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昂故里位于距射洪市城北20公里的千年古鎮(zhèn)——金華鎮(zhèn),這里是一個“半城山水半城詩”的靈秀古鎮(zhèn)。因為陳子昂的緣故,這里草木生輝,云霞暈染。
射洪市金華鎮(zhèn) 圖據(jù)網(wǎng)絡
不知是這里的青山綠水滋潤了子昂,還是子昂的逼人才氣輻射了這里,被譽為海內(nèi)文宗的青年子昂,從這里離開父母,一路走向繁華的京城,一路走向了長安的廟堂,以自己獨有的人格魅力和實實在在的才華,點燃了唐詩革新的火苗,書寫了大唐盛世的新篇章,成為傲然挺立在巴山蜀水的文壇巨匠。
金華古鎮(zhèn)的金華山位于射洪境內(nèi)的涪江之濱,因其“山貴重而華美”得名,秀美古鎮(zhèn)自然得名于此山,一傳千年,名震八方。
在金華山一帶,有不少關(guān)于陳子昂的遺跡,更有不少年少子昂的故事流傳,被后來的文人墨客譽為“千山景色此間有,萬古書臺別地無”。金華古鎮(zhèn)內(nèi)及周邊分布有“九宮十八廟”等老建筑群落,以及大名鼎鼎的子昂前輩,這些窖藏般的裊繞書香,都吸引著無數(shù)尋幽訪古的人們爭相而來。
陳子昂故里 圖據(jù)網(wǎng)絡
伯玉毀琴——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市人。陳子昂出身富家,性格豪爽,喜愛游樂,并且才華橫溢,這一切的一切,都鑄就了他日后必然名揚天下的基礎。
公元679年,在蜀地已經(jīng)是小有名氣的陳子昂,深感于“不為人知”的苦惱,便決意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華。于是,他一路乘舟楫順涪江而出三峽,騎駿馬而輾轉(zhuǎn)北上長安,并有幸進入了大唐帝國的最高學府,當時全球排名第一的頂級大學——國子監(jiān)學習。
在國子監(jiān)辛辛苦苦地復習了一年,信心滿滿的陳子昂參加了當年的“高考”,本以為“清華北大”是囊中之物的他,卻出乎意料地落第而歸。不甘就此沉淪的陳子昂,擔心京城漂久了而淡忘初心,于是干脆回到家鄉(xiāng)閉門“復讀”。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陳子昂“數(shù)年之間,經(jīng)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其熊熊的希望之火再次點燃。公元682年,經(jīng)過頭懸梁、針刺骨1000多天的陳子昂,再次告別家鄉(xiāng),告別父母,又信心滿懷地入京應試,結(jié)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萬萬沒想到自己仍舊名落孫山,鎩羽而歸。懷才不遇的陳子昂,碰得鼻青臉腫的陳子昂,似乎也開始懷疑起人生了。
一天,心情郁悶的陳子昂正在大街上閑逛,突然看到一群人,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在一處看熱鬧。好奇心推動著陳子昂不由得也擠進圈內(nèi)一看,原來是個賣胡琴的人在漫天要價——在圈子正中央,一把看似普通的胡琴,此君居然要價一千緡。是物有所值,還是故弄玄虛?京城的豪紳貴族們都爭著看,卻沒人能夠評估這把胡琴的真正價值,連大唐帝國的“物價局”都不得不持保留意見,不予評價。
這時,陳子昂左擠右鉆,好不容易成為了“核心圈”里的人。只見他瞄了一下這把胡琴,就對賣琴人說:“貨賣識相人,這琴不止千緡,我出一千二百緡,賣給我了?!薄 ?/span>
眾人見此情景,紛紛愕然,知道遇到了玩胡琴的頂級高手,于是紛紛圍住陳子昂,一定要他講出這琴精妙之處。結(jié)果,陳子昂故弄玄虛地對大家說:“此琴精妙何在?有興趣的朋友,明天可以集中在宣陽里,聽我彈奏彈奏,大家一下子就自然明白了?!?/span>
好奇的街坊鄰居一傳十,十傳百地將陳子昂這一擲千金的故事傳開了,幾乎弄得大街小巷,京城的千家萬戶都知道了。第二天,京城有點錢,還有點音樂細胞的人,大家三三兩兩地約在一起,成群結(jié)隊到宣陽里一看究竟。結(jié)果,陳子昂早早地命人準備好酒菜,還把那加了價的胡琴擺在桌前,半天不登臺演奏,狠狠地吊足了眾人的胃口。
等眾人聚得差不多了,陳子昂也覺得該來的都來了,于是便焚香彈起了胡琴,還一邊彈,一邊唱,開起了自己的個人原創(chuàng)演唱會。大家聽了幾曲之后,感覺這場免費演出雖然沒收門票,但表演水平卻不低——不但琴聲優(yōu)雅,而且唱辭新奇,格調(diào)高雅,于是紛紛打聽辭句是誰作的。
陳子昂本是一位才子,自然不想被人誤認為是戲子,就捧著琴對眾人說道:“我是陳子昂,四川遂寧人,作有文章一百卷,馳走京城,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樂是低賤的樂工所演奏的,我怎能對這有興趣呢?”說完,陳子昂舉起胡琴,一摔而碎,然后把自己謄抄好的文章——贈給在場的諸位。這樣一來,一日之內(nèi),陳子昂的名字就傳遍整個京城,贏得了京城“青年才俊”的榮譽稱號。
激憤之音——《登幽州臺歌》
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等起兵反唐,叛軍一路攻陷營州,肆無忌憚地掠奪冀州、幽州(今北京市)等地,殘害百姓,藐視大唐,甚至窺視國器。
作為當時大唐帝國的當家人——武則天,估計是覺得李盡忠等不足以畏懼,隨便找個人就可以收拾得他滿地找牙。她便以任人唯親的方式,任命建安郡王武攸宜為大將軍,讓他帶兵東征契丹。36歲血氣方剛的左拾遺陳子昂,投筆從戎,有幸被武攸宜任為隨軍參謀,主管草擬軍用文書等機要事務。
本以為自己可以建功立業(yè)的陳子昂,以筆為刀槍,以智慧化為鋒芒,滿腔熱血地寫了《為建安王誓眾詞》《為建安王與諸將書》等軍用文書,盡情展現(xiàn)他一副渴望掃盡敵虜、捍衛(wèi)邊防的愛國熱忱。結(jié)果,在萬歲通天二年(697)三月的漁陽之戰(zhàn),大唐軍隊在庸懦無能的一把手武攸宜的錯誤指揮下一敗涂地,先鋒王孝杰力戰(zhàn)身亡。
吃了敗仗的武攸宜,一聽前鋒失利,更是畏縮不前。作為軍中一份子的陳子昂立即對武攸宜請愿道:“分麾下萬人為前驅(qū),契丹小丑,指日可擒”。然而,一向是對事不對人的陳子昂,在多次進諫后,卻因“言多切直”惹惱了武攸宜——此君打仗不行,踩人倒是一套一套的,簡直就是心狠手也辣,竟把陳子昂從參謀一下子就降為軍曹,幾乎是一擼到底。滿腔熱血的陳子昂接連受挫,眼看小人當?shù)?,自己報國無門,就憤懣地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黃金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文思泉涌地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寥寥22字,氣概豪放,音節(jié)高古,沉郁悲壯,既飽含人生哲理,又彰顯詩篇風格,明朗剛健,頗具“漢魏風骨”,被后人譽為唐代詩歌的先驅(qū)之作,令人一唱三嘆。
《登幽州臺歌》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jié)構(gòu)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來酣暢淋漓又余音繚繞,是唐詩中一流之佳作。
讀書臺——文人寄放心靈的處所
陳子昂讀書臺位于射洪市城北23公里處的金華山上,據(jù)說是詩人陳子昂青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時光荏苒,林木森森,古跡雖然難覓,但書香依舊彌漫。有射洪學者考證,陳子昂讀書臺的舊址,應該在金華山古觀之后,今祖師殿一帶。
陳子昂讀書臺 圖據(jù)網(wǎng)絡
如今的讀書臺內(nèi),山上古松蒼柏窺云表、下瞰長河,林間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隨物賦形。臺內(nèi)各朝各代的匾對甚多,而且多數(shù)都出自古今名家手跡,是書法藝術(shù)的殿堂,更是懷古憑吊的圣地。
特別是鐫刻著陳子昂開啟盛唐詩風的《三十八首感遇詩》及幽州臺絕唱,使得這讀書臺增添了不少靈氣,也使得此低矮的小山“有仙則名”。據(jù)說詩圣杜甫曾杖策前來,還揮毫寫下留存于世的唯一手跡——這詩碑立韻于純陽閣樓前,千百年來一直在給前來此山此地的人,把那遠去的故事娓娓道來。
唐大歷年間,東川節(jié)度使鮮于叔明曾為陳子昂立旌德碑于讀書堂前,掀開了打造陳子昂讀書臺的大幕。后來,時局變換,讀書臺也興敗交替,變化難測。直到光緒六年(1880年),知縣文芳等捐資勸募,拆去短垣,芟除荊莽,于亭前新建廳三間,翼以回廊曲檻,外置甬道門閣;亭右立精舍三間,亭后辟地增葺大廳三間,額擬留云山館,游廊環(huán)繞,外蔽繚垣;最后砌臺豎荷葉亭一大間,額擬涵波臨江,建船房三間,小榭一間,使得讀書臺初具規(guī)模,成為遠近文人的思古圣地。
自此以后,無論朝代更替,讀書臺依舊基本保持原狀,成為中華文化地標的一顆耀眼珍珠。2006年5月25日,陳子昂讀書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更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慕名前往。
陳子昂的為人,以其偉岸的形象,一直備受各代文人墨客敬仰;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nèi)容,質(zhì)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據(jù)說張九齡的《感遇》詩、李白的《古風》,都以陳子昂的《感遇》詩為學習物件,可見其詩風引領(lǐng)的張力所在。杜甫對陳子昂評價極高:“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span>
文:水泉
編審:趙霞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投稿郵箱:cd3000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