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展團 在這世上,有些人的身邊總是那么熱鬧,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和他人相處,他也總是能夠很好地融入其中,左右逢源。而有些人,卻總是獨來獨往,固執(zhí)地守著自己小小的世界,不愿與人交往、不肯融入人群,顯得形單影只、冷傲孤僻。在許多人看來,“合群”的人才更容易獲取成功,而“不合群”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事實果真如此嗎?實際上,不合群的人往往不簡單,他們十分厲害,千萬不要小瞧他們。 以往,父母總是教育孩子要性格開朗,不要沉默寡言;要融入集體,不要我行我素。他們認定,外向的孩子擅長交際、口才了得、待人熱情,就能討人喜歡,長大后一定會更好地適應社會,人生也必然更為順利與幸福;而內(nèi)向的孩子,則一切相反,難以出人頭地。 然而,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和看法并不準確,恰恰是許多不合群的人,創(chuàng)造出了意想不到的成就。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從小體弱多病,加上父親生意破產(chǎn),一家的生活變得艱難,這使得他的性格十分內(nèi)向。但正因為內(nèi)向,反而使他擁有了堅毅和專注的品格。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諾貝爾就跟隨父親去工廠做炸藥實驗,他的童年幾乎全部是在轟隆的爆炸聲中度過的。由于性格內(nèi)向,在一生之中,他始終對炸藥研究保持著專注。最終,諾貝爾憑借內(nèi)向性格賦予自己的專注優(yōu)勢,在自己的領(lǐng)域發(fā)揮出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也收獲了巨額的財富。 除了諾貝爾,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達芬奇、比爾·蓋茨等一大堆天才人物,哪一個不是性格內(nèi)向、不合群的人呢?他們都開創(chuàng)了劃時代的輝煌,這絕對是那些忙于人際關(guān)系的人難以達到的高度。 我們要懂得一個事實和道理,許多時候,你所認為的合群,可能只是一種無效的社交。如果你不夠努力,沒有優(yōu)點,認識誰都沒有用。而當你默默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后,別人自然會被你吸引、為你所用。常言道,“古來圣賢皆寂寞”,真正優(yōu)秀的人,多數(shù)都是孤獨而不合群的。 時間于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對等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如果你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合群上,必定就要失去相應的那部分自我提升的時間。也許合群會讓你覺得有面子、有能力,但這只是短時的風光,卻是在提前消耗自己用來奮斗的時間。 要知道,所有的面子都是相互的,都是建立在有用的基礎上。那些熱衷于“入群”的人,他們根本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也沒有心情為自己的前途拼搏,最終只會碌碌無為,只能在熱熱鬧鬧的圈子中灰溜溜的“退群”。 當然,不合群的人也容易受人排擠和打壓,畢竟思想觀點的不同,難以同路而行。不過,他們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執(zhí)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目標很明確、方向很明了、意志很堅定。面對其他人的異口同聲,他們常有自己的主見,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被人左右,特立獨行,做好自己。正是因為如此,他們也就顯得更加不合群,也更容易抓住機會,獲得成功。 有一位朋友,讀大學時學的是電子專業(yè)。當他的室友都在玩游戲、約女生的時候,他去批發(fā)市場進了一些簡單的電子配件在校園里賣。他家境雖不是大富大貴,但生活費絕對略有盈余。大學四年,他原本也可以過得很瀟灑,和其他的同學打成一片,但他沒有,而是選擇了做一個不合群的人。他常常一個人去批發(fā)市場進貨,一個人扛著板凳擺攤,一個人推著手推車回宿舍。畢業(yè)后,大多數(shù)同學去了一些二線城市打工,拿著不痛不癢的工資,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而他,獨自一人去了深圳,進軍房地產(chǎn)行業(yè)。憑借自己當年不合群的閱歷和魄力,很快當上了主管,現(xiàn)在分管著四個部門。 迷茫或者焦慮的時候,讓自己一個人獨處是一種非常好的靜心方式。正因為不合群,就可以讓自己的心靈靜下來,好好地去思考一下人生路該怎樣走;就可以屏蔽外部的干擾,專注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一個人只要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認準的事情上,專心致志、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心浮氣躁的我們習慣于跟隨潮流、跟上時代,害怕自己的與眾不同過于另類,而吃虧受累,急切地希望加入圈子,幫助自己。殊不知,盲目地跟從,一味地順從,反而把自己掩埋在茫茫人群中不知所終。 所以,所謂的合群有時就是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做一個不合群的人又有何不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