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講講你的背景或經(jīng)歷?我叫Steve,1976年生人,和許多人一樣,大學畢業(yè)開始工作,即所謂白領。深知自己風險偏好低,故從無創(chuàng)業(yè)之心,兢兢業(yè)業(yè)打工十數(shù)載,也做到了上市公司中層。 約六七年前,也就是不惑將至之時,突感物欲無竭,生出尋找人生意義之念。命運弄人,四十歲那年查出腦瘤并開顱切除,肉身留下不便,職業(yè)生涯亦曾陷入最低谷。如今回頭看,病后至今這五年間,卻是我讀書最多,道理想明白最多的一段時光,禍兮福所倚,外在的有限性帶來了內(nèi)心的專注和平靜。 最近在讀什么書,以及為什么讀它們?人生的意義——這是哲學,確切地說是屬于倫理學的重大問題。自然地,這五年讀的書絕大部分集中于哲學、社會學、歷史,經(jīng)典小說雖也看一些,但覺從文學作品中挖出至理未免曲折,所以更多作為燒腦后的休憩讀物。 總而言之,我是有目的而讀,是學習型閱讀而非通勤時排解無聊和睡前的催眠。因為每讀一書要做筆記,所以讀的也是以紙質(zhì)書居多,電子書甚少(關于目前市面上的電紙書設備并不適合學習型閱讀的觀點有另文論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一開始我就注重正確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我將此工作稱作PKM(個人知識管理)。先后閱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讀書》、《搞定》等相關作品,也學習了思維導圖和番茄時間的方法,直到今年遇到了《卡片筆記寫作法》這本書,并在少楠創(chuàng)作的實踐別冊中知道了flomo,吸收此書理念繼而試用flomo后,我的PKM方法體系驟然成熟。 你為什么選擇使用flomo?在我看來,《卡片筆記寫作法》中最重要的兩個理念是闡釋和鏈接。 過去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只是在收藏信息??吹骄W(wǎng)上、電子書里覺得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用或者始終試圖用最快捷的辦法納入到自己的庫里。 毫不夸張的說,這些內(nèi)容絕大多數(shù)一定會束之高閣。而外在信息只有經(jīng)過自己思維內(nèi)化后才能稱作是自己的知識,這個過程就叫闡釋,就是用自己的話精煉地寫下來(注意,光講出來不夠,要寫下來,這樣做的原因在書中有論述)。 既然知識是闡釋后寫下來的文字,那么用什么工具其實并不重要。市面上的筆記軟件多如牛毛,比如花里胡哨的Notability、Goodnotes,相對簡單的是iOS原生備忘錄,而flomo在文本編輯中僅提供了加粗、下劃線、標題符,連字體大小設置的選項都沒有,讓使用者不再因為排版美化的誘惑而分心,專注于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中,這是我棄用其他筆記軟件,僅使用flomo的原因之一。 在讀書的過程中是怎么使用flomo的?我今天重點想講的內(nèi)容是——鏈接。上面講到我們的精力應當傾注于闡釋文字之中,用何種工具不是關鍵所在。但是,各組成部分和部分之間的互動關系組成的整體才能稱之為系統(tǒng),PKM亦是如此。 如果僅用工具在外腦建立一個個知識孤島,把知識間的關聯(lián)交給大腦豈不太累。 這點上,flomo的標簽和鏈接(批注實質(zhì)就是鏈接)功能相結(jié)合,很好地秉承并實現(xiàn)了《卡片筆記寫作法》的理念。下面舉兩個例子: 在PKM方法體系的探索中,我分別做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圖1)、《卡片筆記寫作法》(圖2)、GTD(圖3)、思維導圖(圖4)等筆記。 但是這些筆記都是孤立的,學了那么多,總歸要提煉出自己的方法論,所以我做了一篇PKM總結(jié)筆記,并在PKM標簽下添加了索引子標簽。今后在回顧反思PKM相關主題時,首先看的就是這篇索引,可謂闡釋之闡釋,精華盡為我用。 還有什么其他用法嗎?大約兩三年前,我和朋友曾經(jīng)討論過「決定論和自由意志」的問題。使用flomo后,我把當時討論內(nèi)容回憶出來做了篇筆記。 后來我讀陳嘉映的科學哲學通俗作品《哲學·科學·常識》中提及此問題,印證了我上述的想法,于是我就將這兩條筆記鏈接起來。 最近,與另一位朋友聊天時,他認為“人通過選擇自成因果”的見解讓我眼前一亮,暫表認同,于是又產(chǎn)生了一條與此鏈接的筆記。 決定論、自由意志這兩個主題本身就有標簽,而以上三條筆記卻是一脈相連,鏈接可以在回顧時回溯這條思維脈絡,厘清邏輯,有利于將來確認之,或推翻之,或產(chǎn)生洞見。 活到老,學到老,我的學習不為功名利祿,而在于內(nèi)在減熵對抗虛無,愿flomo能長伴學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