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味辛,溫,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fēng)邪, 開腠理。根,溫,殺三蟲。久服輕身。生川谷。一名藙。 注解: 1、吳茱萸:味辛性溫、有小毒、籽小而緊,燥藥。經(jīng)方用的很多,寒癥引起的惡心,止嘔的藥。 2、溫中逐寒(祛風(fēng)散熱、止痛療痹、心腹冷痛、嘔吐泄利),健脾利水、痞滿塞滿,專門治肝病,肝胃寒引起的氣往上沖造成頭痛。配合干姜去中焦的寒。 3、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胃、腎經(jīng)。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臨床用名有吳茱萸、制吳茱萸。 入經(jīng)絡(luò):足厥陰肝經(jīng) 應(yīng)用方劑: 吳茱萸湯、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九痛丸、溫經(jīng)湯 主治: 吳茱萸為下氣開郁,除風(fēng)寒濕要藥,主溫中逐寒,驅(qū)風(fēng)散熱,止痛療痹,治心腹冷痛,下焦冷氣,中寒中惡,嘔吐瀉利,亦殺蟲,治口舌生瘡。 藥性: 味辛溫 禁忌: 多食傷神,令人起伏氣,咽喉不通,動火昏目發(fā)瘡,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 凡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均忌用吳茱萸。 應(yīng)用: 巴豆和炮附子、吳茱萸同用,專門治心胸寒痛,胃里面冰冷 比較: 1、吳茱萸與干姜--都可以溫中焦、治療胃寒: (1)吳茱萸本身入足厥經(jīng)肝經(jīng)。吳茱萸溫中焦是通過溫肝來溫胃,但是不補(bǔ)中。常常喝酒的人胃里面會嘔酸,就要用吳茱萸 (2)干姜是溫脾胃 2、吳茱萸與茜草: (1)經(jīng)方里最常用就是茜草。茜草非常的厲害。我們在攻腫瘤、肝血的時候都在用,因?yàn)檐绮萑敫谓?jīng)。茜草是活血化瘀,肝里面有硬塊、腫瘤或者是有淤血在里面的時候,婦女的月經(jīng)痛啊消除的很快。 (2)吳茱萸是補(bǔ)肝的虛,肝沒有病,是補(bǔ)肝虛用的。 3、吳茱萸和半夏都可以止嘔: (1)有渴有惡心的時候用吳茱萸、生姜; (2)不渴表示胃里有積水(關(guān)脈玄細(xì)),是水飲造成的,用半夏。 4、和其他止嘔的藥比,吳茱萸主要用于陰證(少陰證);陽證的嘔心用生半夏、生姜 引述: 【別錄】利五臟,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惡心腹痛。 【甄權(quán)】霍亂轉(zhuǎn)筋,胃冷吐瀉,腹痛,產(chǎn)后心痛,治遍身瘰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壅氣, 腸風(fēng)痔疾,殺三蟲。 【大明】下產(chǎn)后余血,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guān)節(jié),起陽健脾。 【容川】味辛氣烈,去濕極速。 【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藥征】主治嘔而胸滿。 【靈胎】驅(qū)肝風(fēng),逐肺寒。 【容川】吳茱萸辛而帶苦,子性又主下降,故主降水飲,行滯氣。專治肝寒之吐逆,此藥雖 不上頭,然可以降肝胃之寒,使不上沖入頭,故仲景用之治頭痛如破,此為治臟腑而經(jīng)脈自治也。 應(yīng)用與比較: 1、嘔吐:如果口渴甚就不用半夏止嘔,而用吳茱萸止嘔。 2、重癥患者若胃口不佳時可用吳茱萸強(qiáng)化胃口,有惡心嘔吐時便是使用人參補(bǔ)充津液的時機(jī)了。 3、胃寒嘔吐造成的頭暈、前額痛,胃虛寒打嗝,用吳茱萸湯。 4、病人吐酸嘔酸,胃口不好,用吳茱萸湯。這種寒都是因?yàn)?/span>肝寒造成的,所以臨床上,長期喝酒的人、慢性肝炎、肝硬化、胃下垂等都有這個現(xiàn)象。吳茱萸湯是止嘔酸的圣藥,實(shí)際上這酸是從肝里來的,肝液進(jìn)入胃裹面的時候是酸的。 5、(1)胃寒:干姜三錢吳茱萸五錢; (2)吃飽想吐卻吐不出,變成下利,就是吳茱萸、干姜證; (3)餓時胃痛,飯后不消化,屬胃寒:吳茱萸、干姜; (4)每次飯后胃都很難過。因?yàn)槭澄锒略谖咐锩妫盐咐锩鎵簤?,壓得更低,胃就更難過,也是吳茱萸湯。 6、當(dāng)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干姜是倪師常用以治療胃寒諸證的有效處方,有病患曾主述胃痛泛酸多年,以此處方一診即愈。(生姜性較散,干姜溫中。) 7、吳茱萸湯:自覺冷氣聚于心下,沖于胸脅、逆滿、干嘔、或吐涎沫,頭項(xiàng)強(qiáng)痛,手足逆冷者,吳茱萸湯之證也。 故其腹?fàn)羁梢娦貪M、心下痞硬、脅下攣急(兩章門之行上下攣急),右小腹結(jié)聚、按之疼痛等證。稍感冷,或天欲雨時,即感或腹?jié)M、或氣上沖而頸項(xiàng)強(qiáng)、額頭重、或頭痛劇者,噫氣吐涎,或平素吞酸,吐酸、嘈雜等。此皆下焦寒冷而致沖逆,不可誤投解表之劑。 8、大腸癌可以用巴豆、附子、吳茱萸,巴豆用在腹中結(jié)到,屬寒結(jié),用巴豆加附子和吳茱萸可以通結(jié),如果光用巴豆,胃打穿了,小腸也打穿了,結(jié)到的還是結(jié)到。 9、胃下垂吳茱萸湯 一劑就好。 10、對于總喝酒胃下垂的人,用吳茱萸湯,加蒼術(shù)5(去頂部--腦部--的濕)、澤瀉6。 11、只要頭痛、惡心,都是吳茱萸湯。惡心,肝血不足,肝虛掉了,肝腫起來頂?shù)轿?,太冷了,肝?jīng)到頭部的血管都變小了。肝經(jīng)變小,所以造成強(qiáng)烈地頭痛。 12、朝食暮吐,大半夏湯,半夏與人參等量加蜂蜜;嚴(yán)重一點(diǎn)的,有胃酸反逆,用吳茱萸湯;更嚴(yán)重的,嗝氣得厲害,力量上沖到食道、胸腔,用旋覆代赭湯。 13、吳茱萸湯與四逆湯證,都有嘔吐、手足厥冷: (1)四逆湯證,有吐利而元?dú)怙w越,手足厥冷,煩躁為元陽之氣(元?dú)庵?/span>)欲脫之故,手足之厥冷有自下焦冷起之傾向,指之里冷起。且腹軟而心下無阻塞也。 (2)吳茱萸湯,雖云手足厥冷,然不惡冷,且由手指之表冷起。必有心下痞塞而煩躁者,而且因痞塞氣血往來受阻,以致手足厥冷。 (3)此證,若粘汗出,而陽脫者,非附子不治。若有薄汗者,則宜吳茱萸湯。 14、喝酒宿醉,早上還醒不了,吳茱萸湯。 15、左金丸(黃連6,吳茱萸1的比例):舌苔膩,常伴有胃熱,在胃里燒心。 16、膽汁返流性胃炎,胸骨后燒灼感、胃部灼痛:柴胡12克,旋復(fù)花15克,黃芩9克,白芍15克,枳殼12克,黃連9克,吳茱萸3克,蒲公英30克,浙貝母12克,郁金15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