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huán)腫瘤DNA(ctDNA)是指腫瘤細胞、體細胞游離DNA經(jīng)脫落或釋放進入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一種特征性的腫瘤生物標記。具有檢測周期短、能夠克服腫瘤異質(zhì)性等特點。目前已經(jīng)應用于晚期NSCLC的基因檢測推薦,此外,也常作為微小殘留病灶(MRD)的檢測對象。微小殘留病灶(MRD)的概念最早來自于血液腫瘤,目前逐步延伸到實體瘤當中。目前在肺癌中仍然處在研究階段,整體上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前期探索階段,國內(nèi)的研究者制定的MRD共識將MRD定義為:肺癌分子殘留病變,指經(jīng)過治療后,傳統(tǒng)影像學(包括 PET/CT)或?qū)嶒炇曳椒ú荒馨l(fā)現(xiàn),但通過液體活檢發(fā)現(xiàn)的癌來源分子異常,代表著肺癌的持續(xù)存在和臨床進展可能;對于肺癌分子異常,是指在外周血可穩(wěn)定檢測出豐度≥0.02%的 ctDNA,包括肺癌驅(qū)動基因或其他的Ⅰ/Ⅱ類基因變異。目前,國內(nèi)MRD共識認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治性切除術后,MRD陽性提示復發(fā)風險高,需進行密切隨訪管理,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MRD檢測;建議基于MRD開展可手術非小細胞肺癌的圍術期臨床試驗,盡可能提供圍術期精準治療。最近,國內(nèi)研究者在CCR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研究,提示圍術期ctDNA檢測能有效預測NSCLC患者的術后復發(fā),且可用于術后輔助治療選擇的指標之一。 研究設計: 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動態(tài)監(jiān)測肺癌手術患者的ctDNA(LUNGCA),分別與術前、術后3天及術后1月3個時間點進行外周血采集,共收集330例 I-III期NSCLC患者的共950血樣,采用769基因NGS進行ctDNA為基礎的MRD分析。 研究結(jié)果: 術前ctDNA狀態(tài)與NSCLC預后的關系46.4%(32/69)的術前ctDNA陽性患者出現(xiàn)術后復發(fā),而僅有14.8%(38/261)的ctDNA陰性患者出現(xiàn)術后復發(fā);而且術前ctDNA陽性患者較陰性患者無復發(fā)生存期(RFS)明顯縮短(圖1)。有趣的一點是,鱗癌患者術前ctDNA陽性率明顯高于腺癌患者,然而,ctDNA陽性僅在腺癌中是顯著的RFS預后因子,在鱗癌中預測價值不明顯。圖1. ctDNA在圍術期NSCLC患者中的預后價值 術后ctDNA狀態(tài)是MRD檢測指標且是復發(fā)預測標志物生存分析提示術后3天時ctDNA陽性是復發(fā)的有力預測標志物,同時,術后1月時ctDNA陽性同樣能夠有效預測復發(fā)。研究者進一步探究了術后ctDNA為基礎的MRD檢測在復發(fā)預測中的價值,本研究中MRD定義為術后3天或(和)1月時ctDNA檢測陽性,而任一時間均不能檢測到ctDNA時為MRD陰性,最終MRD陽性患者為26例,而303例為MRD陰性患者,研究顯示,MRD陽性的患者復發(fā)率高達80.8%(21/26),而MRD陰性患者僅為16%(49/303),而且,與術前ctDNA相比,MRD狀態(tài)對RFS預測效力更強。多因素分析同樣提示MRD是RFS的強效預測因子(上圖1)。眾所周知,I-III期術后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中僅有1小部分人群能夠從中獲益。本研究發(fā)現(xiàn)MRD陽性的患者更能從輔助治療中獲益,其中5/17個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目前仍然未復發(fā),而9個未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均出現(xiàn)了疾病復發(fā),而且MRD陽性且接受輔助治療的患者RFS明顯較未接受治療的患者更長,與之相反的是,陰性患者接受輔助治療的RFS反而更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