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國產(chǎn)都市劇里,尤其是拍女性群像的,都特別愛塑造一種女性—— 精致窮女孩。 顧名思義,就是賺得不多,但也要過上更“高端”的生活方式。 早幾年,《歡樂頌》有,樊勝美穿兩三萬的大衣,卻因交不起話費而停機。 去年,《三十而已》中,王曼妮每個季度買一雙大牌鞋,早餐卻吃路邊攤,洗發(fā)水都只買打折的。 還有,《二十不惑》里那個,大學開始就瘋狂買新款包的梁爽。 以及最近,《我在他鄉(xiāng)挺好的》又出現(xiàn),迷戀奢侈品、想去北海道,但依賴親密付生活的許言。 都市劇里“精致窮”女性 物質(zhì)、拜金、虛榮、降智,是這類女性角色的標簽。 她們總是劇中,那個拿出來被觀眾集體貶殺的典型,是女二,或是女N。 20歲,這樣的角色給勤奮努力的草根女孩做配。 30歲,又襯托了中產(chǎn)精英女性的成熟和清醒。 都市劇中的正能量女主 總之,精致窮女孩的角色,被當成反面教材,反復討論、警示網(wǎng)友。 不僅能搏一搏流量話題,還能煽一煽大眾情緒。 清高的,站在一邊鄙夷;理智的,站在一邊呼吁。 每一次,女性群像戲劇終,我們總要從那些勇敢、堅韌、善良的女主身上,找點啟發(fā)和自我鼓勵的正能量。 然而,對精致窮女孩呢?觀眾發(fā)泄完,便潦草帶過。 一句拜金和虛榮,就算是全部結論。 她姐無意替哪個精致窮的女性角色申辯。 只是覺得,我們總要琢磨出點什么。 因為,典型必有規(guī)律,規(guī)律蘊含內(nèi)因,而知因,才能找到跳出精致窮陷阱的辦法。 「精致窮」怎樣滲透進我們生活的,值得好好再聊一次。 同款的陷阱 我們今天不僅僅探討,電視劇中“拜金”意義上的精致窮。 那太過單一,也缺乏普遍心理。 事實上,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曾靠近過精致窮。 很常見的一個現(xiàn)象,我們尤其熱愛同款,和限量。 前者讓我們找到“階層歸屬”,后者滿足自己與眾不同的愿望。 像是,當紅女星機場走一圈,腳上踩雙幾千塊的小白鞋,不出數(shù)月地鐵站里一低頭,遍地是同款。 又或者,某品牌帆布鞋,冬款發(fā)售,一度溢價幾千塊,因為是明星聯(lián)名,且新款一雙難求。 注:此處圖片非文本敘述的事件,僅為配圖 就連她姐公司樓下的星巴克,剛掛出杯子買一送一的打折消息,就被迅速搶購一空。 到底是因為更缺個喝水的工具,還是沖著牌子去的,心照不宣。 《歡樂頌》 溢價,是眾人皆知的陷阱,但大眾追捧的熱情,絲毫不減。 好在,這種精致窮陷阱,是最容易被察覺的那一種。 只要堅定“我不攀比”,什么明星同款,限量發(fā)售都拿我沒辦法。 但,有時候,普通人的精致窮是被“身份”綁定出來的。 女孩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什么? 女孩子嘛,就應該美美的。 我們也容易被這樣的話蠱惑,因為表面上聽起來,實在太“正確”。 各類商家都在用這個理由推銷 但仔細品品,總覺得哪不對味兒: 好像“美”到某一個度,是女孩更應該去努力的一個任務,否則就不夠體面。 然而,更大的問題在于,這句話宣揚的“美”的背后,往往是需要“錢”堆起來的那種標準。 這個“美”的標準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從衣服配飾到護膚彩妝,從生活家居到戶外活動。 《北京女子圖鑒》 嗯,女孩越“精致”越好,越“講究”越好。 又或者,針對男孩也有很多奇怪的精致標準:買鞋AJ是標配,游戲皮膚不能low,男人怎么能沒有一塊好手表...... 不僅從性別上營造了精致的氛圍,每個年齡段也有自己匹配的精致標準。 比如,女孩25歲就要抗衰老了,30歲就得定期醫(yī)美。 畢業(yè)工作了,怎么也得有幾套穿得出去的衣服啊。可明明那是年輕人最拮據(jù)的時候。 怎么回事?連“精致”也搞年齡焦慮這套了。 所以,一旦我們認定了自己的某種身份,應該匹配一定高度的消費水平,就已經(jīng)掉進了“精致”的陷阱。 我們不僅看重自己的身份,還強調(diào)儀式感。 比如30歲生日,再手頭緊,也得獎勵自己一個經(jīng)典款的大牌包。 出去旅行,500一晚的民宿,1000一晚的酒店,2688的海景房。 糾結半天,最后也抵不過,在海景房里沐浴,喝紅酒,遠看是山,近看是樹,白天青天白云,夜晚燈火闌珊的幻想。 2688,不就是2688。 即便精致窮已經(jīng)泛濫,有時候我們也很難反駁。 因為最終,我們都會被“品質(zhì)”兩個字說服。 把超支解釋成,不想留遺憾。 把無節(jié)制美化成,生活必須。 《三十而已》 明明工資已經(jīng)花得見底,新火的網(wǎng)紅店,必須打卡走一波。 明明也不是潮玩愛好者,新出的聯(lián)名款,別人有我不能落下。 注:此處圖片非文本敘述的事件,僅為配圖 朋友圈里: 那些被精心裝飾過的動態(tài), 那不經(jīng)意闖進鏡頭的LOGO, 那似露非露的背景, 那漫不經(jīng)心的文案。 《二十不惑》梁爽在專柜拍照發(fā)朋友圈 她姐不敢妄加揣測,但現(xiàn)實確有這樣的人存在。 話已至此,追求品質(zhì),善待自己這樣的理由,我們姑且先不急著找補。 她姐還有更重要的話要說。 不是批評,不是指責,是真的擔憂和理解。 假象的階級躍升 以上,無論是何種理由導致的精致窮。 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都是兩個極端。 那就是,讓我們極端地沒錢,從而顯得,極端地有錢。 《我在他鄉(xiāng)挺好的》:拼湊付款 這,就很荒唐。 就比如《三十而已》里的王曼妮。 在上海做奢侈品的高級銷售,月薪一萬五。 但每月房租要用去一多半。 她覺得,生活不能合租,獨居是必須的。 并且,特意找了有露天陽臺的房子。 享受每天下班回家,舉著酒杯,獨自一人放松、思考,遙望城市的那種狀態(tài)。 《三十而已》 是一種潛在的,營造出來的優(yōu)越感。 仿佛,在上海,這才是自己該有的生活。 可獨居付出的代價是,每天更長的通勤時間,以及壓縮其他生活開支。 但“貧窮”,總會露出馬腳。 王曼妮通過努力工作,得到了公司的游輪旅行獎勵。 當她看到繁華夜景,一想到自己與富人的距離,只有一層之隔。 最終還是刷掉了一萬八的信用卡,升到了行政艙。 《三十而已》 她安慰自己:來都來了,不享受一下(有錢人的世界),以后就更沒機會了。 升艙那晚,她精心打扮,尤其,蹬上了那雙3000多塊的經(jīng)典高跟鞋。 只可惜,鞋底的那層不曾撕掉的底膠,被有錢男人一眼識破,暴露了她“平民”的身份。 《三十而已》 而,當她獨自坐在吧臺。 學著有錢人模樣,熟練隨意地點了一杯,自認為格調(diào)夠高的蘇格蘭威士忌。 猛喝一口被嗆到的一瞬間,假精致就徹底敗露。 老一輩人,有句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實精致窮,多少就是這么個意思。 但比這更嚴重的是,精致窮的目的,往往潛藏著另一層更深的意味: 靠近“上層”人的生活。 即便只是王曼妮這樣拙劣的模仿秀。 《三十而已》 讓人產(chǎn)生一種,仿佛我也是“那類人”的錯覺,仿佛那個世界我也夠得著。 這是一種假象的“階級躍升”。 《歡樂頌》:樊勝美坐在安迪的跑車上享受 在《奇葩說》里,詹青云說:同款的魔力,讓我們覺得一下子靠近了榜樣。 是的,任何一種高于自己現(xiàn)階層的物質(zhì)和生活,好像都冒著金光。 等待我們推開那扇大門,參與到“富人”的社會中去。 《北京女子圖鑒》 那好像是一條階級躍升的捷徑。 更像是一局游戲,氪金購買戰(zhàn)袍、武器和跑車。 在那個虛擬世界里,做有錢人的爽感,簡直令人沉迷。 所以,王曼妮不愿意做王曼妮,每一個精致窮主義者,都不甘心做“自己”。 《三十而已》 但,有個現(xiàn)象很有意思。 如今上流社會的人頻頻販賣“普通人”的人設,吃路邊攤,買打折款,用盡各種方式扮演著“平民”。 換取大眾“他好接地氣” “好真實”的口碑。 注:配圖非文中內(nèi)容特指,勿對號入座 富人正在向下兼容平民,而多少普通人,刷干了卡,掏盡腰包,裝點一個并不存在的人生。 多奇妙,又多荒誕。 被包裝的愛自己 并不是在諷刺什么。 精致窮,最坑人的地方,不只是營造了這樣一個假象的階級躍升。 而是騙著騙著,真的會讓人完全喪失評判標準,以及客觀理解社會和財富的能力。 我們的潛意識里,會完全相信,現(xiàn)有的精致和品質(zhì),就是我該有,甚至是必須的。 微博、短視頻里,總是有人計算自己一年的開銷。 所有單項支出,都以萬為單位。 衣服一年5萬,護膚品一年2萬,房租一年10萬。 如果再有個車,貸款、保養(yǎng)費又要十幾萬。 孩子學鋼琴一年10萬,舞蹈一年又10萬。 各類明目,不計其數(shù)。 一線城市高消費,但都說僅維持 這還不算最夸張的。 網(wǎng)上叫囂著,北上廣一年300萬都不夠花的,大有人在。 也難怪有人調(diào)侃,明明才月薪三千,總覺得三百萬也不算什么大錢。 很多人對于財富的標準,早已經(jīng)失真了。 她姐倒不會一味地指責,是因為,似乎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地提高著這個“精致”的標準。 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讓娛樂、明星的信息迅速傳播,信息壁壘一步步被破除。 于是,那些遙不可及的大牌不再是雜志上的超???,限量、聯(lián)名不再是有錢人才配享有的特權。 某種意義上,似乎打破了普通人和“上層人”之間結界。 兩個“世界”的人,擁有了一扇任意門,仿佛來去自由。 《歡樂頌》 可是有人會問:難道選擇不是人的權利嗎? 沒錯,可關鍵是,這種選擇,是被消費主義裹挾的被動之舉。 那些花里胡哨的營銷和叫賣,不足為懼。 當出現(xiàn)那句:我們要愛自己,就要給自己最好的。 所有的理智,總會在某一個時刻被打敗。 “我值得,我配得上”。 越是活得辛苦,越會被這樣的話鼓勵和安慰。 網(wǎng)上到處充斥著這樣的毒雞湯 消費主義最精明的手段也都在這句話里了。 此時看來,那些廣告詞寫得真是精妙: 有什么樣的愿望,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想要無可取代就必須與眾不同。 窮和敷衍要分清。 《三十而已》 在這樣的氛圍下,在消費主義的哄騙和討好中,我們很容易合理化自己的欲望。 就好像近一二十年,買房貸款成了普遍趨勢。 于是越來越多人覺得,買房這么大的事都能超前消費,其他也正常。 要不,錢不花,攢著也會通貨膨脹。 傅首爾勸年輕人要存錢 更絕的是那句: 錢是掙出來的,不是攢出來的。 被年輕人奉為真理。 所以,甚至有時,存錢都被看作是不夠前衛(wèi),甚至是老土、古板的行為。 不夠酷,不夠瀟灑,也太委屈自己。 年輕人的痛苦,固然有現(xiàn)實的打擊和作用。 我們也確實,需要更愛自己。 可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轉化成報復性消費,才是愛自己的證明。 當我們狹隘地,用金錢一遍遍撫摸自己的靈魂。 當我們,慣性地用物質(zhì)填平生活的溝壑。 我們所謂的那個“愛自己”就變得畸形和偏激。 我們天天叫喊著賺錢難,存不住錢。 可,當我們孤注一擲,逼迫自己一定要用“名牌”才能有自己的身份認同。 當我們傾盡所有,只為了過上更“上流人”的生活。 這時,我們才是失去了真正的選擇自由。 她姐,最后問一次: 這種被裹挾的人生里,你,是真的,愛自己嗎? 當我們無需依靠包裝,也能從心底認同自己的時候,才是真正獲得自由的那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