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 當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 ,蒙元宰相脫脫,率領數十萬大軍南下,鎮(zhèn)壓南方起義軍時,朱元璋名義上還是其岳父郭子興所部義軍麾下的一員大將。 在滁州之戰(zhàn),朱元璋設伏擊敗了脫脫部下的小股元軍之后,并 不想因為自己小勝引來元軍主力的打擊報復,放回俘虜,試圖去和元軍暫時議和。
所謂“ 城中皆良民,所以結聚,備他盜耳 ”,便是以擁護元朝官府、“保境安民”的地主團練武裝自居,無非權宜之計而已。 然而,當時郭子興(朱元璋)這支反元義軍本身就是反元起事,也并未投降元朝。 至于“將軍幸撫存之,惟軍需是供”,不過空口白話而已。事實是朱元璋并未給元軍提供過物資,反而擊敗了進犯的元軍,更談不上在其他義軍抵抗元軍的時候,從背后捅刀子。 朱元璋的話術,核心是:“今高郵巨寇(張士誠)未滅,非并力不可,奈何分兵?” 因為張士誠占據的位置,是運河要沖,脫脫南下第一個目標必然是張士誠,無論朱元璋說不說這種 以鄰為壑的話,脫脫也只能如此行事。 如果脫脫順利攻克高郵,鎮(zhèn)壓了張士誠的義軍后,當真騰出手來,肯定會接著揮軍西進,鎮(zhèn)壓朱元璋。 因此,朱元璋的這種話術,是根本哄不了任何人。如果朱元璋打不過元朝大軍,靠這種話術,也是不可能讓大舉進攻的元軍不戰(zhàn)而退的。然而,元末義軍的“神隊友”:大元皇帝妥歡貼睦爾,卻在此時罷免脫脫,將他流放并毒殺,數十萬元軍慘敗于高郵城下,南方義軍皆都轉危為安,聲勢大振。 次年三月,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接受龍鳳皇帝韓林兒的封誥,正式加入紅巾軍大起義,并依靠紅巾軍主力掩護北方,頂住元軍進攻主力,在江淮努力發(fā)展壯大自己勢力,建立了自己的“西吳”政權。 轟轟烈烈的紅巾軍大起義,征戰(zhàn)十余年,三路北伐大軍浩浩蕩蕩, 橫掃蒙元王朝的立國基礎,一度光復大半個中原,不愧為反元真英雄。 但是也不能否認一個歷史事實,到朱元璋北伐之前,以察罕帖木兒為首的元軍的反攻倒算,基本把之前紅巾軍的北伐勝利戰(zhàn)果,都盡數抹殺了。 如果察罕不是意外在山東中了詐降計被殺,這個元朝版“曹操”占據中原后,或許真能令江南的朱元璋、湖廣的陳友諒、四川的明玉珍,結為新的抗元聯合軍。 而從戰(zhàn)國和東漢末年歷史可以看出來,甲方指望乙方先出兵,乙方指望甲方先出兵,大家互相防備互相算計,都擔心便宜別人自己吃虧,這種合縱聯盟抗敵,是肯定難以獲得徹底勝利的。 譙周的《仇國論》雖然鼓吹投降,但是其道理有一點是對的,秦末的各方勢力都是基礎薄弱,因此一場決定性戰(zhàn)役往往就可以決定一個政權命運,很難持久穩(wěn)定對峙。這點與三國時期不同,卻與元朝末年類似。 當時的各方群雄都很清楚,胡漢不兩立,暫時的議和不過權宜之計。要么察罕這當世曹操混一天下,中興大元,甚至取元而代之,華夏光復大業(yè)功敗垂成。要么朱元璋或者陳友諒成為長江爭霸戰(zhàn)的勝利者,然后北伐中原成功,類似漢末三國那種長期穩(wěn)定的對峙,不太可能在元末維持。 只有在長江爭戰(zhàn)霸勝出,才能真正統(tǒng)合整個南方的強大經濟實力與人口資源,進而北伐驅逐韃虜,從這一點來說,陳友諒或者朱元璋都有機會。朱元璋能最終勝出,而且沒有小富即安,滿足于偏安江南,而是大舉北伐,成功驅逐韃虜,歷史貢獻當然無與倫比。 從攻克應天到收復燕云,從再次打進上都到捕魚兒海之戰(zhàn),朱元璋的勝利,不僅是實現了宋人三百年的夢想,收復燕云和河西,而且恢復了漢唐鼎盛時期的版圖規(guī)模。 就朱元璋此刻面對的歷史環(huán)境而論,他把分裂了數百年,南北矛盾隔閡劇烈、快要變成兩個族群的漢人,重新捏合到一起,重建了華夏漢人對東亞世界失去幾百年的主導權,說他是漢人不世出的民族英雄,實在當之無愧。 當然,英雄不是圣人,朱元璋當然有各種缺點或者黑料,但是亂世爭雄,又是在落后的古代社會條件下,不必求全責備。 朱元璋正式接受了韓林兒的冊封,成為龍鳳政權的臣屬,卻在建立大明后,對紅巾軍全盤否定,確實不夠厚道,但是朱元璋的個性本來就是刻薄之人,只能說歷史最終選擇了他。 正如秦始皇開創(chuàng)古典帝國而迅速夭折,漢高祖真正建立了鞏固的帝國大業(yè)一樣。元朝結束了自唐末到宋末幾百年的南北分裂,但是真正建立了鞏固的近古華夏帝國,為之奠基的就是明太祖: 一個實現了歷史賦予他的時代使命的合格的雄才大略的開國帝王,一個為漢民族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民族英雄。 (本文大部分內容,為【長樂夜未央】 原創(chuàng)撰文 | 【狐貍晨曦】整理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