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特別強調“孝”這種思想。在小農社會,這更是“仁愛”的核心之一,受到無數人的推崇。 哪怕在今時今日,孝順的思想也一直被人重視。只不過,隨著物質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孝順”貌似出現了“式微”的趨勢。 為什么孝順會被人重視,同時也會出現式微的趨勢呢?這不就是一種矛盾嗎? 從表面上看,這的確是一種矛盾。可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說, 中老年人重視孝道,而年輕人對孝道愈發(fā)不上心。這,不就是式微的體現嗎? 孝順之所以逐漸被人所遺忘,這是諸多問題所造成的。 要知道,孝,本就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特別在小農社會當中,由于環(huán)境封閉,交通阻塞,所以家和故鄉(xiāng)的地域觀念特別濃厚。如此,孝,就有生存的土壤了。 可是,在今時今日,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F如今,年輕人連婚都不想結了,連孩子都不想生了,甚至自己都養(yǎng)不活,那“孝”又從何說起呢? 60后和70后的孩子,終究成為不孝子,原因有三。 02 原因一:“父母無恩論”逐漸被人接受。 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著名思想家胡適提出了這么一個觀點,那就是“父母無恩論”。 在給兒子的書信中,他寫了這么一段話: “我養(yǎng)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無恩于你,你便無需報答我......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對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用更為直白的語言來說,孩子是父母遵從本性繁衍的產物,父母對孩子沒有任何的恩情。 像這樣的論調,不能說它錯,也不能說它完全對。更重要的是,就是這般矛盾的論調,有人就喜歡扭曲它本身的意思。 尤其是現代人,總覺得要選擇自由自在的人生,不想被傳統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所束縛。到最后,現代人就會產生“不孝順”父母的心理。 還有一些人,甚至認為父母把他帶到這個世界受苦,本就是一種殘忍。如此,他們也會借口不孝順父母。 傳統的60后和70后,或許還堅持著“孝順”的論調。可年輕人怎么想,那就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和想法。 03 原因二:競爭壓力增大,物質需求突出。 如今的年輕人,養(yǎng)得起自己嗎?說得難聽一點,養(yǎng)不起自己,甚至還會出現啃老的行為。 最新的網絡數據顯示,如今的90后平均欠債12萬。當中有至少一半的人還不起。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90后都有債務在身,別說孝順父母了,也許他們自己透支的債務還需要父母來償還。 更何況,如今職場的競爭壓力那么大,多少人一畢業(yè)就是失業(yè),多少人工作多年依舊領著低工資。那么,這些年輕人不就只能依靠父母了嗎? 當年輕人愈發(fā)養(yǎng)不活自己,也賺不到什么錢,那結婚生子的花銷,又該算到誰的頭上呢?毫無疑問,絕對會算到父母的頭上。 買房買車,需要父母花錢。結婚擺酒席,給禮金,給嫁妝,也需要父母出錢。生了孩子之后,不僅要父母照顧孩子,還要父母出錢撫養(yǎng)。父母,終究成為了年輕人的“提款機”及“終身保姆”。 這種現實,能夠改變嗎?短期之內無法改變。說得夸張一點,未來的情況會更嚴重。中老年人承擔的責任會越來越多。而年輕人則逐漸選擇佛系,低欲望到老。 一切,都很無奈。 04 原因三:父母被疏遠,親情被時空阻隔。 以往我們都認為,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可如今的現代人呢?都需要奔赴到大城市工作,都會為了改變命運而到大城市打拼。尤其是農村或者小城市的年輕人。 他們有選擇的余地嗎?要不就是在農村貧苦一輩子,要不就是到大城市“闖蕩一番”。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他們還是選擇了后者。 我們能發(fā)現,長三角和珠三角,以及北京天津的外來務工人員都特別多。如果能夠混下去,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絕對不會回到農村。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那農村的孤寡老人就越來越多。而當下留在農村的60后和70后,也只能面臨“孤獨終老”的結果。 但是,這些中老年人也不好說什么。為何?因為他們也知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孩子能夠到大城市工作,賺到更多的錢,這也算是一種幸運了。 如今網絡上有這么一個觀點,60后和70后是孝敬父母的最后兩代人,也是被年輕人拋棄的第一代人。 不孝,發(fā)展,命運,農村,城市,無奈。這6個詞,就是現代人的寫照。一切,都并非是人們所期望的結果。生活,終究令人無奈。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