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夾雜的語言表達方式, 到底是裝逼還是習慣? 最近我重新回到校園繼續(xù)學習, 首先要學的當然是英語。 我的英文老師MS CYMBILSIT, 讓我?guī)退涗洺銮谌藬?shù), 而我總是不能用英文或者普通話數(shù)數(shù)字或者按順序念數(shù)字, 這個壞習慣一直伴隨我多年至今難改。 記得我有一次在廣州的地鐵站被查身份證, 當時沒有帶身份證的我只能報身份證號碼, 18位數(shù)的身份證號碼, 我不能用普通話去念, 只能先用廣東話默念一遍再重復一遍。 每當我需要念數(shù)字我常常自動切換成廣東話。 這是難以改變的習慣。 在昨晚的口語測試中, 我多次用了廣東話念數(shù)字, 多次用了廣東話念我不懂的詞。 雖然考官聽不懂我的喃喃自語, 但是很明顯我是用母語在自言自語。 昨晚學校重新測試, 我在口語測試里進步了一點點, 得到了老師們的表揚。 老師問及我進步如此快是什么原因? 我細細回憶, 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我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盡可能地說英文單詞。 哪怕是中英夾雜, 聽起來有點“不倫不類”也沒關系。 在國內本科讀英文專業(yè)的, 語法和閱讀能力是比較扎實的, 但是口語和聽力就非常跟不上, 但是在紐約這段時間, 除了身邊說廣東話的家人, 其他人幾乎都說英語, 尤其是讀書以后, 同學們來自世界各國, 各種不同口音的憋足英語交匯在一起, 聽多了, 似乎也能結合語境去理解了, 當聽到了不同口音的英語后, 當聽到純正發(fā)音的英語感覺是一種享受。 盡可能多地說英文單詞, 對于母語是中文的我就會變成一種新的語言表達方式, “中英夾雜”“英語粵語夾雜”“英語粵語普通話夾雜” 這不僅讓我想起我同學的孩子Kevin, 他才五歲, 爸爸說廣東話和英語, 媽媽說普通話和一點點湖南方言,零零碎碎的英語,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 Kevin的語言表達幾乎夾雜著多種語言, 所以他表達語言的時候可能一句話里同時包含多種語言。 以前我看到我香港的上司同事們都喜歡粵語夾著英語, 曾經我一度認為這是裝逼, 但是潛移默化收到他們的影響, 在不知不覺當中, 自己也偶爾是粵語英語夾雜地表達, 因為夾著英語對方更容易更快地反應過來。 當我在紐約時常因為無法表達出英文時用中文代替, 我便理解了這種表達方式是一種習慣, 代表著其身處的大環(huán)境的文化, 而不是我膚淺地理解的裝逼。 ABC,“ABC”是什么意思? American-Born Chinese 簡稱 ABC, 指的是出生在美國的華人, 很多想Kevin這樣的ABC小朋友, 由于父母的母語是中文, 但是他們在學校由是全英文, 他們大多數(shù)中文并不好, 很多只是會說不會寫。 所以中英夾雜便是在ABC這個群里最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 而我從我先生的朋友們那里, 那些出生在美國的華人(ABC)中英夾雜的表達方式里, 看到了很多對我學習母語之外的語言有幫助的東西。 比如, 第一,為什么不會寫中文的華裔卻能說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呢? 他們的爸爸媽媽必定是時常說廣東話, 他們雖然不會寫中文,但是他們會說,能交流。 就像在國內, 也很多人不會寫字卻會說話一樣的, 語言就是這么神奇, 人出生就具備語言能力。 第二,為什么他們要夾著雙語或者多種語言呢? 換位思考就能更好地理解, 他們以英文為母語, 中文對他們來說便是第二語言, 當他們要流利地表達的時候, 又遇上不懂的詞語或者不能更好翻譯的詞語, 他們就會自動切換成母語。 就跟我盡可能說英語時遇上真的不懂表達的詞, 便會自動用中文來說一樣的道理。 第三,為什么出生在美國的小朋友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 而讀了十幾年的英語的我說英語結結巴巴竟像口吃? 這讓我回憶起我還沒有上學的時候, 我便已經會說話, 在父母家人以及身邊人那里不斷地聽, 不斷學習說話表達, 當我們看到世界里任意一個東西, 都好奇地問大人, 這是什么? 大人便會給出定義。 比如,當我們還是無知的孩童時, 當看到蘋果, 大人們指著蘋果發(fā)音“蘋果”, 我們便記住了這種發(fā)音, 并且在后來反復使用。 但是如果當我們本身用中文已經熟知了蘋果, 我們要用翻譯的思維去把英文的“蘋果”讀出來, 似乎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 就像我剛剛讀大學的說話, 聽普通話都反應慢半拍, 導致同學們都笑我的普通話很廣東。 前段時間我去學車, 教練也是一個說廣東話的ABC, 他也是廣東話中夾雜著英文, 當他叫我“踩brake” 就是剎車的意思, 我更容易理解他的意思, 因為我在國內根本不懂開車, 當他指著剎車那個位置叫我踩, 車就停下來了, 我的腦海里就明白了, “踩brake車就能停下來!” 這種感覺就有點像孩童學習東西一樣, 當你看到了什么, 對方和你說了英文, 你便記住了這個英文后背的動作含義, 與你翻譯成中文是另一回事。 在國內學不會英文是沒有發(fā)生這種以第一語言表達某些物某些事的情況, 我們習慣性用中文表達, 再翻譯成英文, 這便有了先入為主的意識, 學什么的時候都是在翻譯成英文了, 而不像在這種英文環(huán)境里, 指著什么就和你說英文。 當我學車結束后, 我和國內的家人朋友說到那些交通規(guī)則, 那些美國中國都通用的規(guī)則時, 我也發(fā)現(xiàn), 我不知道中文叫什么, 我要查查才知道詳細的中文意思, 比如,我學車時學的項目叫“parallel parking” 的動作是平衡與路邊做停車的操作, 而中文叫做“側方停車” 還有“U TURN”, 去到U形的地方轉彎, 中文叫“掉頭!” 總的來說,歸納了這個月的小進步完全來自于我努力嘗試多說英文, 竭盡所能去說英文單詞, 說錯了身邊人會幫忙改正, 從單詞到短語, 從短語到句子, 短句變長句, 到描述整件事。 比如我最初可能只是像, 我的香港老公那樣的粵語英語夾雜, “老公我想飲apple juice(蘋果汁), 你幫我倒!” 再變成, “老公, 我想drink the apple juice, 你幫我倒!” 再變到,“dear, I want to drink the apple juice,please” 最后可能變成更長更復雜, 但意思更完整的長句或者段落, “dear,I WANT to drink the apple juice, and 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 can you get me some juice” 可能不完全準確, 但是對方聽懂并且沒有誤差地理解就完成了對話的意義。 以上是最近的學習英文的心得, 中英夾雜或者雙語多語夾雜的語言風格不一定是裝逼, 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可能是一種習慣, 是個人成長大環(huán)境的語言多樣化的表現(xiàn), 也許反映著文化的交融。 語言是一種工具, 藏著語言背后的是文化, 我們既愛本民族的文化, 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既不能忘了母語也要學習他國主要用語。 就算那些出生在美國的華人,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去過中國, 但是他們依然延續(xù)說著祖輩的母語, 傳承祖輩的文化。 以上僅為個人隨筆僅代表個人觀點, 謝謝! 10/27/21 58℉ MOSTLY cloudy NY |
|
來自: 昵稱tPGhnJK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