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jīng)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知強守柔神定氣閑。求真返樸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上德無己法雨無邊。此篇承接《道德經(jīng)》“無為而無不為”蘊含了老子的哪些教理? 學(xué)習(xí)道德經(jīng),開啟大智慧第三段經(jīng)文: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句經(jīng)文才是謎底。王弼注:“動常因也?!弊⒅挥兴膫€字這四個字也是王弼對《道德經(jīng)》教理的高度濃縮。世人被欲望牽著走,總是與物性相違。什么是違反物性呢?莊子說:“穿牛鼻,釘馬蹄,絡(luò)馬頭”就是違反物性。 “遵循物性,因而不為”就是王弼注的內(nèi)涵。王弼注“大直若屈”是“隨物而直,直不在一”,隨物性而直,不是一條直線,這就是大直。“大巧若拙”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王弼一直貫穿遵循物性,因為不為的教理。 河上公注:“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煩勞也?!焙唵握f就是以無為治天下,最后天下一定無比美好,如同躁動御寒不如北極熊身上長出絨毛。釋德清注:“是故取天下者,貴乎常以無事也?!?strong>取天下最寶貴的是無事,不擾亂天下。 “無事,則無欲,而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則治國如視諸掌,此所以無事足以取天下也?!?strong>無事就意味著沒有欲望的介入,萬民因此自得其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心所向,治理易如翻掌。“取,言得之易也”,取就是“輕取”的意思,如同《春秋》中“取國”(輕易占領(lǐng)一國)之意,無需任何努力就得到了。 北極熊無需任何努力就長出了御寒的絨毛,這不是輕易之極嗎?后文“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也是輕易之極的意思,前提是“以道蒞天下”。無事就是無為,就是“以道蒞天下”。 蟬的目標極小,世界(天下)的目標比蟬要大恒河沙倍。捕蟬尚且要忘記整個世界,才得一個小小的蟬。捕整個世界要忘記比整個世界更大的目標,心中不能忘記整個世界,卻想“取天下”那是癡心妄想。返觀世界,深陷欲望泥淖的世人怎么能“取天下”呢?食色欲望樣樣不能少,必然捕小小的蟬都不可能。 “取天下常以無事”,在老子的玄照中,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天下),但現(xiàn)在的世界是醜陋的,絕非完美的,正是人偏離了無為法則和無為無不為法則之罪過。世人取天下就是有為,圣人取天下是無為。 無事與有為相反,所以天下紛紛擾擾,沒有安寧的日子。有為法則最顯著的就是欲望,欲望是破壞無為法則的元兇。“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是老子對欲望的三棒喝。世人總是以打天下為偉大目標,老子換成“取天下”,改變了內(nèi)在本質(zhì)。 河上公注“上德”是“上古無名號之君”,不是黃帝堯舜公天下,也不是禹湯文武私天下的有德君王。老子的圣人是道的化身,并不具有人形,具有人形就有人的欲望。換句話說,圣人藏于天,是“純氣之守也”(莊子語),是一股氣而已。這股氣有慈悲心,這就是“天心”,沒有人形,沒有欲望。 只有這樣的圣人才能“無事取天下。”世人會說,這樣一股氣有什么意義,人間君王都有人形,因此都有欲望,不可能“無事取天下”。老子不這么看,真正的圣人,暫時也會顯示人形,只是顯形而已。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自己只是氣的顯形,本質(zhì)是氣,就可以掙脫人形的束縛。 知道這個道理的君王是后備圣人,當然可以恢復(fù)自己的氣的柔性,擺脫人形帶來的欲望,“以無事取天下”。后備圣人要恢復(fù)自己本來的柔性,要培養(yǎng)自己的悲心,只有悲心才是天心,才能恢復(fù)氣的柔性,實現(xiàn)“純氣之守”的嬰兒狀態(tài)。 經(jīng)文: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河上公注:“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有事治天下則政令繁多,萬民不安,最后導(dǎo)致天下大亂。無為可以取得天下,有為則必然失去天下。 此章進一步宣說無為法則,無事取天下,有事失天下。“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才可以到達真正的無為道境。及其有事,捕蟬尚不可能,“取天下”更不可及。 此章經(jīng)文是修道法要,也是治天下的法要,也是治身的法要(河上公語)。忘之又忘,損之又損,還一個美好世界,換一個身心健康的我。天下離本愈來愈遠,欲望紋飾愈多,該是返本的時候了。 |
|
來自: 心理咨詢診所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