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伊拉克,很多人會想起那個出現(xiàn)在《新聞聯(lián)播》最后五分鐘的國度,那個混亂、危險、復雜的國度;很少有人想起,那里也曾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 文明,一個極富詩意的詞語,是最能激起人類情感、思辨與想象力的詞匯之一。英文單詞“Civilization”,其詞根是“Civil”,意為“城市的、公民的”。所以,文明的誕生是以城市的產生為標志的。而人類最早的文明誕生地,就是主體位于今日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在西方叫美索不達米亞。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兩河指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它們都發(fā)源于亞美尼亞高原的山地,從西北向東南注入波斯灣。兩河流域宛如一位身材曼妙的美女,而腰眼就在巴格達—這里兩河相距最近。文明史上,巴格達以北誕生過亞述政權,以南屬于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以尼普爾為界,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和我們一般的印象不同,兩河流域下游的蘇美爾地區(qū),氣候干旱,土壤鹽堿化嚴重,各類自然資源十分貧乏。這里連石塊和木料都很稀缺,可憐的人們只能使用泥土和蘆葦建造房屋。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以灌溉農業(yè)為代表的團結協(xié)作,成為人們唯一的選擇。約公元前3500年,人類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正是在這里綻放。這不恰恰是“文明”這個詞匯所代表的人類偉力的最佳體現(xiàn)嗎? “窮孩子的發(fā)家史”在“文明”誕生之前約2000年,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村莊主要位于自然資源豐富的上游地區(qū),可是,為什么文明沒有首先在這里出現(xiàn),而是出現(xiàn)在下游貧瘠的蘇美爾地區(qū)呢? 我們至今不清楚這背后的原因,但“人口壓力論”或許值得參考。這個假說認為,在資源豐富的地方,村莊的形式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在貧瘠的下游地區(qū),人們不得不發(fā)展灌溉農業(yè)來拓展生存空間。這種需要大型社會協(xié)作的事業(yè),促成了人群的整合,城市、國家、文字、宗教也就隨之產生。 巴別塔與巴比倫空中花園 我們已知的最早文明形式,是蘇美爾的烏魯克文化,時間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烏魯克是兩河下游諸多城邦中的一個,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優(yōu)越,人口集中,規(guī)模日漸擴大,它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城市。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烏魯克時期。 在這一時期,人類開始體驗城市生活。人類最早的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描寫了烏魯克城的基本組成部分:城區(qū)、椰棗林、黏土坑、神廟??雌饋?,它是一個綜合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城市空間。 神廟的存在值得我們注意,因為神廟是蘇美爾諸城邦社會生活的中心。對蘇美爾人來說,人類被創(chuàng)造的目的就是侍奉神。因此,每個城邦都是屬于神的,而烏魯克屬于大神安奴及其女兒伊什妲爾。《吉爾伽美什史詩》記錄的就是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探索世界、尋求長生不老并最終死亡的故事,而女神伊什妲爾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文字的發(fā)明,是蘇美爾人的另一項偉大成就。在大約寫于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中,烏魯克的國王恩美卡,需要與伊朗阿拉塔的國王進行頻繁的溝通,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諸多的困難: 信使的嘴過于沉重,以至于不能復述國王之言,庫拉巴之王(恩美卡)揉了些黏土,寫字于其上,就像寫于一塊板。在此日之前,從未有人在黏土上寫字;但當那一日的太陽升起,一切已然不同! 的確,從文字被發(fā)明的那一天起,一切都不同了,但將文字的發(fā)明歸功于恩美卡一人,就像我們將漢字的發(fā)明者定為倉頡一樣,雖簡單好記,但一定不是事實。 古代蘇美爾使用的楔形文字 薩爾貢任命自己的女兒恩赫杜安娜為烏爾城神廟的最高女祭司,向月亮女神獻祭的場景 事實上,蘇美爾的文字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我們今天熟知的“楔形文字”,是它發(fā)展的后期定型階段;而在前期,它與甲骨文一樣,都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優(yōu)點是字形與字義高度相符,便于辨認,但缺點是難以表達復雜的抽象含義。因此,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楔形文字最終居于主流地位,它是用蘆葦制成的筆在黏土泥板上壓制的文字,類似楔子,因此得名。 從城邦到帝國在文明誕生的早期,巴比倫尼亞城邦林立,其中較大的五個城邦(基什、烏魯克、烏爾、拉格什、烏瑪)宛如“春秋五霸”。但它們都不曾真正實現(xiàn)統(tǒng)一,而第一個成功者是建立阿卡德帝國的薩爾貢大帝。 在公元前24世紀的基什城邦,王宮的挑水夫看到河中漂浮著一個蘆葦筐,筐中有個被遺棄的小男孩。挑水夫收養(yǎng)了他,這個小男孩就是薩爾貢。 傳說薩爾貢的母親是一名女祭司,因為祭司不能生子,所以遺棄了他。薩爾貢曾在基什王宮當臣仆,后來推翻了主人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支常備軍,并基本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結束了城邦自治的狀態(tài),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阿卡德帝國。 巴比倫尼亞 為了彰顯自己是“四方之王”,薩爾貢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在波斯灣清洗自己的武器。這個舉動一直被后來者模仿。薩爾貢在幼發(fā)拉底河畔修建的阿卡德城,是他帝國名稱的由來,也是至今尚不能找到確切位置的唯一一座古代兩河流域都城。 薩爾貢的成功不僅在于重視軍事力量,也得益于文化融合。為了加強對南部蘇美爾的統(tǒng)治,他任命自己的女兒恩赫杜安娜為烏爾城神廟的最高女祭司。在當時的傳統(tǒng)下,恩赫杜安娜被視作神的妻子,只能一輩子保持處女之身??上攵?,身為公主與祭司,她的生活有多么的孤獨與寂寞。因此,她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主要講述她與烏魯克女神伊什妲爾的關系。她也由此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署名作家。 帝國的更替阿卡德帝國在薩爾貢的孫子納拉姆辛手中,達到極盛。他30多年的統(tǒng)治,幾乎都在東征西討中度過。他戰(zhàn)勝了無數(shù)敵人,因此驕傲地自稱“宇宙之王”。但在納拉姆辛死后,阿卡德帝國迅速衰落。 首先是諸多城邦的反叛,鄰邦埃蘭甚至一度陳兵阿卡德城郊外。最終毀滅帝國的,是來自北方的古提人。古提人身為蠻族,他們摧毀建筑、大肆屠殺,殘酷的統(tǒng)治讓后世將這一時期稱為“黑暗時期”。 阿卡德地區(qū)遭到的破壞最深,而南方的蘇美爾地區(qū)則開始了城邦的復興?!拔灏浴敝械睦袷?、烏魯克,先后占據(jù)霸權地位,但最終再度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是烏爾納木建立的第三王朝,這是蘇美爾文明最后的輝煌。 烏爾納木攫取了“烏爾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的稱號,實現(xiàn)了巴比倫尼亞的統(tǒng)一。烏爾第三王朝持續(xù)了100余年,在諸多方面,王朝都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成就。比如,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塔廟—烏爾城的塔廟,為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提供了靈感。烏爾納木的兒子舒爾吉,還頒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烏爾納木法典》,比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漢謨拉比法典》早約300年。 王朝在舒爾吉的孫子伊比辛統(tǒng)治時期陷入內憂外患。公元前2004年,鄰邦埃蘭占領了烏爾,焚毀了這座偉大的城市。這不僅標志著烏爾第三王朝的終結,也意味著蘇美爾民族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偉大的蘇美爾文明只能通過外來者繼承了。 在烏爾第三王朝晚期,來自西方的阿摩利人大肆進入巴比倫尼亞。到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酋長之一蘇姆阿布姆在幼發(fā)拉底河畔建立了巴比倫城,意為“眾神之門”。這座古城就在今天的巴格達附近,它注定成為兩河流域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蘇姆阿布姆建立的王朝稱為巴比倫第一王朝。到了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手中,王朝無比強大,他結束了各城邦紛爭的局面,再度實現(xiàn)巴比倫尼亞的統(tǒng)一。阿摩利人賦予了兩河文明嶄新的面貌,《漢謨拉比法典》就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另外,這一時期,人們抄錄、編撰、保存了大量蘇美爾的語言和文學,例如《吉爾伽美什史詩》。這對我們今天研究兩河流域的古文明太重要了!
亞述巴尼拔與獅子搏斗 來自北方的統(tǒng)治漢謨拉比之后,巴比倫王朝也走向衰落。公元前1595年,中國的商王朝建立前后,來自北方的赫梯人像旋風一般,攻陷了巴比倫城又迅速離去。 之后是一段歷史不甚清晰的時期,我們僅僅知道,來自東方的加喜特人控制了巴比倫尼亞,而兩河流域北部則由胡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統(tǒng)治。 這一時期,不同的文明之間有密切的交流。如埃及的一個寡婦王后就寫信給赫梯國王,要求他把一個兒子送到埃及,做她的丈夫。不過,這個悲慘的赫梯王子沒到埃及就被殺了。不同的國王之間也互相寫信,抱怨對方太小氣,給自己送的禮物太少。米坦尼國王曾將女神伊什妲爾的雕像送給埃及法老治病,第一次大概有效,不過第二次沒什么用,法老還是死了。 我們想必還記得,人類最早的文明誕生在兩河流域下游的蘇美爾地區(qū)。在很長時間里,巴格達以南的巴比倫尼亞都是文明的主角,而巴格達以北的亞述地區(qū),則存在感不強。不過接下來,亞述人要扮演歷史舞臺上的主角了。 公元前14世紀初,米坦尼王國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亞述趁機崛起。經過幾百年的起起伏伏,亞述偉大的君主提格拉·帕拉薩三世橫空出世,將亞述帝國帶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以他為代表的亞述君主都無比崇信武力,亞述帝國就是依靠強大的武力和殘忍的虐殺建立起來的。亞述人在屠殺戰(zhàn)俘時,迫使戰(zhàn)俘跪成一排,用狼牙棒一個個敲碎他們的腦袋。公元前9世紀的那匹爾帕二世的銘文中記載:“我在城門前建筑了一座墻,包上一層由叛亂首領身上剝下來的皮;我把某些人活活地砌在墻里,另一些人沿墻活活地捅進尖木樁,并被斬首?!?/p> 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是亞述帝國最后一位偉大的君主。在他統(tǒng)治時期,亞述的軍國主義達到極盛。大英博物館現(xiàn)存的浮雕上,有亞述巴尼拔與獅子搏斗的場面,為的是證明他超越常人的力量。這些浮雕壁畫是關于戰(zhàn)爭的藝術—充斥著力量、沖擊、殘暴,赤裸裸地表現(xiàn)出亞述人的征服欲。 但這些藝術品在讓人們感嘆亞述帝國強大的同時,也將古文明殘忍、兇暴的一面展露無遺。公元前612年,巴比倫城聯(lián)合外族,摧毀了亞述帝國都城尼尼微—這座被稱為“血腥的獅城”的城市,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跡。幾年之后,亞述帝國徹底滅亡了。 亞述巴尼拔的勇猛殘暴雖然讓人不安,但他卻是兩河流域文明的大功臣:在大火焚城之時,他在首都尼尼微修建的圖書館中,一些寫滿了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文字的泥板,遇火后更加堅固,從而保存了下來,成為我們釋讀楔形文字的關鍵。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二世占領巴比倫。從此,兩河流域長期淪為外族統(tǒng)治的對象,獨立自主的歷史不復存在。公元前330年前后,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延續(xù)了3000年的楔形文字從此失去傳承。要等到約1000年后,兩河流域才重新成為文明的中心—那時叫伊斯蘭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