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如用兵,全在醫(yī)者調(diào)配。用兵,在于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用藥,必須識(shí)藥知病,才可藥中病所。調(diào)配得法,效如桴鼓,調(diào)配不當(dāng),貽誤病機(jī);要領(lǐng)重在明藥理,多實(shí)踐,熟則生巧,理自悟明。藉先賢之經(jīng)驗(yàn),抒個(gè)人之體會(huì)。歸訣如下,名曰心法。 (一)藥物個(gè)性之奇 試觀諸藥,各有妙用。 麻黃發(fā)汗定喘,用于表寒。 桑葉宣肺解表,溫?zé)嶙钜恕?/span> 紫蘇辛溫發(fā)表,能宣通內(nèi)外,且解魚蝦之毒。 菊花辛涼解表,能肅肺抑肝,且有明目之能。 防風(fēng)祛風(fēng)勝濕,芥穗疏風(fēng)散瘡。 羌活治游風(fēng),有發(fā)表之功,以散營(yíng)衛(wèi)之邪。 獨(dú)活理伏風(fēng),有助表之力,以溫營(yíng)衛(wèi)之氣。 羚羊清肺肝而熄風(fēng),犀角解心熱而涼血。 黃芩清少陽之熱而上焦亦用。 黃柏專瀉下焦相火。 粉丹皮涼心腎,地骨皮退虛熱。 龍膽草瀉肝經(jīng)濕熱,東白薇清胃中虛熱。 番瀉葉清肝火而通便,生大黃滌腸熱而瀉下。 生石膏能清肺胃實(shí)熱,肥知母專清肺腎虛熱。 神經(jīng)痛,用元胡、細(xì)辛;血瘀痛,須乳香、沒藥。 頭痛,必用川芎;腹痛,芍藥則安。 肝胃氣痛,佛手、甘松有功;腸胃寒痛,胡椒、良姜莫少。 蟲痛繞臍,川椒、烏梅能安;肝郁腹痛,白芍、厚樸當(dāng)先。 脅下痛,用北柴胡;莖中痛,有甘草梢。 氣刺痛,用枳殼;血刺痛,須當(dāng)歸。 項(xiàng)痛,葛根為先;脊痛,須鹿角膠。 腰痛,川斷、杜仲莫少;咽痛,豆根、牛子為先。 骨節(jié)痹痛,秦艽有功;諸般疼痛,毛姜為佳。 川貝能降肺經(jīng)之熱痰,杏仁獨(dú)行肺經(jīng)之寒痰。 白附子祛肺經(jīng)之風(fēng)痰,瓜蔞滌肺經(jīng)之結(jié)痰。 半夏除脾經(jīng)之濕痰,旋覆花推脾經(jīng)之伏痰。 款冬花開脾經(jīng)之血痰,蒼術(shù)除脾胃之宿痰。 元明粉滌腸胃之實(shí)痰,天花粉滌膈上之熱痰。 痰迷心竅,遠(yuǎn)志為功;痰郁心經(jīng),蕤仁能破。 礞石滾痰之滯,肝經(jīng)獨(dú)爽;鐵花開痰之結(jié),肝臟自泰。 胃中得青鹽,痰火頓息;腎中入蛤粉,痰熱結(jié)除。 白芥子能除膜內(nèi)外之痰,生姜獨(dú)降痰濁之上逆。 肌表之氣,補(bǔ)宜黃芪;五臟之氣,補(bǔ)須人參。 沙參專補(bǔ)肺經(jīng)而治嗽,黨參偏補(bǔ)脾胃而益氣;丹參入心補(bǔ)血而養(yǎng)神,熟地入腎補(bǔ)精而增髓。 枸杞、首烏補(bǔ)肝腎而烏發(fā)須;鹿膠、龜膠補(bǔ)精血而強(qiáng)督脈。 附子回陽救逆,干姜溫中散寒。 川草烏獨(dú)通經(jīng)絡(luò)之痹痛,白附子專治面風(fēng)之游走。 蘆巴子溫腎,吳茱萸暖肝。 小茴香溫下元而散寒,臺(tái)烏藥行寒氣而治疝。 除濕莫過于蒼術(shù),祛濕薏苡仁最佳。 茯苓、滑石,淡滲利濕;藿香、佩蘭,芳香化濕。 黃連苦寒燥濕,蔻仁和中化濕。 理血,當(dāng)歸為先;止血,三七最佳 大小薊、仙鶴草,統(tǒng)治各部出血;地榆炭、黑芥穗,下血最宜。 童便止血,為無價(jià)之寶。 發(fā)余炭,能治內(nèi)外出血,天冬治咯血而入肺胃,白及療吐血而肺胃皆宜。 紫蔻、白蔻,調(diào)氣和中;枳殼,厚樸,快氣寬腸。 沉香、降香,降逆氣而止疼;旋覆花、赭石,平?jīng)_氣而斂肝。 丁香、柿蒂,和胃降逆;前胡、白前,下氣消痰。 木香理諸氣而不宜多用,蘇梗寬中氣而消脹。 香附子為血中之氣藥,片姜黃為氣中之血藥。 郁金理氣解郁,橘核行氣散結(jié)。 荔枝核調(diào)疝氣,春砂仁調(diào)中氣。 柴胡升肝氣,升麻升脾氣。 青皮、陳皮,皆能理氣。 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 刺猬皮,健胃而澀精最奇;金櫻子,治遺泄功效亦佳。 桑螵蛸、益智仁,攝溺止涎;生芡實(shí)、淮山藥,止泄?jié)?/span> (二)藥物配伍之妙 藥有個(gè)性之奇,方有合群之妙;藥有益即有害,方有利而無弊。 藥之范圍狹小,方則制裁隨心,應(yīng)臨證無窮之變化。 藥物單行為藥,藥物配伍為方。 同類相須,效用更彰,異性相逢,變化無窮。 是故知貝同用,名二母寧嗽丸,止咳化痰;天麥冬相須,曰二冬膏,潤(rùn)肺止咳。 半夏陳皮合用,化痰順氣,為二陳湯之主藥;沙參麥冬相行,潤(rùn)肺生津,且有大養(yǎng)胃陰之用。 豆豉、蔥白配伍,名蔥豉湯,能散寒通陽;二花連殼相連,清熱解毒,且辛涼解表。 柏子仁、酸棗仁同用,養(yǎng)心安神,且有安眠之用;白茯苓、赤茯苓并行,利水滲濕,具有寧神之功。 潼白蒺力合用,平補(bǔ)肝腎,有明目之功;生熟地相須,生血補(bǔ)血,有涼血之用。 人參、蛤蚧同用,名人參蛤蚧散,能納氣定喘;鹿膠、龜膠相逢,名龜鹿二仙膠,可生精補(bǔ)血。 枳實(shí)、竹茹配伍,和胃止嘔,為溫膽湯之要藥;蒼術(shù)、厚樸相須,燥濕行氣,是平胃散之君臣。 三棱、莪術(shù)同用,消食破積,大有健胃進(jìn)食之用;蒼術(shù)、白術(shù)相須,健脾燥濕,方成培土和中之功。 砂仁、蔻仁同用,健胃消食,更能理氣和中;佛手、甘松相須,理氣止痛,方可疏肝健胃。 它如神曲麥芽,消食和中;蘇梗、藿梗,寬中消滿。 黃芪、黨參同用,益氣之力雄厚;附子、肉桂相須,溫腎回陽更佳。 桃仁、紅花相須,活血破瘀;當(dāng)歸、川芎合用,活血祛瘀。 蒲黃、五靈脂同用,名失笑散,活血止痛,治心絞痛、產(chǎn)后瘀痛。 生龍骨、牡蠣相須,斂陰潛陽,鎮(zhèn)驚安神,澀精斂汗,大有化痰散結(jié)之妙。 芡實(shí)、金櫻子同用,名水陸二仙丹,大有澀精之妙。 五味子、五倍子相須,澀精固腸,為治遺精、久泄、帶下、崩漏之方。 赤石脂、禹余糧合用,澀精止遺而固脫;海藻、昆布相須,消痰核而治癭瘤。 黃芩、黃連同用,清上焦火毒,燥腸胃之濕;知母、黃柏相須,清下焦火烈,滋腎堅(jiān)陰。 此同類互助之例,更有異性相逢之奇。 是知人參甘甜微苦,為益氣生津之要品,得大辛大熱之附子,剛?cè)嵯酀?jì),名參附湯,大補(bǔ)元?dú)?,?qiáng)心固脫。 配淡滲利濕之茯苓,補(bǔ)利相彰,大有健脾寧心之效。 佐以辛溫發(fā)表之紫蘇,補(bǔ)散相助,名參蘇飲,可扶正祛邪,治虛人之感冒。 與涼血之生地相配,一氣一血,一陰一陽,名人地煎,主治鼻衄不止。 黃連苦感寒,清熱燥濕,配肉桂之辛溫,一寒一熱,一心一腎,名交泰丸,治失眠。 得滋補(bǔ)血之阿膠,燥潤(rùn)相益,有安眠止痢之效。 佐辛溫之吳萸,名左金丸,以熱治寒,和胃制酸。 得辛溫之干姜,辛開苦降,除胸中邪結(jié)。 配苦溫木香,燥濕化滯,名香連丸,治赤白痢。 合半夏,辛開苦降,以止嘔。 配酸斂之烏梅,酸苦化陰,能泄煩熱,如連梅湯之類。 細(xì)辛辛散止痛,配補(bǔ)腎養(yǎng)陰之熟地,補(bǔ)真陰、填骨髓,止腰痛。 得石膏之辛涼,直達(dá)上焦,治風(fēng)熱頭痛、牙疼。 得蜂房嗽口,能止牙疼。 熟地大補(bǔ)精血,配辛溫發(fā)散麻黃,膩散相制,一入腎一入肺,平喘最佳。 佐砂仁之辛溫,膩散互利,一血一氣,補(bǔ)血開胃。 得石膏之辛涼,一養(yǎng)陰一清胃,治腎虛胃熱牙疼。 石膏辛涼,配辛溫麻黃,陰陽相濟(jì),寒熱相制,為肅肺平喘良方,如麻杏石甘湯之類。 得甘草之甘平,辛甘相合,名玉泉飲,治溫疫發(fā)斑。 黃芪溫補(bǔ),得防風(fēng),一補(bǔ)一散,名黃芪防風(fēng)場(chǎng),既治體虛感冒,又治脫肛神效。 配甘草,名黃芪甘草湯,溺尿,玉莖痛如針刺,不論年月久深立效。 佐防己,一補(bǔ)一利,名黃芪防己湯,助衛(wèi)陽以利皮水。 配當(dāng)歸,一氣一血,陰陽相濟(jì),名當(dāng)歸補(bǔ)血湯,益氣補(bǔ)血。 合辛熱之附子,名芪附湯,溫固衛(wèi)陽。 配滲利之滑石,名保元湯,治瘥后紅白久痢。 附子辛熱助陽,配甘苦之白術(shù),名術(shù)附湯,溫補(bǔ)中氣。得淡滲之茯苓,溫腎利水。配菖蒲等分,棉裹入耳,治耳內(nèi)疼痛。 半夏為燥濕降逆之品,得枇杷之潤(rùn)柔,一燥一潤(rùn),一剛一柔,祛痰止咳,使肺行清肅之令。 配清熱平肝之夏枯草,治熱痰郁中之失眠。 佐益火潤(rùn)便之硫黃,名半硫丸,行寒積通大便,治老人便秘。 芍藥斂陰止痛,配甘緩和中之甘草,名芍藥甘草湯,可和血止痛,治痙攣。 得甘溫解肌之桂枝,一氣一血,調(diào)和營(yíng)衛(wèi)。 佐柴胡,一斂一散,和肝泄熱。 使當(dāng)歸,一靜一動(dòng),養(yǎng)血和血。 麻黃辛溫發(fā)散,得苦寒之射干,辛開苦降,一熱一寒,能平喘化痰,治喉中如水雞聲之痰鳴。 配連翹赤小豆,補(bǔ)利兼施,名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能治風(fēng)水。 五味酸斂,得辛溫之干姜,一開一斂,降氣平喘,黃柏苦寒,配香燥之蒼術(shù),一寒一溫,名二妙散,治濕熱痿痹。 大棗甘補(bǔ)之,配辛散之生姜,一補(bǔ)一散,調(diào)和營(yíng)衛(wèi)。 前胡柴胡相逢,一升一降,疏邪止咳。 桔梗枳殼得配,一升一降,開胸利膈。 桔梗甘草相配辛苦散寒,甘平除熱,通治喉口舌諸疾。 烏梅酸斂,配甘補(bǔ)之生地,化陰生津。 甘草得茯苓,不資滿而瀉脹。 香附辛散苦降,乃血中之氣藥,得人參白術(shù)則補(bǔ)氣,配當(dāng)歸地黃則補(bǔ)血; 得木香,則散滯和中;配檀香,則理氣醒脾; 得沉香,則升降諸氣;配川芎蒼術(shù),則總解諸郁; 得梔子黃連,則清熱瀉火;配茯苓,則交通心腎; 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配紫蘇蔥白,則發(fā)汗散邪; 得三棱莪術(shù),則消積痞塊;配艾葉,治血?dú)?、暖子宮。 紫蘇得陳皮砂仁,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發(fā)汗解?。和ㄜ寒?dāng)歸,和血散血;同桔梗枳殼,利膈寬腸;同萊菔子杏仁,消食定喘;同木瓜厚樸,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 訶子苦泄酸斂,同烏梅五倍子收斂;同陳皮厚樸下氣,得人參治肺虛之嗽;得陳皮砂仁,治冷氣腹脹;佐白術(shù)蓮子,治虛寒久瀉,佐樗皮,治腸澼便血。 (三)藥物歸類之用 物以類居,人以群分。 諸花皆升浮,具有發(fā)散之用。 諸枝皆達(dá)肢,具有通經(jīng)活絡(luò)之功 諸皮能達(dá)皮膚,皆有利水之用。 諸蟲善行,皆能祛風(fēng)通絡(luò)。 諸石具有沉降之力。介類皆有潛陽之用。 以臟補(bǔ)臟,以食消食,皆為常用之法。 古有豬肝配蒼術(shù),以治雀目。豬心配朱砂,能療心悸。 谷麥芽能消食積。肥肉燒炭可消肉積。 (四)藥物補(bǔ)瀉之性 四氣五味,藥之本性;相互配伍,補(bǔ)瀉有別。 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咸味涌泄為陰。 肝膽溫補(bǔ)寒瀉,辛補(bǔ)酸瀉。 心與小腸熱補(bǔ)涼瀉,咸補(bǔ)甘瀉。 肺與大腸涼補(bǔ)溫瀉,酸補(bǔ)辛瀉。 腎與膀胱寒補(bǔ)熱瀉,苦補(bǔ)咸瀉。 脾胃溫?zé)釣檠a(bǔ),寒涼為瀉;甘補(bǔ)苦瀉,各從其性。 三焦,命門之補(bǔ)瀉,同心和小腸。 用藥明此趣,制方方有據(jù)。 臟腑藥對(duì)隨癥加減配伍 一、臟腑藥對(duì)配伍 一、用于心臟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清心 清心瀉火 藥物配對(duì):石膏 — 梔子、連翹,如清瘟敗毒散;竹葉—石膏,如竹葉石膏湯;梔子— 知母,如消黃散。 清心解毒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黃芩、梔子,如黃連解毒湯;連翹 — 木通、大黃,如洗心湯;大黃 — 黃芩、黃連,如瀉心湯;連翹 — 牛蒡子、玄參,如普濟(jì)消毒飲。 清心涼血 藥物配對(duì):犀角 — 生地、玄參,如清營(yíng)湯;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黃湯。 清心利尿 藥物配對(duì):梔子 — 木通,如洗心湯;滑石 — 梔子、車前子,如八正散;木通— 竹葉、生地。 清心止血 藥物配對(duì):車前子 — 梔子、蒲黃,如秦艽散;生地 —犀角,如犀角地黃湯。 清心鎮(zhèn)驚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 藥物配對(duì):香薷 — 柴胡、黃連,如香薷散;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膽南星、竹茹,如消黃益心湯;黃連— 天竺黃, 如天竺黃散。 交通心腎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桂心,如交泰丸。 (二)溫心 溫心壯陽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肉桂,如回陽救急湯。 溫心通脈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干姜,如四逆湯。 溫心止痛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玄胡索。 和陽益陰 藥物配對(duì):桂枝 — 白芍,如桂枝湯。 溫通開竅 藥物配對(duì):細(xì)辛 — 牙皂,如吹鼻散。 (三)補(bǔ)心 益氣回陽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附子,如參附湯;黃芪 — 附子,如芪附湯。 補(bǔ)氣養(yǎng)血 藥物配對(duì):黃芪 — 當(dāng)歸,如當(dāng)歸補(bǔ)血湯;黨參 — 黃芪、當(dāng)歸,如通乳散。 益氣止血 藥物配對(duì):黃芪 — 地榆,如地榆合劑。 益氣復(fù)脈 藥物配對(duì):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湯。 益氣止汗 藥物配對(duì):黃芪 — 麻黃根、浮小麥,如牡蠣散。 益氣斂陰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麥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氣湯。 和營(yíng)補(bǔ)血 藥物配對(duì):熟地 — 當(dāng)歸,如四物湯;白芍 — 熟地,如膠艾湯。 滋陰養(yǎng)血 藥物配對(duì):干地黃 — 阿膠,如黃土湯;麥冬 — 生地,如炙甘草湯。 滋陰安神 藥物配對(duì):生地 — 酸棗仁、麥冬,如天王補(bǔ)心丹;五味子— 苻神、遠(yuǎn)志,如養(yǎng)心湯。 滋陰降火 藥物配對(duì):生地 — 熟地、黃連,如當(dāng)歸六黃湯。 二、用于肺臟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清肺 清肺瀉火 藥物配對(duì):石膏 — 知母,如白虎湯;黃芩 — 梔子,如潤(rùn)肺湯。 清肺止咳 藥物配對(duì):石膏 — 麻黃、杏仁,如麻杏石甘湯;石膏 —杏仁,如麻杏石甘湯;銀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 紫苑,如滋陰定喘湯。 清肺祛痰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貝母、白礬,如白礬散;知母 — 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 藥物配對(duì):板藍(lán)根 — 馬勃、玄參,如普濟(jì)消毒飲;銀花— 連翹、大黃,如消黃清涼散;黃連 — 黃芩、梔子,如消黃散。 清肺解表 藥物配對(duì):銀花 — 連翹、荊芥,如銀翹散;桑葉 — 杏仁,如桑杏湯。 清肺利咽 藥物配對(duì):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銀翹散。 清肺止血 藥物配對(duì):知母 — 側(cè)柏葉、梔子,如十黑散;黃連 —白芨、阿膠,如白芨散。 清肺止癢 藥物配對(duì):玄參 — 紫參、苦參,如五參散。 清肺排膿 藥物配對(duì):葦莖 — 苡仁、桃仁。 瀉肺行水 藥物配對(duì):葶藶子 — 大棗。 (二)溫肺 溫肺發(fā)表 藥物配對(duì):細(xì)辛 — 麻黃、干姜,如麻黃桂枝湯;荊芥 —防風(fēng),如荊防敗毒散。 溫肺止咳 藥物配對(duì):麻黃 — 杏仁,如厚樸麻黃湯;杏仁 — 桔梗,如發(fā)表青龍湯。 溫肺化痰 藥物配對(duì):干姜 — 細(xì)辛、半夏,如小青龍湯;紫苑 —蘇子。 燥濕化痰 藥物配對(duì):半夏 — 陳皮、茯苓,如二陳湯;半夏 — 枯礬,如半夏散。 化痰降氣 藥物配對(duì):蘇子 — 萊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氣湯;半夏— 蘇子,如蘇子降氣湯;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氣 藥物配對(duì):桔梗 — 幟殼,如荊防敗毒散;杏仁 — 陳皮,如發(fā)表青龍湯。 宣肺行水 藥物配對(duì):麻黃 — 白術(shù);桂枝 — 防己。 (三)潤(rùn)肺 潤(rùn)肺清熱 藥物配對(duì):知母 — 貝母、玄參,如知母散;沙參 — 麥冬、天花粉,如沙參麥冬湯。 潤(rùn)肺生津 藥物配對(duì):麥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潤(rùn)腸散;麥冬 —沙參、玉竹,如沙參麥冬湯。 潤(rùn)肺止咳 藥物配對(duì):麥冬 — 杏仁、枇杷葉,如清燥救肺湯;款冬花— 紫苑,如黃柏散。 潤(rùn)肺化痰 藥物配對(duì):百合 — 貝母、麥冬,如百合固金湯;天冬 —麥冬、瓜蔞殼,如理肺散。 潤(rùn)肺滋腎 藥物配對(duì):生地 — 熟地、玄參,如百合固合湯。 (四)補(bǔ)肺 益氣斂肺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五味子,如虛勞補(bǔ)陽散; 益氣平喘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麻黃、杏仁。 益氣化痰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貝母。 益氣固表 藥物配對(duì):黃芪 — 白術(shù)、防風(fēng)。 補(bǔ)肺潤(rùn)燥 藥物配對(duì):黨參 — 沙參、制首烏,如五參散。 三、用于脾臟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溫脾 溫中祛寒 藥物配對(duì):干姜 — 厚樸,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溫中行氣 藥物配對(duì):厚樸 — 青皮、陳皮,如厚樸散;桂心 — 砂仁、陳皮,如桂心散。 溫中止痛 藥物配對(duì):丁香 — 吳萸,如丁萸理中湯;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溫脾止瀉 藥物配對(duì):肉豆蔻 — 訶子,如養(yǎng)臟湯。 溫脾止血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白術(shù)、灶心土,如黃土湯;附子 —炮姜炭。 溫脾攻下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大黃,如溫脾湯。 溫脾助陽 藥物配對(duì):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實(shí)脾湯;白術(shù) —附子,如術(shù)附湯。 (二)清脾 清熱解毒 藥物配對(duì):石膏 — 黃連、黃芩;升麻 — 玄參。 清熱祛濕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黃芩、黃柏,如黃連解毒湯;梔子 —藿香;黃柏 — 蒼術(shù),如除濕壯筋湯;石膏 — 蒼術(shù),如濕熱吐草方。 (三)健脾 健脾除濕 藥物配對(duì):苡仁 — 防已、陳皮,如滋補(bǔ)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腫利水散;白術(shù)— 茯苓,如四君子湯。 燥濕健脾 藥物配對(duì):蒼術(shù) — 厚樸、陳皮,如平胃散;檳榔 — 蒼術(shù),如麻黃桂枝湯;蒼術(shù)—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氣 藥物配對(duì):陳皮 — 青皮,如曲蘗散;茯苓 — 枳殼,如和胃消食湯。 健脾破滿 藥物配對(duì):白術(shù) — 莪術(shù),如導(dǎo)水散;白術(shù) — 枳實(shí),如枳實(shí)導(dǎo)滯丸。 健脾利水 藥物配對(duì):黃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術(shù) — 茯苓、豬苓,如五苓散。 (四)補(bǔ)脾 補(bǔ)脾益氣 藥物配對(duì):黨參 — 黃芪、白術(shù),如扶脾散;人參 — 白術(shù),如四君子湯。 補(bǔ)中健脾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白術(shù)、陳皮,如異功散;白術(shù) — 山藥,如完帶湯。 益氣升陽 藥物配對(duì):黃芪 — 升麻、柴胡,如補(bǔ)中益氣湯。 益氣溫中 藥物配對(duì):黃芪 — 桂枝;人參 — 白術(shù)、干姜,如理中湯。 補(bǔ)中和胃 藥物配對(duì):白術(shù) — 砂仁、陳皮,如香砂六君子湯。 益氣澀腸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肉豆蔻、訶子,如養(yǎng)臟湯。 四、用于肝臟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清肝 清肝瀉火 藥物配對(duì):黃芩 — 梔子,如龍膽瀉肝湯;黃芩 — 生地、黃連,如黃芩散;大黃— 菊花、黃芩,如大黃當(dāng)歸散;梔子 — 牡丹皮,如丹梔逍遙散。 清肝明目 藥物配對(duì):菊花 — 木、車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草決明、石決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濕 藥物配對(duì):梔子 — 茵陳;龍膽草 — 木通、車前子。 清肝熄風(fēng) 藥物配對(duì):羚羊角 — 鉤藤,如羚羊鉤藤湯;全蝎 — 僵蠶、蟬蛻,如千金散;蟬蛻— 蚯蚓。 清肝止血 藥物配對(duì):黃芩 — 大黃、梔子,如大黃當(dāng)歸湯。 平肝潛陽 藥物配對(duì):鉤藤 — 石決明、天麻;白芍 — 龍骨、牡蠣。 (二)溫肝 溫肝散寒 藥物配對(duì):吳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溫肝行氣 藥物配對(duì):吳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溫肝清胃 藥物配對(duì):吳萸 — 黃連,如木瓜散。 溫肝舒筋 藥物配對(duì):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三)疏肝 疏肝清熱 藥物配對(duì):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白芍,如逍遙散;柴胡 — 麥芽、陳皮,如和氣飲;枳殼— 郁金;柴胡 — 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氣 藥物配對(duì):香附 — 枳殼,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鈴散;川楝子— 烏藥、青皮;白芍 — 陳皮、青皮。 疏肝利膽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龍膽草,如龍膽瀉肝湯;柴胡 — 大黃、黃芩,如柴胡清涼湯。 疏肝理脾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枳實(shí)、甘草,如四逆散;柴胡 — 木香、陳皮,如和氣飲;香附— 蒼術(shù)。 疏肝和胃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陳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湯。 疏肝養(yǎng)血 藥物配對(duì):川楝子 — 地黃;柴胡 — 當(dāng)?shù)?如逍遙散。 疏肝活血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湯;川楝子 — 郁金。 (四)補(bǔ)肝 補(bǔ)血養(yǎng)肝 藥物配對(duì):當(dāng)歸 — 白芍,如四物湯;當(dāng)歸 — 枸杞子,如滋腎補(bǔ)肝散。 滋肝明目 藥物配對(duì):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黃丸。 養(yǎng)肝滋腎 藥物配對(duì):枸杞子 — 生地、菟絲子,如滋腎補(bǔ)肝散。 強(qiáng)筋健骨 藥物配對(duì):杜仲 — 續(xù)斷、桑寄生,如獨(dú)活寄生湯。 和營(yíng)緩急 藥物配對(duì):白芍 — 甘草,如香連散。 五、用于腎臟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溫腎 溫腎壯陽 藥物配對(duì):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補(bǔ)骨脂— 巴戟天、葫蘆巴,如血竭散。 回陽救逆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湯。 溫腎強(qiáng)腰 藥物配對(duì):肉桂 — 懷牛膝、杜仲;補(bǔ)骨脂 — 葫蘆巴,如血竭散。 溫腎納氣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蘇子,如三子下氣湯。 補(bǔ)腎催情 藥物配對(duì):菟絲子 — 淫羊藿、陽起石,如催情散。 溫腎縮尿 藥物配對(duì):益智仁 — 山藥、烏藥。 溫腎利水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茯苓,如真武湯;懷牛膝 — 車前子。 溫陽發(fā)表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麻黃、細(xì)辛,如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溫腎暖脾 藥物配對(duì):補(bǔ)骨脂 — 肉豆蔻,如四神丸。 溫腎暖胃 藥物配對(duì):益智仁 — 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二)補(bǔ)腎 滋腎清熱 藥物配對(duì):熟地 — 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黃散。 滋腎益精 藥物配對(duì):枸杞子 — 生地、菟絲子,如滋腎補(bǔ)肝散;熟地— 生地、山萸肉;夏盆子 — 菟絲子、枸杞子。 補(bǔ)腎健骨 藥物配對(duì):懷牛膝 — 熟地、巴戟天,如滋腎補(bǔ)肝散;續(xù)斷— 巴戟天、杜仲。 補(bǔ)腎澀精 藥物配對(duì):菟絲子 — 龍骨、牡蠣;沙苑蒺藜 — 芡實(shí)、蓮子,如金鎖固精丸。 滋腎瀉濁 藥物配對(duì):熟地 — 澤瀉,如六味地黃丸。 滋腎潤(rùn)燥 藥物配對(duì):肉蓯蓉 — 當(dāng)歸、麻油,如當(dāng)歸蓯蓉湯;生地— 玄參、麥冬,如增液湯。 六、用于胃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清胃 清胃瀉火 藥物配對(duì):石膏 — 梔子、連翹,如清瘟敗毒散;石膏 —知母,如白虎湯。 清胃解毒 藥物配對(duì):升麻 — 黃連,如普濟(jì)消毒飲;大黃 — 黃連,如瀉心湯;石膏— 黃芩、黃連,如石膏竹瀝湯。 清胃生津 藥物配對(duì):石膏 — 麥冬,如竹葉石膏湯;升麻 — 生地。 清胃降濁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水竹茹,如連茹二陳湯;黃連 — 半夏,如消黃益心湯。 (二)溫胃 溫胃散寒 藥物配對(duì):砂仁 — 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 — 砂仁,如桂心散。 溫胃行氣 藥物配對(duì):桂心 — 茴香、陳皮,如通靈散;丁香 — 木香,如丁香散。 溫胃和中 藥物配對(duì):干姜 — 甘草,如理中湯。 溫胃止吐 藥物配對(duì):陳皮 — 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 — 半夏;砂仁— 陳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湯。 溫胃活血 藥物配對(duì):厚樸 — 當(dāng)歸,如溫脾湯。 溫胃攻下 藥物配對(duì):桂枝 — 大黃,如透腸散。 (三)和胃 和胃降逆 藥物配對(duì):半夏 — 黃連、竹茹,如連茹二陳湯;木瓜 —吳萸,如木瓜散。 消食導(dǎo)滯 藥物配對(duì):山楂 — 神曲、麥芽,如曲蘗散;半夏 — 神曲,如保和丸;神曲— 山楂、檳榔,如和胃消食散;神曲 — 大黃,如三仙湯。 和胃止吐 藥物配對(duì):陳皮 — 半夏,如二陳湯;藿香 — 半夏。 和胃解表 藥物配對(duì):藿香 — 蘇葉 行氣導(dǎo)滯 藥物配對(duì):木香 — 檳榔,如木香檳榔丸;陳皮 — 厚樸,如平胃散;枳殼— 神曲,如枳殼散。 (四)補(bǔ)胃 益氣清胃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石膏、竹葉,竹葉石膏湯。 生津養(yǎng)胃 藥物配對(duì):沙參 — 麥冬、玉竹,沙參麥冬湯。 益氣和胃 藥物配對(duì):人參 — 白術(shù)、砂仁,參苓白術(shù)散;人參 —陳皮、半夏,如六君子湯。 七、用于膽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清膽 清膽瀉熱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龍膽草,如龍膽瀉肝湯;柴胡 — 黃芩、大黃,如柴胡清涼散;赤小豆— 連翹。 和解少陽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黃芩,如小柴胡湯。 和解發(fā)表 藥物配對(duì):柴胡 —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湯。 和解攻下 藥物配對(duì):柴胡 — 白芍、大黃,如大柴胡湯。 清膽退黃 藥物配對(duì):茵陳 — 澤瀉、豬苓,如茵陳五苓散;梔子 —茵陳、木通。 清膽和胃 藥物配對(duì):竹茹 — 半夏、枳實(shí),如溫膽湯;柴胡 — 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湯。 利膽排石 藥物配對(duì):茵陳 — 四川大金錢草、大黃。 (二)溫膽 溫膽退黃 藥物配對(duì):附子 — 茵陳,如茵陳四逆湯;白術(shù) — 附子、茵陳,如茵陳術(shù)附湯。 八、用于大腸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清腸 清腸祛濕 藥物配對(duì):大黃 — 黃連、黃芩,如芍藥湯;黃連 — 黃芩、黃柏,如黃連解毒湯。 清腸止瀉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木香,如香連散;白頭翁 — 苦參、黃柏,如白苦湯;黃連— 葛根、黃芩。 清腸行氣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枳殼,如加味郁金散;大黃 — 木香,如通腸芍藥湯。 清腸攻下 藥物配對(duì):芒硝 — 大黃,如大承氣湯。 清腸止血 藥物配對(duì):黃芩 — 地榆、槐花,如清腸飲;槐角 — 生地、黃芩,如槐角丸;槐花— 地榆,如槐花散。 清腸活血 藥物配對(duì):黃連 — 當(dāng)歸、白芍,如芍藥湯;大黃 — 桃仁,如通關(guān)散;地榆— 赤芍,如血痢方。 (二)溫腸 溫腸行氣 藥物配對(duì):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青皮、陳皮,如橘皮散。 澀腸止瀉 藥物配對(duì):罌粟殼 — 煨訶子,如訶子散;烏梅 — 煨訶子,如烏梅散。 (三)攻腸 潤(rùn)下滑腸 藥物配對(duì):火麻仁 —當(dāng)歸、桃仁,如通關(guān)散;火麻仁 —杏仁、大黃,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腸逐水 藥物配對(duì):大戟 — 甘遂、大棗,如十棗湯;大黃 — 牽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營(yíng) 藥物配對(duì):大黃 — 白芍,如郁金散。 行氣破滿 藥物配對(duì):木香 — 檳榔、山棱,如馬價(jià)丸;厚樸 — 枳實(shí),如大承氣湯;烏藥— 大腹皮、枳實(shí),如消脹湯。 潤(rùn)腸祛風(fēng) 藥物配對(duì):火麻仁 — 桃仁、防風(fēng),如通關(guān)散。 九、用于膀胱的藥對(duì)配伍方劑 (一)清熱 清熱利尿 藥物配對(duì):竹葉 —木通、生地;滑石 — 甘草、澤瀉,如止淋通關(guān)散;梔子— 大黃,如八正散。 滲濕利水 藥物配對(duì):豬苓 — 茯苓、澤瀉,如五苓散。 利水通淋 藥物配對(duì):木通 — 車前子、滑石,如八正散;石葦 —燈草心、瞿麥,如利尿散。 清熱止血 藥物配對(duì):梔子 — 小薊、大黃;生地 — 炒蒲黃、梔子。 利水堅(jiān)陽 藥物配對(duì):滑石 — 知母、黃柏 如豬苓散。 通淋排石 藥物配對(duì):海金沙 — 石葦、四川大金錢草。 (二)溫補(bǔ) 溫陽化氣 藥物配對(duì):桂枝 — 澤瀉,如五苓散。 化氣堅(jiān)陽 藥物配對(duì):肉桂 — 知母、黃柏。 滋腎固浮 藥物配對(duì):益智仁 — 烏藥、桑螵蛸。 二、隨癥加減用藥 一,發(fā)熱 1、外感風(fēng)寒-----麻黃,桂枝,荊芥,防風(fēng),蘇葉,羌活,白芷, 2、外感風(fēng)熱-----桑葉,菊花,薄荷,蟬蛻,蔓荊子, 3、溫病-----(衛(wèi)分)或熱毒,銀花,連翹,牛蒡子,大青葉,板蘭根, 4、熱入營(yíng)血-----(營(yíng)分)生地,丹皮,元參,赤芍, 5、火毒-----川連,黃柏,黃芩,枝子, 6、少陽證-----柴胡,黃芩, 7、陽明氣分證-----石膏,知母,花粉, 8、陽明腑實(shí)證-----大黃,芒硝,元明粉, 二,一切頭痛 1、外感風(fēng)熱-----菊花,蔓荊子,薄荷,蟬蛻, 2、外感風(fēng)寒-----羌活,荊芥,白芷,藁本,細(xì)辛, 3、鼻淵頭痛-----蒼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4、濕邪頭痛-----藿香,蒼術(shù),防風(fēng),羌活, 5、肝熱頭痛-----龍膽草,夏枯草,枝子,黃芩 , 6、肝陽上亢-----石決明,草決明,鉤藤,菊花, 7、痰厥頭痛-----川芎,細(xì)辛,南星,陳皮,云苓,半夏,枳實(shí),甘草, 8、少陽頭痛-----(偏頭痛)柴胡,黃芩,玉竹, 9、太陽頭痛-----(后頭痛)川芎,麻黃,羌活,獨(dú)活, 10、少陰頭痛-----(前額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 11、太陰頭痛-----蒼術(shù),半夏,南星, 12、少陰頭痛-----麻黃,附片,細(xì)辛, 13、厥陰頭痛-----(頭頂痛)人參,吳萸,藁本,生姜,大棗, 14、氣虛頭痛-----黃芪,人參,炒白術(shù),升麻, 15、血虛頭痛-----當(dāng)歸,熟地,炒白芍,川芎,首烏,雞血藤, 16、陰虛頭痛-----元參,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貞子,生地, 17、陽虛頭痛-----鹿茸,鹿角膠,附子,肉桂,蓯蓉,巴戟,仙靈脾, 18、頑固頭痛-----全蝎,白姜蠶,白附子,蜈蚣, 三,眩暈 1、外感眩暈-----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紅,茯苓,甘草。生姜, 2、內(nèi)傷眩暈-----人參,當(dāng)歸,茯苓 ,棗仁,菊花,天麻,桔紅, 3、肝風(fēng)內(nèi)動(dòng)-----菊花,鉤藤,天麻,地龍,薄荷, 4、肝陽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決明,龍骨,牡勵(lì), 5、肝熱眩暈-----夏枯草,菊花,龍膽草,草決明, 6、氣虛眩暈-----黃芪,黨參,升麻,人參, 7、血虛眩暈-----當(dāng)歸,熟地,首烏,白芍, 8、腎陽虛暈-----鹿茸,紫河車,鎖陽,仙靈脾,仙茅, 9、氣滯頭暈-----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 ,炒白術(shù), 10、痰濕頭暈-----半夏,陳皮,茯苓,白術(shù), 四,咽喉痛 1、外感風(fēng)熱-----牛旁子,蟬蛻,薄荷,元參,竹葉, 2、肺氣不利-----射干,桔梗,麥冬, 3、肺胃熱盛-----山豆根,牛黃,馬勃,通大海,花粉, 4、熱毒-----銀花,連翹,板蘭根,枝子, 5、失音-----通大海,川貝,冬花, 五,口舌痛 1、心胃火盛-----川連,枝子,石膏,黃芩,木通,竹葉,燈心。 2、肺胃陰虛-----生地,元參,石膏,玉竹,沙參,麥冬, 3、虛火上炎-----元參,生地配肉桂, 4、陽明腑實(shí)-----大黃,芒硝,元明粉, 六,口感 1、口渴-----花粉,葛根,蘆根,沙參, 2、口苦-----龍膽草,茵陳,枝子。 3、口甜-----川連,黃芩,枝子,石膏,佩蘭,茯苓 ,竹葉, 4、口臭-----炒黃芩 ,川連,木通,連翹,蓽卜,各香,砂仁,川樸,檳榔, 七,牙痛 1、牙齒腫痛-----當(dāng)歸,生地,丹皮,升麻,川連,防風(fēng),荊芥,石膏, 2、胃火牙痛-----升麻,川連,生地,當(dāng)歸,丹皮,生石膏,大黃,芒硝,甘草。 3、風(fēng)火牙痛-----羌活,防風(fēng),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細(xì)辛,生地, 4、蟲牙痛-----元參,生地,川連,川椒,細(xì)辛,白芷,烏梅,薄荷, 5、陰虛牙痛-----熟地,生石膏,麥冬,牛膝,知母, 6、牙齒腐爛-----蘆薈,胡黃連,枝子,牛蒡子,銀柴胡,桔梗,川軍,玄參,薄荷, 八,鼻疾 1、鼻流清涕-----石膏,玉米,辛荑,麻黃,赤芍,桔梗。 2、鼻流臭涕-----蒼耳子,白芷,黃芩,膽草,知母,牛旁子。 3、鼻流濁涕-----蒼耳子,辛荑,白芷,薄荷,各香。 4、鼻流黃涕-----黃芩,枝子,銀花,魚腥草,蒼耳子,辛荑,知母,防風(fēng)。 5、鼻衄-----生石膏,茅根,側(cè)柏葉,茜草根,淮牛膝,生地。 6、鼻內(nèi)生瘡-----黃芩,麥冬,炙桑皮,扼子,連翹,赤芍,桔梗,荊芥,薄荷,甘草。 九,耳疾 1、腎虛耳鳴-----熟地,山藥,山萸,云苓,澤瀉,丹皮,磁石,五味子, 2、肝火耳鳴-----龍膽草,澤瀉,牛膝,黃芩。 3、突然耳聾-----知母,生石膏,柴胡,香附,路路通,甘草, 4、耳內(nèi)流膿-----銀花,連翹,枝子,柴胡,黃芩,防風(fēng),荊芥,當(dāng)歸尾,赤芍, 5、耳內(nèi)生肉-----當(dāng)歸,川芎,炒白芍,靶子,柴胡,丹皮,黃芩,川連,牛蒡子,生石膏,甘草。 6、耳底瘡-----銀花,連翹,薄荷,桔梗,蒲公英,菊花,路路通。 7、耳癢-----熟地,生地,天冬,麥冬,玄參,郁金,澤瀉,甘草, 十,目疾 1、眼流淚-----蓯蓉,熟地,山藥,菊花,丹皮,澤瀉, 2、眼前黑花-----磁石,菟絲子,遠(yuǎn)志,神曲,石斛,蓯蓉,熟地, 3、肝火上沖-----龍膽草,枝子,黃芩,夏枯草,秦皮, 4、風(fēng)熱目翳-----蒙花,谷精草,草決明,木賊,蟬蛻,青葙子,菊花, 5、肝腎虛-----熟地,女貞子,枸杞,復(fù)盆子,白芍,黑豆, 6、瞳孔散大-----山萸肉,五味子,知母,菟絲子,枸杞, 7、瞳孔縮小-----元參,丹皮, 8、白內(nèi)障-----菟絲子,五味子,谷精草, 9、只能視上物-----(腎陽不足)酒當(dāng)歸,黃芩,熟地,麥冬,五味子,人參,柴胡,枳殼,枸杞, 10、只能視下物-----夜明砂,石決明,蟬蛻,當(dāng)歸,木賊, 11、肝虛雀目-----柴胡,白芍,熟地,茯苓,菊花,細(xì)辛,防風(fēng),甘草, 12、眼不能遠(yuǎn)視-----(氣虛血明)生地,麥冬,枳殼,菊花, 13、眼不能近視-----(血虛氣明)人參,遠(yuǎn)志,菖蒲,茯芩, 14、視物異色-----人參,黃芪,蔓荊子,黃柏,白芍,葛根,升麻,炙甘草, 15、目眩-----熟地,菟絲子,車前子,杞子,菊花, 十一,胸脅痛癥 1、氣滯痛-----薤白,瓜萎,枳殼,桔梗,橘葉,烏藥,木香, 2、淤血痛-----丹參,乳香,沒藥,桃仁,紅花,五靈脂,蒲黃, 3、痰阻痛-----白芥子,瓜萎仁,半夏,陳皮,枳實(shí), 4、陽虛寒凝痛-----桂枝,肉桂,制川烏,附子, 5、脅痛-----(左痛)柴胡,陳皮,川芎,赤茯芩,枳殼,木香,甘草,香附,(右痛)桔梗,陳皮,枳殼,郁金, 十二,嘔吐呃逆 1、胃寒-----半夏,陳皮,丁香,柿蒂,砂仁,良姜,干姜,吳萸, 2、胃熱-----竹茹,批杷葉,枝子,赭石, 3、痰濕-----半夏,陳皮,生姜,茯芩, 4、傷食-----山楂,萊腹子,炒麥芽,炒谷芽,神曲, 5、一般嘔吐-----藿香,半夏,橘皮,云芩,川樸,枳實(shí),伏龍肝,甘草,生姜, 6、一般呃逆-----旋復(fù)花,赭石,半夏,黨參,陳皮,砂仁,甘草,生姜, 十三,腹痛胃脘痛 1、寒痛-----干姜,高良姜,吳萸,附子,肉桂,烏藥,小茴香, 2、熱痛-----川黃連,枝子,黃柏,川楝子, 3、虛痛-----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炙甘草, 4、寒積實(shí)痛-----附子配大黃,干姜配大黃, 5、氣滯痛-----木香,厚樸,枳殼,枳實(shí),砂仁,香附,烏藥,沉香,檀香, 6、血淤痛-----元胡,五靈脂,沒藥,丹參,蒲黃, 7、蟲痛-----烏梅,使君子,檳榔,川椒, 8、食痛-----山楂,萊菔子,炒麥芽,炒神曲,雞內(nèi)金, 十四,消化異常 1、食欲不振-----砂仁,木香,焦三仙, 2、消化不良-----炒麥芽,炒扁豆,雞內(nèi)金,五谷蟲,焦山楂,神曲,木香, 3、痞滿腹脹-----丁香,木香,沉香,砂仁,檳榔,青皮,陳皮,二丑, 4、吞酸-----川黃連配吳萸,烏賊骨配浙貝母,煅瓦楞子, 5、嘈雜有佘-----川連,枝子,白芍,神曲,橘皮,云芩,白術(shù), 6、嘈雜不足-----當(dāng)歸,白芍,川連,人參,白術(shù),云芩,神曲,甘草。 十五,腰痛 1、腎虛腰痛-----杜仲,川續(xù)斷,桑寄生,狗脊,懷牛膝,巴戟, 2、氣滯腰痛-----(閃挫)當(dāng)歸,官桂,玄胡,杜仲,小茴香,木香, 3、風(fēng)濕腰痛-----獨(dú)活,羌活,防風(fēng),桑寄生,狗脊,木瓜,稀薟草,威靈仙, 4、寒濕腰痛-----干姜,蒼術(shù),細(xì)辛,附子,肉桂, 5、血淤外傷-----乳香,沒藥,川牛膝,三七,桃仁,紅花, 十六,四肢關(guān)節(jié)痛 1、風(fēng)濕痛-----羌活,防風(fēng),細(xì)辛,木瓜,威靈仙,海桐皮,秦皮, 2、寒痛-----制川烏,制草烏,附子,桂枝, 3、經(jīng)絡(luò)阻滯痛------雞血藤,絡(luò)石藤,青風(fēng)藤,威靈仙,地龍, 十七,部位引經(jīng)藥 1、肩部———姜黃, 2、上肢———炙桑皮,桂枝,羌活, 3、下肢-----牛膝,木瓜, 4、膝關(guān)節(jié)-----牛膝,松節(jié), 十八,四肢痛,關(guān)節(jié)腫 1、濕在表-----白術(shù),蒼術(shù),羌活,防風(fēng),川芎,獨(dú)活,桂枝, 2、濕在里-----白術(shù),蒼術(shù),云芩,澤瀉,陳皮,半夏,神曲,炙草。 3、濕在上-----玉米,杏仁,桑皮,藁本,荊芥,橘紅,半夏,云芩。 4、濕在下-----白術(shù),蒼術(shù),防風(fēng),防己,羌活,澤瀉,玉米,牛膝。 十九,失眠 1、心虛---炒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歡花,合歡皮。 2、心神不定---龍骨,龍齒,遠(yuǎn)志,茯神,牡蠣,磁石,琥珀。 3、痰濁壅滯---遠(yuǎn)志,菖蒲,半夏,茯神。 4、火熱擾心---川黃連,梔子,竹葉,木通,燈芯。 5、心腎不交---肉桂配川連,遠(yuǎn)志。 6、用腦過渡---茯神,熟地,遠(yuǎn)志,炒棗仁,當(dāng)歸,元肉,珍珠母。 二十,心悸 1、心氣虛-----人參,黨參,黃芪,炙草, 2、心血虛-----(陰)酸棗仁,柏子仁,當(dāng)歸,首烏,阿膠,麥冬,五味子, 3、心陽虛-----桂枝,肉桂,附子, 4、痰濕-----半夏,茯神,遠(yuǎn)志, 二十一,自汗,盜汗 1、氣陽虛-----人參,黃芪,炒白術(shù),附子,五味子,牡勵(lì),炙甘草, 2、血陰虛-----地黃,黃柏,知母,白芍,當(dāng)歸,麥冬,龜板, 3、汗出不止-----白芍,生地,黃芪,當(dāng)歸,川連,五味子,棗仁, 4、諸經(jīng)出汗-----防風(fēng),炙黃芪,焦術(shù),肉桂,酒白芍,附子,棗仁, 5、常用斂汗藥-----浮小麥,麻黃根,五味子,山萸肉,煅牡蠣,烏梅, 二十二,水腫 1、皮水-----東瓜皮,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芩皮,白茅根,車前子,玉米須, 2、水腫兼內(nèi)熱-----澤瀉,車前子,滑石,豬芩,茯苓, 3、水腫兼氣滯-----大腹皮,陳皮,檳榔, 4、水腫兼表證-----麻黃,浮萍草,蘇葉, 5、水腫兼血淤-----澤蘭,益母草,琥珀,白茅根, 6、氣虛水腫-----黃芪,炒白術(shù),茯苓, 7、陽虛水腫-----肉桂,桂枝,附子, 二十三,咳嗽 1、風(fēng)寒咳嗽-----麻黃,蘇葉,杏仁,紫苑, 2、風(fēng)熱咳嗽-----桑葉,菊花,桔梗,批杷葉, 3、寒痰咳嗽-----半夏,陳皮,冬花,干姜,細(xì)辛,旋復(fù)花, 4、熱痰咳嗽-----瓜蔞,蔞仁,天竺黃,桑白皮,貝母, 5、燥咳------沙參,麥冬,天冬,貝母,百部, 6、肺虛久咳-----訶子,炙粟殼,烏梅,五味子,人參, 7、痰喘-----白芥子,蘇子,萊菔子,葶藶子,杏仁,冬花, 二十四,泄瀉 1、水瀉-----白術(shù),蒼術(shù),茯苓,車前子,澤瀉,滑石, 2、寒瀉-----煨生姜,干姜,吳萸, 3、濕熱-----川黃連,黃芩,秦皮,黃柏, 4、脾虛-----白術(shù),炒山藥,炒蓯米,炒扁豆,黨參, 5、脾腎陽虛-----補(bǔ)骨脂,肉豆叩,五味子,干姜,肉桂, 6、傷食-----炒神曲,焦山楂,萊腹子,雞內(nèi)金, 7、久瀉滑脫-----赤石脂,禹佘糧,煨訶子,煨肉叩,炙粟殼,烏梅, 二十五,便秘 1、熱結(jié)-----大黃,芒硝,元明粉,蘆薈, 2、寒結(jié)-----巴豆,硫黃, 3、津枯-----元參,麥冬,生地, 4、血虛-----當(dāng)歸,熟地,生首烏, 5、氣秘-----枳實(shí),枳殼,厚樸,檳榔, 6、虛秘-----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鎖陽,蓯蓉, 7、老年習(xí)慣便秘-----肉蓯蓉,蕃瀉葉,萊腹子,厚樸, 8、頑固性便秘-----熟地,當(dāng)歸,川芎,白芍,枳殼,火麻仁,杏仁,厚樸,川軍,柴胡,甘草 , 二十六,淋癥 1 2、濕熱淋-----豬苓,滑石,車前子,木通,淡竹葉, 3、血淋-----大小薊,茅根,琥珀,生地,蒲黃,藕節(jié),滑石,車前子, 4、石淋-----金錢草,海金砂,雞內(nèi)金,冬葵子,琥珀,滑石, 5、膏淋-----草蔻,石葦,黃柏,菖蒲,車前子,蒼術(shù),蓮子心,茯苓,滑石, 6、勞淋-----黨參,黃芪,白術(shù),山藥,云苓,熟地,女貞子,知母,黃柏,金櫻子, 7、氣淋-----沉香,石葦,滑石,赤芍,瞿麥,冬葵子,烏藥,柴胡,當(dāng)歸, 二十七,遺尿多尿 1、腎虛遺尿-----桑螵蛸,海螵蛸,當(dāng)歸,桑寄生,白芍,生龍骨,人參, 2、氣陷遺尿-----黃芪,黨參,當(dāng)歸,升麻,山萸肉,桑螵蛸,益智仁, 3、腎陽虛多尿-----菟絲子,肉蓯蓉,附子,桑螵蛸,五味子,牡勵(lì), 4、腎氣不攝-----桑螵蛸,龜板,龍骨,遠(yuǎn)志,菖蒲,人參, 二十八,遺精 1、心腎不交-----知母,黃柏,熟地,山藥,山萸,茯苓,澤瀉,金櫻子,龍骨,丹皮, 2、腎虛有固-----蓮須,五味子,芡實(shí),金櫻子,山萸肉,山藥,熟地, 3、濕熱下注-----蒼術(shù),黃柏,萆解,滑石,茯苓,澤瀉,車前子,蓮子心,甘草。 4、心脾兩傷-----黨參,黃芪,炒白術(shù),茯苓,遠(yuǎn)志,木香,金櫻子,芡實(shí),炒棗仁,當(dāng)歸, 二十九,痛經(jīng) 1、血淤-----川芎,當(dāng)歸尾,赤芍,紅花,桃仁,丹參, 2、氣滯-----香附,木香,烏藥,沉香,元胡,厚樸, 3、虛寒-----吳萸,當(dāng)歸,川芎,白芍,黨參,桂枝,阿膠,艾葉,巴戟,熟地, 4、濕熱下注-----小茴香,干姜,元胡,沒藥,當(dāng)歸,川芎,肉桂,蒼術(shù),茯苓,蒲黃,五靈脂, 5、肝腎虛損-----當(dāng)歸,白芍,山萸,巴戟,阿膠,山藥,甘草, 6、氣血兩虛-----黨參,黃芪,當(dāng)歸,川芎,白芍,熟地,香附,艾葉,砂仁, 三十,帶下 1,脾虛(白帶)-----白術(shù),蒼術(shù),黨參,山藥,白芍,陳皮,柴胡,車前子, 2、腎虛(清帶)-----菟絲子,黃芪,桑螵蛸,附子,牡仲,補(bǔ)骨脂, 3、濕熱(黃帶)-----當(dāng)歸,白芍,柴胡,云苓,白術(shù),茵陳,枝子,車前子,甘草, 4、寒濕帶下-----蒼術(shù),白術(shù),炒山藥,小茴香,巴戟, 5、室女白帶-----二地,丹皮,女貞子,旱連草,椿根皮,續(xù)斷,桑寄生,菟絲子,香附, 6、常用止帶藥-----芡實(shí),海螵蛸,白果,椿根皮,煅龍牡, 三十一,胎前疾病 1、惡阻-----砂仁,炒白術(shù),陳皮,香附,烏藥,木香,生姜, 2、胞阻-----當(dāng)歸,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術(shù),元胡,桑寄生, 3、子腫-----炒白術(shù),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陳皮, 4、子嗽-----(胎火上逆)百合,紫苑,桔梗,麥冬,炙桑皮,竹茄, 5 6、子癔-----鉤藤,桑寄生,人參,茯神,當(dāng)歸,菖蒲,菊花,桔梗, 7、子淋-----生地,木通,甘草 ,竹葉,元參,麥冬,黃芩,黑枝子, 8、子嗚-----人參,黃芪,麥冬,當(dāng)歸,橘皮,花粉, 9、胎傷腹痛-----人參,黃芪,杜炭,續(xù)斷,砂仁, 10、突然腰痛下血-----黃芪,當(dāng)歸,地榆,杜仲,續(xù)斷,膠珠,艾炭,白術(shù),黃芩, 三十二,胎動(dòng)不安 1、氣滯-----蘇梗,砂仁, 2、血虛-----阿膠珠,熟地, 3、脾虛-----炒白術(shù),黨參, 4、蘊(yùn)熱-----黃苓, 5、腎虛-----續(xù)斷,桑寄生,菟絲子,杜仲, 三十三,產(chǎn)后缺乳 1、氣血虛弱-----人參,黃芪,當(dāng)歸,麥冬,通草,桔梗,豬蹄, 2、肝郁氣滯-----炮甲珠,王不留行,通草,青皮,柴胡,當(dāng)歸,白芍,川芎,生地, 三十四,產(chǎn)后腹痛 1、血虛-----當(dāng)歸,熟地,阿膠,人參,山藥,續(xù)斷,麥冬,肉桂,甘草, 2、血瘀-----當(dāng)歸,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乳香,炙甘草,黃酒, 三十五,產(chǎn)后出汗 1、氣虛出汗-----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防風(fēng),熟地,煅牡勵(lì),麻黃根,浮小麥, 2、陰虛盜汗-----人參,麥冬,黃芪,白術(shù),防風(fēng),山萸肉,五味子,煅牡勵(lì), 三十六,惡露不絕 1、氣虛-----人參,黃芪,白術(shù),鹿膠,艾葉,橘皮,升麻,柴胡,姜棗, 2、血熱-----熟地,白芍,生地,山藥,川斷,阿膠,旱連草,海螵蛸, 3、血淤-----當(dāng)歸,川芎,桃仁,炮姜,丹皮,益母草, 三十七,產(chǎn)后發(fā)熱 1、感染邪毒-----銀花,公英,地丁,蒲黃,五靈脂,丹皮,赤芍,魚腥草,益母草, 2、血淤-----當(dāng)歸,川芎,桃仁,炮姜,丹參,丹皮,益母草,炙草, 3、外感-----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甘草 ,生姜棗, 4,血虛-----八珍湯減川芎加黃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