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腐腸、黃文、經(jīng)芩、空腸、元芩、土金茶、山茶根、枯芩、條芩、嫩黃芩。 〔來 源〕為唇形科黃芩屬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成 分〕黃芩含有五種黃酮: 黃芩甙、漢黃芩甙、漢黃芩素及一種少量的黃芩新素。此外,尚含β-谷甾醇、苯甲酸、黃芩酶、淀粉、鞣質(zhì)等。其莖及葉含印黃芩素甙。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yàn) 1.瀉火燥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睹t(yī)別錄》: “療痰熱, 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藥性論》: “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 治五淋……解熱渴……”。 《珍珠囊》: “除陽有余,涼心去熱,通寒格”。《用藥法象》:“治發(fā)熱口苦”。 《滇南本草》: “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侗静菥V目》: “治風(fēng)熱濕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 《本草正》: “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咳,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fēng)熱濕熱,頭痛”。 2.解毒消癰: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治惡瘡、疽蝕,火瘍”。 《日華子本草》: “下氣,主天行熱疾,療瘡,排膿。治乳癰,發(fā)背”。 《本草正義》: “療肺痿肺癰,乳癰發(fā)背,尤去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 3.止血安胎: 《滇南本草》: “……女子暴崩,調(diào)經(jīng)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jīng)實(shí)火實(shí)熱”。 《本草正》: “實(shí)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便閉結(jié),便血,漏血”。 二、近代研究 1.解熱作用:黃芩煎液灌胃,對注射傷寒疫苗引起發(fā)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1、2〕。但有幾個報告未證明有解熱作用。 2.抑菌作用:黃芩煎劑體外試驗(yàn)證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等皆有抑制作用。對牛、羊、豬三型布魯氏菌也有抑制作用〔3~12〕。即使對青霉素有耐藥性的葡萄球菌對黃芩也敏感。 3.抗病毒作用:黃芩煎液對流感病毒PR8株有抑制作用,對于感染該病毒的小鼠,從成活天數(shù)及肺部情況看有一定治療效果〔13~14〕。 4.抗真菌作用:黃芩煎液對部分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為黃芩甙及黃芩素〔15〕。 5.對原蟲作用:黃芩在體外有抑制阿米巴原蟲的作用〔16〕。 6.抗鉤端螺旋體作用:黃芩煎液在體外能殺滅鉤端螺旋體〔17〕。 7.抗過敏及抗炎作用:黃芩對離體支氣管過敏性收縮及整體動物過敏性氣喘有緩解作用,并與麻黃素有協(xié)同作用,黃芩甙及黃芩素對動物過敏性浮腫及炎癥勻有對抗作用,并能降低小白鼠耳部毛細(xì)血管的通透性。黃芩素還能防止低氣壓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18〕。 8.鎮(zhèn)靜作用:黃芩能抑制條件反射的形成,使條件反射的時間延長,強(qiáng)化次數(shù)增加,使陰性條件反射改善,其鎮(zhèn)靜作用可能與加強(qiáng)皮層抑制過程有關(guān)〔19~21〕。 9.降壓作用:黃芩有顯著的降壓作用,以酊劑的效果最高。臨床應(yīng)用對植物神經(jīng)性及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可以使其癥狀減輕。其降壓作用可能與鎮(zhèn)靜及擴(kuò)張血管有關(guān)。黃芩有使動物心率減慢及兔耳和后肢血管輕度擴(kuò)張,對正常及連神經(jīng)(硬化的)血管也有擴(kuò)張作用〔21~23〕。 10.利膽作用:黃芩能增加犬、兔的膽汁排出量,黃芩素對小白鼠因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臟中毒有解毒作用〔24〕。 11.利尿作用:黃芩煎液及浸出液對貓、犬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尿量增加時血壓也同時下降〔25〕。 12.對血糖的影響:動物試驗(yàn)證明,黃芩有升高血糖的作用〔26〕。 13.抑制胃腸平滑肌作用:黃芩有抑制胃腸蠕動的作用〔27〕。 14.抗痙作用:黃芩根莖的酊劑靜脈注射,對士的寧中毒的蛙、貓、狗,可以消除強(qiáng)直性痙攣癥狀,并使動物兔于死亡〔19~21〕。 〔性 味〕苦,寒。歸肺、膽、大腸經(jīng)。 〔功 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 治〕熱病發(fā)熱,往來寒熱,肺熱咳喘,目赤腫痛,濕熱黃疸,淋病,頭痛,頭眩,泄瀉下痢,胎動不安,癰腫瘡毒,水火燙傷等。 〔臨床應(yīng)用〕歷代認(rèn)為黃芩善清上焦之熱,其臨床應(yīng)用十分廣泛,近年來在劑型上也有改進(jìn),用治上呼吸道感染、肝膽系統(tǒng)炎癥、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心血管系統(tǒng)病癥等。 1.肺熱咳喘:咳嗽、喘促、痰黃稠不易咯出、心煩口渴等,如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單用有效, 常配伍桑白皮、地骨皮、知母、川貝、麥冬、桔梗、天南星等清肺化痰藥,方例《小黃丸》、 《三黃注射液》、 《銀黃片》、 《銀黃注射液》。 2.熱病發(fā)熱:外感風(fēng)熱、發(fā)熱咳嗽、咽喉腫痛等,類似于上呼吸道感染,常配伍黃連、梔子、大黃、柴胡、葛根、銀花、連翹等,方例《黃連解毒湯》 (方見黃連)加味。往來寒熱則用《小柴胡湯》 (方見柴胡)。 3.中焦?jié)駸幔簼駸崃糇柚薪梗?發(fā)熱不退,頭昏而重,身重疼者,類似于腸傷寒以及布魯氏菌病等,前者多配伍滑石、茯苓、威靈仙等,方例《黃芩滑石湯》;后者多配伍丹參、黃柏等,方例《黃芩丹參湯》。并可用于濕熱黃疸,類似于急性黃疸型傳染性性肝炎、急性膽囊炎、慢性肝炎等,常配伍茵陳、梔子、大青葉、板藍(lán)根、 連翹、柴胡、茯苓等清熱利濕,疏肝利膽藥, 方例《黃芩素注射液》。此外,尚可用治鉤端螺旋體病。 4.濕熱瀉?。和飧袧駸崴轮篂a,或惡寒發(fā)熱等,常配伍黃連、葛根、厚樸、芍藥等,方例《黃芩湯》。若下痢膿血、腹痛、里急后重、發(fā)熱,類似于細(xì)菌性痢疾,常配伍黃連、芍藥等,方例《加減芩芍湯》、《黃芩丸》、 《葛根芩連湯》 (方見葛根)。 5.濕熱濕癥:下焦?jié)駸嶂蚣?、尿頻、尿痛、小便不利或尿血,如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急性腎盂腎炎等。單用有效,也可配伍生地黃、木通、龍膽草、梔子、車前子、澤瀉、滑石等,方例《火麻丹》。 6.胎產(chǎn)諸疾:如妊娠胎動不安,虛煩口渴,常配伍白術(shù)、杭芍、 當(dāng)歸、 川芎、蘇梗、砂仁、杜仲等,方例《當(dāng)歸散》、 《黃芩白術(shù)湯》。產(chǎn)后虛煩可配伍麥冬、知母、沙參、天花粉等。 7.熱證出血:如吐血、咯血、衄血、便血、血尿、崩中下血等。單用有效,也可配伍黃連、黃柏、梔子、大黃等,方例《瀉心湯》。 8.頭痛目赤:黃芩善治眉棱骨痛,單用有效,也可配伍白芷、蔓荊子等用。也可用治高血壓之肝陽上亢型所見的目赤、 頭痛等,常配伍龍膽草、梔子、生地黃、柴胡、澤瀉等,方例《龍膽瀉肝湯》 (方見龍膽草)、 《黃芩連夏湯》。 9.癰腫疔毒:癰、癤、濕疹、丹毒等,常配伍野菊花、地丁草、黃連、黃柏、金銀花等,方例《芩連銀花湯》。 〔用 量〕 6~12克,丸散酌減。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脾胃虛寒、孕婦胎寒者不宜用。 〔附 方〕 1.小黃丸(《潔古冢珍》):黃芩、天南星、半夏各等分。 2.三黃注射液(成藥):黃芩、黃柏、黃連。 3.銀黃片(成藥)金銀花、黃芩。 4.銀黃注射液(上海醫(yī)藥工業(yè)研究院、上海市中藥一廠):金銀花提取物, 黃芩素。 5.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茯苓、大腹皮、白蔻仁、通草、豬苓。 6.黃芩丹參湯(驗(yàn)方): 黃芩、 紫丹參、黃柏、威靈仙、羌活、三顆針、馬尾連。 7.黃芩素注射液(上海市中藥一廠):每毫升注射液含20毫克的黃芩素。 8.黃芩湯(《傷寒論》): 黃芩、芍藥、甘草、大棗。 9.加減芩芍湯 (《溫病條辨》):黃芩、芍藥、黃連、厚樸、木香、陳皮。 10.黃芩丸(《證治準(zhǔn)繩》): 黃芩、瓜蔞、黃連、當(dāng)歸、臭樗根白皮、烏梅肉、訶子。 11.火府丹(《本事方》):黃芩、 生地、木通。 12.當(dāng)歸散(《金匱要略》): 黃芩、當(dāng)歸、芍藥、白術(shù)、川芎 13.黃芩白術(shù)散(《丹溪心法》):黃芩、 白術(shù)。 14.瀉心湯(《金匱要略》):黃芩、黃連、大黃。 15.黃芩連夏湯(驗(yàn)方):黃芩、連翹、夏枯草。 16.芩菊連銀湯(驗(yàn)方):黃芩、菊花、連翹、金銀花、天花粉、象貝母、蒲公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