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筑遺物的實例,除去幾座磚塔而外,差不多可以說沒有。塔本來是佛寺的一部分,現(xiàn)在存在的,不是巍然“獨”存,就是與他腳下的殿宇在年代上有千二三百歲的差別。中國建筑自有史以來就是以梁柱做骨干的,而這骨干的材料一向以木為主;木本不是不朽的物質,加以歷來中國革命成功的列位太祖太宗們除了殺人之外還愛放火,假使他們沒有這種特殊的國民性,千余年的風雨蝕剝,蠹吃蟲穿,也足以毀壞不少了。但是這種木建筑物之長久存在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日本奈良法隆寺的金堂,五重塔,和中門創(chuàng)建于推古天皇十五年(隋煬帝大業(yè)元年,西紀六〇五),比這較晩十余年的有奈良法輪寺的三重塔和安居院的三重塔等等,直到如今一千三百多年,還是保存得好好的。
在中國卻大大不同。山西大同的上華嚴寺佛殿,(遼清寧八年建,西紀一〇六二),下華嚴寺(遼重熙七年建,一〇三八),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淸寧二年,一〇五六),嵩山少林寺初祖庵(宋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已嘆為中國稀有的古建筑。年代比日本最古的奈良法隆寺差四五百年,已崩壞不堪,唐代遺構更不用幻想。假使我們以后的學者或考古家,在窮鄉(xiāng)僻壤中能發(fā)現(xiàn)隋唐木質建筑遺物,恐怕也只是孤單的遺例,不能顯出他全局的布置和做法了。
既沒有實例可查,我們研究的資料不得不退一步到文獻方面。除去史籍的記載外,幸而有敦煌壁畫,因地方的偏僻和氣候的干燥,得經千余年歲,還在人間保存,其中寶物如唐人寫經等等,雖經斯坦因 (Sir Aurel Stein) 由王道士手中騙去,再被伯希和 (Paul Pelliot) 運走。但壁畫究不易隨便搬動,仍得無恙;伯希和曾制攝為敦煌石窟圖錄 (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 其中各壁畫上所繪建筑,準確而且詳細,我們最重要的資料就在此。
現(xiàn)在我先以文獻為根據(jù),搜集少許的資料,以求得一個宮殿與佛寺的印象。然后將伯希和敦煌圖錄壁畫中關于建筑的描寫做一個歸納與分析。先將建筑種類歸出,雖然唐代并沒有我們現(xiàn)時所沒有的建筑,而且大致相同,讀者也許要感到單調無味。各部詳細的分析,雖然算是建筑的小節(jié),但一個時代的特征,反能看得特別清楚,比較有趣得多。
中國宮室之經營,自秦漢始盛。秦始皇的咸陽宮與阿房宮,在史籍上已有許多的記載,可以使我們得到一種大概的印象;雖不能知道實在的形制,但可以知道規(guī)模的宏大和雕飾的繁麗。漢高祖的長樂宮,未央宮,武帝的甘泉,建章,在文獻上也有詳細的記載,我們知道這些大建筑的規(guī)模,知道他宮殿四面的苑囿和周圍的圍墻,知道他有數(shù)十里乃至數(shù)百里的范圍,并知道他結構的精巧和華麗處。要講中國建筑發(fā)達的程度,兩漢時的確已經很可觀的了。
▲
《長安宮闕圖冊》
絹本設色墨筆 明代作品
現(xiàn)收藏于大英博物館
從左至右依次為:
《阿房宮圖》《長樂宮圖》《未央宮圖》《甘泉宮圖》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經過六朝的變亂以后,隋一統(tǒng)天下。隋高祖建長安宮,煬帝更以奢侈靡費著名,建洛陽宮,大興宮等等,稗官野史里有不少材料可以追尋出不少當時建筑的盛況。
唐太宗的大明宮,在歷史上素享盛名,據(jù)唐書《太宗本紀》和《地理志》《六典》《兩京記》等的記載,我們大略得著如下的一個印象:
大明宮是太宗貞觀八年建立,原名永安宮,后來因要給太上皇避暑改名大明宮。位置在禁苑的東南,西面接著宮城的東北角,稱“東內”。這宮的范圍東西千零八十步,南北千八百步。南面有五門,正中丹鳳門,東邊為望仙門,其次延政門,西邊為建福門,其次興安門。丹鳳門內由南往北走,約四百步,有約高四十尺的臺階,共三層,每層都有蟠頭伸出,兩旁有麟。階下是龍尾道,用花磚砌成,轉七個彎,宛如龍尾下垂于地。兩旁勾欄皆用青石。自下望上,有很莊嚴的氣象。在臺上正中為含元殿,是每年元旦和冬至聽朝的地方。由這正殿的中心線向北順次數(shù)去,是宣政門,宣政殿,紫宸門,紫宸殿,九仙門,蓬萊殿,和宮墻北面正中的元武門。含元殿的東廊有翔鸞閣,閣東有通乾門,西廊有棲鳳閣,閣西有觀象門;這翔鸞棲鳳兩閣是正殿的夾殿,與正殿有飛廊相接的。宣政門外相對的東廊是齊德門,西廊是興禮門。宣政殿左右有東西上閣,殿前東廊有日華門,西廊有月華門。紫宸門的左邊是崇明門,西邊是光順門。紫宸殿的東面是左銀臺門,西面是右銀臺門。日華門外有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官署。門下省以東有條南北街,通含耀門出昭訓門。月華門外有中書省等官署,省西也有一條南北街,通昭慶門出光范門。中書省再往西有延英門,延英門里有延英殿和含象殿。此外尚有多數(shù)的殿,其中地位可考的有蓬萊殿西的還周殿,還周殿西北的金鸞殿。按《兩京記》說“金鸞殿旁名金鸞坡;翰林故事置學士院,后又置東學士院于金鸞坡”。金鸞殿西南是長安殿,長安殿北面是仙居殿,仙居殿西北是麟德殿。麟德是一所三面的殿,所以又叫“三殿”,是皇帝宴會的地方。這殿的東西廊是結鄰,郁儀兩樓。三殿的北邊有大福殿,大福殿的東南是拾翠殿。
▲
王振鵬《大明宮圖卷》
紙本墨筆,元,31.1 cm x 683.3 cm
現(xiàn)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左右滑動查看完整圖卷)
按照上面的記述,我制成一幅想象的大明宮平面復原圖。這圖當然不是原來的樣子,因為在平面距離上只有東西南北的最大距離,和含元殿與丹鳳門的距離,并且距離由殿之何部量重門之何部也沒有準確的注明。含元殿以后的許多殿角樓臺,也只有方面的指示而無距離的注明,而且各個殿的大小形式和結構法也無從得知。我們只能得一個印象,一個定論,就是大明宮的平面配置有一條南北貫通的中心線,在中心線的東西,宮殿有均齊的配置。
在歷史和傳說上我們知道華清宮是一個極浪漫的宮殿。原名溫泉宮,太宗貞觀十八年置。玄宗天寶元年,更溫泉曰華清,治湯泉為池,環(huán)山列宮室。周圍有繚墻一帶,包括驪山。其中觀鳳殿有復道,可以潛通大明宮。玄宗的浴室叫九龍殿,制作宏麗,雕刻巧妙,周圍用白石砌成階級,剔面隱起魚龍花鳥等花紋。中間有泉兩道,用白石雕成蓮花,水從泉口噴出,注在白蓮花上。此外還有湯泉十八處,其中的芙蓉湯,相傳就是楊貴妃賜浴的地方,也是用白石砌成的。
興慶宮是玄宗所作,本來是他的藩邸,開元二年初置宮,十四年又增廣之;叫做“南內”?!缎绿茣乩碇尽酚涊d:
二十年筑夾城入芙蓉園。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龍首山,左臨灞岸,右抵澧水。其長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萬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這是極大的規(guī)模,我們看看西安地圖,由灞水到澧水,若是包括在一宮之內,面積至小有現(xiàn)在西安城的幾十倍。雖是中國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帝王的力量,其可能性很令后世懷疑。
……草堂成。三間兩柱,二室四牖。……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本斲而已,不加丹;墻巧而已,不加白。滅階用石,冪牕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前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臺半平地。臺南有方池,倍平臺。環(huán)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
這一段記錄,把一個南方的平民住宅完全描出,而且連庭園的布置,也可見一斑。
至于佛寺的建筑,與平常的宮殿或住宅建筑,本來是用一樣的。中國的宗教建筑,與非宗教建筑,木來就沒有根本不同之點,不像歐洲教堂與住宅之迥然不同。其所以如此者,最大的原因,當然在佛殿與教堂根本上功用之不同。由建筑的功用看來,教堂是許多人聚在一起祈禱聽講的地方,所以堂內要有幾十百人的座位,是他們最要的條件。其余供桌神位等等,都不是重要的。佛殿功用卻完全不同。我們平時一開口就說“供佛”,供是供奉,是伺候,我們的佛是“住”在佛殿里,要人“供”的。佛殿并不是預備多數(shù)人聽講之用,而是給佛住的,所以佛殿是佛的住宅,與我們凡人的住宅功用相同,差別不多。在此一點上中國佛殿與希臘神廟極相類似,因為希臘的廟宇也是他們神的住宅。
因為這個原故,在建筑結構和功用上,佛寺與宮殿可以在一個總題下討論。就是現(xiàn)在北平的住宅和佛寺,在平面配置上也莫不是相似的。一正兩廂的分配最普通,在住宅叫上房的,在佛寺叫正殿。在住宅叫廂房的,佛寺叫配殿。住宅之外如衙署,商店,工廠的布置規(guī)例也差不多都是如此。在結構上,上文已說過,是骨干的方法——住宅,佛寺,倉庫,乃及城樓,都用木料的骨干。在功用和結構上根本既全相同,就可當一樣東西看待。佛寺與住宅不同之點,只在佛的住法,和人的住法略有不同,猶之帝王官吏與平民之間生活狀況不同一樣。
在歷史上我們更有記載,得知佛寺的起源本就是官舍或住宅。寺,官舍也:凡庭府所在皆謂之寺,漢御史府亦稱“御史大夫寺”,后此官署有太常寺,鴻臚寺等等。在佛教初入中國的神話里說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鴻臚寺,于是將寺名改為白馬寺。后世浮屠所居都叫寺,大概以此始。不惟官署改作寺,以住宅改寺的例,史上尤多。洛陽伽藍記所載,建中寺“本是閹官劉騰宅”,原會寺“中書舍人王翊捨宅立也”;平等寺,“廣平武穆捨宅所立”;高陽王寺,“高陽王雍之宅也”。京洛寺塔記有光宅寺,寺中“普賢堂本天后梳洗堂,”又靜域寺“本太穆皇后宅?!?strong>諸如此類的記載非常之多,所以佛寺與住宅,從最初就沒有分別,一直到今日,還可以證明。
至于佛寺的布置,在古籍中很少記載。洛陽伽藍記雖然關于伽藍的華麗和典故記述極詳,但仍嫌他有不足之處。至于唐代的作品,關于佛寺的,有京洛寺塔記一書;但此書恐已佚,只見類書中引錄。然而也不能因之得著當時佛寺建筑的情形,我們所能大略得知的不過幾點:
(一)分院
如大興善寺有“行香院”“素和尚院”,趙景公寺有“三階院”“華嚴院”等。慈恩寺“凡十余院”。
(二)廊
“東禪院門北西廊五壁,吳道元弟子釋思道畫”,“趙景公寺三階院西廊下范長壽畫西方變……”,寺廊大概是從寺門接到佛殿上的。并且廊在寺中,亦占相當重要的地位,不然不會讓有名的畫師去畫廊壁。
(三)門
門也是自成一座的建筑物,也是經許多名畫師粉飾。如趙景公寺“南中三門里東壁上吳道子白畫地獄變……浮壁院門上白畫樹石,頗似閻立德,……西中三門里門南吳生畫龍及刷天王須……”。這種門還有“三門”之稱,大概是面闊三間,并且東西南北都可有這種門,在趙景公寺中已有南西兩處“中三門”的記載。
▲
吳道子(傳)《觀音菩薩像》拓片
明天啟三年刻 237.0 cm x 79.0 cm
(四)堂
佛堂或佛殿是每院每寺的主要建筑物。各寺都有。
(六)鐘樓
在佛寺的記載中很少提到鐘樓的,但菩薩寺因有特別的緣由,所以有如下的記錄:“……寺之制度鐘樓在東,惟此寺緣李右座林甫宅在東,故建鐘樓于西……”。
(七)畫壁
唐代畫壁是中國藝術史中的精華。上文各節(jié)——京洛寺塔記的全部記載,都注重畫壁。畫壁之現(xiàn)存者,以敦煌千佛嚴為最重要。美國彭省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術館所藏,也是罕見的珍品。
▲
《樂舞圖》
唐代畫壁 180cm x 400cm
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由記載中來窺探秦漢以來宮殿的情形已甚困難,而靠著記載來考研唐代佛寺建筑的情形,更是不完全到極點;因為關于佛寺的材料比起關于宮殿的更相差甚遠。幸而在記載之外我們又有一種新的考據(jù)材料。這項材料雖遜于實例遺物,卻有時勝于史傳記載;這補充記載的珍貴材料即是敦煌壁畫。敦煌壁畫將唐代的建筑——宮殿,佛寺,乃至平民住宅——在佛像背景里一概忠實的描畫下來,使得未發(fā)現(xiàn)當時的木質建筑遺物的我們,竟然可以當時對建筑大概情形,仍得一覽無遺,實在是一件可喜的事。
敦煌千佛嚴創(chuàng)掘于符秦時代(三五七—三八四),但是大部分的遺物是唐朝的作品;五代亂后,敦煌的繁榮隨著政治的衰亂和宗教熱之漸低下而衰敗。新窟的增加漸少,新畫和新像也不多,所以我們得以定畫壁的時代,多是中唐晚唐的遺跡。同時,我們若以這些壁畫與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雕畫比較,再與日本現(xiàn)存幾處唐式佛殿比較,看他們建筑之相同,更可以斷定這些壁畫,和畫中所表現(xiàn)的建筑的時代。這些壁畫,雖不免有后世的修補,但我以為大致沒有脫離原形,而且修補的部分不多?,F(xiàn)在以伯希和 (Paul Pelliot) 的敦煌照片為根據(jù),做一個敦煌壁畫中建筑的分析,所有引用窟的號數(shù),都是伯希和的編號。
▲
伯希和《敦煌石窟(第1卷)》
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
巴黎 1920年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平面的配置,在上文已討論過。第一圖雖是個想象圖,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大明宮乃至當時宮殿與佛寺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則和特征。其中最明顯的是依南北中線,左右均齊配置。這并不希奇,現(xiàn)在中國的建筑,還是完全這樣,大至北平故宮和佛寺,小至“四合頭”的住宅,都還保存著這特征。
院落的分配,在《京洛寺塔記》中已有明顯的證據(jù)。在敦煌第一一七窟左方第四畫的上部畫的是一座大伽藍,共三院,中央一院較大,左右各一院較小,每院各有自己的圍墻門戶。第八窟,第七一窟也有相似的畫;在這兩窟所農現(xiàn)雖然也是三院,但不是各立圍增,而是在中央大院之兩旁各附加三面圍墻而成兩附屬的院落,比一一七窟所見,布置更為緊湊。
▲
敦煌一一七窟左側內壁第四畫
收錄于《敦煌石窟(第6卷)》
這中央院落的中部是主要的佛殿(宮殿)所在。四周圍是“廊墻”既是走廊,同時又是各院或外面的圍墻。在正面外墻(或廊)的正中是門,有三間或五間的。正殿之后也有類似門,或是后宮的一座建筑,與前門相稱。正殿左右,走廊之中,有左右兩門,這兩門多是兩層的樓。在外墻的四角,也有兩層的樓,仿佛像角樓一樣。
在第一一七窟,更有五臺山圖,其中所表現(xiàn)伽藍數(shù)約有二十三四處,也都是那樣配置。其中有“南臺之寺”一處,正殿的左有三重塔,右有二層樓。以此與日本奈良法隆寺中門,金堂,五重塔相較,這時代的平面配置法更明顯了。第五圖是日本平城右京,西大寺伽藍平面圖,為寶龜十一年(七八一,唐德宗建中二年)所繪,雖不是中國伽藍,但是中國影響日本藝術最盛時期,可以看出大要,并知所謂“院”的分配法。
至于平民住宅平面的配置,在許多凈土變相圖之兩側小圖中可以窺見。這些小圖中,所表現(xiàn)的宮殿私住宅,雖然多是一角或一部,但院內往往畫男女家人,與佛寺院落的分配大略相似。
在凈土圖中央部分背景所畫的建筑,也是正殿居中,后面有廊,廊又折向前,左右有重層的樓閣,與上述的完全相同。這種布局的畫,數(shù)在數(shù)十幅以上,若不是當時宮殿或佛寺最普通的布置,絕不會有如此普遍的表現(xiàn)的。在這種圖中,不惟可以追究出殿廊的布置,并且可發(fā)現(xiàn)蓮花池整齊的分配法和其他建筑上主要的特征。
佛殿,正殿,房舍都歸這類。殿堂大寺是圍墻以內的主要或次要建筑物,是主人翁起居之所。平面多半是長方形,較長的一面多半是三開間,五開間的也有,但比較少。圖中占中央主要位置的殿堂多半沒有檐墻山墻,兩柱間并沒有墻,凌空若亭子;其中偶有有周圍廊的,在金柱間卻有墻的樣子。這有墻的比較少,而且墻只在次稍間而不在明間,明間仍然是開門,與現(xiàn)在的辦法相似。但是在旁邊次要的圖中所畫較平民的房舍,墻的用便較普遍的。
這些殿堂的根本結構法是用木房架,立在石或磚的臺基上。木架與屋頂之間——檐——是用斗拱的結構。斗拱以上有雙重的椽子,再上就是房頂。房頂是用青瓦覆蓋,并有鴟尾寶珠等裝飾。奈良唐招提寺創(chuàng)建于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三年(西紀七五九),正是唐肅宗乾元二年,是我國鑒真法師傳道日本所建,很足以代表當時唐式的大殿。
西安大雁塔門楣石上刻畫,尤能標示唐代宮殿的結構法。
兩層的樓房,漢武梁祠壁畫和漢陵墓出土的“陰宅”已使我們知道這種結構源始之古遠。在敦煌壁畫中,所見尤多。正殿,配殿,乃至周圍走廊轉角處,都有兩層的。結構的方法,是將頭層的金柱穿出到頭層檐步瓦以上,在這露出的柱頭上,裝額枋或平板枋,再在上面安裝斗拱,為上層的基礎。自此以上,一切與單層的殿堂同,只是上層四周皆有欄桿的圍護。
唐代建筑的大門,與現(xiàn)在中國建筑的大門,一樣占重要的位置,而成一座獨立的建筑物。平面也是長方形,多是三間,在中柱或山柱之間,安裝門扇。大門也有石或磚的臺基,有石級或輦道可以升降,較華麗的在臺基上還有欄桿。大門也有兩層的。
在圍墻的四角上多半有重層的角樓。也是木架,白色墻,下層墻內面有門,可以出入角樓。上層大概是可以上去。按結構的方法和性質看,不像軍事防御的建筑物。結構與二層樓大致相同。
廊在唐朝建筑中大概也占相當?shù)奈恢?,名師都肯在廊上畫壁。廊是狹而長的建筑物,也用木架做骨干,上面有長條的屋頂。向外的一面,各柱之間壘墻,向里一面,多沒有墻。廊的墻就是寺的外墻,所以也可以說廊是順著寺的外墻的里面繞一周圈。若是陰雨天時,由大門到后部可以不走濕道。
亭有四角八角圓三種。第一〇二窟畫中有三座四方亭子。臺基是“須彌座”,前有階,上有欄桿。四方亭正面?zhèn)让娑际侨_間,明間闊,開門,梢間窄,有窗。柱上有斗拱。兩重椽子。屋頂是四角攢尖,尖上有剎,剎頂有鏈四道,系于四阿。一一七窟五臺山圖中有“大法華之寺”,中有八角亭,臺基欄桿與四角的同,但有八面,每面一間,四面開門,四面開窗。頂上也有剎,剎上的鏈子系到屋頂角上。這種八角亭子常常有位置在走廊瓦上,或在轉角的地方的。法隆寺東院夢殿初成于天平十一年(西紀七四〇,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雖然后來經過多次的修葺,但規(guī)模仍同原物,可以借鑒八角亭實物的形制。
圓亭比較少見,大致與八角亭同。但額枋及椽檐,線皆為圓形。屋頂與脊,剎上無鏈子。
“臺”這名詞是我隨便假定以代表一種建筑物的,一時還無更妥當?shù)拿Q,所以暫用。所謂臺者,是一種高的建筑,下部或用木或用磚石,筑成高基,再在基上建筑起房子來。第七十窟右壁右半畫中,有這種臺三座。兩座是木臺一座是磚的。臺與樓所不同處只在下層的用途;照壁畫看來,臺的下層顯然是不預備做起居之用的,柱子特別修長,將上層高高支起,越高越好。上層似方亭子,多三開間,亭的屋頂或用歇山或用攢尖。四周有欄桿。臺的結構與營造法式所謂“平臺”同。華盛頓富利阿美術館 (Freer Gallery) 有隋唐時代石刻一片,也有與此同樣的臺一座?,F(xiàn)時我們雖已沒有這種實物的遺存,但是這一類臺的建筑,曾經普通的實現(xiàn)過似乎無可疑的。
以廊而兼墻的,上文已討論過,多是木架建筑。還有用磚壘墻的,但不似廊墻之多。在貧苦的住宅前,木柵做圍墻的也有。
軍事防御工程,在唐代已甚發(fā)達,大概一直到火器發(fā)明,城的建筑沒甚大變更。磚城的建造,在唐以前一定已有,但是大規(guī)模的用磚筑城,大概較晚。一直到明朝,北京的城還是土筑的?,F(xiàn)存的北京城和其許多各省縣城差不多全是嘉靖(十六世紀中葉)以后的工程。在敦煌壁畫中表現(xiàn)的城很多,全是磚筑。城多方形,在兩面或四面正中有城門樓。城樓基頗窄而高聳,不像現(xiàn)在我們平常所見的權衡。壁畫中的建筑物,在比例上還能忠實的描寫,我們相信畫中所表現(xiàn)的那些特殊的城門樓的比例權衡的確是忠于當時情形,不然不至數(shù)十壁全是如此高聳的。門樓基之高,有樓高三倍,這也不是我們常見的權衡。樓基就是門洞所穿過的部分,內外都比城墻厚出許多,下大上小,收分很明顯。樓基頂上,有掛落斗拱,在此以上才是樓的本身。樓的本身比較矮小,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圍有欄桿,檐下有斗拱,屋頂多用歇山。底下門洞狹而高,頂不發(fā)券,而成八角形,結構的詳情畫中不易看出。另一種門洞是顯然平頂,不發(fā)券而用木門楣,楣上還用人字拱一道。至于城門的門扇畫中多看不出。
城墻之上,有作女墻和堞眼的,但也有不作的。有許多城墻并沒有多少厚度之表示,同時上邊也沒有堞眼,甚可令人懷疑或許有上不去的城墻。
角樓在城的建筑上差不多不能缺少,連普通圍墻的轉角處都有角樓,城墻更不說?,F(xiàn)在我們所見明清式角樓平面多是曲尺形,隨著城墻而轉角。敦煌壁畫所見,比較簡單得多,結構與上文所講城門樓全同,只是下不開門洞,地位是在墻的轉角而不在墻的正中。角樓本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物,比城門樓矮小一些。
唐代建筑之現(xiàn)存者就是許多的塔,這問題是唐建筑研究中材料最豐富的一部分。現(xiàn)存的唐塔都是磚的或石的,木塔在國內已沒有存在的了,然而磚塔及模仿木塔,所以要先從木塔看起。
木塔多高四層,平面四方形,三開間,立在石或磚的臺基上。第一層中間開門,梢間開窗,注上每層遞減矮小,中間開窗。全部就是將若干四方亭壘成。按日本現(xiàn)存同時遺物,與畫中所見極相似。結構是用木架正中用中柱一根,由臺基一直伸到尖上伸出瓦外,唐代木塔一定也是依此法建造的。
石塔遺物極多,其中有一種墓塔,名雖叫塔,實是一座四方形的單層石亭。這類最早遺物,山東歷城神通寺有北齊的“四門塔”。到唐朝這種四門塔極多,在壁畫中也可以找出。塔的平面是四方形,四面有拱門,房檐用磚或石逐層支出,以替斗拱,營造法式稱疊澀造。屋頂成攢尖形,上有寶瓶或剎一類的頂尖。這種“四門塔”若干個壘起,便成多層石塔。壁畫上和寶物存者都可以看出此例,還有一種特殊的塔,下層是木,上層是石,兩者性質和結構法完全不同,而能強合為一物。尤其不合理的是木在下而石居上。現(xiàn)存遺物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過這種東西,但在壁畫中所見卻有兩三項之多。
印度式埣堵玻 (Stupa) 在畫中只見一處,最奇怪的是印度宗教思想影響如此大,而印度塔,雖在與西域交通的孔道上還這樣少見。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是玄奘法師建筑藏經之所,現(xiàn)尚巍然獨立,為我國建筑珍品。尊嚴美麗全在各部權衡得當。詳細研究,可看出當時是想用磚來模仿木塔的。各層的大小高低,和磚砌成的柱,枋,直拱,坐斗等等,都可看出木形的源流來。
更有一種磚塔,四方形,初層甚高,立在臺基上,以上多層極矮少,如西安大薦福寺小雁塔,遺物甚多,但在敦煌壁畫中始終沒有發(fā)現(xiàn)此類。
在畫中多次發(fā)現(xiàn),全是木造的,微微拱起,兩旁有欄桿,與日本現(xiàn)時木橋極相似。
在第八窟畫中繪有一座墳墓,周圍有極矮的墻,正面敞開,無門。墳本身為一半圓形的堆,立在不甚高的臺基上。
一個時代藝術的特征,往往在各部細微的部分,最容易顯出,大體能隨時相同,細微的手法卻人人各異,上文所講,只略舉其大體,至于詳細特征,還須分部研究。
木向來是中國建筑的主要材料,唐朝并不是例外。方法是以木做房架,成為骨干,然后將墻壁、窗牖、望板、頂瓦等等加上。若沒有木架骨干,便不能產生這種特征;中國建筑的特征,就完全是這材料及其結構法的結果。木之外,磚和石也是常用的,但皆限于臺基臺階等。城墻多用磚土,而普通住宅,柱間的墻,用磚之外多以木條、竹篾、抹泥灰者,日本的建筑直到今日仍用此法。屋頂用瓦,現(xiàn)時所常見的琉璃瓦,當時只作家常用具,還未成一種建筑材料。金屬用于建筑上的,有門上裝飾,欄桿的包裹,剎上的寶盤鏈鐸等等。
幸而敦煌壁畫處于干燥地方,經過千數(shù)百年仍能把顏色保存下來,唐代建筑的色彩,我們居然尚得窺見一些。主要的顏色顯然是紅色的,差不多所有用木料處都是紅的。泥灰或磚墻全是白色,與木質部分成一種鮮明的反襯。斗拱的拱是赭色,(此點尚待證明,其他顏色,經過長久的化學作用,都有變成赭色的可能。)昂是紅色,而拱與昂的狹面則涂白色。椽子紅色,椽頭白色。屋頂為灰色,即“慶瓦”的原色,當時尚未有琉璃的點綴與鮮明也。這種用色,與現(xiàn)在明清式建筑幾乎完全不同的,而與日本的則頗類似。
在中國建筑中臺基從來皆占重要的位置。帝堯“堂崇三尺”就是指臺基的高度說。在明清的建筑中,臺基竟發(fā)達到最高點,故宮里便有許多的例。唐式的臺基較后世的簡單且莊嚴。最下層是覆蓮花“圭腳”,再上“土襯”或散水磚,有時用兩層方磚平壘而成。土襯之上為“下枋”,下枋之上為“束腰”,束腰之上為“上枋”。后世在束腰與上下枋之間所必有的梟混,在唐朝的臺基上還不曾有的。在束腰層中,有多數(shù)的短柱,如現(xiàn)在所見的角柱一樣的,將束腰分為若干正方格。(參看劉士能先生譯玉蟲廚子補注中棲霞山塔座。)這些短柱上都有橫紋,也許是代表石上斧鑿之紋。正方格中刻著大朵正面的花,上枋下枋的邊上,則刻著連續(xù)的花紋。這座石的臺基當時或許用鮮明的彩色涂抹,在壁畫中繪的當然是有彩色的。隋唐造象之有彩色者,現(xiàn)在尚有實例,而古希臘神廟及高矗 (Gothic) 式教堂,也多用彩色油在石上,所以我相信當時石上涂色甚為可能,但在發(fā)現(xiàn)實例以前,只能說姑且如此假定,以待將來辯正。
由平地上臺基,有階級或足姜??或輦道。輦道上刻有花紋,或整片或分朵不等。沿著臺基和階級的邊上有欄桿,當另條討論。臺基的上面是用方磚墁地,根據(jù)壁畫,磚上也有花紋的表示但實際上似乎不十分合理。
在水邊上的建筑,臺基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磚石將岸邊砌齊,方法與普通臺基相同,在束腰部分,也是用間柱分為方格,內刻蓮花。一種是由陸地向水上伸張,用木樁或木柱立在水中,在上面安置梁枋,再鋪地板。在地板與樁之間,多有用斗拱的。在臺的周圍,也安裝欄桿。
唐朝的柱顯然比現(xiàn)在的柱細而且長。在敦煌壁畫及大雁塔門楣石上都看得很清楚。柱的上端直接頂著斗拱的坐斗,下端立在柱頂石上。柱有圓的,方的,和八角的不等。八角柱在畫中看不出來,但在天龍山石窟有北齊和隋的八角柱。嵩山會善寺凈藏禪師塔也有八角柱。所以八角柱在唐以前一定是很通用的。柱多用紅色,在較華麗的殿上,柱的中段常有花紋裝飾,為后世所少見。柱頂石多作覆蓮花,和一種鼓邊形,別種花紋一定尚有,但在畫中尚未見到。
額枋的功用在將柱的上端架住牽制兩柱不使傾斜,同時也可以將房頂?shù)闹亓?,勻到柱上。凈土圖中所見額枋,有單層重層兩種。重層者略似現(xiàn)在的大小額枋。但兩額枋中間,現(xiàn)在放“由額墊板”的分位,是空的,或用泥灰抹上,或用短小的直枓支住。
斗拱發(fā)達史,就可以說是中國建筑史。最古遺物,當推漢石闕上所見。斗拱發(fā)達的傾向,是由簡至繁。在云岡(北魏)龍門(北魏至唐)天龍山(北齊隋唐)石窟所見的斗拱,差不多全是“一斗三升”在柱頭上,中間(即李明仲營造法式所謂補間)有人字拱。斗拱本身沒有比一斗三升更復雜的。大雁塔門楣石佛殿圖,就有比較復雜的斗拱。此圖所畫斗拱結構與現(xiàn)在斗拱不同之要點在斗拱顯然分上下二層。下層有正心拱與翹相交,放在坐斗上,而坐斗并無斗口,以承受翹拱,只是平放在斗上。拱與翹相交點之上,又有一坐斗,中有十字斗口,以承受正心枋與二翹。正心枋與二翹相交處,又有一坐斗,以承受上層的正心枋與梁頭。二翹與下層正心枋相交后,向外支出,比頭翹還遠出一跴,以支著廂拱。廂拱上又是三升,以支著挑檐桁,上層與正心枋相交處,有短小梁頭伸出,長約一拽架。上下二層正心枋與大小額枋的大小約同,也是我們所宜注意的。
在角柱上的斗拱,正面與側面各有一攢,正面的下層正心枋伸出成側面的二翹,側面的正心枋也伸出成二面的二翹。在四十五度角上,亦有相同的翹二件,廂拱正面?zhèn)让娓饕患幌喑性诙甭N端上斗里,以支住挑檐桁。柱頭與柱頭之間,額枋之上,下層正心枋之上,有人字拱,上下層正心枋之間,用直枓(日本稱朿)支撐。
這圖的年代,雖不能確定,但以塔的年代而定,當屬初唐。塔初建于永徽三年(六五二)。長安年中(七〇一—七〇四)改筑現(xiàn)有磚塔,門楣石當屬長安期物。圖中斗拱構造,復雜過于六朝,而不及敦煌壁畫。所謂“昂”者,至此仍未發(fā)現(xiàn),與之類似的只有二層正心拱座斗上所露出一點梁頭。同時日本法隆寺中門,金堂,五重塔,都沒有與后世所謂昂一樣的東西,只有似昂而尚未完全歸入斗拱之內,而下端亦未制成昂嘴之形者。所以昂的成熟,當在盛唐以后。
敦煌壁畫中所得見的斗拱約有數(shù)種。最簡單的,只是一斗三升,補間用人字拱。最復雜的,如第八窟所見,在柱頭上用正心拱及翹各一件,自第二層起,每層有一昂嘴,形尖而向下,與李明仲營造法式的昂嘴頗相似;每層有正心枋一道。補間鋪作也較門楣石畫復雜。額枋之上有駝峰一件,是人字拱的變相,自第二層以上,拱昂做法與柱頭斗拱同。可惜壁畫照片不甚清晰,不能得一個更準確的分析。此外兩層或單層,有昂嘴或無昂嘴的,有補間鋪作或沒有的都有。
(一)斗。每層能自成一攢,無論一層之上一層或下一層拆去,此層斗拱仍不失為一成攢斗拱,下層之正心枋即可成為額枋。
(二)每層自有正心枋比較明清之多層密壘為合理。各層正心枋間用灰泥抹塞。
(三)每間只有補間斗拱一攢,宋式可用兩攢,明清更多無限制。唐式與宋元式相同而與明清不同之點在昂之后尾;唐宋元昂尾都一直伸至下金桁之下,與椽子平行,是結構必須,明清的昂其實是翹加上尖的昂嘴,沒有結構的價值。雖有所謂溜金斗,將后尾“起秤桿”,但也是一種裝飾,完全失去了結構的機能了。
椽子是兩重,與現(xiàn)在的做法完全相同。下層檐椽是圓的,上層飛檐椽,是方的;而且排列很密,空檔也不過一椽徑,與現(xiàn)在的完全相同。在大雁塔門楣石看得最淸楚。
屋頂有廡殿(即四阿),歇山,及攢尖三大類。廊的屋頂是一長排,又當別論。在所有的壁畫中,竟沒有發(fā)現(xiàn)一座硬山或懸山的房頂,所以硬山懸山的結構法,在唐朝已否實用,乃至已否發(fā)明,頗足令人懷疑。硬山在今日是最普通的做法,歇山廡殿,非較華麗的建筑不用,而在敦煌壁畫中,雖至小的民居也用歇山,所以令人對于硬山不得不疑為較晚的發(fā)明。
房頂是用瓦蓋的。筒瓦用的很多,在大雁塔門楣石上看得尤其清晰,其他壁畫,也可隱約看出。正脊的兩端有鴟尾,大雁塔石及敦煌第十八窟都有準確清晰的圖,可以看出一斑。至于脊的本身,做法雖不得其詳,但是用多段湊成,且上面用筒瓦覆蓋,是顯然易見的。垂脊也與正脊同,由多段接成,上有筒瓦覆蓋,下端微微翹起,或做成攛頭,或用寶珠壓住。在正殿上,垂脊下端有兩寶珠,大概就是明清式“垂獸”與“仙人”的前身。
有一個問題頗令人不能解決的,就是檐角是否翹飛。云岡石刻,大雁塔石,及敦煌壁畫中的檐完全是一條直線,絕無翹飛的表示,而法隆寺的三座建筑物與唐招提。大殿卻皆翹起。以敦煌描寫之忠實,想不至忽略此點。至營造法式卻翹起頗高。豈是翹飛角檐為唐代中西部所不常用耶?
歇山收山頗深,所以山花的三角形部分頗小。且無山花板,將內部的柁梁露出,頗似現(xiàn)在的懸山做法,比用山花板掩蓋既合理又美觀得多。山尖之下更有垂魚,在清式建筑中已不見了。
四角形八角形的亭,或塔最上層,都用攢尖屋頂,按角數(shù)定脊數(shù)。脊的做法與普通房頂同,但尖上須用一寶珠或剎為頂。若用剎,多由寶瓶中伸出中柱,上安露盤若干層,最上有寶珠。剎上有若干道鏈子下系屋角,鏈上懸鐸,隨風釘鐺作響。在重檐或多檐的房頂各層下檐都須特別的做法。按圖推測,在下層金柱上,有承椽枋博脊瓦,與現(xiàn)在所用的方法是大同小異的。
門的形制也遍覓不得。畫里的門都是敞著的不見門扇,法隆寺金堂門上有門釘,嵩山會善寺凈藏禪師塔門上也有門釘。我們再看白香山詩“往往朱門內,房廊相對空”(兇宅)“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傷宅)。兩者參照,也可以得一個門的印象了。
窗的構造最為特殊。在柱與柱之間,安裝榻板與上檻,在此二者之間,又安裝窗框。在柱與框之間,用灰泥抹塞。榻板之下,(現(xiàn)在檻墻的部位)用短柱一二根支撐,空檔也抹灰泥。窗的空開處,用多根直立的欞子,在凈藏禪師塔,法隆寺,唐招提寺,敦煌壁畫都是同樣的。窗是糊紙的,在白香山廬山草堂記里有“冪窗用紙”之句,又詩中有“開窗不糊紙”之句,所以知道用紙糊窗是當時的做法。竹簾掛在窗外或廊檐上,在壁畫中所見甚多。
在水邊,臺基周圍,臺階垂帶上,樓上的露廊邊,都有欄桿的設備。欄桿是木制,在兩端或轉角用圓望柱,上安銅蓋頂,作寶珠形。兩望柱之間再分成若干格,用蜀柱分開。蜀柱下段是方形,上段略似棱錐體,而輪廓微凹,即營造法式所稱癭項。橫的部分共三層,最下平板,即營造法式的地袱;中層也是平板,即層盆;上層是圓竿即尋杖。尋杖與癭項相接處,用銅片包釘,上安小寶珠一朵,大概就是宋以后云拱的前身。唇盆地袱與蜀柱相接也用銅片包釘。至今日本欄桿尚多用銅片包釘者。在唇盆與地袱之間宋式稱為束腰,用木欞做成略似萬字的幾何文,在法隆寺中門。上欄桿上也有一樣的做法。不用萬字欞而用板刻花的也有,但不多見。
石欄桿大概是宋以后才盛行而且明明白白的用石模仿木的做法。但因材料的不同而產生的一個極大區(qū)別就在望柱的增加。木欄桿只須在轉角或極端處用望柱,而石欄桿須每二塊欄板間用望柱一根,全部權衡因而改變,而且顏色由紅色變?yōu)榘咨蚯嗌?,于是呈出完全另一種形態(tài),這大概也是西方的影響。
云岡石窟中已有天花石刻。支條交相成井,在相交處用釘釘住,制成花形。天花板則刻團花,每井一團。在敦煌窟中,天花雖全是畫的,但仍可得見其結構之大略。且在方形窟中,天花的中部做成藻井,畫成中央大團花。大概攢尖的亭子內部天花皆是如此做法。
建筑雕飾大致可分立體平面二種。屬于立體的如鴟尾,寶珠,剎,柱頂石,等等上文都已論及。屬于平面的,以彩畫為主。彩畫之用于建筑者,大多是長條形,用于梁枋檻框等處,方形圓形較少,只用于特殊地方如天花一類的地方。第廿六圖是敦煌所見彩畫邊十種,略以示唐人裝飾美術之一部分,希臘影響之重,一望而知。
唐代藝術在中國藝術史上是黃金時代。承秦漢六朝遺風,以漢族固有的基礎加上印度傳來的“希臘佛教”(Greco-Buddhist) 影響,成為這成熟的藝術。在畫塑方面,國人尚較注意,吳道子,閻氏兄弟,大小李將軍,楊惠之等之作品及其特征,尚為國人所知。惟有建筑一道,素來不列于文藝之門,士大夫所不道,殊為可惜?,F(xiàn)在姑就所知,拉雜寫來。雖不敢說是唐式佛寺宮殿建筑之全豹,但可略窺大概。錯誤之處,在所不免,尚希讀者賜正。
[1]新唐書,太宗本紀,元宗本紀,地理志。
[2]圖書集成,考工典,宮殿部,神異典,僧寺部,坤輿典,建都部。
[3]洛陽伽藍記 魏楊衒之撰。
[4]陜西通志 卷七十二。
[5]支那建筑 伊東忠太,塚本靖,關野貞共著 卷上。
[6]支那四建筑 伊藤清造著。
[7]營造法式 宋李誡著。
[8]日本古建筑史,眼部藤吉著,第一冊。
[9]日本建筑年表 橫山信,高橋仁合編。
[10]Les Grottes de Touen-Houeng, Paul Pelliot著。
[11]Serindia, Sir Aurel Stein著 第二冊第四冊 辭源。
[12]白香山集,廬山草堂記,兇宅,傷宅,竹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