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語文學習,文言文占有很大比重,而中學的語文考試,特別是中考和高考,考的都是課外的文言文。所以,要學好文言文,一方面需要把課內學的的文言文知識遷移運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強文言文的閱讀,讀一些適宜的文言文著作,增強文言文的積累。 《史記》作為一本經(jīng)典的文言文著作,很適合中學生去閱讀,今天,筆者來聊聊《史記》這本書。 一、為什么要看《史記》 1.《史記》故事性強、可讀性強,其文言文語言較為淺顯,易于理解。讀《史記》,對積累文言文知識很有益處。 2.從初二開始,初三、高中都會學到《史記》中的篇目。如初二上冊的《周亞夫軍細柳》、初三上冊的《陳涉世家》、高一的《鴻門宴》等等。 3.中學語文考試經(jīng)常選取《史記》中的選段來出題。如2019年全國I卷語文高考題中的文言文試題就是出自于《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 2019年全國I卷語文高考題 二、看《史記》前需要了解的常識 1.《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后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chuàng)作。該著作前后經(jīng)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什么叫紀傳體?紀傳體,是史書的一種形式,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體裁。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jīng)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妒酚洝肥堑谝徊坎捎眉o傳體來記敘的史書,與之相區(qū)別的還有編年體(《左傳》)和國別體(《戰(zhàn)國策》)。 3.通史和斷代史的不同。通史可以理解為貫通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從最早文明到史書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的歷史。斷代史是只記述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史記》是一部通史,它以后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都是斷代史。 4.《史記》包含十二篇“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篇“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篇“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篇“表”(大事年表)、八篇“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三、《史記》為什么被奉為經(jīng)典 1.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中記錄了漢代文學家劉向、揚雄對《史記》非常高的評價: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翻譯成現(xiàn)代文的意思就是擅長講述事情的道理,不用華麗的詞藻說明,質樸而不粗俗;文章直白,所記載事情經(jīng)過核實,不憑空加以贊美,不掩飾其過錯,因此稱它為符合實際的記載。 2.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對《史記》也是不吝贊美之詞: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笆芳抑^唱”強調了《史記》在史學上的成就空前絕后,“無韻之《離騷》”強調了《史記》在文學上的成就可以和屈原的《離騷》媲美。 3.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如《史記》中的“本紀”是記錄歷代帝王的政績,但司馬遷卻被項羽記入了“本紀”里面,項羽號為“霸王”,并未稱帝,但其推翻暴秦的功勞亙古未有,把項羽記入“本紀”是肯定了項羽的歷史功績;“世家”是記錄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但司馬遷把不屬于諸侯的孔子和陳勝記入了“世家”當中,肯定了孔子的歷史貢獻和影響,肯定了第一個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陳勝的歷史價值。此外,司馬遷還為少數(shù)民族、商人、刺客等列傳,表現(xiàn)出司馬遷不同于其他史官的大民族觀念、平等的觀念。 4.司馬遷的悲劇、勵志人生賦予《史記》特殊情懷。 司馬遷因為為李陵的投降辯護,被處以極具侮辱人格的刑罰——宮刑,但沒有像其他士大夫們選擇自殺來保全名聲,而是忍辱負重完成《史記》的撰寫。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比绻约簽榱嗣?jié)而輕生,對后世來說,自己死的價值比鴻毛還要輕,司馬遷希望自己能留下流傳千古的名聲,面對宮刑,自己選擇“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他忍辱負重創(chuàng)作《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div> 現(xiàn)在,當我們閱讀《史記》,會不由自主地被司馬遷忍辱負重的精神所感動。 四、中學生怎樣讀《史記》 1.從“本紀”、“世家”、“列傳”中選擇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來閱讀?!氨怼焙汀皶笔菤v史學專業(yè)人士看的,對中學生而言,可以略過。推薦以下篇目:《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孔子世家》《陳涉世家》《留侯世家》《絳侯周勃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賈生列傳》《淮陰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刺客列傳》等等。這些篇目里面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詳,除了這些篇目之外,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閱讀。 2.反復閱讀、背誦經(jīng)典文段。不要去看現(xiàn)代文翻譯,讀文言文原文,培養(yǎng)自己的文言文語感。不要求能逐詞逐句翻譯,只有能理解大概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即可。結合課內學過的文言知識,遷移運用。 3.講故事。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向父母或朋友講關于這個人物的故事。這樣,更能激發(fā)閱讀興趣,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五、項羽和劉邦的人物形象比較 《史記》中很多人物是寫得很精彩的。項羽和劉邦就是其中的代表。筆者以這兩個人為例,分析一下《史記》中的人物刻畫。項羽24歲起兵反秦,劉邦48歲起兵。兩人相差24歲。劉邦和秦始皇是同一時代的人,他比秦始皇小3歲。在那個人的壽命本來就不長的年代,劉邦起兵時,相當于已經(jīng)比如中老年了。所謂的楚漢之爭,其實就是青壯年和中老年之爭。從出身而言,項羽出身貴族,他所屬的項家一直是楚國的貴族,而劉邦則是一個小小的亭長。 1.項羽志向高遠;劉邦貪圖富貴。 《史記》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描寫出兩個人的這一性格特點。秦始皇出游,兩個人都親眼看到過,項羽道:“彼可取而代之?!倍鴦顒t道:“大丈夫應如是。”兩句話,看似意思相差不大,但卻明顯地反應了兩人不同的性格。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表現(xiàn)出項羽想推翻秦朝,恢復楚國的志向,而劉邦的“大丈夫應如是”則表現(xiàn)出對權力和富貴的追逐。 2.項羽勇猛無雙;劉邦貪生怕死。 項羽破釜沉舟,贏得巨鹿之戰(zhàn)。召見那些作壁上觀的諸侯將,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薄跋バ卸啊本褪怯霉蛟诘厣?,用膝蓋向前行走,表現(xiàn)出項羽的勇猛對諸侯將的震撼。 烏江自刎前,項羽總結自己一生“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表椨鸬挠旅停斒罒o人可匹敵。 而劉邦呢,當劉邦被項羽軍追殺時,為了減輕馬車重量,把自己的兩個孩子三次從馬車上推下去,幸好被劉邦手下救起。 為了讓劉邦開城投降,項羽用劉邦的父親威脅他說:“吾烹太公?!眲顓s說:“我們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把我們的父親煮來吃,請分我一杯肉湯?!?/div> 兩相對比,項羽的形象更高大,而劉邦的形象則矮小猥瑣。 3.項羽剛愎自用、目光短淺;劉邦工于心計、從諫如流。 鴻門宴上,項羽輕易就放過了對自己最有威脅的劉邦,其謀士范增都說:“豎子不足與謀。”表現(xiàn)出婦人之仁。 鴻門宴前,項伯前來給有恩于自己的張良報信,希望張良能離開。劉邦很善于把握機會,拉攏項伯,“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才有了后面,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而項伯主動用身體護著劉邦的故事。 劉邦對自己善于用人的總結是這樣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敗,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笨梢姡瑒顚ψ约旱亩ㄎ环浅G宄?,他知道自己沒有什么才能,但他卻能讓自己手下的人才人盡其用。 4.項羽殘忍暴虐、政治幼稚;劉邦善獲人心、政治成熟。 項羽殘忍暴虐,四處燒殺,坑殺秦卒二十余萬,入關后不但殺掉子嬰,甚至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經(jīng)過之處無不殘滅,逐漸失去人心。 劉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愿望,于是著重于收買人心。劉邦入關,不擾秦人,婉言拒絕秦人的慰勞品,對于子嬰也多加保護。他與秦父老約法三章,不濫殺無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擁護。 5.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最為精彩,既有褒獎,又有痛心和批評。 《史記》中每一個篇目的最后都有一個“太史公曰”,這是司馬遷自己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其中對項羽的評價寫得最為精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背下來。 司馬遷由于自己的悲劇人生,所以對同樣是悲劇英雄的項羽傾注了充沛的感情。但司馬遷秉著實錄精神,“不虛美,不隱惡”,褒獎項羽的功績的同時,也毫不掩飾項羽的過錯。我來看看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致勴椨鹨嘀赝?。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這段評價以“未嘗有也”為界,前半段肯定了項羽極高的歷史功績,后半段批評了項羽剛愎自用,臨死也沒有認清自己的過錯,反而怨“天亡我”。可以說對項羽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評價。 以上,只是《史記》冰山一角,《史記》的更多精彩的地方,有待我們去閱讀,去發(fā)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