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面 人篇 字源演變 說文解字 “面”,會意字。“面”的甲骨文作甲組圖1,在“目”字的外圍加一個框,表明那個范圍內(nèi)是人的面部。古人之所以用這兩個構(gòu)件造字,可能是因為眼睛是面部最引人注意的器官。戰(zhàn)國竹簡作甲組圖3、4,省去了大半個框。面部在人頭上,篆文把目字改為??(首)作圖5,把整個人頭都框進(jìn)去了。漢隸有的作圖7,與篆文同構(gòu);有的作圖10,外框多了兩畫;又作圖11,目字變形,是楷書的直接來源。 “面”本義指整個面部,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臉”。由面部縮小指面色。面在人頭的一邊,事物的邊就用面字表示。如東面、西面等,都與中相對,所以沒有中面。又如四面八方、兩面性。 人與人交談通常是兩張面孔對著,注視對方。面字表示狀態(tài)的“當(dāng)面”即對著面這一意義就產(chǎn)生出來了。如面談、面議。面字由名詞用作動詞,義為朝著、向著、對著。如面對、面壁。 人面基本上是平的,并有一定范圍。擴大表示其他只有長寬沒有厚度的平面。幾何學(xué)上的面積指平面的范圍。 面在人頭一邊的表層,泛指物體的表面。如地面、路面、桌面等。某些物體安在另一物體的表面,引申為動詞,相當(dāng)于鋪上,如面土、面沙、面磚、面石板等。 表示糧食的“面”,漢字簡化前寫作“麺”?!包M”是形聲字,“麥”作形旁表義,“面”作聲旁表音?!包M”與“面”意義上本來毫無瓜葛?!包M”的本義是“面粉”。《說文解字》“麺”作“麪”,解釋是“麥屑末也”,麥屑末,指的就是麥子磨的面粉,所以“麺”字從麥。后來引申指各種面食尤其是面條?!包M粉”強調(diào)的是小麥磨成粉之后的粉狀特征,“麺條”是由面粉和水加工而成的面食。二者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可食用。推而廣之,所有可食用的粉狀物都可稱為“麺兒”,如藥麺兒、胡椒麺兒、細(xì)麺兒等。因“面”與“麺”同音,“面”字形簡單,近代群眾就用“面”代替“麺”,久而久之,人們就習(xí)慣于把“麺”簡寫作“面”。漢字簡化后,“麺”和“面”合并為一字,但是二者畢竟是來源不同的?!懊孀印薄澳樏妗敝械摹懊妗?,繁體文本中不能寫成“麺”。 古文釋義 《說文》:本作??,顏前也。從??,象人面形?!稌ひ骛ⅰ罚喝隉o面從,退有后言。 又見也?!抖Y·曲禮》: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注:反言面者,從外來,宜知親之顏色安否?!秲x禮·聘禮》:??者出請事,賔面如覿幣。注:面,亦見也?!吨芏Y·秋官·司儀》:私面。注:私覿也。 又向也?!稌ぶ芄佟罚翰粚W(xué)墻面。疏:人而不學(xué),如面向墻?!抖Y·曲禮》:天子當(dāng)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又《玉藻》:唯君面尊。注:面,猶鄕也?!吨芏Y·冬官考工記·匠人》:面朝后市。 又《廣韻》:前也。《儀禮·士冠禮》:覆之面葉。注:面,前也。 又《韻會》:方面,當(dāng)四方之一面也。《書·顧命》: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吨芏Y·冬官考工記》:或?qū)徢鎰荨Wⅲ簩彶煳宀那狈矫嫘蝿葜??!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邯氻n信可屬大事,當(dāng)一面。 又《韻會》:相背曰面?!妒酚洝ろ椨鸺o(jì)》:馬童面之。注:如淳曰:面,不正視也?!肚皾h·項羽傳》注:師古曰:如淳說非也。面謂背之,不面向也。面縛亦謂反背而縛之,杜元凱以為但見其面,非也。 又《前漢·張敞傳》:自以便面拊馬。注:師古曰:便面,扇之類也。亦曰屏面。 《正字通》:俗麪字。《齊書·禮志》:永明九年正月詔,太廟四時祭,薦宣皇帝面起餅。 《廣韻》彌箭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并音眄?!墩f文》:麥末也。束析《麪賦》:重羅之麪,塵飛雪白。《玉篇》:蜀以桄榔木屑為麪?!稄V雅》:??,謂之麪。別作面,非是。 文字 | 六叔 圖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審核 | 六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