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2818字 7圖 預計閱讀時間: 8分鐘 第五章 重型坦克 在二戰(zhàn)后期,大多數(shù)坦克專家認為重型坦克的時代已經過去。自1938年以來,英國的坦克戰(zhàn)略要求混合使用裝備精良、防護良好的步兵坦克,以協(xié)助突破敵人的防線,同時使用速度快、火力弱、裝甲輕的巡洋坦克,這些巡洋坦克可以利用防線上已經打開的突破口,沖到敵人的后方造成破壞。然而,當英國在1939年對德國宣戰(zhàn)時,英國軍方預計一戰(zhàn)時塹壕戰(zhàn)的回歸。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就會再次需要重型坦克,此時就需要強調其跨越戰(zhàn)壕的性能。德國國防軍在比利時和法國進行閃電戰(zhàn)的速度很快,高度機動的坦克和步兵一起協(xié)同,使敵人故此失彼。英國軍方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但是是在英國設計出重型坦克之前。直到二戰(zhàn)的最后幾年,重型坦克才再次成為一個問題,而此時,火力和防護的雙重需要正在推動著坦克的發(fā)展。 被稱為 "TOG "的10.16米長的車體有一些類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熟悉的菱形坦克,它由兩塊最大厚度為76毫米的水泥粘合鋼板構成。該坦克最初安裝了 "瑪?shù)贍栠_ "II型坦克的炮塔,有一門2磅(40毫米)火炮,同時在車首還安裝了一門17磅(76.2毫米)火炮,該火炮后來被安裝在 "挑戰(zhàn)者 "上。在TOG II*型中,如圖所示,17磅炮被安裝在一個傳統(tǒng)的炮塔上。 僅僅建造了兩輛TOG,雖然我們有理由懷疑 "他們在想什么?",但這個系列顯然是因為80噸的戰(zhàn)斗重量被認為過重而被放棄了。照片顯示的是TOG II*型,它在坦克博物館中幸存下來。 重型坦克-TOG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早期,曾在上一次沖突中參與設計坦克的阿爾伯特-斯特恩爵士召集了一些以前的同事,開始設計一種能夠在典型的炮擊和水澇地區(qū)作戰(zhàn)的坦克,這些地區(qū)在1914年曾構成前線。設計工作于1940年2月開始,林肯的威廉-福斯特公司被選中進行生產。第一輛原型車,TOG I型,在1940年10月準備好進行試驗,被稱為TOG--"老家伙"。它由一臺600匹馬力的帕克斯曼-里卡多十二缸柴油機驅動,通過兩臺發(fā)電機驅動電動機,最大速度為每小時14公里,盡管履帶的長度使得轉向成為一個挑戰(zhàn)。最初的設計包括了安裝在側面的火炮,但是當?shù)谝惠v原型車建成時,這些火炮已經被取代了,取而代之的是安裝了2磅(40毫米)的Matilda II炮塔,以及車頭安裝的17磅(76.2毫米)炮。TOG 1型后來安裝了液體傳動液壓驅動系統(tǒng),當時它被重新命名為TOG IA型;第二輛原型車TOG II型出現(xiàn)在1941年3月,使用了TOG I型的柴電驅動系統(tǒng),但是有扭桿懸掛和較低的履帶。最初,TOG II型安裝了一門假的77毫米火炮和炮塔,但是后來被Stothert & Pitt公司的炮塔所取代,該炮塔帶有Metadyne水平旋轉裝置,安裝一門6磅炮(57毫米)。在隨后的TOG II*型中,它被一門17磅炮(76.2mm)所取代。計劃中的TOG IIR改型,計劃車體長度會更短,但未完成。不用說,也沒有進行批量生產。 A33被稱為重型突擊坦克,旨在提供一個 "通用 "的坦克底盤,可以同時適應步兵和巡洋艦的角色。它是在A27坦克的基礎上建造的,并由27升的V12勞斯萊斯流星發(fā)動機提供動力。 第一輛A33原型車(見照片)使用了美國M6重型坦克的履帶和水平渦卷彈簧懸架(HVSS),而第二輛(命名為A33-R/L)使用了A27克倫威爾履帶的加寬版,懸架由LMS車間設計。后視圖顯示了輔助油箱和勞斯萊斯發(fā)動機的進氣口。 重型突擊坦克(A33) A33重型突擊坦克試圖生產一種標準或 "通用 "的坦克底盤,為五名乘員編制,它可以適應步兵和巡洋的角色。1943年,英國電氣公司建造了兩輛原型車,面對勞斯萊斯公司的競爭,該項目被放棄了。該坦克的基礎是一個A27的裝甲上車體,最大厚度為114毫米,戰(zhàn)斗重量為45噸。發(fā)動機是27升的V12勞斯萊斯 "流星 "發(fā)動機,產生600匹馬力,通過五速梅里特-布朗變速器驅動后主動輪,通過一個可控的差速器進行轉向。盡管兩輛原型車都裝備了無處不在的6磅(57毫米)火炮,并配有同軸和車體安裝的7.92毫米貝薩機槍,但根據設想,如果該坦克最終投入生產,主炮將被75毫米武器取代。 A39烏龜重型突擊坦克擁有32磅(94毫米)主炮和225毫米厚的鑄造車體,被設計用來對付可怕的德國坦克獵手--裝備88毫米PaK L/71炮的SdKfz.173坦克殲擊車;裝備88毫米KwK36 L/56炮的SdKfz.181虎式坦克;以及裝備128毫米PaK44的SdKfz.186坦克殲擊車。 在公路上運輸A39 "烏龜 "存在大量問題,在德國的試驗表明,至少需要兩臺鉆石T型牽引車。 重型突擊坦克(A39)--烏龜(Tortoise) 1942年,陸軍部開始研制一種重型坦克殲擊車,它能夠輕易穿透當時所有其他坦克和坦克殲擊車的裝甲,而不會使自己處于危險之中。為了避免被描述為 "動力和速度要求更重的懸掛系統(tǒng),導致更多的重量,更多的履帶面積,更大的長度和更多的動力的惡性循環(huán)",坦克設計部(DTD)決定放棄所有傳統(tǒng)的坦克設計考慮,以完全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基本布局。納菲爾德機械和航空公司于1944年開始設計工作,以期在1945年之前完成第一輛車。1944年準備了總布置圖和詳細的規(guī)格,隨后是一個全尺寸的木制模型供批準,到1947年,納菲爾德已經制造了六輛可運行的原型車。從任何標準來看,"烏龜 "都是一個巨大的、笨重的野獸。一體化鑄造的車體可以容納7名乘員,長度為7.24米,包括側裙板在內的總寬度為3.734米。沒有傳統(tǒng)的炮塔節(jié)省了大量的重量,但也允許設計師在車體上增加更多的強度和完整性,因為不需要炮塔環(huán)--總是一個薄弱的地方。盡管如此,最大裝甲厚度為230毫米,車輛重量為78噸。動力來自一臺勞斯萊斯流星600匹馬力的27升V12汽油發(fā)動機,通過梅里特-布朗的六速變速箱驅動前主動輪。驅動鏈輪由巨大的裝甲鑄件保護,側裙板由25毫米厚的裝甲鋼制成。該車采用扭桿式懸架,每側有8個負重輪。主炮是一門源自海軍高射炮的32磅(94毫米)主炮,被裝在一個巨大的0.61米直徑的球型炮盾上,炮口速度為930米/秒,這是當時英國坦克上安裝的最強大的火炮。輔助武器包括一挺7.92毫米的貝薩機槍,安裝在車體左側的球型機槍架上,車頂?shù)闹笓]塔中也有兩挺相同的機槍用于防空作戰(zhàn)。雖然 "烏龜 "的設計完全以火力和防護的原則,但幾乎可以肯定是以犧牲機動性為代價的--公路上的最高速度不到20公里/小時,越野速度只有6公里/小時多一點,公路上的行程只有45公里。該型號的巨大尺寸和缺乏機動性的缺點,使它的戰(zhàn)術價值非常有限,該項目在交付原型車后不久就被放棄了。 照片里,1號烏龜原型車被裝載到Pickfords公司的100噸級拖車上,該拖車由Cranes公司提供,由一對雙輪實心輪胎轉向架支撐。可以看到的兩臺Scammell牽引車有足夠的力量來移動78噸的 "烏龜 "和拖車的自重,但可能只能在硬化的公路路面上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