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人/文 【美】埃茲拉·龐德(1885—1972) 永遠無法知道,當艾略特身穿燕尾服,系著領結成為1948年斯德哥爾摩諾貝爾文學頒獎典禮上的主角之時,是不是想到了尚在美國圣伊麗莎白精神病院里形如坐牢的艾茲拉·龐德。對現代詩歌史稍有了解的都不陌生,如果沒有龐德,就不會有艾略特的成就。不是說艾略特天才不夠,而是在需要幫助的關鍵時間點上,出現了扶持他一把的人。不論對艾略特還是對二十世紀的詩歌史,龐德對艾略特《荒原》的刪改都堪稱劃時代的大事。對照艾略特的原稿和經龐德大筆刪改過的定稿來看,兩份稿件的質量的確不可同日而語。龐德刪去的章節(jié)里不乏精彩的段落,他的直覺和對詩歌的理解還是使他在刪改時采取了自己認為正確的做法。功成名就的艾略特在晚年也始終尊重龐德的修改,沒有在任何一部選集或全集中恢復自己的最初稿樣,這也說明了艾略特對龐德刪改的內心接受。 因此能夠說,沒有龐德的修改,《荒原》不可能定稿,艾略特也就不可能取得大放異彩的成功。沒有這一成功,艾略特是否會繼續(xù)自己的詩歌之旅,是否會創(chuàng)作出更上層樓的《四個四重奏》,是否最終會登上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文學領獎臺,都將變成難以預測的未知之事。 對任何一個詩歌讀者來說,艾略特的《荒原》和《四個四重奏》進入現代經典之林當之無愧,尤其《四個四重奏》,要真正解析它,恐怕最少也得動用上萬字的篇幅。艾略特的詩歌成就無人否認,我想說的只是,當瑞典皇家科學院給艾略特的授獎詞是表彰他“對當代詩歌作出的卓越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時,我不禁覺得,僅就“先鋒”二字來說,龐德恐怕比艾略特更為偉大。 早在1908年,龐德從美國遠渡重洋前往倫敦時,在船上他就發(fā)誓,三十歲前一定要洞悉詩歌寫作的全部奧秘。人在年輕時都免不了有雄心壯志,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在最后兌現自己的誓言。因為效忠墨索里尼的政治選擇,龐德在當代詩歌史上的地位始終有點諱莫如深。撇開他的政治污點去看作品,我們又不可能不感受一股撲面而來的探索意識。 似乎誰都知道,龐德1915年編纂《意象派詩選》中的壓卷之作是他僅僅兩行的《在地鐵車站》?!耙庀笈伞庇绊懼两?,和龐德為它提出的詩歌標準不無關系?!兑庀笾髁x者的幾個“不”》在今天來看,也并未過時。如果回到彼時,我們更能一目了然地看到,龐德創(chuàng)建“意象派”,不是單純地提一個口號,建一個流派。在二十世紀的文學史上,口號與流派數不勝數,真正能在今天給我們提供啟示的又有多少?意象派的不過時,在于它第一次為現代詩歌指出了方向性的道路?!坝妹~寫作”是“意象派”的核心理念。我們讀讀今天的詩歌,尤其六十年代以來的美國詩歌,勃萊等人創(chuàng)建的“深度意象”,無不是龐德理念的翻版。198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俄裔美籍詩人布羅茨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更是宣稱,他的寫作就是“在寫的詩上鋪一張能夠隱去全部形容詞和動詞的魔布。撤走這塊布后,白紙上應該留下密密麻麻的名詞”。有點蹊蹺的是,布羅茨基并未提起龐德,他將這一秘訣的獲取歸功于自己早年認識的俄國詩人埃夫吉尼·萊因。即便如此,萊因難道不是從龐德那里接受的啟悟?龐德提出的概念如此之早,“意象派”的影響又如此之大,全球哪個詩人又不知道龐德提出的詩歌原則? 在龐德之前,有誰提出過“用名詞寫作”和“客觀表現”嗎? 如果找不到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早在艾略特獲諾獎三十年前,龐德就已是詩壇上舍我其誰的先鋒?對立志要洞悉詩歌寫作全部秘密的龐德來說,不可能不先鋒。能夠睥睨整個詩壇,是他對詩歌有極為清晰的完整看法,“沒有一首好詩是用二十年前的方式寫的,因為用這種方式寫作完全說明作者是從書本、傳統(tǒng)與陳腐的題材思考,而不是從生活中思考”。我們回頭打量二十世紀之初時也能發(fā)現,從十九世紀過來的詩歌技法和表現方式說不上具有寫作對現代詩歌提出的承載功能。二十世紀剛剛開頭,尼采的呼號、弗洛伊德對新領域的開拓都不可能不對文學的表現手法提出新的要求。龐德或許是最初敏感到這一要求的少數人之一,所以他自覺在詩歌的探索上開辟新路。今天有人認為龐德思想不夠深刻,但他首先在詩歌語言上進行的革新舉措,為詩歌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僅僅奠定基石不會是龐德的目標,為新世紀的詩歌指明方向并成為萬眾矚目的一代大師才匹配他雄心勃勃的“自我天職”。龐德把《論語》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為自己的人生座右銘與詩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力。這一自覺形成的驅使使龐德將畢生精力投入在《詩章》的寫作上。就這部實際上永遠不可完成的詩集名來看,直接取名《詩章》,就意味龐德已將自己看成詩歌的化身和代表,意味龐德眼里的詩歌本身就是將在這一題名下出現的一卷卷詩行。此外,他還將他的一本詩歌理論著作也干脆命名為《創(chuàng)新》。似乎在他筆下,出現的詩歌就是詩歌本身,理論也是脫出窠臼的全新之言。我們可以說,這是龐德的自我感覺好得過分,但從事實來看,龐德的詩歌題材避開了維多利亞詩歌的陳腐和感傷,讓“言之有物”成為詩歌的現代標志。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念上,對意象概念的引入和思考使他以一己之力,徹底革新了浪漫派詩人的淺薄情感叫囂。在二十世紀詩壇,是龐德第一個提出“詩歌必須寫得和散文一樣出色……詩歌一定要像莫泊桑最好的散文那樣簡練,像司湯達最好的散文那樣強勁有力”。在倫敦期間,龐德的創(chuàng)作就以“獨創(chuàng)性”享有盛名,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由衷說道,“在見到龐德之前就像紀元前與紀元后一樣”。因此,認真比較他和艾略特之間的貢獻作用就成為我們值得探究的問題。 艾略特的重要作品幾乎無人不知,除了經龐德刪改過的《荒原》和晚年代表作《四個四重奏》之外,還有名聞遐邇的《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圣灰星期三》《空心人》等不少占據二十世紀詩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以《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為代表的一大批文論也成為橫跨半個世紀的理論指南。和龐德相比,艾略特的詩歌顯得更為圓熟,也更散發(fā)出魅力。當然,艾略特詩歌的魅力也不乏他成為世界詩歌領袖之后,讓讀者不知不覺地接受并形成他所賦予的審美觀念,尤其他詩歌中散發(fā)的書卷氣息更是令人著迷。絕大多數獻身詩歌的后來者接受艾略特,也就是接受現代詩歌的各種技巧和面目,它成為了我們今天熟悉的詩歌模樣。如果將艾略特的詩歌和古典詩歌相比,更讓人覺得艾略特在詩歌的探索上作出了非同一般的貢獻。被人忽略的是,艾略特的詩歌又恰恰變成了“從書本、傳統(tǒng)與陳腐的題材思考,而不是從生活中思考”的詩歌,這也就無怪威廉斯抨擊艾略特將已經走出書房的現代詩歌又拉進了書齋。 作為曾叱咤一時的風云人物,龐德不知不覺被艾略特遮蔽,這和兩人的際遇有關,更和他的政治選擇有關。二戰(zhàn)結束之后,作為追隨墨索里尼而每周在羅馬電臺發(fā)表支持法西斯言論的“叛國者”,其詩歌也隨著他的鋃鐺入獄而退出讀者視野。我們今天來看龐德的詩歌,尤其那部堪稱代表作的《比薩詩章》,會發(fā)現龐德不像艾略特,后者在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就一路狂飆突進,從未偏離方向地走向巔峰。龐德始終在履行自己“日日新”的自我承諾,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在作品中他喜歡使用包括漢語在內的各種語言,呈現出的文本效果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震驚。他既不會像艾略特那樣在詩歌中不停地掉書袋,在形式上也拒絕了詩歌的整飭,更重要的,他將詩筆徹底指向自己的每一個此刻,迅速用完全屬己的詩歌方式表達出來。讀他的《比薩詩章》,我們首先的感覺是一團亂麻,進入他的表達方式之后,又會驚訝地發(fā)現那些幾乎不可入詩的材料都在他隨心所欲的控制下變成了詩行。只不過,此時的龐德不再像三十多年前那樣,為自己的寫作再確定一些規(guī)范,提煉一些術語,或許對他來說,現代詩歌的核心就是要不斷地破除規(guī)范。如果有了規(guī)范,就意味出現了死路,也就意味要立刻加以突破。習慣閱讀艾略特詩歌的讀者,在龐德的詩歌面前不一定能吃得消,至少不會即刻抓住龐德的核心理念。抓不住,就在于龐德的詩歌表現太新,對讀者的慣性閱讀形成了巨大挑戰(zhàn)。 很有意思的是,《比薩詩章》在1949年獲得首屆波林根詩歌獎時,龐德尚在關押之中。誰都會注意到,評委名單中最突出的名字就是艾略特。自從二十七年前龐德給艾略特刪改《荒原》之后,龐德的無私使兩人關系親密,但龐德堅持不懈的說教又終至艾略特感到厭煩。思想裂痕倒還罷了,政治上的抉擇使他們不可能不分道揚鑣。當龐德在羅馬電臺為墨索里尼鼓吹之時,艾略特正在倫敦躲避希特勒從高空扔下的炸彈。這決定了他們永遠不再可能并肩站在同一個詩歌堡壘。龐德獲波林根詩歌獎,或有艾略特的幫助,是不是艾略特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給身陷囹圄的龐德投桃報李?獄中的龐德也不可能走到美國國會圖書館發(fā)表受獎演說。當然,波林根獎與諾貝爾獎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不知道龐德在那時對艾略特有什么想法,他和任何人一樣知道,艾略特獲取諾貝爾文學獎有自己當年的提攜之功。無法判斷,龐德在閱讀《四個四重奏》時,會不會覺得那是件需要他再來刪改的作品。他面對的只能是事實,那就是他苦苦奮斗一輩子的詩歌事業(yè)桂冠被轉換到艾略特頭上。后者統(tǒng)治西方詩壇長達半個世紀?;蛟S,在龐德眼里,艾略特的詩歌的確達到了自己沒能達到的非凡高度,這個高度也足以使艾略特獲取諾貝爾文學獎。只是這一比較在今天沒有任何意義。我無貶低艾略特之意,就詩歌和理論本身,我也更為喜歡艾略特的作品。但獲諾貝爾獎的理由是因為艾略特的“先鋒”作用而授的話,龐德真還太有理由露出一絲苦笑了。 我特意查了詞典,對“先鋒”的解釋是:“行軍或作戰(zhàn)時的先遣將領或先頭部隊?!边@個解釋已經說明了它真正的功能。當這個軍事術語被嫁接到文學中來,縱觀二十世紀的世界詩壇,能真正充當這一角色的,除了艾茲拉· 龐德,難道還有第二個問心無愧的人可以挺身而出嗎? 2017年3月3日夜 發(fā)表于2017年第六期《青年作家》 作者:遠人 來源:遠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7e1770102ww8k.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