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中秋情懷 文/劉亞其 人常說月到中秋分外圓,可是去年上海的中秋卻是細雨綿綿,月亮被遮在帷幕般沉重的黑云后面,這讓中秋的詩意立減大半,酷暑未去秋意未濃時月上柳梢頭,人月黃昏后的浪漫被窗外潺潺雨聲打擾得支離破碎。 偶爾雨也有厭煩的時候,那滿城的黑云卻壓得天空都搖搖欲墜。雖然天公不作美,可是中秋還是如約而至,于是月餅、假期、游子似有似無、或真或假的思念便蜂擁而來。 我的家鄉(xiāng)在重慶市渝中區(qū),記得那年我將要去郊縣舅舅的家鄉(xiāng)長壽江南中學讀書時,暑假快結束的時候,母親對我說,等你中秋回家的時候,我給你做個月餅吧!經(jīng)她那么一說,以為中秋就近在咫尺了,我掐指計算一下日子,很失望,等到中秋的時候我已經(jīng)開學不在家了。心里有些失落甚至嫉妒,仿佛我已經(jīng)被從那個家里排除出來了一樣。 記得小的時候不覺得中秋是一個多么重要的節(jié)日,也許對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也沒多少真正重要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時候我們沒有假期,還是要上學,而唯一不同的地方不過是用核桃、芝麻、紅糖做餡蒸成的月餅,這對于每天啃著干巴巴的白面饅頭的我們來說是難得的美味。每當月餅出爐的時候,我們總守在爐火旁興高采烈。 兄妹三人中就我最好吃,吃完自家的跑去奶奶家、外婆家繼續(xù)吃??傆X得奶奶蒸的最好吃,因為她的餡總是比我們多放一些什么東西,是什么我至今也沒搞不明白。小時候認識的所有人里面,我覺得只有奶奶把中秋當一回事,每到秋天我都跑去老家院子里想摘院子里那棵樹上的石榴吃,她總說,別摘了,別摘了,等到中秋節(jié)的時候你二叔回來了一起吃,其實那石榴早熟了,裂開的口子里爬進去不知名的蟲子,里面的籽早壞了,風一吹,那石榴就一顆一顆地往下掉。二叔那時候在外地工作,他中秋回來時候未必能吃到石榴,就算我們不吃,那石榴也掉的差不多了。 我覺得舅舅家的秋天來得很早,不像重慶城里還熱烘烘的,到中秋時候秋意已經(jīng)很濃了,入夜以后,秋蟲的叫聲就會響起,和著小河流水的聲音、風吹過秋林的聲音讓人覺得無限的寧靜和惆悵,如果是有月光的晚上當然更好了,我可以透過窗戶看見月光靜靜地將她的流光灑了一地,鄰居家的屋檐恰好可收眼底,在月光中,它就那么肅穆地立著,風將月光吹散在四周。 自己蒸的月餅比現(xiàn)在城里買的那種小月餅大得多了,圓圓的像一個大盤子,那才是真正的月餅。一個月餅可以當早飯吃好幾天,上學前一天晚上母親早已經(jīng)把月餅切成小份,讓我們帶在書包里在學校里吃。 上小學的時候,沒有自行車,也不坐公交車,每天我是走路去學校,我家在重慶市市中區(qū)的石板坡,要到新民街小學上學,每天天還沒亮的時候我們就出發(fā)了,月亮圓圓地掛在天邊,路旁是忙碌的人們,樹林里有不知名的蟲子在叫。小的時候覺得這是一種莫大的委屈,可是現(xiàn)在我才發(fā)現(xiàn)這是我生命中無法復制的幸福。 那時候買月餅的人還不如現(xiàn)在這么多,有那么幾次看到別人拿出那包裝精致月餅炫耀似地品嘗時,我覺得怎么都不好意思在睽睽眾目下,拿出書包里那塊面皮已經(jīng)發(fā)黃的月餅,就像我怎么都不好意思在大庭廣眾之下穿上母親為我親手縫制的布鞋一樣。那時候多么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和別人面前吃上那些小小的用塑料袋包裝的月餅啊。 我吃著母親、奶奶和外婆蒸著的月餅度過了童年的'每一個中秋節(jié)。 第一次在異地過中秋節(jié)是高三畢業(yè)去長壽江南中學復讀那年,高考失意后我倔強地跑去郊縣舅舅家鄉(xiāng)復讀,我說是為了一個全新的壞境,其實是沒有勇氣去承接曾經(jīng)那些熟悉的眼光。中秋前那天晚上月亮也很圓很大,月光在學校的院子里漫了一地,學生宿舍因為沒有電話,所以打電話要到江南街上的郵電局去,中秋那天傍晚,我給市區(qū)先前的一個同學打了電話,那時候她已在千里之外西安交大的校園,而我在一個陌生地方,別人萬家燈火團圓時我們在電話的兩旁,她在電話里哭了半個小時,而我也平身第一次感覺到中秋原來有一種難言的凄涼。 后來的中秋越走越遠,大學的時候我在成都,那時學校會在中秋前給每個學生發(fā)幾個月餅,我終于如愿以償了,卻沒有想到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吃上了人人都在吃的,從商店里買回來的月餅,第一次從月餅里吃出肉來的時候,覺得這么精致的月餅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可口。中秋與家的聯(lián)系也不過只是一個似咸似淡的電話。如果不是想起那年暑假母親的那句話,幾年的中秋也只是一如之前或者之后的無數(shù)個平淡中秋中的一個。 我們兄弟三人幾乎是同時離家出外上學,屈指算來父母兩人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呆在一個沒有孩子的空房里已經(jīng)有五六年了,去年在湖南大學任教的妹妹從湖南專程回家,加上之前從成都川大任教趕回的弟弟,就算沒有我,這也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完滿的中秋了,確是值得好好刷洗一下那久未動用的蒸籠蒸出一個大大的月餅來。 而我這個兒子,離家的第八個年頭,怕今后罕有機會再去品嘗那口蒸籠里蒸出來的大如月盤的月餅。老家以前的那株柿子樹早已在舊城改造的工程中砍伐,90高齡的奶奶如今一個人仍住在十八梯那間尚改建的房間里,手腳不方便的連洗頭理發(fā)都要孫女料理的她,恐怕再也蒸不出那曾經(jīng)讓我垂涎欲滴的月餅了。 外婆也90又5了,雖然身體還算硬朗,可是去年春節(jié)我回家還是看到她步履蹣跚的腳步,奶奶和外婆子女都很多,我的堂表兄姐、弟妹們也很多,不知道在她們身邊今年的中秋節(jié)會不會吃上我小時候常吃的那種月餅,會不會也在許多年之后像我一樣,在異鄉(xiāng)的雨夜想念著那個月夜中流淌著清光的家鄉(xiāng)。 人世有代謝,也許時過境遷本來沒有什么好感嘆的,月缺月圓,人聚人散,不過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常相,然而,當回憶撥動歲月的琴弦的時候,你不得不側耳傾聽,那些歲月中沉淀已久的音符依然令人心碎心醉。小的時候,每次聽到奶奶說要把柿子留到中秋節(jié)再吃的時候心里很不樂意,那個時候覺得叔叔們未必稀罕在月亮圓的晚上吃上這么幾個爛果子,可是直到現(xiàn)在我才知道我錯了,當他們在中秋月圓夜看到這么幾個果子的時候,心里一定有著難以言說溫暖,柿子哪里都可以買到,屬于自己家里的就那么一樹。 奶奶和外婆已經(jīng)老了,甚至我的父母和叔叔阿姨他們也正在慢慢地老去,時間給予一切而又拿走一切,我不知道我的叔叔阿姨們是否還需要奶奶外婆留給他們的那一塊月餅,那一個柿子,他們又有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們留下一份中秋銘記,而我確乎在異鄉(xiāng)親切想念著那一切,如果兒子有時間給父母的承諾,那么在這樣一個夜晚,這份承諾從未如此真切過。 作者簡介:劉亞其,1964年生于重慶渝中區(qū),1982年高考落榜后到長壽江南中學復讀,1983年考入四川師范學院(今四川師大),198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讀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留上海教育科學研究機構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