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瓦爾登湖的人很多,但真正讀懂它的人卻很少。 年少時看,只覺得是一個人整天在湖邊走來走去,感覺生活挺無趣。成年后再讀,卻發(fā)現(xiàn)里面的每句話都是真理,直擊生活的本質(zhì)。 這本書到底有多火呢? 網(wǎng)上曾流傳這么一句話:“一些成功人士出差,包里必帶一本書,它就是瓦爾登湖?!?/p> 這本書曾一度治愈了無數(shù)人的焦慮,滋養(yǎng)了千萬人的心靈。與其說是一本能讓你靜下來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靜下來你才能讀進去的書。 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不僅是一種心靈的洗滌,更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旅途。 連他的老師愛默生也說:“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梭羅活得更真實。” 28歲時,他遠離塵世喧囂,來到家附近的瓦爾登湖,開啟了兩年的隱居生活。 他蓋房子、種糧食,閱讀寫作,豐富精神世界,親近大自然。梭羅仿佛在告訴人們,其實生活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不必看重更多的榮譽,不必追求過多的財富,不必貪戀繁華的生活。 余生最高級的活法,便是素與簡。 名聲要淡 梭羅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zhèn),家境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衣食無憂。 因為天資聰穎,他考上了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 畢業(yè)之后,身邊的人都在追求高薪的工作。此時,梭羅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他放棄了踏入商界、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也沒有去父親的鉛筆廠上班,而是選擇了一份普通人的工作。 比起風光體面帶來的虛榮,梭羅更喜歡隨意自由地生活。返回家鄉(xiāng)后,他去了一所公立中學當了一名教員。 兩個禮拜后,他看不慣當?shù)貙W校用體罰的方式教學,與學校起沖突后憤然辭職。 因為教育理念不同,辭職之后,梭羅還開了私塾,干了沒多久就關門了。 失業(yè)后的他只好回到了家,跟著父親學制造鉛筆。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做出的鉛筆品質(zhì)極好,不僅受到了化學家和藝術家的贊揚,而且還獲得了權威認證。 按照當時的情況,繼續(xù)做鉛筆,他完全可以輕松地實現(xiàn)名利雙收。 但梭羅卻不屑一顧,他覺得做同一件事,只是在一成不變地重復勞動。這樣不僅會消耗內(nèi)心的熱愛,而且還失去創(chuàng)新的能力。 梭羅一直在堅守自己,從來不會因為世俗的影響而改變本心。 19世紀初期,隨著美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都在瘋狂地追求享樂生活,導致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日益惡化,大自然的平衡也隨之打破。 霧霾的空氣、隨處可見的垃圾、無時無刻的噪音,侵蝕著城市的安寧,也讓梭羅深感痛心。 于是,他做了一個不被世人理解的決定。他放棄了豐厚的生活,帶著對人類行為的反思來到了離康德鎮(zhèn)不遠的瓦爾登湖。 湖光春色中,梭羅望著大自然給予的無窮生命力,才感到了一絲舒暢和解脫。 兩年的獨處,梭羅重建了自己的內(nèi)心。人的一生,名譽都是羈絆,減輕不了內(nèi)心的痛苦和孤獨,所有的苦難都需要我們向內(nèi)尋求。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對自由有了更深的頓悟。 他始終堅信,一個人靈魂所需要的東西,是不需要用錢買的,這才是他自己想過的生活。 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p> 修心之道,在于求得本真之心,唯有心懷質(zhì)樸,方可淡泊名利。 他從不關心口袋有多少錢,也不關心自己是否出名,別人如何看他也不重要。外面的世界日益繁榮,他的內(nèi)心始終擁有一方凈土。 楊絳先生也說過:“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認可,最后才發(fā)覺,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p> 歲月淡化了一些事情,也讓一些事情變得濃郁。 人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知道,身外之物,往往在熱鬧的時候,才體現(xiàn)出價值。內(nèi)在的富足,才是人生質(zhì)量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走向。 唯有看淡虛名,才會平和地感知內(nèi)心,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欲望要減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們被焦慮不斷推動著前進。卻忘了停下來思考,什么才是生命的必需品。 一味地追求物質(zhì)的填補,忽略了事物原本的價值,反而讓自己深陷矛盾與痛苦之中。 就像梭羅說的,那些看似讓生活舒適的物品,其實并不是人們的標配。它不僅讓人盲目攀比,還會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一步步地陷入深淵無法自拔。 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并沒有很富足。他甚至對生活成本都做了精確的計算,但每天依然過得很知足。 對于一些重要的物品,梭羅喜歡自食其力。一把斧頭、一把刀、一把推車……這些經(jīng)他親手制作出來的勞具,似乎代表著讓人可以行使的某種使命,卻又可以與外界毫無聯(lián)系。 他住在自己搭建的小木屋里,對于食物,他吃多少、種多少,大多是粗茶淡飯。 在構造房屋的過程中和吃穿上,梭羅沒有去追求華麗的地毯、優(yōu)雅的家具,以及精致的廚房,反而提倡簡樸。 他認為衣服的作用是為了維持體內(nèi)的熱量,房子是為了遮風擋雨。讓所有的外在之物,回歸它最原始的意義,也許這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意義。 與之相反的是,他的鄰居們過得就比較狼狽。他們從一開始就被欲望驅(qū)使,想住更豪華的居所,想吃更昂貴的食物。 為了“面子”,他們貪戀愈多,反而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物欲里,甚至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人難免被金錢所裹挾,忘記了如何去更好地生活。將優(yōu)渥的生活與金錢掛鉤,無疑是人生最大的冒險。 正所謂:“廣夏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p> 生命的必需品,其實寥寥無幾。如果你想要生活幸福,就要減少對外來事物的依賴。過多的索取,只會額外增添人的負擔和煩惱。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生活太累,是你想要得多,反而會失去得更多。 人如果不加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味地滿足虛榮心,則會永遠處在求而不得的境地。被焦慮籠罩的生活,永遠是一團糟。 一個人只有把心從物上面拿開,才能撥開眼前的迷霧,不被表象所迷惑,更加清醒地朝著目標前行。 因此,你想要過得輕松,就要學著丟掉那些不切實際的欲念,才能過好當下。 生活要簡 生活不簡單,我們可以簡單過。簡單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的追求。 梭羅在書中說道:“把一切不屬于生命的東西剔除,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p> 的確,他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飲食上他沒有太多的講究,有個農(nóng)夫看他每天都吃蔬菜,便對他說: “光吃蔬菜,真的沒有營養(yǎng)價值可言?!笨墒聦嵣?,梭羅沒有把時間浪費在吃喝玩樂上,而是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他認為肉體需要糧食支持,精神也需要糧食支持。一有時間,他便停下來看書和思考,他認為閱讀是一個和自己對話的過程,這個寶貴財富誰也拿不走。 他對書籍的選擇有著嚴格的要求,不僅要仔細閱讀,還要學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他希望每個人都能通過閱讀成為高貴的人。 有人曾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需要在路上。” 除此之外,梭羅還喜歡遠足,相比起交通工具,他更喜歡步行,感受著身體上帶來的力量??臻e的時候,他也會去跟鄰居聊天。傍晚時分,他吹笛子,看鱸魚游泳,很是愜意。 在別人看來,梭羅的生活很乏味。但是對他來說,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對他的思想和身體都是一種救贖。即便沒有奢侈的食物,沒有周圍人的恭維,他的日子照樣過得有趣。 很認同這段話:
這種簡單不是沒有任何的追求,而是懂得賦予時間最大的價值。給生活做減法,給思想做加法,重新調(diào)整事物的優(yōu)先級,才會離理想的生活越來越近。 俗話說:“心由境轉,境由心生?!?/p> 心態(tài)變了,處境和際遇都會隨之改變。心看得簡單了,周圍的一切也變得簡單。 正如人們的幸福,從不靠外物的滿足來證明。讓生活回歸簡單,內(nèi)心也變得澄凈。 在日常倦怠中,培養(yǎng)一種習慣,讓自己每天都保持更新,由內(nèi)而外感受到更多的愉悅。 倘若一個人無法從生活中體會到快樂,那其它的快樂也是泡沫。 所以,越是簡單的生活,越需要一顆充盈的內(nèi)心來支撐,不斷成長,深深扎根,這才是簡單最好的詮釋。 百年之后的今天,《瓦爾登湖》之所以被稱為經(jīng)典,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往梭羅那種“隱世”的生活。 現(xiàn)實的壓力讓人們無處可躲,只有在書中才感受到真正的安寧,是人們精神的棲息地。 人生不過短短數(shù)十載,想要日子舒心,就要減少世俗附加的事物,把空間留給美好,才會活得輕松愜意。 減少欲望,方能看清當下的方向,堅定前行。 看淡名利,才能感知日常的快樂,收獲自在。 生活極簡,才有時間去清理內(nèi)心,過好當下。 而人活到極致,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余生很短,愿你我,看盡世事繁華,擁有一顆淡然、富足的心,從容地過好每一天。 |
|
來自: 亮哥eoim8x8y62 > 《新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