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聽到許多病友提到血稠,這其實不是一個醫(yī)學術語。 血稠 大概指血液粘稠,易發(fā)生血栓,或者血栓發(fā)生前的一個征兆,很多情況也被誤解為血脂水平增高引起。 '血稠'往往是民間對于血液濃縮、粘稠、流動不暢或者容易發(fā)生凝固狀態(tài)的總稱。血稠這個概念與中醫(yī)對于疾病狀態(tài)的認識也有一定的關系。 另外,臨床血液流變學(血流變)檢查結果往往也被解釋為血稠還是血稀。 “ 血稠 ” 可以翻譯為blood thickening 屬于醫(yī)學物理學上血液流變學的范疇,大概相當于高凝狀態(tài)(hypercoagulable state),與血流、血漿和血液成分都有關系,表現(xiàn)為凝血系統(tǒng)的活化狀態(tài)。 血液流變學(hemorheology) 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是通過觀測血液的粘度、粘彈性、流動、凝集等流變性和紅細胞的變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指標來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觀與微觀流變性的規(guī)律(來自百度)。 但現(xiàn)代醫(yī)學的高凝狀態(tài)與血稠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高凝狀態(tài)主要是血液成分的改變,分為遺傳性和活動性。 遺傳性的高凝狀態(tài)也稱為易栓癥(thrombophillia) 是血液中抗凝因子減少,如蛋白C、蛋白C、抗凝血酶等;或者凝血因子抗原增多/活性增強,如凝血酶原基因20210位點G→A突變。 繼發(fā)性高凝狀態(tài)多見于抗磷脂綜合征、惡性腫瘤患者等。 血栓的形成除與血液高凝狀態(tài)有關以外,還取決于是否存在血管(組織)的損傷,取決于是否存在是血流淤積或者血流變慢的因素,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導致心肌梗死,房顫導致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腦栓塞(cerebral embolism)。 腦栓塞主要的病理基礎是瓣膜病、房顫和換瓣術后以及非瓣膜病性房顫,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心臟功能、是否存在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心肌梗死的病變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煙等。 血流變學檢查簡稱血流變臨床血流變學檢查,實際上是想通過體外的辦法,模擬體內(nèi)血液流動狀況,對血液的凝固狀態(tài)作出判斷,以期對將來的血栓形成以及血管事件進行預測。 曾幾何時,血流變被廣泛用來進行所謂中風預報等等,那個年代血流變儀器幾乎遍布城鄉(xiāng)大小醫(yī)療機構,賣營養(yǎng)保健品甚至賣假藥的也都是標準裝備。 但血液流變學檢測不能如實地反映體內(nèi)真實的血液凝固狀況。血流變檢測結果受到驗前因素(標本采集、運輸、處理和保存),測試系統(tǒng)(儀器、試劑、方法學)多種因素影響;人體不是一個完全的物理模型;再就是采用何種指標、各指標診斷的界值及其臨床意義等。 即便血流變能夠真實反映體內(nèi)情況,如前所述,血栓形成取決于多種因素,尤其血流減慢(淤積)和血管損傷是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始動因素。 臨床幾乎沒有辦法單憑血流變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指標異常,來準確評估血液凝固狀況;血液流變學指標反映的是全身的血液狀況,而血栓形成往往取決于局部因素,如斑塊破裂;血流變影響因素眾多,往往變化很大,重復性不好,你喝完水、跑完步前后比較差異可能非常大;血流變中還沒有任何一個指標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那樣是獨立的危險因素,具有非常強的預測價值。 不能單純憑血液流變學檢查結果來診斷和預測疾病,不宜將某一項或者某幾項指標異常作為治療決策的依據(jù),另外血液流變學也不是抗栓藥物治療是否有效的觀測指標。 中風預報就像過去的天氣預報,降水概率90%不一定下雨,降水概率0照樣下雨,你早上出門真的不知道要不要帶上雨傘。 雖然高脂血癥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有關,但是血脂增高不能稱為血稠。液體丟失(如嘔吐、腹瀉、利尿等)導致的血液變化臨床一般稱為血液濃縮。個別病友頭暈也問醫(yī)生是不是血稠了,這就更不靠譜了。 血稠是一個不客觀、很模糊的概念。 在精準醫(yī)學(precision medicine)的年代,這樣的指標越來越少,越少越好。 不要用血稠這樣一個概念和血流變這樣一種手段,去診斷疾病、預測疾病和治療疾病,更不能據(jù)此炒作概念,兜售產(chǎn)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