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濟生方》 【組成】:白術 茯神去木 黃芪去蘆 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各18g)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各9g) 甘草炙,二錢半(6g) 當歸一錢(3g) 遠志蜜炙,一錢(3g) (當歸、遠志從《內科摘要》補入) 【用法】:上?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加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以及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證治機理】:本證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日耗所致。 ①心脾氣血暗耗,神無所主,意無所藏——故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 ②脾虛運化無力,化源不足,氣血衰少——見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④脾主統(tǒng)血,脾虛如不能攝血——則表現(xiàn)為各種出血癥。 【治法】:治宜益氣健脾與養(yǎng)血安神兼施。 【方解】: ①君藥: 黃芪——甘溫,補脾益氣; ②臣藥: 人參+白術——二者皆為補脾益氣之要藥,與黃芪相伍,補脾益氣之功益著; 龍眼肉——當歸、酸棗仁與龍眼肉相伍,補心血、安神志之力更強。 ③佐藥: 木香——理氣醒脾之木香,與諸補氣養(yǎng)血藥相伍,可使其補而不滯。 ④佐使藥:炙甘草——補益心脾之氣,并調和諸藥,用為佐使。 ⑤諸藥配伍,心脾得補,氣血得養(yǎng),諸癥自除。 【典籍】: ②至明·薛己在《內科摘要》中補入此二藥,沿用至今。其適用范圍隨后世醫(yī)家臨證實踐而不斷擴充。 ④元·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中增加治療脾不統(tǒng)血之吐、下血證。 ⑤明·薛己在《內科摘要》中增補治療驚悸、盜汗、嗜臥、食少、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 ⑥清《醫(yī)宗金鑒》則又增虛勞煩熱,時時恍惚……經斷復來,痘色灰白陷下等。 【配伍特點】:心脾同治,重在補脾;氣血并補,重在補氣。 【運用】:本方為補益心脾之常用方。 【辨證要點】:以氣短乏力,心悸失眠,或便血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①相同點:二者均有補脾益氣之功,同用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 ②區(qū)別: a.補中益氣湯:配伍升陽舉陷之品,重在補氣,且能升陽,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及氣虛發(fā)熱等證; b.歸脾湯:則配伍養(yǎng)心安神之品,意在補養(yǎng)心脾,益氣生血,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神志不安及脾不統(tǒng)血之失血證。 【第十版方歌】: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y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