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中華小當家》里有一句臺詞:“好的食物是能帶給別人溫暖的。” 今天是二月二,“龍?zhí)ь^”,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吃什么來慶祝的傳統(tǒng)。 我們的節(jié)日,幾乎都是“食物的節(jié)日”,吃什么,就寓意著怎樣的生活。 陳曉卿曾擔任《舌尖上的中國》、《早餐中國》等紀錄片的制片人,他說: “人的口味的習慣基本成型于童年時代,你童年吃到什么,以后的口味就是什么。頑固的故鄉(xiāng)口味依賴,源自于神秘的童年味覺編碼。” 年紀越大,人就會越懷念小時候的味道,這就是頑固的口味依賴。 食物的味道,凝結了人生許多重要的側面。不僅僅帶給我們美味與溫暖,更是一條紐帶,連接著你的家庭關系,你和自己的關系。 很多時候,你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就是你看待自己的態(tài)度。 以往,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吃相,大多停留在習慣好不好上,比如會不會用筷子把菜翻騰個遍、吃飯聲音大不大、是不是搶著吃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顧別人的感受。 事實上,吃東西的習慣,是在表達我們內(nèi)心更深的需要。 比如很多小孩用吃來表達對成年人管束的反抗。 在家不好好吃飯,偏偏喜歡吃被父母視為“垃圾食品”的小零食。父母搞不懂,放著家里好好的飯不吃,那些油炸食品、辣條到底有什么好? 有個段子說:“小時候很奇怪父母為什么不挑食,長大才知道,因為大人只會做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等我長大了,菜里就不放胡蘿卜!” 其實這就是原因。 孩子在吃飯上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都很少,吃“垃圾食品”是一種反抗。 壓力大的上班族喜歡“喝最苦的咖啡、吃最甜的巧克力”,因為巧克力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也就是讓你感到快樂的激素。 還有一種是“敷衍”,吃什么無所謂,方便就行,一日三餐都是匆忙了事,這代表著他內(nèi)心是焦慮的。 匆匆點外賣、匆匆吃外賣、匆匆工作、匆匆辭職,匆匆戀愛、匆匆分手,匆匆過完這一生。 一切都是匆忙又敷衍的,所以王爾德說:“我厭惡那些對美食不認真的人,他們都是膚淺的?!?/strong> 因為一個人在吃上的態(tài)度,就是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
我們越是了解自己對食物的需要和堅持,就越是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方向。 有句話說:你吃什么,就有什么樣的思維;你的思維什么樣,就選擇吃什么。 在《健康思維 健康飲食》一書里就講到,大腦雖然只占體重的2%,但是卻會消耗20%的能量和65%的葡萄糖,也就是說,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會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工作能力。 思維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非意識的元認知層面,一個是有意識的認知層面。 我們90%到97%的思維活動都屬于非意識思維,它們驅(qū)動和影響著有意識的思維。記憶會在這個層面強烈的互動,建立起我們的信念和特質(zhì)。 比如廣告,即使我們沒有認真去看,但看到的次數(shù)多了,就進入到我們非意識的思維層面,扎根在你的大腦當中。 你會知道食用油的有個配比是1:1:1,但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意思,你現(xiàn)在的飲食思維就是這樣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有意識的思維,是經(jīng)過思考之后的選擇。 大張偉有一套“漢堡理論”,他說漢堡是最健康的食品,一口下去,有肉、有菜、有主食。 這時候你就會思考,“垃圾食品”這個定義是怎么來的?土豆本身是健康的,但是油炸的烹飪方式把它變成了“垃圾食品”。 當我們用有意識的思維去選擇,是經(jīng)過理性思考的,就會選擇對身體更友好的健康飲食。 《健康思維 健康飲食》的作者洛琳·麗芙認為,只有轉變思維,大腦的思考方式改變,身體才會改變。 比如吃薯片之前,想一下薯片是怎么生產(chǎn)出來的;那些進口的水果是多久之前采摘的,用了什么東西來保鮮等等。 洛琳·麗芙是一名交流病理學家和聽力矯正學家,一直致力于認知神經(jīng)學研究,她的書不是告訴你怎么吃,而是將思維和營養(yǎng)詳細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教你如何自己評估,選擇出合適自己的食物方案。
領取「十點聽書會員」免費體驗卡,即可收聽《健康思維 健康飲食》伴讀。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流行一種“健康”飲食法:生酮飲食、輕斷食、斷糖、阿特金斯飲食法…… 每一種營養(yǎng)成分也受到過“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打壓。今天說,碳水化合物是生命能量的基礎,明天說,碳水是讓你發(fā)胖、加速衰老的原因。 關心身體的我們,常常被這些概念和理論支配得不知道何去何從,這時候我們需要回歸常識和食物的本質(zhì)。 食物的本質(zhì),是它的成分和營養(yǎng)價值。 蒂姆·斯佩克特是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性流行病學教授,發(fā)表研究論文逾800篇,被路透列入世界科學家發(fā)表被引用最多的1%,他主管全球最豐富的雙胞胎信息庫。 利用這些獨特的數(shù)據(jù),他出版圖書《飲食的迷思》,全面細致地剖析脂肪、蛋白質(zhì)、糖分、維生素、咖啡因、酒精等飲食成分,辨析人們對它的“迷思”。 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計算卡路里沒什么用,靠運動也很難長久減肥,無糖飲料并不比含糖飲料更健康,貿(mào)然服用維生素補充劑反而可能損害健康…… 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不相同,要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法及健康生活方式,不被海量的信息轟炸、營銷推廣牽著鼻子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