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飛行的書卷 時間:2019年10月1日 觀賞指數(shù): 1、宋代大詩人陸游: 云作玉峰對北起,山如翠浪盡東頃。 2、詩圣杜甫: 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3、唐·李舜弦《隨駕游青城》: 因隨八馬上仙山,頓隔塵埃物象閑。 4、當代文旅作家應某這么評價青城山:只有爬過一次青城山,你才會仰視開山祖師,五斗米道創(chuàng)立者、“天師”張道陵的非凡眼光了。 主要看點: 1、最高峰老霄頂 遠眺:諸峰環(huán)繞狀如城廓。 近窺: 老霄頂視頻: 2、86版西游記取景地: 斜月三星洞內(nèi)景——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觀—— “第五洞天”,即天師洞: 古常道觀視頻: 五莊觀偷吃人參果也在青城山古常道觀: 3、成都樹王——天師洞內(nèi)古銀杏: 相傳東漢末年,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在修道時總被山下村莊傳來的雞鳴狗吠影響,不能入定,于是一番思索,從山腳下挖來一株銀杏,親手植下。歷經(jīng)近 2000 年的風雨洗禮,天師洞銀杏早已成為青城山 “鎮(zhèn)山之寶”。2004年,這株千年古樹榮膺“天府十大樹王”榜首,成為成都樹王。 與道同齡的古銀杏,除了高大,更為奇處的是該樹腰身間鐘乳(道人稱為白果筍)密集懸垂,色澤如碣石粗礪凝重,形態(tài)如槌、如筍、如錐。樹身上好像緩緩流淌的巖石粘液,似動非動,十分奇異。清朝文人李善濟先生還為這株銀杏寫了一首《銀杏歌》:天師洞前有銀杏,羅列青城百八景。玲瓏高出白云溪,蒼翠橫鋪孤鶴頂。 4、祖師殿: 唐末五代杜光庭曾在此地隱居?,F(xiàn)有相傳為杜光庭讀書處的讀書臺。 南宋陸游《游杜光庭讀書臺》詩云:「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晴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p> 行游路線:環(huán)穿 青城前山簡介: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一名赤城,一名清城,西岳佐命之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俯瞰成都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測到的數(shù)據(jù))。景區(qū)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四川青城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四大道教名山)+陜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青城山是道教發(fā)源地。為十大洞天第五洞,號曰“寶仙九室之天”,在青城縣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屬青城丈人治之。相傳,東漢末年,五斗米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行醫(yī)布道,途中看中了青城山的幽深涵碧,在此結茅傳道,123歲時在山中“羽化登仙”,青城山便成為了五斗米教的祖山。山內(nèi)天師洞相傳就是當年張道陵傳道、講經(jīng)的地方。 青城山分前、后山: 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qū)的主體部分,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保存的數(shù)十座道教宮觀;后山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 據(jù)說唐朝時期,印度佛教蠱惑信眾,野蠻發(fā)展,四處搶占道教名山,逐漸蔓延到青城山上。道士們一看這還了得,自家的祖庭要被人搶了,于是告狀到唐玄宗那里。玄宗信道,當即下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至今在天師洞還留有玄宗手書 “觀還道家”詔書碑文(內(nèi)容詳見游記中)。 自此青城山前山徹底歸于道家。 游歷青城山所拍全部視頻: 具體行程: 雖然我是早上到達成都火車站的,但是當時在城內(nèi)轉車時,耗時太久了,轉地鐵去火車北站買票到犀浦還沒票了,又返回火車站附近,導致去到青城山時都到中午了。景區(qū)工作人員建議索道上一段,否則走不完。可惜我聽信了讒言。實際半天環(huán)穿雖然有些吃力,還是應該能完成的。 拍了導游圖。如圖所示,整條線路是環(huán)穿路線,右邊有一段是索道,坐上去去,還得走一大段,才能去到最高峰老霄頂: 到達正門: 正門前的楹聯(lián)。由于是排隊進入,沒能完整拍下來: 到達石筍堂: 石筍堂門牌: 到達月城湖,對面山峰陡立如屏,應該就是丈人峰了吧: 青城前山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龍崗之間,因丈人峰下的月城山得名。相傳為遠古岷山真人鬼谷子隱居之處,鬼谷子又名容成公,傳為軒轅黃帝之師、蜀中八仙之首。又傳五代時期,仙人劉海蟾也在此修仙煉道。堤上長廊,如彎月環(huán)護,名為“映月廊”: 月城湖周圍青山環(huán)衛(wèi),縱目四望,嫩綠、青綠、墨綠相互交織,畫意盎然。碧綠的湖水,來自青城山老霄頂?shù)纳介g溪流,四周林莽山容倒映水中,相映成趣: 過了堤上長廊映月廊,向上走一段, 就可以坐索道了: 索道在密林上方穿梭, 所謂“青城天下幽”可見一斑: 到達慈云閣。青城山前山的慈云閣位于上山索道終點的不遠處。慈云閣巍峨壯麗的宮闕式山門,重檐歇山頂,石材拱券,劵門精刻道教八寶及人物圖案浮雕,山門上懸掛三匾,中間是“慈云閣”,兩旁分別是“普度眾生”及“國泰民安”,劵門中間楹聯(lián)為:觀大面麗如彩鳳,望上清秀若云龍。 慈云閣劵門左側是土地祠,劵門右側是鎮(zhèn)山王,慈云閣兩旁分別為慈云殿、財神殿、長生殿與藥王殿。 離開慈云閣繼續(xù)往上: 到達上清宮: 上清宮的簡介: 愛看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里面青城派議事習武的地方叫松風觀,說的是這里。位于高臺山之陽的上清宮,始建于晉,是青城山最早的道觀之一,傳為最早天師道祭祀之所。 宮門為石砌券洞,上有門樓,“上清宮”匾額為蔣介石1940年手書,聯(lián)文為于右任撰書:“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p> 石階兩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右側一株尤為奇特,系一株分為十三株組成)。上清宮門口所有對聯(lián): 左側“玄圃門”, 上聯(lián):大道生生生萬物, 下聯(lián):真人法法法自然: 插播: 據(jù)說有游客曾問道長:為何叫玄圃門? 師答:玄乃黑,圃即心地。 又問:為何叫玄圃門? 師又答:與你在百丈禪七時所見一般,烏漆墨黑。 又問:那個黑的后面就是門嗎? 師:那個黑就是門,沒有后面! 不敢再問,其時,真意猶未盡。然,功夫要靠做出來才算,沒有真參實修,單論見地,也是羞。凡人見到烏漆墨黑,實乃智者所見大光明,轉黑為明,任重道遠啊,思量百千,低徊轉側,無可奈何,于是下山一路無語。 言回正傳,上清宮正門左側兩幅楹聯(lián): 上清宮正門右側兩幅楹聯(lián): 右側“瑤臺闕”及楹聯(lián): 現(xiàn)存殿宇建于1862—1874年間(清代同治年間),現(xiàn)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經(jīng)堂、文武殿和玉皇殿。以下是相關殿宇拍攝: 降魔護道: 兩側楹聯(lián): 花宮絢彩: 道統(tǒng)萬天: 文武大殿兩側楹聯(lián): 宮內(nèi)有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 麻姑池全景圖: 殿內(nèi)隨拍: 楹聯(lián): 自由自在云霞永護全真道: 無生無滅日月日月常輝碧洞宗: 梁上飛龍及“青城山上清宮”匾額: 游畢上清宮,從宮殿右側轉出來, 沿著石階山路繼續(xù)上切: 如圖所示,以下一段路可以上切到老霄頂: 回視石階路: 石階右側實際是萬丈懸崖, 也就是文章開頭從映月湖看到的陡立如屏的丈人峰: 到達大赤天宮: 大赤天宮楹聯(lián): 繼續(xù)往上, 路旁左右的石龜及石碑: 繼續(xù)往上,到達東華殿: 青城山前山的東華殿,位于大赤天宮至老君閣之間,屬于君閣建筑群之一,東華殿建筑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yún)渭冴柤扮婋x權。 此處楹聯(lián)不錯: 乾坤丹鼎內(nèi)煉成,功滿三千,德滿三千: 性命虛無中造成,形存萬劫,神存萬劫: 東華帝君神像: 兩側楹聯(lián): 繼續(xù)往上,就到達第一峰絕頂老霄頂。 頂上有老君閣。 老君閣位于青城第一峰絕頂,海拔高1260米。 共有九層: 它的外觀結構是有寓意的: 上圓下方的形狀寓意著天圓地方;閣樓的每一層都有八個角,隱含著八卦的形狀;塔頂接三圓寶,是昭天地人三才的意思。到了青城山可不能偷懶,一定要到達老君閣,才不算白來。 正門前楹聯(lián): 正門正中寫著“大道無私”: 閣內(nèi)神像: 妙道凝玄: 自殿門外視, 紅燭搖曳,峰頂臨空,四圍有云霧, 頗有登臨武當山金頂?shù)南嗨聘校?br> 老君閣前表演武術的道人: 老君閣楹聯(lián): 然后開始下山。 可惜當日陰天,遠眺無法看清青城山全貌: 網(wǎng)友拍攝的天晴時的青城山頂下窺: 到達齊云閣: 齊云閣楹聯(lián): 回望老君閣: 據(jù)信,天氣晴朗時, 如果站在下方合適的角度,所看到的老君閣是這樣的: 繼續(xù)往下: 沿著青城山石階行走, 就來到了大小2個朝陽洞: 到達朝陽洞: 傳說遠古時期幫助黃帝打敗蚩尤的寧封,就是在此修道成仙的,被黃帝封為“五岳丈人”掌管三山五岳。 朝陽洞簡介: 它依山而建,又與山體融為一體,進到房內(nèi)便是洞,而從房內(nèi)望出去又是一片碧綠景象,這就是八百里青城山著名的朝陽洞。 小洞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洞穴正對東方,清幽雅致,傳為上古寧封棲真處。洞中塑寧封真君及呂祖、邱祖、三官神像。 清光緒年間,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黃云鵠樂此清幽妙境,小住洞中參易。曾撰聯(lián)云:“天遙紅日近,地仄絳宮寬?!辈⒎Q頌此地:“朝暉暮靄,溪月松風,大野平疇,連峰迭山獻實能移人情志,而蕩滌穢濁。”他在《小朝陽洞記》中說:“青城勝概,不可枚舉,而余獨愛朝陽洞。于西側一山洞尤愛之,以得朝陽最早故也。”著名畫家徐悲鴻在看過朝陽洞后,便洋洋灑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古洞親迎光照耀,蒼巖時有鳳來儀。” 離開朝陽洞,回拍, 此情此景,又是似曾相識的感覺? 終于想起齊云山的天街村了: 繼續(xù)往前: 到達臥云亭: 臥云亭楹聯(lián): 繼續(xù)往下,前往祖師洞: 一旁木刻,據(jù)信青城山是長壽之鄉(xiāng): 途徑聞勝亭: 聞勝亭為馮玉祥所建。抗日戰(zhàn)爭期間,馮玉祥寓居于此,聞日本投降,喜而建此亭以為紀念。 聞勝亭楹聯(lián): 到達祖師殿,位于青城山天倉峰,背靠軒轅峰,面對白云溪。古名「清都觀」、「洞天觀」、「真武宮」。 真武宮門前楹聯(lián): 祖師殿始建于晉,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十位祖師,故名真武宮,又名祖師殿。這個小巧玲瓏的四合院,背靠軒轅峰,面對白云溪,由一條蜿延起伏小徑纏于山澗,環(huán)境十分清幽。 這棵銀杏,大概就是青城山祖師殿的銀杏王了吧: 據(jù)說唐睿宗女兒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曾在此修道,羽化后葬于此山。 祖師殿非常清幽,真是玄門庭院深啊: 從上往下走出殿后,回望祖師殿: 祖師殿目前供奉東岳大帝、真武大帝和鐵拐李、呂純陽祖師、張三豐祖師等塑像。 由于我們是從上往下游歷, 所以下來出殿后,就看到祖師殿前的簡介了: 離開祖師殿,繼續(xù)往前: 到達擲筆槽: 轉過山坳回望來時路: 對面山巒中間即為擲筆槽: 青城山“擲筆槽”,亦稱“涮筆槽”,裂槽從巖頂直到山足,深約70米,寬約18米,兩巖斷裂,下臨深谷,古代以木飛架其間,令人心顫目眩,后依巖鑿壁成通道,旁置石欄。到此,頭頂?shù)r,俯瞰深谷,景色奇險,名為偏橋。《蜀中名勝記》引《五岳真形圖》云:“龍橋處,二山相去百余步,峰巒急竦相對,兩邊懸?guī)r,俯臨不測。山旁有誓石,天師張道陵與鬼兵為誓”。喝令魔王不得再為害百姓,朱筆畫山,筆跡成槽,留下奇觀。 行走這邊山坳處,實際也有一槽,只是不如對面: 回望山坳: 走出山坳: 繼續(xù)往前,到達第五洞天——古常道觀。 由于是從上往下,實際是從后門進入。 后門口楹聯(lián): 進門后回望來時路—— 可見“五洞天”、“曲徑通幽”以及山門外石階: 進入三皇殿內(nèi): 供奉的是伏羲、神農(nóng)、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各高90厘米,背有銘文。神座前是被稱為鎮(zhèn)山之寶的《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 進入常道觀: 天師殿因殿內(nèi)陸勢如山洞,稱天師洞,洞中因張道陵塑像而得名。習慣上把整座常道觀稱天師洞了。常道觀的整個建筑群占地面積72加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5749平方米。 整個宮觀依山勢分布在白云溪與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莊嚴的殿堂與曲折環(huán)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樓閣連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巖,群山拱揖,浮嵐翠,真是“干崖迤邐藏幽勝,萬樹凝煙罩峰奇?!睂m殿金碧輝煌的建筑與自然山水交相映襯,分外幽雅。 常道觀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三清殿、黃帝殿。山門在高高的陡坎上,左側有青龍殿,右側是白虎殿。 天師洞內(nèi)題字隨拍: 悠然清遠: 九轉還丹: 第五洞天: 下圖為黃帝殿:供奉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黃帝姓公孫,以土德王曰黃帝,生于軒轅之丘諱軒轅,曾敗蚩尤服炎帝統(tǒng)一了華夏國土。曾在崆洞山拜謁廣成真人授以“清凈”之道,峨眉山拜謁上皇真人授以《三皇經(jīng)》,青城山拜謁寧峰真人授以《龍蹻經(jīng)》及修仙術,得道乘龍飛天,逐封寧峰真人為“五岳丈人”,總領“五岳”。 下圖為三清大殿: 三清大殿是天師洞的主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面積580平方米。殿前通廊九級石階。 上層稱無極殿, 殿外懸掛著“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輝”等匠額: 正殿內(nèi)供奉著道教至高無上的尊神棗三清像: 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銜靈珠,象征洪元世紀;上清境禹余天靈寶天尊,懷抱太極,象征混元世紀;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征太初世紀。 繼續(xù)往下: 同行者說, 這應該就是悟空走入長廊拜師之處: 下圖為下石階后回拍: 傳說天師洞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講經(jīng)傳道的地方,山門正中懸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古常道觀”金匾,這是天師洞的原名: 兩側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對聯(lián): 勝地冠兩川,放眼氓峨千派繞; 大名尊五岳,驚心風雨百靈朝。 山門之上,還有鄧錫侯所題對聯(lián): 福地凝崆峒,傳相石宣棲仙侶; 江源歸節(jié)度,欲挽銀河洗甲兵。 下圖為古常道觀簡介: 下圖為古常道觀山門,一條長長的石級將人們引向幽靜深遠的宮內(nèi)。石路兩側鑲有石刻,上刻黃炎培、謝無量、吳稚暉等人的詩文。 它依山勢修建,規(guī)模宏大,雕刻精致。階梯一共有99階,“九”在道教傳承中為極數(shù),代表天,寓意著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注意,所謂“九九歸一”并非印度佛教的說法。 據(jù)文獻記載,天師洞原址為黃帝祠,東漢時張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為天師道的創(chuàng)始人,故稱天師洞。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年),改名延慶觀。唐朝時改稱常道觀。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常道觀一度被佛教占用,改為寺廟,唐玄宗手敕,令歸還道士,觀中現(xiàn)存有唐玄宗手詔碑。宋時曾稱昭慶觀,現(xiàn)仍延用唐名,俗稱天師洞。 唐玄宗手詔碑全文: 青城山宗玄觀驗 青城山宗玄觀,古常道觀也。在黃帝受錄壇前,六時巖側,後為僧徒所侵,移觀於山外。遂以其地置飛赴寺,僧徒柄止,常有神人所擾,或飛石壞屋,或撒其門窗,投於崖下,寺中巨鍾,三度擲於谷中,每一取之,所費功力殊廣。僧知其不可住,亦多苦之。開元十九年,道士王仙卿奏請移觀還舊所,寺出山外。詔益州長史張敬忠,命道士王仙卿、高品官王懷景,專檢校移觀入山,仍賜金仙、玉真二公主道像石真,鎮(zhèn)於寵內(nèi),黃帝真文幢、陰道山文碣、手詔碑,皆立於觀所。自是道流居之,雖一人獨處,坦然無懼。咸通末,道流即闕,觀已荒摧,但有尊殿石壇而已。叢篁拱木,褊於基址之上,侵及階簷。有僧輩二人,來止其內(nèi),復欲移置飛赴寺。柄息月餘,港計已定,將瞋壞像設,而奪其地焉。自是夜臥則有巨蛇橫其腹上,晝飯則有飛砂投其食中,或見巨手如箕,毛腳若柱,或有暗嗚之聲響於谷內(nèi),或有隕空大石墮其屋前。二僧驚懼,奔馳而去。乾符己亥歲,縣令崔正規(guī)、道士張素卿,重興觀宇。駕幸西蜀,遂奏為宗玄觀,準詔。修齋有神燈褊山,靈鍾自響,金蛇見於壇上,枯松再生於山前。手敕褒美,編其事於國史及幸蜀碑內(nèi)。每因良宵奏醮,則仙磬吟於空中,藩帥投龍,則卿雲(yún)凝於林表。信乃神仙奧府,豈庸徒之可侵哉。 出了古常道觀,繼續(xù)往下。 途徑“云巢”題刻處—— 青城結云巢,擬住三千年?!?陸游 《書懷》 繼續(xù)往下。 此時是下午四點左右,青城山上卻感覺天要黑了。 如果獨自行走,是有點瘆人的哦: 途徑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坊位于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天然圖畫位于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可見亭閣矗立于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 亭閣后是常有丹鶴成群唳于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臥于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游戲處。 回拍天然圖畫整個牌樓: 轉身繼續(xù)往下: 不知不覺到達景區(qū)大門: 大門上“青城天下幽”特寫: 出景區(qū)大門后回拍——寫的是“青城前山”: 至此青城前山游歷結束。 后記: 游歷完青城前后山后,我就把道教四大名山全部踏遍了,前后時間跨度達五年之久。注意不是一般游客打卡哦,而是全程暴穿或游歷,能做出最客觀公正的評價。本來想對四大道教名山來一個人文+自然風光的綜合排名,想想,還是算了吧。 1、2014年5月游歷武當山:未寫游記 2、2015年7月游歷龍虎山:未寫游記 3、2017年10月游歷齊云山 相關游記:桃源洞天之白岳獨穿:輕身乘紫氣,凝神棲崖頂 4、2019年10月游歷青城前后山 相關游記: 青城前山:本篇 青城后山:青城后山雨中大環(huán)穿:幽谷飛泉藏仙境,飛瀑奶液傾溪流 再記: 青城山特色小吃,號稱青城四絕,可惜因為時間關系,都沒有駐意品嘗。希望下次去了慢慢游歷,慢慢品嘗: 一絕“洞天貢茶”,唐時蜀州味江是全國七大產(chǎn)茶區(qū)之一。宋時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二絕“ 白果燉雞 ”,成都青城山地區(qū)的傳統(tǒng)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四絕“ 洞天乳酒 ”,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