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茫茫瀛寰,人如微塵,自在存于寸心。堅韌如草木,春暉依舊,歲月無恙。 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是他四十年間的散文精選。在他眼中,熱鬧不是“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燈火燦爛,而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卷首的第一篇文章“紡車聲聲”是他寫給母親的。多年以后,"嗡兒,嗡兒"的聲音一響起,榆樹梢上淡黃的殘月,朦朧的院子,蒲團上搖紡車的灰發(fā)的母親像傍晚的潮汐般涌上先生記憶的海灘。當村莊里靜好的歲月被霧霾初現的天空籠罩時,小腳的母親,化作第一抹晨曦,高掛成慈悲的冷月,又似指向光明的北極星,活成孩子們慘淡童年里的一道光。父親的缺席,使四個孩子與母親的生活變得舉步維艱。身子骨并不硬朗的母親,默默承受著一切,不分晝夜地替人紡線,貼補家用。為了讓“我”報名上學,萬分焦灼的母親嘴里起了火泡,茶飯不思,變賣了家里的一只銅洗臉盆?!拔摇碧岢鐾藢W回家賺工分,母親難以接受,認為這樣就徹底辜負了父親。她緊緊摟住"我",像要用體溫融化一塊寒冰。這是“為母則剛”的母親真情流露時的脆弱和堅強。秋里,充足的雨水讓大家看到了豐收的希望??墒?,一場冰雹毀了收成。一天三頓,半鍋水下一小瓢兒米面,再煮一把豆子。母親從不吃豆子,謊稱煮熟的豆子會讓自己犯胃病。讀到這里,不禁想起自己的母親。記憶里,她一年到頭,似乎沒有閑時。好吃,好喝的,她總省給她的三個寶貝。小時候,母親最不愿我們哭鬧。我只有寥寥幾次,見她在我面前流淚。生活的清貧,被她用溫情和堅忍熬成的蜜化去了苦澀的味道。那雙青筋突起,生滿老繭的手,怎么也無法與從前梳著兩個黑亮的麻花辮的年輕女子聯系在一起。 "我們"在母親的熏陶下,放學回家的路上,忙著撿柴火,挑野菜。“我”因此認識了許多能吃的野菜。父親來信時,母親趴在炕上嗚嗚地哭。父親在逆境里對信仰的堅守讓年幼懵懂的"我們"放聲大哭。這樣一家人,多么美好,心里永遠向著陽光,再暗黑的夜幕,也會被希望的晨曦撕碎在風中。在殘酷的現實面前, “我”終是退學了,邊掙工分,邊自學。母親的紡車在衰老中病了。當“我”變賣父親的書,想為母親買一輛新紡車時,她第一次對“我”大發(fā)雷霆。她抓起一根推磨棍,向我身上打來,并狠狠罵了“我”。她告訴“我”,爸爸把書看得命樣重,為了這些書,爸爸遭再大的罪都不怕。書沒了,爸爸就失了魂和活下去的指望。對于文化的堅守,早由爸爸潛移默化在母親的生命里。而母親,也在默默把這份沉甸甸的情懷深植在"我"的人生里。后來,“我”在鄰居五叔的幫助下,靠上山打柴,為母親添置了新的紡車。 母親開始用積攢的線在借來的織布機上織布。母親的巧手下,又密又光的布,白的像紙,花的像畫。“我”繼續(xù)上山打柴,卻中了漆樹的毒,滿臉滿身起紅疹,又腫起來,眼睛幾乎看不見,家里人也傳染了。母親一邊用偏方給一家人治病,一邊照樣織布。小腳的母親,內心充滿慈悲的力量。她深信人間的慈悲,在內心深處有安放靈魂之地。“我”去賣布時,布被沒收,“我”心如刀割,坐在村口哭。母親沒有責罵“我”,她請“我們”一起去鎮(zhèn)上一家飯館里吃了很豐盛的一頓飯。母親,用她的自在坦然,給“我們”的人生上一課:即使身處再大的逆境,永遠不要喪失對未來的希望。 輕輕地,時光帶走了一切。好的,壞的都已是過去。記住美好,忘卻苦難,面向陽光,伸出渴望光明的雙臂。“我”的母親,愛和美的化身,是“我”生命里不滅的燈盞。 自在獨行,并非獨行,生命里的那些愛和美好,是寒夜里的爐火,在林間小木屋里熊熊燃燒。余生,人世再無寒涼。作 者 簡 介 崔靜:明光二中英語教師,文學愛好者。曾在“滁州日報”、“安徽詩歌”、“湖北詩歌”發(fā)表作品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