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 在書上看到北京人的口頭禪,曰“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躺著”,讀起來有點別扭,也不壓韻。也許用耳朵聽北京人用京腔京調(diào)來說,才有味道。 不過要說餃子好吃,我同意。事實上中國人喜歡餃子,不分東西南北。倒是不喜歡餃子的人鮮有所聞。 我家?guī)缀趺吭露家淮物溩印L热艏依飩€把月沒吃餃子了,兒子便會叫起苦來,好象受了什么虐待。其實現(xiàn)在包餃子也很方便。餃子皮有賣,不用自己搟。餃子餡也可讓賣肉的師傅把肉絞了,回家自己加配料拌一下就好。我總是周日下午午睡起來,打開電視機,一邊看電視一邊包餃子,兩三個小時包兩百多個餃子,很輕松。兩百多個餃子是什么概念:夠一家五口飽餐三頓!所以我家冰箱一般都會存有餃子。有時候不想做飯了,煮一碗餃子對付,很好。 這是對付自己。若是包餃子招待客人,或是準(zhǔn)備過年用的餃子,就不能隨便了。所謂不隨便,就是餃子皮必須自己和面自己搟,再不濟也要買那種手工搟制的餃子皮——雖然要貴很多。肉餡也不能用絞肉機絞,必須是先請賣肉的師傅用機器切片,反復(fù)切三次四次,回家后再用刀剁一下,才行。蓋好吃的餃子,應(yīng)是煮熟后透過皮子看得見里面鮮艷的肉餡。機器壓出來的餃子皮,干、硬,沒有讓性,且中間四周一樣厚度,兜不住多少餡。只有手工搟制的餃子皮,柔軟筋道,中間厚四周薄,富有讓性,才能多包餡料,達到薄皮大餡半透明的效果。另外,絞出來的肉餡細(xì)胞全被擠碎,基本是一團糨糊,有肉的味道,無肉的口感。所以好吃的肉餡還是得剁。剁,牙齒才感覺得到肉的那個嫩。 我喜歡吃豬肉餃子,恨不得純?nèi)獠藕谩_@在我們家里行不通。大家都喜歡少肉多菜。于是折中,肉菜基本各半。一顆兩三斤重的大白菜,四五根大蔥,兩三斤肥瘦肉,就是大約二百四十個餃子的“標(biāo)配”。如果用韭菜,兩斤韭菜配兩斤肉就夠了。大白菜餃子比較麻煩,一是大蔥難切,二是白菜和大蔥都要先出水。韭菜就省事多了。我比較喜歡韭菜餃子,香,味道長。尤其我家表嫂新華姐包的韭菜餃,除了肉,還加了剁得細(xì)細(xì)的炒雞蛋和榨菜丁,再滴上幾滴芝麻油,那個爽口那個香!不過我家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必吃的雞湯下餃子,還是要用大白菜來包三鮮餡,因為這種餡不奪雞湯的香鮮味兒。 餃子的種類當(dāng)然遠(yuǎn)不止白菜餃子和韭菜餃子。西安的餃子宴,據(jù)說有一百多種餃子,包括:雞、鴨、魚、肉、海鮮、水果、蔬菜做的不同餡料;面粉、澄面、莜麥、油酥、雞蛋、米粉做的不同餃子皮;蒸、煮、煎、炸、烤、烙,不同手段的烹調(diào)制作,十分繁雜。西安鐘鼓樓附近有一家“德發(fā)長”餃子館,餃子宴世界聞名。我到西安去,朋友請我直接上二樓,要吃餃子宴。我不干。三四個人吃什么餃子宴?!朋友拗不過我,就在一樓單點,吃了一次簡化的餃子宴,也有十來個品種。領(lǐng)教過一次,就不想吃第二次了。品種太多太復(fù)雜,有的包得象動物,有的造型象點心,吃完后都不記得自己吃過的是餃子了。 排場太大,喧賓奪主,就失去了餃子的本色。倒是有的地方突出重點,就是推出那么一兩種風(fēng)味獨特的餃子,讓人吃一次就忘不了。比如廣東用澄面做的蝦餃,哪個蝦仁的嫩;上海的鍋貼餃,那個鍋巴的脆;揚州的蟹黃蒸餃,那個蟹黃的香;山東的高湯小餃,那個雞湯和黃魚餡的鮮;四川的鐘水餃,那個紅油的辣,都聞名遐邇,倍受歡迎。我出差到濟南,喜歡住泉城廣場附近。那里有一條美食街,餃子店不少。我和同事辦完事回賓館,晚飯多半就是吃餃子。那里的餃子論斤賣,一斤50個。我們一般會點兩到三個品種,如豬肉韭菜、羊肉芫荽、豬肉小茴香等等,每個品種三到四兩,再來一盤油炸花生米,一碟糖醋蒜瓣,幾瓶啤酒,尋常人家吃法,經(jīng)濟,舒服。 尋常人家吃餃子,多半三種做法:煮、蒸、煎(也叫鍋貼)。我以為煮餃子撈起來蘸醋吃,口感最正宗。如果是喝粥就餃子,那就吃鍋貼比較搭配。吃大個的菜餃子,蒸就比較合適了。我家隔壁住著我們廠的黨委書記,老家山東海邊。他家老伴蒸的粉絲餃子,一個有拳頭大小,每次做了都要送幾個我家。它的餡是以粉絲、蘿卜絲為主,配上肥肉(最好用豬油渣),芹菜、炒雞蛋,加上一把發(fā)開洗凈后剁細(xì)的干貽貝(也有叫淡菜,山東人叫“嘎瘩肉”),鮮香可口,特別好吃。它的做法很簡單,與普通包餃子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個頭很大而已。而就是因為大,一口下去滿口都是餡,才特別過癮。老吃人家的不好意思,于是我也學(xué)會做這種蒸餃。一碗稀飯,兩個蒸餃,就是一餐好飯! 有時候琢磨:餃子這玩意兒用材普通,做法簡單,為什么這樣逗人喜愛?我以為原因無非兩點:一是這玩意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民俗緊密相關(guān);二是包餃子適合集體活動,熱鬧、好玩又好吃。 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些日子看河南電視臺的專題節(jié)目《文物寶庫》,報道了在山東東夷地區(qū)薛國(今山東滕州)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時期的水餃。鏡頭中的水餃已經(jīng)炭化成了化石,但是形狀、大小與今天的餃子幾乎完全相同,甚至還看得見餃子邊上的褶子! 餃子之名來自“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把包餃子象征著包住福運,把餃子包成元寶形狀象征著富裕,在“交子”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候吃它,意味著大吉大利。盡管各地風(fēng)俗不同,有的地方除夕吃,有的地方初一吃,總之都是圖的這個意思。我們家是每年春節(jié)提前幾天就已經(jīng)包好了餃子。除夕之夜,吃罷年飯,大家都在看“春晚”時,老伴就開始用電沙鍋煨雞湯。新宰的老母雞,配料僅用香菇紅棗,小火慢燉一個晚上。大年初一早起,家人互相拜年后,老伴給每人端上一碗雞湯煮餃子,滿屋都是撲鼻的香! 我總懷疑過去講究過年吃餃子,還有一個老祖宗們說不出口的原因,那就是窮。平時哪里吃得起呀?只有在過年時全家人團聚了,才能熱熱鬧鬧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好好享受一回。現(xiàn)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想玩想吃了,隨時都可以。上個星期,我們在同學(xué)家的鄉(xiāng)下別墅聚會,男的釣魚,女的包餃子,干掉了他家地窖珍藏的老酒一壇。無獨有偶,就在剛才,就在我寫這篇文章之際,我的一位名叫殷子的美女同事,在朋友圈發(fā)來一組照片,全是餃子!還配有文字:和閨蜜一起包餃子,簡單的生活就如花一般美麗。 真好。在我看來,親朋好友聚會最好的形式,莫如包餃子、吃餃子。大家歡聚一堂,有說有笑地包,熱氣騰騰地煮,細(xì)嚼慢咽地吃,簡單、熱鬧,有味。一盤豬肉三鮮餡餃子,幾瓣剛出土的新鮮蒜頭,一碟老陳醋泡姜絲,一瓶“白云邊”,就把大家都變成了活神仙! 王建福,企業(yè)退休職工。經(jīng)常寫點生活題材的散文隨筆自娛娛人。出版有散文集《人間有味》《春花秋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