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六吉堂▲ 點擊“六吉堂”關注公眾號 仲景論風濕 丨作者 / 蓮花笙 這是六吉堂第65篇原創(chuàng)文章
甘草二兩 白術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兩(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金鑒:此條為風濕病表里陽氣皆虛。汗出惡風為表虛,短氣、小便不利為里虛,惡風不欲去衣為內(nèi)寒外寒。沈明宗說:用甘草白術附子助陽健脾除濕,固防汗脫,桂枝宣行陽衛(wèi),兼祛風,此乃不驅邪而風自除。風濕癥需識無熱自汗,陽氣太虛,便當先固陽為主。 曹穎甫:仲景不用麻黃發(fā)汗,正以濕邪陷入關節(jié)而緩攻,否則發(fā)其汗而大汗出,風去濕不去。 陳修園:(傷寒合風濕而病.上既詳言之矣.若其病較劇者.用藥亦須較緩.今)風濕相搏.(業(yè)已深入.其)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span>(此風寒濕三氣之邪.阻遏正氣.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榮氣衛(wèi)氣三焦之氣俱?。傆捎诳仓性栔畾馐氁玻?/span>務使陽回氣暖.而經(jīng)脈柔和.陰氣得煦.而水泉流動矣.以)甘草附子湯主之。此承上節(jié),言風濕相搏,在外者(桂枝附子湯證)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緩攻.師恐前方附子三枚過多.其性猛急.筋節(jié)未必驟開.風濕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盡耳.故減去一枚.并去姜棗.而以甘草為君者.欲其緩也. 解析::掣痛,是說疼痛如掣,形容痛的劇烈。近之則痛劇,是說以手觸近,即感疼痛加劇,形容疼痛的敏感。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故前之桂枝附子湯證,不但劇烈,而且急迫;汗出惡風表虛,濕阻于胃而短氣,水停骨節(jié)而非肌肉故身不重,胃停水濕上逆故而小便不利,汗出惡風,是病還在表,但惡風以至不欲去衣,是說明證變?yōu)楸黻幾C少陰病,呈現(xiàn)表虛寒內(nèi)真寒的狀況,或身微腫是久而淤熱。此證宜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甘草附子湯是桂枝附子湯去生姜、大棗加白術組成。甘草附子湯是為表里陽氣俱虛而風濕皆盛者而設,具有較強的溫陽止痛,散風除濕之效。其中附子溫經(jīng)扶陽,逐濕鎮(zhèn)痛;配桂枝助表陽而祛風;配白術實里陽而除濕,方中炙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炮附子辛熱,溫表里之陽,散寒除濕,止痹痛;桂枝辛甘溫,走表入里,溫經(jīng)通陽化氣,祛風散寒;白術甘苦溫,健脾益氣,除表里之濕。四味藥配伍,扶正祛邪,表里俱治。以甘草為方名者,意在凸顯甘緩藥的緩治及扶正祛邪作用,使藥力緩行于筋肉骨節(jié)表里之間,以散寒除濕。 由以上可知,白術(或蒼術)、附子合用為治寒濕痹痛的要藥,加入適證的解表劑中,用來治療風濕關節(jié)痛,均有捷效,如桂枝加術附湯、葛根加術附湯、越婢加術附湯等皆為常用之良方,宜注意。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云: “此方甘草只用二兩而名方,冠各藥之上,大有深意。受業(yè)門人答曰:此方中桂枝視他藥而倍用之,取其入心也。蓋此證原因心陽不振,以致外邪不撤,是以甘草為運籌之元帥,以桂枝為應敵之先鋒也。彼時不禁有起予之嘆,故附錄之。” 胡希恕認為,這種情況,在惡風十分敏感的情況下,可以加黃芪劑。關于風濕關節(jié)炎,胡希恕認為有用越婢湯加術的機會。但他大多用桂枝湯加術附。 【臨證思考】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老年性關節(jié)炎、骨質疏松癥等病,常出現(xiàn)本方證。 關于藥量及比例:甘草附子湯為風寒濕侵入筋骨關節(jié),營衛(wèi)不利,氣血凝澀,以筋骨劇痛拒按,不得屈伸為特征,以甘草附子湯溫陽散寒,祛濕止痛。 方中桂附同用,既可散寒止痛,又可固表止汗。附子用量較桂枝附子湯為輕,原因是桂枝附子湯證為風濕留著肌表,利于速去,故附子用量較大;本證是風濕留著關節(jié),病情更深一層,難以速去,故減附子用量,意在緩行。術附同用,則健脾燥濕,溫陽化氣。桂甘同用,振奮心陽,治短氣、小便不利。藥僅四味,實為療風濕之良方。 臨床醫(yī)案解析
診見:關節(jié)腫大發(fā)亮,局部發(fā)熱,診其脈沉,小腿以下發(fā)涼,當時疼得很嚴重,就開了甘草附子湯:炙甘草,附子,白術,桂枝各三錢(9克)。囑其服兩劑,兩付藥后出現(xiàn)了奇效,關節(jié)腫消了,局部也不疼了。 從此病例可知,我們不能因為關節(jié)局部發(fā)熱就不敢用熱藥。還需指出的是,用此方絕不能加減,也就是不能畫蛇添足,如果變?yōu)橥忍?,再加些牛膝、杜仲反而無效。 我曾給太原一患者用此方治愈寒痹證,后來這人患者對我說:“門大夫,您開的這幾味藥,其他醫(yī)生給我開的方子里都有,但是那些方子服了都沒效,服了您的這個方子后效果就很好?!笨梢娭倬暗慕?jīng)方藥味雖少,卻能治好很頑固的疾病。 門純德(1917~1984),河北蔚縣人,是山西名中醫(yī),山西中醫(yī)臨床有“北門”之譽。此方是門先生治療寒痹的主要方子之一,要比桂枝附子湯、桂芍知母湯、和白術附子湯的療效好,應掌握寒痹的主證是:劇痛,關節(jié)不能屈伸。 2、倪海廈:原方治療高熱數(shù)日不退小兒。 年輕時實習,見一老中醫(yī)用甘草附子湯原方治一高熱數(shù)日不退之小兒,藥后2小時熱退。時值盛夏,稱奇不已。曾用:山茱萸20g,黃芪15g,當歸15g,白芍15g,甘草10g。治療過我爸類似痛風的癥狀(到現(xiàn)在還沒確診),亦是兩劑即愈。當時沒什么使用經(jīng)方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又學到新法了! (關于甘草附子湯的)桂枝量最大。用過一例,效果確實很好。記得實習時中醫(yī)專家門診的一位老師給我們講課,他說他用藥的特點是:藥味少、多生用、藥量大。當時感覺真是給力!今觀此案、又增對傷寒信心。我們門診使用的是臺灣明通制藥的“上中下通用痛風丸”,主藥是黃柏、蒼術、南星、桂枝、威靈仙、紅花、羌活、防己、桃仁、川芎、龍膽草、白芷、神曲等組成。經(jīng)治療后的幾例,關節(jié)紅腫熱痛消失 ,關節(jié)活動正常,血沉、尿酸,化驗正常均好轉,病例總結中。 3、黃煌:疼風(夏天)一位警察的上司痛風發(fā)作,下肢關節(jié)腫脹疼痛,無法下地,十分痛苦。我見過那位上司,體型壯實,膚色黝黑,本是寒濕體質,我曾給他服用過葛根湯。這次痛風發(fā)作,想來是入夏以后,起居不當,受寒所致。痛風多有濕,無寒不會痛。 用什么經(jīng)方能夠盡快止痛消腫?我想到《傷寒論》甘草附子湯。此方主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如此傳神的描述,與痛風十分相似。而且方中的附子是止痛良藥,骨節(jié)疼痛必用;白術,也能用于關節(jié)痛,遂發(fā)去甘草附子湯原方: 炮附子30克(先煎30分鐘),白術30克,桂枝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一天分三次服藥,囑服三天。三天后,警官來信,說疼痛大減,關節(jié)消腫。后又囑原方隔天服用一周,疼痛全無。
此屬寒濕痹痛,表虛濕重,治以溫化寒濕,與桂枝加術附湯: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蒼術10克,炮附子12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腰痛稍減,他癥無變化,上方加茯苓12克繼服。1周后痛麻皆減,繼服原方,4月15日來診時,痛麻已不明顯,天氣變化時也不加重。 按:本例是桂枝湯加術附,實際也是甘草附子湯加芍藥大棗。臨床痹癥多長期不愈,往往有血虛血瘀,故加芍藥補血活血,以利于通痹活絡,臨床桂枝湯加茯苓白術附子更為常用。 寒痹 辨為心腎陽虛,寒濕留于關節(jié)之證。為疏: 附子15克,白術1 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0克。 服3劑而痛減其半,心慌等證亦佳。轉方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又服3劑,則病減其七。乃書丸藥方而治其頑痹獲愈。('新編傷寒論類方)1984) 按語:本案用甘草附子湯主要是在辨證中抓住了兩個關鍵:一是周身骨節(jié)煩疼而不可近,寒濕也;二是心悸氣短、胸滿"陽虛也。三是加茯苓可以治療心悸,同時形成苓桂術甘湯湯方意,治療水氣凌心而心悸短氣。 本方正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之功,特別適用于心脾腎陽氣內(nèi)虛,而寒濕邪氣外痹關節(jié);或卒受寒濕,外傷筋骨,日久致陽虛者。據(jù)報道,臨床用本方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效果理想。
風濕相搏,日久不愈,邪從寒化,累及心陽,上焦之清陽不宣"中焦之濁陰上逆。主以宣暢心陽、通降胃濁之法。處方:炙甘草、元胡、薤白各15克,炮附子、白術各10克,桂枝10克。 服7劑,汗出惡風已止,關節(jié)冷痛減輕,胸痛若失。繼以前方為湯,朱砂養(yǎng)心丸成藥常服,善自調(diào)理。1年后隨訪,已能參加一般家務勞動。(陜西中醫(yī)1990) 按語:'醫(yī)門法律>云:“胸痹總由陽虛,故陰得乘之。甘草附子湯中附子辛熱助陽,桂枝辛溫通陽,二藥合之,振奮陽氣,以散陰寒之邪;甘草、白術補土培中,以提防下焦陰寒上乘。又恐本方寬胸理氣之力不足,故加薤白、元胡以助之。本方雖無治胸痹之記載"然有治胸痹之契機,徑用不疑,果獲大驗。
此屬風濕相搏證。方用: 附片、桂枝各10克。白術、甘草各8克,茯苓1 5克。3劑藥后,病獲痊愈。(吉林中醫(yī)藥1986) 按語:本案乃表里俱虛、風濕相搏之證。表虛風侵,而見發(fā)熱、汗出、惡風;里虛濕存,故見短氣乏力、渴不欲飲、小便短少、舌淡苔膩、脈沉而細。風濕相搏則肢體疼痛。當用甘草附子湯解表溫里,祛風化濕。藥中病機,三投而瘳。
處方:白術、炙甘草各1 O克,炮附子6克(先煎),阿膠15克(烊化),田三七5克(磨兌服),桂枝3克,水煎溫服。 服藥2劑后,腹痛減輕,便色由黑轉黃,面色好轉,精神漸增大,便隱血試驗(+)。守方繼服3劑而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湖南中醫(yī)雜志1989) 按語:寒邪直中脾胃,中陽不及反搏,便虛于寒威。中焦虛寒,脾陽不固,則大便色黑而溏,又兼有發(fā)熱、汗出、惡風表證,故以甘草附子湯溫陽解表,加阿膠、三七以止血,是屬固本之中兼治標之法。 【補述】對本方證的認識有兩種意見。以<醫(yī)宗金鑒>為代表的,則拘于條文中“風濕’’二字,認為本方是驅風濕之邪的汗劑。以章虛谷為代表的,則認為本證是脾腎兩虛、營衛(wèi)虛極、表里皆虛、邪痹不出,本方是大補脾腎之陽,不必散邪而寒濕自去。 我們認為章氏的說法是比較正確的。本方共四味藥:附子配白術,而有術附湯之義,用以扶陽氣而驅寒濕,故能治身體痛、骨節(jié)痛。桂枝配甘草,即桂枝甘草湯之義,用以振奮心陽,而治短氣與小便不利。 所以,從小便不利、汗出惡風、短氣等證來看,本證實為風寒濕三邪傷于心脾腎三臟,正虛而邪戀。至于方后注云:“得微汗出則愈,并非桂枝發(fā)汗的作用。尤在涇說得好,“云得微汗則解者,非正發(fā)汗也,陽復而陰自解耳。其說當從。
刻下癥:雙膝關節(jié)疼痛,以骨頭痛、隱痛為主,怕風怕冷,左側為甚,影響走路,從臍以下怕風怕冷,臍以上怕熱,口干,無口苦,二便調(diào)。 查體:面色油紅,口唇紫,舌暗紅,苔黃厚膩,脈弦滑。 診斷:痹癥 甘草附子湯證。 治療:方用甘草附子湯。蜜甘草28g,黑順片28g,桂 枝28g,生白術28g,肉 桂10g 4劑,水煎服,煎藥室代煎,分2次早、晚溫服。 二診:患者訴雙膝疼痛已基本痊愈,無明顯不適,雙下肢怕風怕冷好轉,由原來怕涼惡風到現(xiàn)在雙下肢覺暖。 《備急千金要方·卷七·風毒腳氣》說:“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則痛,自汗出而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頭面手足時時浮腫,四物附子湯主之:附子二枚 桂心四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汗愈。大汗,煩者,一服五合;體腫者,加防已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既有附子,今加生姜三兩。” 由《備急千金要方》可知甘草附子湯的古法加減法是:若大汗出,煩者,可減少每次服用量;若身體浮腫者,可加防己;若心悸,小便量少,可加茯苓。 筆者認為甘草附子湯的方證可以總結為:骨節(jié)疼煩(?。竿矗ɡ锻矗┎豢汕?,近之則痛劇,惡風,惡寒,汗出短氣,尿少。觀此案患者雙膝關節(jié)疼痛,以骨頭痛、隱痛為主,其疼痛即在于“骨節(jié)”,又兼怕風怕冷等外癥,符合甘草附子湯證,故用之以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 從該案中,可以體現(xiàn)出筆者臨床中的兩處特色。一是筆者在臨床中以“方證辨證”為主,而非傳統(tǒng)的“辨證施治”。“有是證,即用是方”,不必受傳統(tǒng)“辨證論治”中各類證型的拘束。臨證過程中,治病遣方,首重“抓主證”,抓住主證之后,再在歷代名家名方中選取與主證針對性最強、契合度最高的方藥以用之。 如本案中,患者既往有“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雙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病”病史,又有口唇紫、舌暗紅等征象,似屬血瘀證候;患者臍以上怕熱,臍以下怕風怕冷,面色油紅,苔黃厚膩,脈弦滑,又似上熱下寒,濕熱上壅之證。但筆者不用一味活血藥,不用一味清熱藥,而徑取佳效,即得益于“抓主證”、“辨方證”之功。 若臨證中欲得瞻前顧后、面面俱到,則不惟藥物龐雜,且難免顧此失彼、貽誤病機,焉能取此單刀直入之效。二是筆者在臨證過程中喜用古方,且必用原方原量。古文寫書,多至精至誠,其選藥、用量多經(jīng)反復試驗有效之后而筆之于書,傳于后世。后世之醫(yī),在未充分理解古人制方思路及經(jīng)過的前提下,而妄為加減,難免畫蛇添足,反失原方之美,曰“古方無效”,非古方無效,是所用非古方也。 筆者經(jīng)考證后認為漢朝時一兩約為今之13.8g(13~15g),為方便計量,臨床按一兩等于14g折算,盡量維持古方原量,本案桂枝四兩用量恐太過駭人,故桂枝、肉桂分別開處,其實一也。本案中患者雖以“雙膝關節(jié)疼痛”為主訴,按中醫(yī)辨病當屬“痹癥”,但筆者卻未加一味后世祛風濕、止痹痛的藥物,4劑之后,患者雙膝關節(jié)疼痛便已基本痊愈,雙下肢怕風怕冷好轉,由原來怕涼惡風到現(xiàn)在雙下肢覺暖。其取效之速,實出人意料之外。古人誠不我欺!
刻診∶ 右側臀部疼痛,沿大腿后側、小腿外側放射至足背部,呈持續(xù)性鈍痛,不能行走,伴腰部沉重,右下肢發(fā)涼。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右腿伸直抬高試陽性,中醫(yī)診斷∶痹證(坐骨神經(jīng)痛)。 治療∶①甘草附子湯加伸筋草 20g,木瓜 15g。水煎服,1劑/日。②手法治療,1次日。經(jīng)治1 周后,疼痛減輕,半月后癥狀消失,行走自如,病告痊愈。隨訪 4年,未見復發(fā)。 寧國良等應用甘草附子湯配合手法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100例。痊愈 79 例,有效13 例,無效8例。藥洽療,甘草附子湯∶ 附子(炮)5~20g,桂枝、白米、甘草各 15g。氣虛加黨參 15g,黃芪 30g,血虛加當歸 15g,自芍 30g,血瘀加丹參、雞血藤各 30g,痰阻加白芥子 12g,杏仁 10g;患肢屈伸不利加伸筋草 20g,木瓜15g;病久痛劇者加全蝎 10g,蜈蚣 2條。2 劑/日。 11、 類風濕關節(jié)炎 汪某,女,56 歲,1986 年5月就診?;硷L閥性關節(jié)炎 16 年,在成都市某醫(yī)院診斷為類風濕。曾服中西刻無數(shù),效果欠佳。診見∶面部及下肢浮腫,心累心跳,全身骨節(jié)疼痛,手足關節(jié)畸形,左上肢不能活動,腋下潰爛,舌體例胖,苔白,脈沉滑。心臟收縮期級雜音,血紅蛋白70g/】 ESR 164mm/h,RF(+)。 本病為感受風寒濕邪日久,濕邪不能外達,寒濕凝滯筋骨,痹阻關節(jié),累及臟腑,辨證為案痹。法當溫經(jīng)散寒,除濕消腫止痛。方藥∶甘草、附子、白術各 15g,桂枝 30g,秦艽、防己各 20g。 服 2劑后,全身微微汗出,手腳掌出汗如珠,腫退,疼痛稍減。上方去防己、奏艽,加尋骨風、松節(jié)各 20g,紅活麻根 30g。服8劑后,諸癥大減,左上肢可活動。去木瓜,加淫羊藿、巴戟天、黃芪、當歸各 20g。連服16 劑后,患者來院自訴已無明顯不適。繼上方出入服藥 6個月,畸形關節(jié)功能明顯改善,心臟雜音消失 RF 轉陰,能做一般農(nóng)活。1988 年 9 月隨訪未復發(fā)。 廖常志以甘草附子湯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 23 例。藥物組成∶白術、附子、甘草各 15g,桂枝30g。關節(jié)畸形加松節(jié)、尋骨風、丹參、姜黃、紅活麻根;貧血嚴重加當歸、桑寄生、紅參、雞血藤;氣虛者加黃芪、人參;上肢為主者加羌活、五加皮、桑枝;下肢為主者加木瓜、牛膝、獨活、伸筋草;浮腫甚加防己、秦艽;關節(jié)紅腫灼痛加知母、白芍、焦柏、地骨皮;癥狀緩解后加淫羊藿、續(xù)斷、黃芪、當歸、巴戟天、姜黃。 治療結果∶近期有效(疼痛減輕或消失,ESR下降,畸形關節(jié)無改變,3個月后均有不同程仍以原方為主,一般服藥 5~10 劑后,癥狀得到控制)遠期有效(疼痛消失,畸形關節(jié)好轉,查類風濕因子轉陰側心臟雜音消失,ESR10mm/h 以下,能做一般農(nóng)活,隨訪年無復發(fā))6 例;服藥最多者 310 劑,最少者 30 劑。 12。痹證 王雪梅等【331以甘草附子湯治療痹癥 107 例。藥用甘草附子湯∶附子10g,白術 10g,桂枝 20g,甘草10g。隨癥加減∶若風盛加黃芪 20g,當歸 20g,防風 15g;濕盛加薏苡仁25g,茯苓15g;寒盛加重附子用量至 20g,肉桂 10g;氣血虧虛加黨參 20g,當歸 20g,黃芪 30g;肝腎不足加川續(xù)斷 20g,桑寄生 15g,狗脊 15g;上肢痛重者加羌活 10g,白茸 15g;疼痛劇烈者加元胡 15g,三七 5g,乳香 10g,沒藥10g 1劑/d,3次/d,10 劑1療程,3 個療程為一階段。治療結果治愈 95 例,顯效7 例,無效 5 例(中斷服藥)??傆行?/span>95%,治愈率∶ 89%。 國外學者以膠原免疫性關節(jié)炎(CIA)小鼠探討了甘草附子湯作用及其機制。組織學觀察甘草附子湯可省效抑制 CIA 進展,對局部的骨侵蝕和骨破壞有防護作用。組織化學檢測顯示,甘草附子湯可減少滑膜一骨界面以及骨侵蝕部位的 TRAP 陽性細胞;明顯降低 RANKL/OPG mRNA 比值;降低關節(jié)中 M-CSF 和 NOS 水平以及腹腔巨噬細胞 iNOs的 mRNA 水平。由此認為,甘草附子湯通過降低 RANKL/ OPG 比值和 M-CSF mRNA 水平,防止破骨細胞生成,從而減少骨侵蝕和骨破壞。甘草附子湯具有抗炎作用,即對 CLA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和關節(jié)的 NOS 表達具有抑制作用。上述結果提示,甘草附子湯是有效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方劑之一。 【運用心得】 《內(nèi)經(jīng)》有精辟的論述∶"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寒濕痹證乃是正氣不足,復感風寒濕邪,痹阻經(jīng)絡,不通則痛。久痹不已,甚至可以累及筋骨、臟腑。甘草附子湯中白術、附子顧里勝寒濕,桂枝顧表勝風,體現(xiàn)了一表一里,使陰寒之邪得解,濕邪有出路。以甘草冠名,意在緩行,風濕同祛,若祛之太急,風去而濕尤存,后患不除??杉尤霃娊罱」侵帲顾幜Ω?,癥狀緩解后加入活血化瘀、補益肝腎之藥,以求治本。痹久不已,累及心肝脾腎等臟腑,所以待標邪去后,應著重調(diào)理臟腑以求治本。故臨床應用時應細細體味,潛心應用。 六吉堂|倡導天人合一中醫(yī)生活 我是蓮花笙 來自秦嶺深山的民間中醫(yī)人 每天分享經(jīng)典中醫(yī)理論及臨床驗案 中醫(yī)外治小驗方 只為傳承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 以及成就人人都能獲得健康的熱切期盼 如果你對文章有不同意見與看法 請在文章后面留言 我們一起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