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jié)導(dǎo)讀:本章節(jié)更新姓氏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麹 家 封 程氏圖騰釋義 【釋義】程的本義是巫師。程,在甲骨文中像一個人跪于臺上向天祈禱之狀。 【起源】程姓主要源自:風姓、姬姓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于是就產(chǎn)生了程氏。 傳說,上古時候。民間祭祀很亂,社會很不穩(wěn)定。顓頊高陽氏為了使百姓從雜亂的祭祀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生產(chǎn),就委派他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后來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這一官職。商朝時封重黎的孫子于程(今河南洛陽市東,也有說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建立程國,稱為程伯,其子孫以國名程為姓。 北宋時歐陽修等人修撰的《新唐書》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說:“程氏出自風姓?!蹦纤螌W者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也說:“程氏,伯爵,風姓?!庇纱丝芍?,程氏源出于風姓。 除程氏出自風姓外,任氏、宿氏、須句氏、顓臾氏也都源于風姓。風姓為太昊伏羲氏的后裔。太昊伏羲氏屬于東夷部族,活動范圍在今河南東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部一帶。河南淮陽有太吳陵,是太昊的都城所在地。 風姓的首領(lǐng)稱風后,生活在傳說中的炎黃時代,他和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據(jù)西晉時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一天晚上,黃帝夢見一陣大風刮起,把地面上的塵土污垢吹得一干二凈。第二天早晨醒來,尋思昨夜的夢境,說道:“風能發(fā)號施令,是執(zhí)政的象征。'垢’字去掉'土’旁,就是一個'后’字。難道天下有一個姓風名后的賢人嗎?”于是他依據(jù)自己對夢境的占解,派人四處尋找風后其人,終于在東海邊上找到了他。黃帝把風后請來,拜他為宰相,幫助自己料理政治事務(wù)。 風后能文能武,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通曉兵法,著有兵書十三篇,后人稱《風后兵法》。他還是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有一次,黃帝和蚩尤在涿鹿之野進行戰(zhàn)爭。蚩尤施展法術(shù),使大霧迷漫,三天不散。黃帝的將士迷失了方向,無法戰(zhàn)斗。風后接受黃帝的命令,制造了一輛指南車,使將士分辨出東西南北,終于俘獲蚩尤,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到了黃帝的孫子帝顓頊時期,又有重和黎。是程氏的遠祖?!秶Z》十八卷《楚語》記載觀射父對楚昭王說:“及少吳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瓐驈?fù)育重、黎之后,不忘舊者,使復(fù)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世序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林父其后也?!蔽鳚h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也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fù)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這兩段話的意思是:顓頊繼少吳之后登上帝位,任命重為南正,管天;黎為北正,管地。堯舜時代,又讓重、黎的后代繼續(xù)擔任分管天地的官職,一直沿續(xù)到夏、商二代。周代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的后裔。 觀射父和司馬遷都說,程氏是重、黎的后裔。關(guān)于重、黎的身世,古人有兩種說法。一說重和黎都是顓頊的曾孫。顓頊有個兒子名叫稱,稱有個兒子名叫老童。老童有兩個兒子,就是重和黎;另一說黎是顓頊的曾孫,重是少昊的兒子。 重、黎都是傳說中很有神通的人物。顓項繼少吳之后擔任帝王,當時人神雜糅,祭祀混亂,災(zāi)禍頻仍。顓頊讓重舉上天,令黎抑下地,使天和地遠隔,人與神分離,稱為“絕地天通”。在今人看來,重和黎當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神力。對此事可以這樣理解:顓頊將祭祀上天群神和管理土地民人這兩種職責分開,讓重負責祭祀天神祖先,讓黎負責管理土地和民人。 在古史傳說中,重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又稱金天氏,和太昊同屬于東夷部族。他以鳥為圖騰,設(shè)置的官職都以鳥命名。他的都城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少吳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重曾擔任過“木正”,他又被稱作“句芒”。《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說:“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把他描繪成鳥身人面、身騎雙龍的神人。又有人說,重是顓頊的曾孫,曾擔任“火正”,人們尊他為火神,稱做“祝融”。祝融的遺墟在今河南新鄭。因為他活動的地域在中原地區(qū)南部,因而他的宮職是“南正”。 古人一致認為,黎是顓頊的曾孫。顓頊之墟在帝丘,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陽。黎曾擔任過“北正”,一說是“火正”。黎部族主要在中原地區(qū)的北部活動。商周時期在今山西長治西南有一個黎國,可能是黎的后裔建立的國家。黎國是商王的一個重要與國,是商王朝的藩屏。因此周文王姬昌為實現(xiàn)滅商的大業(yè),首先出兵攻打黎國,這就是“西伯勘黎”的故事。當時還有一個黎丘,又稱黎侯城,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個黎國一作犁國,又稱泥中。位于今河南??h,漢代又稱黎陽。由此可見,黎部族的活動范圍是以今河南省的黃河以北地區(qū)為中心,西到今山西省東南部,東達今山東省西部地區(qū)。 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們所處的時代距現(xiàn)在相當遙遠,因而他們的身世和官職,史書記載說法不一。關(guān)于重的身世.一說他是少吳的兒子,屬于東夷部族;一說他是顓頊的曾孫,屬于華夏部族。對于這個問題,今人已難以分辨清楚。但是古書都說,程氏出自風姓。從這一事實出發(fā),可以認為重和少昊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應(yīng)該屬于東夷部族。因為風姓就屬于東夷部族。重、黎所屬部族記載的混亂,正反映了當時東夷部族和華夏部族逐漸融合,后人已難以準確區(qū)分的實際情況。 重、黎在顓頊時分別開始擔任掌管天地的官職,他們的后裔世代承襲了這一官職。到了堯、舜、禹時,又有伯益,是帝舜的輔臣。他曾經(jīng)掌管火,用火焚燒山澤,驅(qū)逐禽獸。他能調(diào)馴鳥獸,又發(fā)明了掘井的技術(shù),能鑿地求水。他還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大禹臨死時,將帝位傳給伯益。大禹的兒子啟聯(lián)合友黨進攻伯益,將伯益殺死.自己做了國王,建立了夏朝。但是伯益的后裔在夏、商時代仍承襲掌管天地的職位,經(jīng)久而無失。 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后,顓頊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2、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為姓而改 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后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春秋時期晉國出現(xiàn)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姓族。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在西周時聚居在今山西省臨椅縣南部,后來遷到新絳縣西。荀林父、荀賓、荀家、荀會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是對晉國政局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晉國大夫荀駱的采邑就是程邑。有人說這個程邑就是關(guān)中地區(qū)咸陽東北的程邑。但是當時咸陽附近應(yīng)該屬于秦國的領(lǐng)地,晉國雖曾擁有“河西八城”,它的領(lǐng)地也難到達咸陽附近。因此我們認為,作為茍驩采邑的程邑,應(yīng)該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因為驩的采邑名叫程邑,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改姓程氏。 得姓始祖:程休父 始 祖 地:河南洛陽 郡望堂號:廣平、河南、安定;伊川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44位/約59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3位 嵇氏圖騰釋義 【釋義】嵇,“山也”。嵇山在今安徽宿縣以西、亳州以東。 【起源】嵇姓主要源自:姒姓 1、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諸侯開會的地方,是當時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會稽山,他的后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 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后,將其子季杼封于會稽,專門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動,其后裔子孫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會稽氏。 到了漢朝初年,會稽氏族人遷到豫州南部譙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帶),遂指地改為嵇氏。此后,會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2、據(jù)《魏書·官氏志》上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復(fù)姓統(tǒng)稽氏、紇奚氏,遷徙定居中原后,改為漢姓嵇,遂成嵇氏。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上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跋部中的統(tǒng)稽氏、紇奚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皆改為漢字單姓為嵇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季杼(夏王少康之子) 始 祖 地:安徽宿縣、亳州 郡望堂號:河南、譙郡;忠穆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46位/約17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4位 邢氏圖騰釋義 【釋義】古時邢、井通用。先有“井”字,后出現(xiàn)“邢”字。 【起源】 邢姓源自黃帝 邢姓得姓于周公旦第四子西周邢侯(邢靖淵),為黃帝后裔。 黃帝為中華始祖,傳說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正妃嫘祖所生,長子為玄囂(即少昊,號青陽),次子昌意。。《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帝王世紀》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jié)。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jié)夢接意感,生少昊,是為玄囂。 玄囂(即少昊,號青陽)是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同時又是東夷族首領(lǐng)。被后人尊為帝,列入“五帝”系統(tǒng),為中華共祖之一。少昊生蟜極,蟜極生帝嚳(號高辛),帝顓頊是其伯父。帝顓頊死后,他繼承帝位,為五帝之一。這一脈延至西周為周文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qū)。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chǔ)。 為了感謝周公輔政之功,同時也為了防御北方戎狄入侵,周成王分封周公第四子姬苴(字靖淵)受封于邢地,立“邢國”。邢國被尊為元侯國,嚴格按照周公之分封、宗法、禮樂等制度建國。第一代邢侯邢靖淵(姬苴)因此成為邢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周公旦 始 祖 地:河北邢臺、河南溫縣 郡望堂號:河間;守雅堂、三禮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46位/約12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95位 滑氏圖騰釋義 【釋義】“滑”一個比較罕見的姓氏 【起源】滑姓主要源自:姬姓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jù)《英賢傳》載,“同公族后有滑氏?!睋?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載,西周時有一個滑國,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國,國君與周朝王室是同族,最初建都于滑(今河南省睢縣西北),后又遷都于費(今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zhèn)西南),故又稱為費滑。再后來滑國被晉國所滅。亡國后,滑國的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滑姓。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莊公次子姬滑,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滑邑,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地名,就是今河南省延津縣一帶,出自鄭莊公姬寤生次子姬滑的封地,因而稱滑邑。 在史籍《春秋·莊公三年》中記載:“鄭公次子滑?!?/p>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鄭太叔姬段圖謀偷襲其兄鄭莊公,鄭莊公派軍突擊破之,姬段出奔共國(今河南輝縣)。當時,與鄭國有矛盾的衛(wèi)桓公姬完為了策應(yīng)姬段之子公子滑,曾派軍攻鄭國,一度攻占了鄭國邊境城鎮(zhèn)廩延(今河南延津),然后交給公子滑居住。 廩延,公子滑曾在湯秧的教育下到過廩延擔任過五年的地方行政官,城內(nèi)鄭國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廩延緊鄰衛(wèi)、宋兩界,是鄭國的邊疆要塞,也是京城太叔未經(jīng)鄭莊公特批的非法領(lǐng)地。 在衛(wèi)桓公的保護下,公子滑開始以鄭國的臣子身份再次管治起廩延小城。半個月后,這個邊遠城鎮(zhèn)的人文風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公子滑不僅是宗親身份又能惟賢是舉,這使廩延城百姓對這位年輕的長官很有好感。他沒有為父復(fù)仇,也多次建議衛(wèi)桓公撤兵,因為他覺得沒必要給人造成緊張局勢而以為自己謀圖不軌。 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鄭莊公親率大軍攻衛(wèi)國,以報復(fù)衛(wèi)國曾攻取廩延。其時,姬滑的兵馬竟敢公然作出對衛(wèi)國反目的舉動,表明自己忠于鄭莊公。 在姬滑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滑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滑伯 始 祖 地:江蘇 郡望堂號:京兆、安陸、下邳郡 當今排序/人口:第398位/約12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6位 裴氏圖騰釋義 【釋義】裴的本義是“長衣下垂之狀”。裴字在字中歸衣部,可見與衣裳有關(guān)。 【起源】裴姓主要源自:嬴姓 源于嬴姓。為伯益之后。據(jù)《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伯益的后裔有個叫飛廉的,他的裔孫被封于蘋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稱為蘋氏,至六世孫為蘋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原字為上非下邑)(山西省臨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經(jīng)離開了蘋邑,稱為裴姓。 得姓始祖:伯益 始 祖 地:山西聞喜 郡望堂號:河東;綠野堂、督國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76位/約10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97位 陸氏圖騰釋義 【釋義】陸,大土山。泛稱陸地。陸是會意字。左邊表示很高的意思,右邊示其有土而無石。 【起源】陸姓主要源自:媯姓、允姓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頊、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頊:據(jù)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qū)。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后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lǐng)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quán)力)。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zhàn)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陸鄉(xiāng),子孫以陸為氏。陸鄉(xiāng)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qū),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于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稱“河南之陸”。 得姓始祖:陸通 始 祖 地:河南嵩縣、山東陸鄉(xiāng) 郡望堂號:河南、吳郡、平原;忠烈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57位/約44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8位 榮氏圖騰釋義 【釋義】榮,“樹木名也”。即桐樹,古書多稱“梧桐樹”。 【起源】榮姓主要源自:姬姓 榮氏出自周初榮公《司馬通鑒》胡三省注:“榮姓出周榮公”宋代榮諲公首次修撰榮氏宗譜,祠部員外郎梅詢?yōu)橹畬懶?,開篇第一句既是“榮氏出自榮公。周封公于榮,因以為氏?!?/p> 而南閎藍的《大周王朝八百年外史》則認為姬霞與姬奭都是周文王的弟弟,武王的叔父。二人與周公姬旦位列三公。先秦史、商周考古、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專家,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韓巍博士在他的《西周金文世族研究·姬姓世族》里,繪制出西周姬姓世族各個家族的世系圖(其中包括周、召、畢、榮),說明西周的榮氏家族是由姬姓而來,與榮氏宗譜“榮氏出自周初榮公”是一致的。 榮氏的得姓始祖是姬姓榮公。據(jù)司馬遷《史記》,姬氏始祖是后稷——黃帝之曾孫。也就是說,榮氏出自姬姓,姬姓源于黃帝,所以,榮姓的遠古始祖是黃帝。榮公是榮氏第一人,榮叔是榮姓第一人。然而秦漢以來,姓與氏的區(qū)別逐漸模糊,到司馬遷作史記的時候,姓和氏已經(jīng)完全等同了。所以我們才可以說,榮公是我們的得姓始祖?!洞呵铩酚涊d經(jīng)莊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周莊王四年,魯國君主姬允去世,姬同繼位。周莊王命榮叔赴魯國追賜姬允謚號“桓公”。這一年為魯莊公元年,榮叔獲賜汶陽之地,遂定居山東汶上。嗣后世代繁衍,名人輩出。春秋時期著名學者榮啟期和孔子弟子榮旂皆為榮叔后人。 得姓始祖:榮援 始 祖 地:陜西戶縣、河南新鄭、鞏義 郡望堂號:上谷、樂安;榆合堂、雍睦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94位/約12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99位 翁氏圖騰釋義 【釋義】翁的本義是鳥頭頸毛,是處于頂上的毛。“白頭翁”鳥就是頭頂上的毛呈白色的一種鳥。翁引申為一家之長及父親之義。 【起源】翁姓主要源自:姒姓、姬姓 1、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貴族翁難乙,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啟為夏朝君王時期,有個貴族叫翁難乙,相傳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昭王的庶子,屬于帝王賜姓為氏。 翁氏思永堂 相傳,周昭王姬瑕的庶幼子生下時雙手緊握,別人怎么都掰不開,惟獨周昭王去掰,應(yīng)手而開。只見嬰兒左手手紋象個“公”字,右手手紋象個“羽”字,合起來個“翁”字,周昭王即賜姓翁,取名弘,成為翁氏始祖。 翁弘始居梁原城,后封任楚國左丞,死后謚號為端明王,墓葬梁原城五里,墳前華表、石犀、石象、石虎、石豹、石鹿等七十二件排列墓前兩旁。梁原城在今甘肅靈臺梁原鎮(zhèn),梁原離古時周朝初期活動區(qū)域周原、岐山及后耒建都的鎬、宗周、豐不遠,但因距今三千年了。翁氏始于公元前1052~前1002年之間的西周昭王執(zhí)政時期。周昭王是周武王姬發(fā)的曾孫,翁氏的始祖則是周昭王的庶子。如此一來,翁氏的來龍去脈,是更加一目了然。 翁氏后人多尊翁弘為翁氏的得姓始祖。 3、源于姬姓,出自周昭王庶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jù)史料及《元和姓纂》的記載,周昭王的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一說廣東翁源),另外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記載:“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為氏,望出錢塘?!?/p> 該支周昭王庶子的后裔子孫,便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翁氏,世代相襲至今。 得姓始祖:周昭王庶子、姬翁、翁難乙、翁弘 始 祖 地:浙江定海 郡望堂號:臨川、錢塘;六桂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68位/約10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00位 荀氏圖騰釋義 【釋義】荀xún,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香草。 【起源】荀姓主要源自:姬姓 1、 起源于遠古時期,是軒轅氏部落首領(lǐng)黃帝的后代。相傳,黃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荀姓最早歷史紀錄。荀字及荀姓最早歷史紀錄。此是荀的由來。 2、黃帝時,有個大臣叫荀始,是個手巧心靈的藝師,他專門負責制作大小官員的官帽。荀姓歷史最早人物。 3、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jù)《姓苑》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的第十八個兒子被封于古郇國(今山西省臨猗縣,一說在今山西省新絳縣),建立姬姓郇國,為伯爵,史稱郇伯。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后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荀氏歷史最早的歷史紀錄。此是姬姓荀氏。 4、出自晉國大夫原氏黯。春秋時,晉國大夫原氏黯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縣西),其后以邑名“荀”為氏,稱荀黯,荀息。此是原姓荀氏。 5、荀林父,春秋時期晉國出現(xiàn)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卿族,荀氏就是其中之一。中行氏和智氏更是一同成為晉國六卿之二。荀林父、荀首、荀罃、荀偃、荀躒、荀瑤等人都是晉國著名的卿大夫,對晉國政局乃至春秋時期中國的歷史進程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 6、姓氏有區(qū)別,姓是家族符號,分封制的產(chǎn)物,氏是家族的分支。同姓不通婚,不同姓同氏可以通婚。秦以前荀姓與荀氏有區(qū)別,秦以后合并。 得姓始祖:郇伯 始 祖 地:山西省臨猗縣 郡望堂號:河南郡、作冠堂、蘭令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66位/約14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1位 羊氏圖騰釋義 【釋義】羊,是十二生肖之一,與十二地干的未相配,本義是吉祥。古代祭祀用的三牲之一。秦漢時期,金石之文多以羊為祥。 【起源】羊姓主要源自:姬姓、姞姓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祁盈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jù)清朝四川三臺羊國材所撰《羊氏族譜序》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盈的后代受封于羊舌邑(今山西洪洞范村),以羊舌為氏,春秋末年改為羊氏。“粵稽吾(羊)族,肇開于姬姓,受氏于羊舌,發(fā)祥于山西,盛衍于東魯?!?/p> 在歷史文獻《羊氏魁公六修宗譜·本姓源流》中記稱:“余羊氏系出姬姓,開自黃帝。”可知羊氏的遠根在于橋山之巔,羊氏的遠源在于姬水之畔。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尚友錄》上記載,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后,“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才學出眾的著名學者,叫做公孫羊孺,他的后代子孫便取祖上名字中 “公羊”二字為姓氏,稱公羊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羊氏者。 3、源于姞姓,出自黃帝后裔,屬于以改姓為氏。 歷史上有一支羊氏,為姞姓所改。姞姓亦為黃帝之后,后易姓為羊氏。 該支羊氏由姞姓易為羊氏的原因失考,其譜書中亦語焉不詳,但以羊氏世代相傳至今,望族居泰山(今山東泰安)、京兆(今陜西西安)。 始 祖 地:得姓始祖:晉武公伯僑之后(春秋時) 郡望堂號:泰山;種璧堂、松遐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35位/約18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2位 於氏圖騰釋義 【釋義】於,助字,表示語氣。也同“烏”字,是一種鳥名。于,古地名?!办度恕碑斒桥c地名有關(guān),或是先人的封號及名、字中有“於”字有關(guān)。他們以“於”作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加以崇拜,繁衍生息,最終形成“於姓”。 【起源】於姓主要源自:姬姓、媯姓 1、於姓起源 ⑴、源于姬姓,出自黃帝的臣子於則,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⑵、出自有熊氏,以封地名為氏。黃帝的孫被封于商於(今河南省淅川)。其后以封地於為姓,遂為於氏。 據(jù)史籍《世本》記載,黃帝時有臣子名於則,發(fā)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結(jié)束了古人光腳行路的歷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內(nèi)鄉(xiāng)),稱為於則。 在於則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於氏,世代相傳至今。通常認為,於則是於氏的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於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於官,亦稱囿人、圉人,是西周時期設(shè)置的官位,是一種專職負責掌管在禁宮之內(nèi)飼養(yǎng)畜禽的官吏,以供王族食用或祭祀之用。於官隸屬于地官府司管轄,下屬有中士、史、飼人、以及役若干人。 這在典籍《周禮》中有明確記載:“囿人掌囿園之獸禁,牧百獸。祭祀、表記、賓客、供其生獸死獸之物?!?/p> 到了東周時期,於官與圉人職能分開,於官仍然負責飼養(yǎng)畜禽,圉人則專職負責皇家宮廷、園林的花木栽培和管理。 此后,該官類稱一直被歷朝歷代沿用,直至清朝末期,在京都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這四大皇家祭祀壇園中,以及皇家八大園林如頤和園、圓明園、清花園、蔚秀園、暢春園、勺園、清華園、西苑、南苑等,和各大行宮如承德行宮、沈陽行宮等,皆有於官、圉官之職,官秩為正八品。 在於官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於氏、或圉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媯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國陳仲子,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風俗通》中記載:“陳仲子居於陵,因氏?!?/p> 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個以廉潔聞名的學士,他就是陳仲。陳仲,本名陳定,又作田仲,是田齊政權(quán)的貴族子弟。他是一位飽學之士,荀子曾把他列為春秋戰(zhàn)國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稱之為“齊之世擘”。漢《列女傳》、晉《列士傳》以及司馬遷、陶淵明、張說等曾將他的清廉事跡寫入史書或詩歌中,使他的清名流傳至今。 陳仲對人欲橫流的濁世深惡痛絕,他提醒人們不要為世俗所迷惑,提倡從自身廉潔做起,整頓世風,純潔社會,他的主張在當時影響很大;更感人的是他能身體力行,留下了許多清廉佳話。 在陳仲子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於陵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於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於商國君於則 始 祖 地:河南淅川、內(nèi)鄉(xiāng) 郡望堂號:廣陵、京兆;救民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65位/約14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3位 惠氏圖騰釋義 【釋義】惠,意為仁愛。在古代常常作為君主和大臣死后的謚號。 【起源】惠姓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姜姓、羋姓、嬴姓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屬于以帝王謚號為氏。 東周王朝時期,第五位君主名姬閬,于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逝世后謚號為“惠”,史稱周惠王。 在周惠王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為惠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公子尾,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魯惠公姬弗涅,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三任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68~721年共四十六年。 魯惠公為魯孝公兒子,周文王的第八世孫,后承襲魯孝公擔任魯國君主。他在位間勵精圖治,國勢大振,百姓悅服。 周平王姬宜臼建立東周王朝期間,感激秦文公護送遷都洛陽,允許他用天子禮祭祀天帝。此事被魯惠公知道了,也向周平王申請允許用天子之厘舉辦祭祀活動,卻被周平王拒絕了。魯惠公大怒,故意自用天子之禮祭天,還通知了周平王,周平王也不敢過問,假作不知。 魯惠公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因適夫人無子,乃立庶長子息,是為魯隱公。次子姬威,三子姬恒(公子尾)。 姬恒為門下丁公府椽,流譽他方,各國歸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為“施”字,食采于飽,封為施國,號曰施父。在姬恒的后裔子孫中,分衍有兩氏:一支為以先父名號為姓氏者稱施氏,一為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惠氏。 3、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屬于以帝王謚號為氏。 姬姓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姬發(fā)分封開國元勛,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魯國,都曲阜,但留朝執(zhí)政,由長子姬禽父(字伯禽)代為就封,史稱魯公。姬禽父第五代孫名姬稱,即第十二位魯君魯孝公(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季子字子展(公子展、夷伯展)。 公子展之孫曰姬無駭。周桓王姬林五年(公元前715年),姬無駭逝世。當時諸侯以字為謚,魯隱公便命其子惠伯鞏之族以祖父字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 柳下惠,本名展獲,字禽,又字季,公元前720~前621年,是春秋時期魯孝公姬稱后裔姬無駭之子,“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后人稱他為“柳下惠”。由于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柳下惠曾為魯國大夫,后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典范,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睹献印分姓f“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稱。 柳下惠是展氏、柳氏二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惠氏的得姓始祖之一,該支后裔以先祖謚號為姓氏,稱惠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惠氏之源,在唐朝時期手寫本《四海姓望譜》中有明確記載。在《四海姓望譜》中記載:“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曹周公旦之胤緒,曾伯禽之別族,柳下惠之后?!边@說明,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 法國漢學家、探險家、文化強盜伯希和(Paul Pelliot,公元1878~1945),于清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從敦煌盜掠弄走的文物中,就有唐朝手寫本《四海姓望譜》殘卷,即“伯3421號文書”,其中記載了該支惠氏之源。伯希和曾攜帶部分敦煌寫本精品出示給在北京學者羅振玉、蔣斧、王仁俊、董康等人觀看,自此中國學術(shù)界始知敦煌莫高窟內(nèi)有唐朝遺書。 珍貴無比的唐朝史籍《四海姓望譜》現(xiàn)被收藏在法國巴黎博物館。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惠公姬夷吾,屬于以帝王謚號為氏。 晉惠公姬夷吾,是晉獻公之子。 姬夷吾之母為小戎子,她與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晉獻公。大戎狐姬生晉文公重耳,重耳年長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與夷吾皆有賢行,受晉獻公寵愛的驪姬為了給她兒子奚齊爭奪君位,屢次對他們幾個人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遠,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縣東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驪姬誣陷自殺后,他從絳都(今山西翼城東南)逃歸屈,整兵自守。其后晉獻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堅守,逃亡到梁(今陜西韓城南)。 晉獻公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遺命驪姬之子姬奚齊繼位。大夫里克等殺死姬奚齊,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國為君,重耳謝絕;又派人迎公子姬夷吾。姬夷吾當即就要啟程歸國,跟隨他流亡的人覺得此事可疑,因為國內(nèi)還有晉獻公的兒子可以立為國君,反而來迎接流亡的公子,說不定其中有什么陰謀。于是派人到秦國,請秦穆公發(fā)兵護送姬夷吾回國即位,許在事成之后,把晉國黃河以西之地割讓給秦國。又派人給里克送信許愿,說只要回國做了國君,就把汾陽之邑封給里克。 周襄王姬鄭三年(晉惠公元年,公元前650年),秦穆公發(fā)兵送夷吾回國,立為國君,是為晉惠公元年。 晉惠公即位以后,首先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背棄割地給秦國的許諾,派人到秦國致歉,說:“始夷吾以河西地許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許秦者?’寡人爭之弗能得,故謝秦?!蓖褶D(zhuǎn)地表達了不能割地給秦的意思。第二件事是除掉里克等原來殺死奚齊另立國君的人。最先對付的是里克,不但不封給他原來許諾的汾陽之邑,而且把他手中的權(quán)也奪了。過后還不放心,恐怕里克故伎重演,迎立依然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就下令讓里克自殺?;莨珜锟苏f,如果沒有里克,他當不了國君;但是,里克殺過奚齊,有這樣的人為臣,國君就沒法當。里克絕望地說:“不有所廢,君何以興?欲誅之,其無辭乎?乃言為此!臣聞命矣?!敝坏梅鼊Χ馈3衾锟艘院?,還害怕他的同黨興風作浪,又尋機將那些當初與里克同謀的人一齊殺死。做完這兩件事,惠公解除了他的內(nèi)憂外患,可是國內(nèi)人心已經(jīng)離散。 周襄王五年(晉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年),晉國發(fā)生饑荒,請求秦國賣給一些糧食。秦穆公聽從了百里奚的建設(shè),暫不計較晉惠公悔約的前嫌,派了大量的船只運載糧食,由秦都雍(今陜西鳳翔南)至晉都絳,沿渭河入黃河轉(zhuǎn)汾河再轉(zhuǎn)澮河,運糧的船絡(luò)繹不絕,稱之為“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發(fā)生災(zāi)荒,也請求晉國交給一些糧食。晉惠公與大臣商議此事,有人認為應(yīng)該答允,秦國能不念前嫌給晉國運糧救災(zāi),晉國理應(yīng)回報。但又有人認為,沒有割地給秦國,兩家已成仇敵,再給秦國救災(zāi),無疑是給敵人助長力量,這事不能答應(yīng)。惠公采納了后一種意見,沒有給秦國運糧。 周襄王七年(晉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國渡過災(zāi)荒,秦穆公率兵大舉伐晉。晉惠公整軍抵御,因他的所做所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氣不振。兩軍戰(zhàn)于韓原(今山西河津與萬榮之間),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 秦穆公對晉惠公的怨恨難以平息,預(yù)備把他殺了祭祀上帝。多虧秦穆公的夫人是晉惠公之姊,以自焚要脅秦穆公,才勸阻了此舉。晉惠公在秦國當俘虜期間,秦晉兩國重新訂立盟約,然后被禮送回晉,繼續(xù)為君,直至逝世。 晉惠公在位期間,晉國在大國爭霸中無所作為。晉惠公的政治活動,主要是圍繞著國君的寶座,為取得和維護權(quán)力不顧一切。為了謀求回國即位,他甘愿割讓國土,更不用說封官許愿了。登上寶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遂造成背信棄義的狼藉聲名。而在秦國遭災(zāi)時,又以怨報德,企圖依靠自然災(zāi)害打擊秦國,再一次在道義上失敗。韓原的戰(zhàn)敗被擒,只不過是前兩次失敗的自然延續(xù)而已。 晉惠公使晉國處干“失道寡助”的地位,當然不能和其他大國爭衡,較一日之短長了。但晉惠公并非一個庸碌無為的君主。晉惠公在位期間,在國內(nèi)大力采取各項惠民政策,使晉國社會繼續(xù)得到穩(wěn)固和發(fā)展。晉惠公之所以許秦賂又背賂、作愛田,作州兵、和戎等一系列政治作為,其主要目的都是從晉國自身富強為出發(fā)點的,不僅在客觀上為晉國的富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并且為后來的晉文公及其以后晉國的霸業(yè)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基礎(chǔ)。 因此,晉惠公逝世之后,晉文公以“柔質(zhì)慈民曰惠”給其所上謚號為“惠”,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稱惠氏。 5、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姜元,屬于以帝王謚號為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齊惠公子子襄之后?;菖f作桓” 齊惠公是齊懿公之子。 齊懿公在位時期非常驕橫,人心不歸附。所以齊懿公被丙戎和庸職殺死。齊國民眾還不解氣,又廢黜了齊懿公在國內(nèi)的太子,從衛(wèi)國迎接公子姜元回齊國為君,是為齊惠公。 齊惠公在位十年,多實施惠民之策,得到民眾的歡迎。至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齊惠公病逝,其子齊頃公姜無野繼位。齊惠公在位時期,寵臣崔杼曾得到齊惠公的寵幸,到齊惠公逝世后,另外的高氏、國氏貴族怕受崔杼脅迫,便聯(lián)合起來把崔杼驅(qū)逐出國,崔杼便逃到衛(wèi)國。齊頃公繼位后,給先王上謚號為“惠”。 周定王十八年(齊頃公十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率軍南下攻魯國龍邑(今山東泰安),其寵臣盧蒲在戰(zhàn)斗中被殺,齊頃公怒而攻至巢丘(今山東泰安)。同年,齊頃公在馬鞍山下(今山東濟南)與晉國展開了著名“鞍之戰(zhàn)”,結(jié)果大敗,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不注”,差點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換衣服,佯命齊頃公到山腳華泉取水,得以逃走?;貒己蟛痪檬攀?/p> 而被驅(qū)逐到衛(wèi)國的崔杼得衛(wèi)國之助,乘機齊頃公逝世之機復(fù)辟回齊,扶立公子姜購,是為齊莊公。 其后齊頃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衛(wèi)姓氏者,稱惠氏。 6、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僖公之子公子惠,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姓纂》中記載:陳僖公生公子惠,字子得,后分兩支:一為子禽氏,一為惠氏。 陳僖公(陳釐公)媯孝,是陳國的第七位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前832~前796年共三十六年。其有個兒子為公子惠,字子得。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惠氏。 得姓始祖:姬閬(周惠王) 始 祖 地:河南新鄭、陜西西安、扶風 郡望堂號:扶風、瑯琊;景言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59位/約35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4位 甄氏圖騰釋義 【釋義】甄本義為制作陶器。也指制作陶器所用的轉(zhuǎn)輪。 【起源】甄姓,中華姓氏之一,產(chǎn)生于五帝時代,屬帝舜后裔。得姓始祖為仲甄。 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藝為氏。 東漢圈稱《陳留風俗傳》:“舜陶甄河濱,其后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碧拼鷱堈f《廣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紹舜,奄有大邦。楚子縣陳,乃成樂土。當烈王之世,有陳通奔周,王以為忠將,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職,命為甄氏,賜姓因生?!彼未f綽《雞肋篇·甄氏舊譜·甄復(fù)》:“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陳,為楚惠王所滅。至烈王時,有陳通奔周,王以為周將,以舜居甄陶之職,命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鄲為近?!?/p> 以上關(guān)于甄姓起源諸說,皆認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 前說是帝舜在瓠子河濱幫助東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孫后人因職業(yè)、職官以“甄”為姓氏;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這兩郡的望族。后二說是周滅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媯滿于陳國(今河南淮陽),楚滅陳后,胡公媯滿后裔陳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賜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陽,其后人居于邯鄲附近的中山國(郡)。 東漢與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馬遷《史記》相關(guān)記載可考。今人胡堯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記載,在《中國姓氏尋根》里考證說:“由于舜仁義慈愛,所居之處人民紛紛前來歸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燒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個城邑,叫做鄄城(在山東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孫留在鄄城任甄官,后來就成甄氏?!?/p> 對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譜也有記載:明萬歷年間進士黃淳為《廣東甄氏族譜》序云:“甄氏之族,古譜謂舜陶于河濱,遂取甄陶之義,而以甄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蓋亦軒轅裔胄也?!鄙綎|鄄城縣甄莊和魚臺縣東甄莊保存明嘉靖年間編修之《甄氏族譜》記載:“陳胡公生二子,長名犀,襲爵于陳,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為相公,后遜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為姓氏?!贝苏f與《史記·陳杞世家》所記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線索:即帝舜血統(tǒng)胡公媯滿的子孫,從河南陳地到鄄城陶甄故地,與帝舜先前“陶甄河濱”留下來的甄氏子孫匯合,從而構(gòu)成了后來固定的甄姓。 根據(jù)史籍和譜牒的記載,可以合理推定:中華甄姓起源于帝舜,山東鄄城和河南淮陽乃甄姓之發(fā)祥地。 得姓始祖:皋陶(虞舜時期造律大臣) 始 祖 地:河南洛陽、山東鄄城 郡望堂號:河南、中山;中山堂、還金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56位/約37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5位 家氏圖騰釋義 【起源】家姓主要源自:姬姓、復(fù)姓 1、出自姬 姓,以祖字為氏。據(jù)《姓苑》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時在朝中做官,稱周大夫,他看到幽王愛喝酒,沉迷女色,殘暴無道,整日游逸淫樂,把國家大事丟在一邊,很不滿意,就作了一首著名的詩《節(jié)南山》(見《詩經(jīng)·小雅》)詩諷刺太師尹氏,尖銳地指出其濫用職權(quán)、任用奸佞、 貽禍人民,并以此來提醒周幽王。但周幽王根本就不聽,最終導(dǎo)致西周滅亡。 姬家父的《節(jié)南山》一詩被載入《詩經(jīng)》而千古流傳,他的忠誠和正直為世人所欽佩。在姬家父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家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家氏之始。 2、源自以祖字為氏。據(jù)《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魯莊公之孫名駒,字子家,子孫取祖字為姓,世代姓家。 3、出自復(fù)姓家仆氏。據(jù)《中國姓氏大全》載,周代晉國有大夫家仆徒,為家仆復(fù)姓之始。后改為單姓家,稱家氏。 得姓始祖:家父 始 祖 地:陜西、甘肅 郡望堂號:京兆郡、南安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55位/約15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7位 封氏圖騰釋義 【釋義】封,“分封也”。本義是天子把爵位和土地贈給臣子,有分封之義。甲骨文的“封”字,右邊是手之象形,左邊為土中長有青苗之狀。表示種植之意。后來演變成“有法度的分封?!?/p> 【起源】封姓主要源自:姜姓、羋姓 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的后裔鉅之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jù)史籍《姓苑》上記載,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 夏朝時期,鉅的后代食采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為諸侯國,后人曾經(jīng)稱其為封鉅、封父,屬于以地名冠稱為人名。 商末周初,封父國被周文王所滅,其國人分為兩姓,一為封父氏,一為封氏,后封父氏亦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封氏望族居于渤海郡(今河北滄縣),是為滄州封氏(渤海封氏)。 2、源于姜姓,出自黃帝之臣封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封子,是遠古東夷民族的英雄,姜姓。由于他居于寧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稱寧封子。封子是制陶的發(fā)明者。 3、源于姜姓,出自戰(zhàn)國末期齊國慶氏家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的后裔子孫,后因故有改姓為封氏者,逐漸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4、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得姓始祖:封父 始 祖 地:河南封丘 郡望堂號:渤海、武陵、洛陽;平盧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46位/約42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08位 “姓氏圖騰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歷史和發(fā)展歷程,雖不能完全當真,但可以從中學得不少知識。 |
|
來自: 茂林之家 > 《姓氏/望族/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