也是人體圓運動的重要一環(huán)。開合樞是對天地萬宙間及人體陰陽二氣運行規(guī)律的反映,是一氣周流的體現(xiàn)。 在三陰三陽樞機互相配合之下,能體現(xiàn)出陰陽二氣互根及消長變化,以及周而復始的陰陽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彭子益及黃元御對圓運動理論的核心重點基礎是陰陽升降,也可說是陽氣升降浮沉的轉化,由一氣轉化至陰陽二氣,再加入中氣而成為“三”,再有四維中土而為五行圓運動,當中其實都是陽氣轉化的不同階段,而他們就是沒有提及到三陰三陽六經的陽氣轉化規(guī)律,只是以五臟陽氣的升降為重心。 彭子益認為陰陽二氣的升降變化而化生五臟,但其實陰陽二氣在五臟的升降變化中已包含了六經開合樞?!饵S帝內經。素問》曰:“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太陽主陽氣在三陽之釋放,主南方;陽明主陽氣之斂降,主西方;少陽主三陽運行的樞機,主東方;太陰主開,收納三陽的陽氣入三陰,主中土;少陰主藏主樞機;厥陰將陽氣從陰出三陽。六經開合樞的陽氣圓運動與五臟陽氣圓運動的原理相同,正如肝木與少陽同主陽氣的萌芽與生長;心火與太陽同主陽氣旺盛與釋放;肺金與陽氣同主陽氣收儉與肅降;脾土與太陰同主陽氣的收納;腎水與少陰同主陽氣的封藏;肝木與厥陰又主陽氣從水中釋放。六經開合樞的陽氣升降出入明顯地與五臟陽氣圓運動規(guī)律相同,開合樞無疑是陰陽變化之理,是自然界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體現(xiàn)了圓運動的規(guī)律。這是彭子益和黃元御所沒有直接提出的觀點。 六、水火圓運動規(guī)律 人體除了有陽氣升降的圓運動外,還有水液的升降圓運動。雖然黃元御及彭子益都以五臟及陽氣的圓運動規(guī)律為其理論的中心,但在他們的著作中,可以觀察到他們對水液圓運動規(guī)律的觀點,尤其是在黃元御的《四圣心源.雜病解》之中。人體本應是水火互根,水火在人體透過五臟升降出入,形成水火在人體運行的圓運動規(guī)律。水性本靜主潤下,但透過氣的作用而產生流動,在五臟在流動不息。黃元御認為,氣和水分別屬于陽和陰,本應是互根的,其氣水的循環(huán)在于中氣及四維的配合。下焦的水靠肝脾主升的配合,使水液運轉于上;上焦的水靠肺胃之降的配合,使水液運轉于下。而肝脾運轉上升的動力源自腎,因為腎為“氣之根”,其坎中藏陽;而肺胃運轉向下的動力源自心,因為心為“水之根”,其離中藏陰。 雖然如此,黃元御認為水液代謝最重要的是肺、脾胃、膀胱、腎和肝?!端氖バ脑?雜病解》曰:“水生于肺而統(tǒng)于腎,藏于膀胱而泄于肝。腎與膀胱之府,相為表里?!庇衷唬骸皻馑兓鲇谥薪?。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樞?!睔鈱訇柖畬訇帲m居下而氣亦根于下,腎中一陽生而肝脾主升,下焦之水氣化而升于上,氣雖居上而水亦根于上,離中一陰生而肺胃主降,上焦之氣降而水亦降。上中下三焦的水液有不同的狀態(tài)。下焦則為水液,上焦則如霧,中焦則為氣和水液相交之處。在陽氣的作用下,下焦液態(tài)的水氣化上升,在上焦形成霧;上焦的霧水凝聚而下成為水液;中焦為霧和水轉化相交的地方。這正正符合《靈樞·營衛(wèi)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樞,下焦如瀆"的看法。這個水液氣化的轉變需要依靠陽氣的配合和運行,故黃元御指出肺脾腎這三焦之臟的參與外,還需要肝氣疏泄有度,使陽氣運行通暢,也要下焦膀胱氣化有度,使水液氣化排出體外。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雜病解》中指出肺主氣,統(tǒng)領人體中半以上的氣分,而腎主水,統(tǒng)領人體中半以下的水分。從陰陽的二分法定位來說,氣主上而水主下。氣從上焦降到下焦變成水,水從下焦升到上焦變成氣,此氣水的循環(huán)是陰陽變化及互根的表現(xiàn)。然則氣水的循環(huán)關鍵在于中氣,因為“氣水變化之原,出于中焦”。上焦的水在肺氣的統(tǒng)領下如霧露,在下焦的水在腎主水的統(tǒng)領下如川瀆之注瀉,而水在肺腎氣水之間的變化則如樞。由水化氣需要肝脾之溫升的配合,水遇溫則化氣;由氣化水需要肺胃之涼降的配合,氣遇涼則化水。水不化氣是肝脾不升引起,氣不化水是肺金不降引致。由他的論述中可見,人體以水火立極,水火的升降是人之本,氣液互相轉化,需要中土脾胃的樞轉,加上金木的斂降和升發(fā),火水的運行才能樞轉于人體。 另外,黃元御指出相火藏于腎水對水液代謝的重要性。三焦主水道,而三焦之相火需下潛于腎,使腎水得溫,下焦水液的氣化才能正常?!端貑枴れ`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薄鹅`樞·本輸》曰:“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薄秲冉洝分袑θ箤λ捍x的參與有明確的論述,而黃元御就以三焦主相少的角度,認為三焦相火在圓運動中右旋下降,潛降于下焦腎水之中。而腎與膀胱相表里,同主下焦水液的氣化,兩者都依靠相火的溫煦?!端氖バ脑?雜病解》曰:“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以腎主墊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span> 因此,水火圓運動的規(guī)律在黃元御的著作中有間接的論述,提出水火互根,以氣主水的思想?!端氖バ脑?雜病解》曰:“氣不離水,水不離氣,氣滯則水凝,水積則氣聚。氣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氣道必不通?!八涸趫A運動五臟中的運行依靠著陽氣的作用,其氣化的規(guī)律與五臟圓運動的規(guī)律彼此相合。 七、二十四節(jié)氣圓運動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歷法對四季的描述,是天地陰陽變化的具體反映。二十四節(jié)氣以四節(jié)為一氣,一年四季就分為六氣所主。大寒、立春、雨水、驚墊屬初之氣。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屬二之氣。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屬三之氣。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屬四之氣。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屬五之氣。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屬六之氣。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六氣又分別與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及太陽寒水相應,與六淫之風、火、暑、濕、燥、寒相配。天地間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轉變也有圓運動的規(guī)律在其中。 彭子益是從陽氣升降出入的角度,解釋陽氣在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的轉變,并主要配合五行作出分析陽氣在天地間圓運動的規(guī)律。《圓運動與古中醫(yī)學》指出太陽的熱力是萬物生命的要素。太陽的熱力在秋天由地面潛降到地下,經冬天封藏于地下的水中。到次年春天之時,陽氣從地下的水中升發(fā),至夏季陽氣浮于地面上的天空之中,之后再經秋季的收斂到地下水中,周而復始,是為一年四季的圓運動規(guī)律。二十四節(jié)氣圓運動的規(guī)律基本上與六行六氣圓運動的規(guī)律互相吻合。兩者的陽氣的運行仍舊是春木升、夏火浮、秋金降、腎水藏、土居中主四時、相火與秋金同降于水中。太陽之熱是天地萬物圓運動的源動力,此熱在冬季沉藏于地下之水中,在春季與天化合升于地上,在夏季浮于地上,在秋季由地下降于地下,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