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包括:【十一】病機,【十二】防治原則 本文為b站潘毅老師《中基基礎理論》整理的視頻筆記,共111講 基礎的知識框架分為12個模塊。 視頻:b站搜索【中醫(yī)基礎理論 潘毅】 圖書:《中醫(yī)基礎理論》 【一】緒論 【二】陰陽學說 【三】五行學說 【四】精氣學說 【五】藏象學說 【六】精氣血液津液神 【七】經(jīng)絡 【八】體質(zhì) 【九】病因 【十】發(fā)病 ?【十一】病機 ?【十二】防治原則 【十一】病機 病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的機理
六經(jīng)辨證 基本病機:機體對于致病因素侵襲所產(chǎn)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應,是病機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 邪正盛衰: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爭斗中所發(fā)生的盛衰變化。 實的病機:邪氣盛則實 含義:主要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亢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體質(zhì)壯實,精神亢奮,壯熱煩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 虛的病機:精氣奪則虛 含義:主要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特點:精,氣,血,津液虧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臟腑經(jīng)絡功能減退,使機體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爭不劇烈的一系列虛弱,不足的證候。 氣虛氣滯(脹)喜按是虛,拒按是實 邪正盛衰與疾病轉(zhuǎn)歸:
陽偏盛: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種陽偏盛或機能亢奮,代謝活動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陽熱過剩的病理狀態(tài)。 陽偏盛:發(fā)熱(狀熱),面紅,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小便黃,大便干結(jié),口渴 心:熱擾心神,舌尖紅,心火下移小腸 肺:咳喘,痰黃,帶血 肝:目赤,煩躁易怒,頭暈,頭脹,兩脅痛,熱擾魂動,噩夢,夢游 脾:濕熱 腎:無實熱 胃:消谷善饑,呃逆,口臭,口瘡,牙齦腫痛 大腸:大便干結(jié) 陰偏盛: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種陰邪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產(chǎn)熱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chǎn)物積聚的病理狀態(tài) 陽偏衰: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活動減退,機體反應性低下。陽熱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 氣虛可以發(fā)展成陽虛 陽虛:畏寒肢冷,局部冷感(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遲無力,代謝功能減退,分泌物排泄物清晰,神疲乏力,少氣懶言, 心:心悸,神疲,嗜睡,精神不振, 腎:腰膝酸擾,脫發(fā),耳鳴,四肢厥冷,浮腫,小便數(shù),遺尿 脾:大便稀溏,完谷不化,納呆,倦怠,腹脹腹痛 肺:氣短,咳喘無力,痰白清稀,神疲乏力 肝:兩脅脹悶,畏寒肢冷,頭暈眼花,憂郁善恐 陽損及陰: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陰虛,形成以陽虛為主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tài)。 陰損及陽:由于陰精或陰氣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tài)。 虛寒癥 實熱證 陰陽亡失:機體的陰氣或陽氣突然大量的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亡陽:機體陽氣大量亡失,使屬陽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因而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亡陽:大補陽氣+斂潛【四逆湯+龍骨牡蠣】 亡陰:機體陰氣大量亡失,使屬陰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因而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精氣血的失常: 精,氣和血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異常,精,氣,血互根互用關系失常等變化 精瘀:行氣活血化痰+利尿藥 失精:腎氣不固|陰虛火旺 氣虛:是一身之氣不足及功能低下的病理狀態(tài) 勞則氣耗 氣滯:氣的流通不暢,郁而不通,導致臟腑經(jīng)絡功能障礙的病理狀態(tài)【肝郁-氣滯】 氣逆:氣的上升太過,下降不及而導致臟腑之氣逆上為特征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氣脫:氣不內(nèi)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氣閉:氣機閉阻,外出嚴重障礙,以致清竅閉塞,出現(xiàn)昏厥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 血虛:血液不足,血的濡養(yǎng)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tài) 出血: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脈外的病理變化 血熱:血分有熱,使血液運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狀態(tài) 清熱生津:葛根,白茅根 干燥性皮膚病——血燥生風 風氣內(nèi)動:因體內(nèi)陽氣亢逆變動或筋脈失養(yǎng)而形成的具有眩暈,抽搐,震顫等“動搖”特征的一類狀態(tài)。 風氣內(nèi)動:肝陽化風【肝風內(nèi)動】,由肝陽上亢發(fā)展而成 肝腎陰虛(陽虛)——肝陽上亢——頭搖肢顫,步履不穩(wěn)——偏癱,舌歪,昏迷 陰虛風動——肝陰虛 血虛生風——肝血虛 面癱——經(jīng)絡空虛,風邪入內(nèi) 寒從中生: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陽不制陰,虛寒內(nèi)生的病理狀態(tài) 濕濁內(nèi)生:因體內(nèi)津液輸布,排泄障礙,導致水濕痰飲內(nèi)生并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tài)。主要與脾,肺,腎三臟功能有關 脾虛——生濕 火熱內(nèi)生:陽盛有余,陰虛陽亢,氣血郁滯或病邪郁結(jié)等產(chǎn)生的火熱內(nèi)擾,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tài)。 傳變:疾病在機體臟腑經(jīng)絡組織中的轉(zhuǎn)移和變化 惡寒,發(fā)熱——脈浮——表證(皮膚) 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太陽?。簜?,傷風【表寒】 陽明病:里實熱 少陽:半表半里 太陰:脾陽虛 少陰:寒化—心(脾)腎陽虛;熱化—心腎不交 厥陰:寒熱錯雜,厥熱勝浮 三焦 上焦:肺 心包 中焦:脾胃 下焦:肝腎 衛(wèi)-氣-營-血(由淺入深) 【十二】防治原則 【一刷中基】 感謝潘老師,現(xiàn)在覺得潘老師的廣普聽起來都那么可愛 中醫(yī)是中國的心理學,是文化,是生命覺悟 和光同塵 感恩 …… next 李燦東老師 中診見 以上 2021.12.26 |
|
來自: 幽默的數(shù)據(jù)線 > 《中醫(yī)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