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最新長篇自傳體小說 我那些成長的煩惱 2021年7月出版 從搬離舊屋到修補新家,從親子團圓的溫馨到考學路上的跌宕,不停的日子如同孩子的衣角,瑣碎不清,拉扯不斷;或者拉地瓜、或者撿煤渣,窘迫是生命給予的考驗,未來在破曉之后會發(fā)光,總有希望;拉一板豆腐,呼三五伙伴,走街串巷,一聲呼喊,一生悠長......平凡的是日子,不平凡的是成長中的那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母親是作者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影響的人物。下面我們就來讀讀梁曉聲筆下描寫的母親吧! 關于我的母親 朗讀:戴 晉 我的母親原本是吉林某縣農(nóng)村的農(nóng)家女,后來不知什么原因,舉家遷到黑龍江佳木斯附近的一個小村。母親有一個姐姐、三個弟弟。一場“天花”,使母親失去了姐姐和小弟。那不幸是她少女時期發(fā)生的事,當她向我們講述時,雖然自己也是五個兒女的母親了,卻還是悲傷得潸然淚下。 我的母親是極重手足之情的母親。 當年,遠在大西北的父親每月給家里寄五十元的生活費,父親最多也就只能給家里寄五十元了,或者也是可以多寄五元的。但如果那樣,父親探家時就帶不回錢了。而作為五個兒女的父親,如果囊中空空如也地探家,那他探家的幸福感就蕩然無存了??傊?,這是不論怎么做都不算好的選擇。 母親明白這一點,理解父親的難處,極其節(jié)省地靠那每月五十元維持她和我們五個兒女的生活。 六口人五十元生活費,平均每人每月八元生活費,還余兩元。 當年,城市人家的最低生活標準是八元——再以下就可以獲得幾元錢的扶貧補助了。我們的六口之家,每人的平均生活費恰在八元以上,自然不屬于貧困戶。我家一向用最小瓦數(shù)的燈泡。當年,在哈爾濱市,最小瓦數(shù)的燈泡是 15 瓦,比燭光所能照亮的范圍大一點點。瓦數(shù)再小的燈泡工廠就不生產(chǎn)了,因為沒有了實際的家用價值。家里的一把梳子已幾處缺齒了,母親卻舍不得買一把新的。因為除了我上中學的哥哥,我和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向剃光頭。梳子只有母親和哥哥才用得著,便繼續(xù)將就著用。 我自幼常見母親因為什么事必須花錢而她又確實沒錢了愁眉不展,唉聲嘆氣;也見慣了母親某一日上午接下午地走東家、串西家,甚至串到前后街的人家去,只為向四鄰或街坊借到幾元錢,如買糧,買劈柴,為我和哥哥交學費。 父親每次探家都會與母親爭吵一次——因為幾天后,母親就催他數(shù)出錢來,為家里還債。 那時,父親總是指責母親不會過日子。母親總是淚汪汪地低頭不語。而我們幾個子女總是特別同情母親,暗自認為父親的指責毫無道理。因為我們都看得分明,母親在生活中的精打細算已經(jīng)到了何種程度?!昂寥憧唷币辉~用在我的母親身上,無過之而有不及。 父親的幾名工友曾到家里來過——那一年父親格外想家,委托探家的工友替他實際看看家中的情況。 一名工友說:“梁師傅節(jié)省得對自己太苛刻了,食堂的青菜才幾分錢一份都舍不得吃,經(jīng)??砍舳垢嘛?,一塊腐乳吃三天?!?/p> 母親頓時就流淚了。 我們幾個兒女聽了,心里也別提多難過了,以后再也不抱怨父親了。 自從我記事以后,幾乎沒見到母親真正快樂過,更沒聽到母親開懷地笑過。 《父親》發(fā)表以后,當時的哈爾濱市作家協(xié)會的主席林予到北京開會,抽空來我家看我。他是 20 世紀50 年代便已出名的軍旅作家,是最早寫“北大荒文學”的作家之一。我是知青時就與他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因而也成了我們?nèi)业呐笥?,對我家?guī)椭醵?,有恩于我家?/p> 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曉聲啊,你不能只寫你的父親,也應該寫寫你的母親。連我都知道,你母親為了你們那個家,幾乎把心都操碎了呀!她太不容易了。寫寫你的母親吧,否則連我都不答應?!?/p> 他的話使我百感交集。于是,后來我寫了《母親》,獲得了《中篇小說選刊》的年度優(yōu)秀作品獎。當年,那一獎項也很有影響力。由于字數(shù)的限制,很多事寫不進去。但在電視劇《年輪》中,有一位知青母親的形象,她身上有我母親的影子。 小學五年級課本中收錄了我的一篇短文《慈母情深》,文題大約是選編時由編者確定的——我已記不清那篇短文是否是從《母親》中節(jié)選的,自從《母親》發(fā)表后,我實際上從未讀過。不敢讀,怕重溫往事。因為那些往事中,不僅有慈母之愛,還有太多的憂愁。 母親去世后,更不敢讀了。 人生好比一幅畫,而人的童年和少年,如同一幅畫的底色。不同的時代,使人生的底色各異,甚至可以說千差萬別。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糾錯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明白責任的過程。大多數(shù)情況下,自我糾錯并非愉快之事,故每個人都必須面對那些“成長的煩惱”。 梁曉聲,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知青文學”的代表人物。1949年出生于哈爾濱,祖籍山東榮成。曾任北京電影制片廠編輯、編劇,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創(chuàng)作范圍廣泛,在小說、散文、社會時論、電影電視劇方面都有涉獵,極為關注中國少年兒童的讀書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