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 (一)思想:指想法、思忖、考慮、念頭,也指想念、懷念。是在人的意識中,經(jīng)過思維活動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或形成的觀點,以及觀念體系。 思想一詞出處: 1.《素問·上古天真論》:“外不勞形於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p> 2.《前漢書平話》卷上:“子房獨坐思想……久后不免死於漢王之手?!?/p> (二)關(guān)于“思想”的名言: 我一貫力求思想不受束縛—— 達爾文。 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shù)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 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愛因斯坦; 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錢;光有金錢而沒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會是會崩潰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獨立——費斯克; 沒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學術(shù)創(chuàng)新——周海中; 精神空虛,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無知等,絕不會煥發(fā)和孕育出真正的愛—— 蘇霍姆林斯基; 思想是一切行為的原動力—— 吳曉龍。 二、理論。 (一)理論,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現(xiàn)象,按照已知的知識或者認知,經(jīng)由一般化與演繹推理等方法,進行合乎邏輯的推論性總結(jié)。 理論,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論題—論據(jù)—論證的邏輯推導過程,來認識、把握世界的邏輯體系。 理論,包括知性認識階段的理論和理性認識階段的理論。 知性認識階段的理論(如形式邏輯、數(shù)學)反映世界的質(zhì),理性認識階段的理論(如對稱哲學、對稱邏輯學、對稱經(jīng)濟學)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 人類認識的最終目的,是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導。 所以,知性認識只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步驟,不是目的,理性認識才是人類認識的目的。 理論,從狹義角度來講,是指理性認識階段的論述。理論的存在方式,是以論文、專著與教科書等為主。 抽象性、邏輯性、系統(tǒng)性、可證實性與不可證偽性,是理論的五大本質(zhì)特征。 人類形象思維的成果,如書法藝術(shù)作品不是理論;沒有抽象性與嚴密邏輯推演過程的隨感、散文、技術(shù)、實驗報告、可研報告、方案設(shè)計、模式設(shè)計、數(shù)學模型、政策建議,也不是理論。 只有觀點,不成邏輯體系的看法,也不是理論??勺C偽的不科學理論、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偽的非科學理論,都不是理論。 暫未證實也未證偽的學說或假說,也不是理論。 (二)“理論”舉例: 數(shù)學:集合論、混沌理論、圖論、數(shù)論和概率論; 物理學:相對論、弦理論、超弦理論; 地理學: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gòu)造學說; 人類學:批判理論等; 政治學:多米諾理論等; 社會學:批判社會理論(Critical social theory)、價值論(Value theory)等; 心理學: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動機理論、內(nèi)驅(qū)力理論等; 運動學:博弈論、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等等。 三、觀念。 (一)觀念,是人對特定對象或義理的觀察思維和記憶(佛教語),即人的思想意識;是人關(guān)于某方面事物的認識,指人的觀點、看法、想法。 通俗意義上來理解,觀念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當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的綜合的認識。它一方面反應了客觀事物的不同屬性,同時又加上了主觀化的理解色彩。 (二)“觀念”分類: 1.政治觀念;2.經(jīng)濟觀念;3.道德觀念;4.法制觀念;5.文化觀念;6.宗教觀念;7.是非觀念,等等。 四、理念。 觀念指人的觀點、看法、想法,是中性詞;而理念則是指正確的觀點,可以作為道理、真理來形容。 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觀念,叫“理念”。 理念,即理性概念。 理念就是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維活動模式,或者說理性化的看法和見解。 有一個通俗的解釋是:先有意念,然后再篩選出“正確的意念”,成為“觀念”。觀念,再“觀一觀”,成為理念。 所以,理念是指人的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成果。它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信念,二是思想。 簡而言之,有思想的信念,就叫理念。 信念是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引申為對某人或某事信任、信賴,或有信心的一種思想狀態(tài)。 人類以自己的語言形式來詮釋現(xiàn)象——事與物時,所歸納或總結(jié)的思想、觀念、概念與法則,稱之為:理念。 比如:人生理念、哲學理念、學習理念、時空認知理念、成功理念、辦學理念、推銷理念、投資理念或教育理念等等。 五、理性。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tài)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jié)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地面對現(xiàn)狀,并快速全面了解現(xiàn)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zhí)行的能力。 理性,也指人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 理性與感性相對;理性,是人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和做法。 理性,是基于現(xiàn)有的理論,結(jié)合實際,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到確定的結(jié)果。 反理性,則是指那些不顧事實,而且沒有經(jīng)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僅憑某種意念、想象或目的,得出的結(jié)果與論點或理論,比如某信仰。 人對真理的探究結(jié)果產(chǎn)生理性;真理的本性,即為“理性”。 從社會學角度來講,理性是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的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 因而,理性是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jù)發(fā)現(xiàn)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jié)論之意見和行動的理由。 理性的意義,在于其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負責。 |
|
來自: 夕陽武士bs915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