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法 滿目青山” 在智慧面前我們是無知的, 在果位面前我們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像《天臺宗綱要》, 我們哪怕只是讀一讀, 都會找到一種慚愧。 慚愧也是需要資糧的。 視頻剪輯:妙天 這次我們派出九位師父去中普陀寺參加僧伽培訓的學習班,實際上也是這樣。這三十天哪怕只是把各種程序走一下,我們參加的人都會生起一種慚愧。佛法浩瀚,祖師慈悲,給我們置辦了那么多家當,但我們知道的太少了。 所以對于經(jīng)典,我們要系統(tǒng)地去讀誦,去思維,去“問”。而當你有了理解,就能辨別他人的不足之處,這就是“難”。 “問”是討教,“難”是給對方增加一種難度。他是這樣理解的,那我就引經(jīng)據(jù)典去駁斥他。辯經(jīng)的時候為什么要把對方觀想成文殊菩薩,就是因為在“問”和“難”的過程中,會增進我們對經(jīng)典的理解,會了解自己拿捏不穩(wěn)的地方。經(jīng)法有沒有吃透,一被問難,馬上就顯出來了。 還有一種更好的,就是當你對一些名相能夠了達,同時這些名相的修法自己能去驗證,也就是學和修并進,那是最好的。 那我們當下要怎么去實現(xiàn)呢,實際上就是要把身心沉淀下來。因為佛法很微妙,“無眼”也是一種法。所以我們那塊匾額就叫“心外無法,滿目青山”。什么是法?當你的心安下來的時候,鋪天蓋地都是法。你缺的是法嗎?你缺的是修法的狀態(tài)啊。 就像我們的安居儀式,過程很簡潔,但這樣的儀式,曾經(jīng)的佛陀,曾經(jīng)的阿羅漢們,曾經(jīng)的賢圣僧團,都是如是去行的,而我們今天也如是行,那你有沒有在如是行中超越時空與佛陀相應呢?所以表面看很簡單,實際上內在的深刻是需要我們去感悟的。 大家排著隊去踩界的時候,展現(xiàn)的難道只是我們文殊寺的僧團行列嗎?它是在告訴我,以諸佛菩薩的大威德才令這個教法不滅,令我們僧團還能延續(xù)在世間。所以這哪里是我們的力量,都是佛陀祂老人家的力量啊! 我們能具足僧相,能行這個法,不僅僅只是踏在這樣的土地上,行走于這樣的行列中,而是意味著我們已經(jīng)在“千臂千缽千釋迦”的呵護之中。 所以我們每天要把心沉淀下來,找到一種修行的感覺。你有感覺了,那你在廣聞博學當中就處處得到加持,處處能與文殊菩薩見面。 但是當我們的心緒還比較亂、比較濁,貪嗔癡還是生命的常態(tài)的時候,是很難理解戒定慧的狀態(tài)的。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把心靜下來,在一絲一毫中去剝落自己的心結,洗滌自己的業(yè)障,讓身心越來越灑脫,越來越寧靜。 大家能得法受用這是我心里面最希望的。你能得到法的受用了,生命質量就轉變了,這也是給世人做一種證明。 至少,你內心世界的這種超越,可以幫助你的歷代祖先了,你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家族的香火了。 ——摘自2021年5月三參法師 于妙吉祥法堂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