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建懷 宋朝皇帝和大臣之間說話,常常出奇的直爽,毫無顧忌,不拐彎抹角。 宋人田況《儒林公議》載:“太宗嘗責趙普以不舉將帥。普對曰:'昔明宗舉石晉,晉選張彥澤,劉高祖拔郭上皇,世宗得太祖,臣豈敢輕舉耶?’” 趙普作為兩朝宰相,參與決策了那么多國事、大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宋太宗卻責怪他身為宰相,負有薦賢任能的職責,卻從不向他舉薦將帥人才,批評他失職。 趙普聽后回答說:“當年,后唐明宗舉薦了石敬瑭,石敬瑭卻推翻了后唐,取而代之成了后晉皇帝;石敬瑭重用張彥澤,張彥澤卻投降了契丹,帶領(lǐng)契丹兵親自滅亡了后晉;后漢高祖劉知遠選拔了郭威,郭威卻在他去世后廢除他兒子,自立為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將太祖由小小的隨侍護衛(wèi)重用為統(tǒng)領(lǐng)禁軍的殿前司都點檢,太祖卻在柴榮病逝后奪了他的江山,我怎么敢隨便推薦將帥人選呢?” 將帥人選好比是石頭,對于皇帝來說,你推薦給他時是一塊鋪路石、墊腳石,但隨著位置的改變和權(quán)力的加大,鋪路石、墊腳石卻變成了攔路石、絆腳石,甚至是向皇帝迎頭砸下的“落井下石”,到時你這個當初的“伯樂”就成了冤頭債主,是要遭到清算的。 趙普深知其險,所以寧愿挨批評也不向皇帝舉薦將帥。不過,難得的不是趙普懂得舉薦的危險,而是他能當著江山已穩(wěn)、威信已立的皇帝,把這些大多數(shù)人只能吞在肚子里讓它霉了、爛了也不敢吐出來的話吐了出來。 大約60年后的宋仁宗嘉祐年間,宰相文彥博也對宋仁宗說過類似的話。當時,大將狄青因為外破西夏大軍、內(nèi)平廣西儂智高之亂,軍功赫赫,宋仁宗重用他為掌全國兵權(quán)的樞密使。 宋人王大成《野老紀聞》記載說:“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驕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負之曰:'此狄家爺爺所賜?!⒒贾r文潞公當國,建言以兩鎮(zhèn)節(jié)度使出之?!?/span> 因為宋朝“揚文抑武”的政策,很少有武將任樞密使掌兵的,自太祖開國至仁宗時,武將中僅有曹彬一人曾任樞密使,其他都是文臣。宋仁宗用狄青為樞密使,馬上遭到了文官集團幾乎集體反對,時任宰相的文彥博當面建議宋仁宗免去狄青樞密使一職,外放為兩鎮(zhèn)節(jié)度使。 宋仁宗覺得狄青勞苦功高,不愿意將他外放,便說:“狄青是忠臣?!?/span> 文彥博卻反問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意思是太祖當年以武將之身奪周世宗柴榮天下,就是因為世宗給的兵權(quán)太大,尾大不掉,最后自取滅亡。 宋朝文臣也真是敢說。然而,也正是文彥博這句“大不敬”的話,讓狄青最終貶死外地。 可見,到了仁宗時,當權(quán)者對武將坐大的害怕,已經(jīng)到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程度。至此,“揚文抑武”政策已經(jīng)深入人心,得到了最堅定、最徹底的執(zhí)行,幾無例外。但也正因為如此,宋朝在“積弱”的道路上也一去不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