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音樂的形態(tài)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樂舞形態(tài)。留下來的遺產(chǎn)很多,有反映音樂美學的論著《樂記》,有反映農(nóng)牧生活的樂舞《八闋》,有反映狩獵活動的歌謠《彈歌》。古時用于祭祀、宮廷禮儀、軍事大典的雅樂,一直延續(xù)至清末。其中六部大型樂舞《六代之樂》,被儒家奉為雅樂的最高典范,包括黃帝時以云為圖騰的樂舞《大卷》、堯時以水魚為圖騰的樂舞《大咸》、舜時以排簫為主奏的樂舞《大韶》、以及歌頌大禹治水的《大夏》、歌頌商湯伐桀的《大濩hù》、歌頌武王伐紂的《大武》。 中國古代音樂自成一體 《尚書》有云:“舜彈五弦之琴”。1978 年,我國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張戰(zhàn)國初期五弦琴。中國古代音樂,或氣勢磅礴或委婉曼妙,由“宮(1)、商(2)、角(3)、徵(5)、羽(6)”五音而奏。據(jù)《管子·地員篇》中云,五音分法是采用科學的數(shù)學運算方法所得。這就是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又稱“五度相生律”,是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稑酚洝分性疲骸拔逡糁?,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南宋詞人張炎在其《詞源》中云:五音分別為“唇、舌、齒、鼻、喉”。 很多樂器至今是奏五音,比如古琴等,江南小調(diào)《茉莉花》、岳飛詞的《滿江紅》即是五音古曲之一。中國人不會唱歌被稱為“五音不全”,而不是“七音不全”,即源于此。 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國最早的樂器是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距今有 8000 多年歷史。該骨笛長 20 厘米,7 孔加 1 孔,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莊子·天下》云:“舜有《大韶》”?!洞笊亍肥侵袊糯膫鹘y(tǒng)樂舞之一,傳說由舜時樂官夔所作。連后世的孔子對其都很欣賞,評價說“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夏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的王朝,觀賞樂舞成為君主的一種特殊享受。相傳夏朝最后一個暴君桀,在宮中養(yǎng)著專為他唱歌跳舞奏樂的“女樂”三萬人。當然,這也無形中促進了古代音樂的發(fā)展。 商朝樂舞取得了較大成就,出現(xiàn)了專事音樂、舞蹈的樂人,已有成組的樂隊。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于青銅冶鑄技術(shù)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制作水平飛躍,出現(xiàn)了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的商代精美樂器大石磐,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樂器。 周代時期,規(guī)模相當完整的系列舞蹈作品《大武》,形成了集舞蹈、音樂、詩歌三者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風格。周人依據(jù)制作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八個類別,也稱“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 páo、竹等。 周代將音樂管理機構(gòu)最高領(lǐng)導者稱為“大司樂”,具有行政、教學和表演等職能,主要教育對象為貴族子弟,傳授的內(nèi)容有三,一是“樂德”,即音樂思想;二是“樂語”,即演唱;三是“樂舞”,即舞蹈。 1978 年,湖北隨州擂鼓墩出土的一套戰(zhàn)國時期的精美樂器,分編鐘、編罄、鼓、瑟等 64 件,銅量重達 5 噸多,體現(xiàn)了當時音樂的最高水平,至今尚能演奏樂曲。 中國是個戲曲大國 早在東周、秦漢時期,就有歌舞、百戲等,現(xiàn)有劇種 300 多個,劇目數(shù)以萬計,比較有名的有京劇、湘劇、黃梅戲、昆曲、越劇、紹劇、豫劇、秦腔、潮劇、采茶戲、高甲戲等。其中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舊稱“平劇”,已有 200 年歷史。 漢武帝時,大力倡導“百戲”,凡遇大型慶典或民間節(jié)日,成百上千人同臺演出,載歌載舞。 隋朝時,宮廷音樂受到北方民族音樂的影響,樂器中有曲項琵琶、豎頭箜篌、羯鼓等。著名音樂家有萬寶常,著有《樂譜》64 卷,是中國音樂史上一部重要的樂理著作。 唐朝時期,能用中外樂器演奏各種樂曲。唐朝舞蹈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姿勢雄健,軟舞姿勢柔軟。唐代曾流行由中亞傳來的柘zhe枝舞,是一種健舞,原為女子獨舞,后演變?yōu)殡p人舞等,剛健明快、婀娜俏麗,白居易著有《柘枝妓》。 盛唐時,流行由西涼傳來的霓尚羽衣舞,舞者服飾華麗,最能彰顯皇家威嚴。相傳唐玄宗為祭獻老子,專門作了《霓尚羽衣曲》,唐玄宗在華清池初次接見楊玉環(huán)時,便以此曲引之。 北宋時期的雜劇成為后代戲劇的鼻祖。在開封的勾欄(劇場)中,出現(xiàn)了以故事情節(jié)為主的長篇雜劇,代表作有《目蓮救母》。 元代的元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散曲,一是雜劇。散曲是元代的新詩,由詞演化而來。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歌曲、賓白、科。歌曲多半由一個人獨唱,賓是臺詞,白是獨白,科即動作表演。 關(guān)漢卿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劇作家,其作品多達 60 多種,比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多出一倍。元末明初雜劇作家賈仲明評價關(guān)漢卿是“梨園領(lǐng)袖,編劇帥首,雜劇班頭”。其作品《竇娥冤》(又名《六月雪》),關(guān)漢卿寫盡了當時官吏的腐敗,為善良的百姓喊冤,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悲劇,法國、日本都有譯本。 元代還有一位與關(guān)漢卿一樣優(yōu)秀的戲劇家叫王實甫,其代表作《西廂記》描寫了哀怨動人的愛情故事,清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將《西廂記》列為與《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齊名的六大才子書。 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它融詩、樂、歌、舞、戲于一爐,劇本采用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jié)構(gòu)方式,每出戲通常有 24 折,每折戲自成單元,語言繼承古代詩詞華麗典雅的長處,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眾多戲曲品種都產(chǎn)生過直接的影響。 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戈陽、亂彈等劇種,經(jīng)過五六十年的融合,衍變成京劇。融歌唱、念白、表演、武打、舞蹈為一體,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驚恐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角色,是中國最大的戲曲劇種。 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的《申報》。建國初期,梅蘭芳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毛主席為其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稱贊梅蘭芳是中國第一代名旦。梅蘭芳是男演女,比女角還唱的好。 相聲,起源于北京,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fā)笑的曲藝形式,相聲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shù)之長,以諷刺笑料表現(xiàn)真善美,以引人發(fā)笑為藝術(shù)特長,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shù)手段。毛主席最喜歡聽侯寶林的相聲,其次是馬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