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后臺看到這一類留言,說愈發(fā)覺得維持婚姻像是自我麻痹。人到中年,身邊婚姻出現(xiàn)“危機”的朋友就更多了。而有趣的是,婚姻走不下去,并非是處于出軌、家暴、喪偶式育兒等 “高殺傷力” 原因,被提到更多的是:“已經(jīng)看不見彼此了” ; “她/他已經(jīng)不在我的世界了” ; “沒有和對方分享的欲望了” ; ......
你的婚姻關系中,有同樣的問題嗎? 今天的文,想來聊聊,那些婚姻關系中的 “看不見”,以及如何努力,才能看見彼此。 第一種 “看不見” ,通常由雙方興趣愛好不同,價值觀差異引起。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隊友和你大談特談臺海關系,而你卻只想和對方商量一下明天去哪家餐廳吃飯?或者,你激動地和對方分享剛看到的一篇影評,對方卻興趣缺缺,刷著手機聽得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兩個人越來越?jīng)]話說,越來來不想聊天,更別提什么共鳴感、親密感。第二種 “看不見”,由夫妻雙方對 “婚姻貢獻程度” 認知的不同引發(fā)。你會覺得隊友對婚姻貢獻程度低嗎?你們會因此爭執(zhí)嗎?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是男性對身為全職媽媽的妻子的 “看不見” 。若女主外、男主內(nèi),也很容易陷入 “看不見對方” 的困境。我的一位好友,先生因一些原因失業(yè)在家3年后,她們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她說:“我并不完全是因為他沒有工作而離婚,只是時間久了,我們似乎都看不到對方對這段婚姻的付出了。很難溝通,也無法走進彼此的世界?!?/span>第三種 “看不見” ,是由于夫妻雙方中一方或雙方不善溝通,或不愿面對矛盾,逃避溝通造成的。 比如我和先生。先生面對任何矛盾沖突的解決方式都是 “自我消化” ,他希望在夫妻關系出問題時,我能和他采取同樣的做法。用他的話講:“我調(diào)節(jié)好了,你自己好好消化一下,這件事過去了,就沒必要溝通了吧?!?/span>這種時候我會感到相當孤獨,仿佛兩人一起學游泳遇到嗆水,對方拍拍你的肩說:“我學會了,先游走了,你再多練會兒吧!” 然后上岸,連一個救生圈都沒有扔給你。這樣的小事或許微不足道,但積累起來卻會造成不可彌合的裂隙。因為沒有任何一對伴侶能做到100%了解對方,何況婚姻本就磕磕絆絆,不靠坦誠溝通,又如何了解對方的想法需求,繼而充分磨合呢?第四種 “看不見”,常常是漸進式發(fā)展起來的。 一開始琴瑟和鳴、相攜相伴,但隨著其中一方的進步,兩人對自我發(fā)展,對家庭未來,對子女教育的想法變得越來越不同。對方在自己眼中變得越來越不值得被看見,于是漸行漸遠。就像比爾蓋茨和妻子在離婚聲明中寫的:“這段婚姻不再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彼此。”不管他們離婚的真實原因是什么,但親密關系中一方跟不上另一方步伐,或者不想跟上,確實會讓雙方都覺得疲憊不堪。我的另一位朋友,和先生結婚多年,在外人看來男帥女靚,且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創(chuàng)業(yè)之路也順風順水。可她卻經(jīng)常和我談起對婚姻的惶恐和對先生的失望。她說:“創(chuàng)業(yè)這幾年,我越來越看不見那個他了。以前他敢闖敢干、拼勁十足,現(xiàn)在他卻固步自封、在功勞簿上躺平。” 即使你個性獨立,不習慣依賴他人,或者堅持單身主義,也依然需要和他人建立一定的情感連接,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而 “被看見” 正是建立這些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因為 “被看見” 代表被關注、被理解、被尊重、繼而才可能被陪伴、被欣賞,以及被愛。這一點被心理學家 Branden 稱為 “心理可視性” 。Branden 在其所著的《羅曼蒂克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以 “心理可視” 為基礎建立兩性之愛,是一個證實我們存在的機會。同時他還指出,心理可視對友誼同樣重要,可視性越高,這段友誼的價值越大[1]。為什么現(xiàn)代婚姻關系中越來越需要 “被看見” ?婚姻制度建立之初,主要目標是保護財產(chǎn)以及合法養(yǎng)育后代。然而,對現(xiàn)代人來說,這兩個目標并不一定需要在婚姻中才能實現(xiàn)。因此,現(xiàn)代人對婚姻所能提供的情感價值,要求就越來越高。我們渴望另一半不僅是共同賺錢養(yǎng)家的伙伴,還是相互尊重、信任,并愿意彼此分享的親密愛人,他們甚至能看見我們身上連自己也未曾發(fā)現(xiàn)的部分。這樣的親密關系,能帶給人充分的自我肯定和持續(xù)的力量感。如果我們無法被伴侶 “看見” ,在對方言行舉止中根本看不到自己被欣賞、被認可的痕跡。這種信任感、分享欲以及自我在婚姻中的價值感,就會被大大削弱—— 當用盡心思終于約到了心儀已久的餐廳,想要慶祝紀念日,對方卻說 “整這些形式” 有啥用; 當忙碌一天收拾家務、做了一大桌菜,對方卻只因為吃飯時孩子哭鬧就埋怨你 “天天在家呆著也管不好孩子” ; 當工作上遭遇挫折、教育孩子感到心力交瘁,伴侶不為所動,只讓你反思自己的問題; …… 這些時刻會我們覺得,那個真實的、生動的、有血有肉的自我在對方眼中逐漸消失,甚至彼此只是作為維系婚姻關系的 “工具人” 而存在。想起《再見愛人》里已經(jīng)離婚的郭柯宇和章賀,和正在離婚冷靜期的王秋雨和朱雅瓊。這兩對夫妻所經(jīng)歷的都是典型的 “看不見” 婚姻。不同的是,郭和章是因為個性、愛好、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而 “看不見” 彼此。他們坦言:“我的世界他/她進不來,他/她的世界我也不想去?!?/span>《再見愛人》劇照 王和朱則是因為彼此對婚姻的期待不同、對愛和付出的定義不同、對家庭生活和未來規(guī)劃的不同而 “看不見”。于是朱成為了不斷追逐在王身后 “求關注” 的妻子,王成為了已經(jīng)拼命為家付出卻被認為 “冷酷無情” 的丈夫。 《再見愛人》劇照 你看,婚姻里若長久“看不見”對方,最終深深的孤獨感往往會導致彼此放棄。分開固然是一種選擇,但也并不輕松。如果還想為親密關系做一些努力,想要嘗試 “看見” 彼此,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去努力。我住院期間遇到過一對夫妻,是中年人里少見的恩愛甜蜜。其實這對夫妻差異不小,妻子是典型的上海嬌小姐,丈夫是標準北京老爺們兒,二人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完全不同。妻子說, 他們的相處秘訣就是,哪怕平時各忙各的,但一個月里至少有一天要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妻子會在丈夫下廚那天,跟在他身邊聽他炫耀廚藝,拍下他炒菜時的背影和菜肴發(fā)個朋友圈,配文從相識相戀說到柴米油鹽,感慨幾十年婚姻不易。丈夫每個月會有一天陪妻子去看話劇、喝咖啡,哪怕他對話劇內(nèi)容完全無感,也會稱贊妻子優(yōu)雅漂亮,說自己當司機也賞心悅目。你看,其實這樣的時刻不需太多,只要我們在那一刻能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就是在表達:我看見了那個真實的你,并因為你是你而關注你、欣賞你,無論我們做的事我是否感興趣。當我們發(fā)覺自己長久沒被對方 “看見” 時,難免失望。但如果還想為這段關系努力,就要再嘗試溝通一下,這可能需要你鼓起勇氣,你們或許會爭吵,溝通結果也可能不盡人意。在雙方情緒都激動的情況下,大家反而很容易丟掉面具,拋出最真實的委屈不甘、需求想法。只要能在吵架后及時復盤雙方對話,往往能找到改善關系的關鍵節(jié)點。想想也對,比起平日對話里略帶修飾的辭不達意,吵架時的單刀直入的確效率更高。只是想告訴大家,當你們彼此看不見、走不進時,若想繼續(xù)溝通就需要有勇有謀,別怕沖突。找到適合你們的方式,無論是坦誠的吵架,還是杯酒吐真言,都可以。我們要求對方 “看見” 自己,是因為我們對對方懷有愛意和期待,所以才想被理解、被關懷、被肯定。當你看到了自己的美好和不堪,看到自己內(nèi)心隱藏起來的不安和需要,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真實的自己。對這個自己報以溫柔接納的態(tài)度,不僅有助于對抗婚姻里的孤獨感,也有助于對方看到真實的你。而且,當你從 “要求對方看見自己” ,轉(zhuǎn)變?yōu)?“嘗試自己看見自己” ,實際是給了親密關系一個喘息的機會。此時你可以暫時從 “雙方” 關系中抽離出來,站在第三方立場,更冷靜、不帶偏見的審視對方行為舉止所表達的含義。有位朋友說,從前丈夫沉迷游戲不聽她傾訴,這一點讓她相當失望。但最近她嘗試將抱怨丈夫的時間拿來看電影、學習美妝知識、制作手帳后發(fā)現(xiàn):自己做這些事獲得的快樂,和丈夫打游戲獲得的快樂,并沒有本質(zhì)差別。加上丈夫并無其他不良嗜好,何必再苛責對方?某天丈夫在刷手機的間隙里忽然頭也不抬地說:“我要送你一個很好的卷發(fā)棒!”那一刻她從電影情節(jié)里回過神來,接收到這份愛意,覺得輕松又溫暖。總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親密關系里持續(xù)看到真實的自己;也讓對方有機會看到真實的我們,讓真誠的愛產(chǎn)生共鳴。 END [1]Branden, N. (2018).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Love: Romantic Love in an Anti-Romantic Age. Tarcher Perigee.本文經(jīng)授權轉(zhuǎn)載自果殼童學館(ID:guokr_kid),這里有可信賴的育兒科學知識,幫你成為具備未來視野的家長,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學會思考,培養(yǎng)屬于未來的優(yōu)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