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親始死也,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年悲號, 三年憂愁,哀之殺也,圣人因殺,以制節(jié)也. 此喪期之,所以三年.賢不得過,不肖者也, 不得不及,喪之中庸,王所常行.尚書有曰: 高宗諒闇,三年不言.此善之也;王者莫不, 行此禮也.何獨善之?高宗武丁;殷之賢王. 繼世即位,慈良于喪,當此之時,殷衰復興, 禮廢復起.善之故載,書中高之,謂之高宗. 三年之喪,君不言也,書云高宗,三年不言, 此之謂也.曰言不文,謂臣下也.禮之有曰: 斬衰之喪,唯而不對;齊衰之喪,對而不言; 大功之喪,言而不議;緦小功喪,議不及樂. 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者也,三日食粥, 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練冠也,三年而祥. 終茲三節(jié),仁者可以,觀其愛焉,智者可以, 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禮以治之, 義以正之,孝子悌弟,貞婦皆可,得而察焉. 至禮至情,情真情假,君子小人,禮義而已. 【原文】 【譯文】 親人剛死,頭三天哭泣不止,不吃不喝,頭三個月仍時時哭奠,周年之內則哀容滿面,三年之內則懷憂在心。這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喪親的哀痛也跟著遞減。圣人就根據(jù)這哀痛的逐漸遞減來制定禮,這就是為什么喪期一定要規(guī)定成三年,再孝順的子女也不得超過,再不孝順的子女也不得達不到。這是喪禮中的折衷之處,歷代君王也都是照此實行的。《尚書》上說:“殷高宗居廬守喪,三年不談國事?!边@是在夸獎他啊。凡是君王,莫不照此規(guī)矩辦事,為什么要單獨夸獎殷高宗呢?回答是:殷高宗就是武丁,武丁是殷代的賢王,即位以后,專心致志地居廬守喪。在他即位期間,殷代由衰敗而轉向復興,禮由廢棄而又被重視,所以夸獎他。因為夸獎他,所以特地在《尚書》中記載此事并加以贊揚,所以稱他作“高宗《尚書》上說的”。三年之喪,天子、“殷高宗居廬守喪,諸侯不用發(fā)話就把事情辦了,三年不談國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孝經》卻說“孝子在居喪期間,說話不講究修辭”,似乎和《尚書》講的有點矛盾,須知《孝經》講的是臣下呀。
為父母服喪,要身穿孝服,頭戴孝帽,帽帶用麻繩編成,腳穿草鞋,三天以后才開始喝點稀粥,三個月以后才開始洗頭,十三個月滿一周年才開始換上練冠,第三年過了大祥之祭以后才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到了這三個階段都完成以后,孝子如果是仁者,就可以從中看出他的愛心,是智者就可以看出他的理性,是強者就可以看出他的意志。用禮來治理喪事,用義來匡正喪事,是不是真正的孝子,是不是真正的敬兄愛弟,是不是真正的貞婦,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