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齊褚澄有“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钡奶岱?,意思是說:醫(yī)生只有多臨證,才能夠懂得病情脈象,掌握藥性和療效。 二、肩井穴可一針扎死人,故不能直刺,只能平刺,一般不針,可用手指點按。胸背部穴位,均要平刺、淺刺,方可萬無一失。 三、女子尺脈澀微、細、弱可見痛經。 婦女尺部脈微弱澀,少腹疼,身惡寒,年少無子,年老血干。 女子尺大于寸脈,男子寸大于尺脈為正脈。 尺脈細數尿淋澀。 關脈浮腹脹,左浮加隱隱痛。 喘息之人脈多見滑。 “虛實之要,莫逃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才是實證;脈之假有力,假有神,便是虛證?!?/p>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證?!?/p> 四、《素問·經脈別論》中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薄笆硽馊胛福浼兘蛞褐畾?,歸于心入于脈,變赤而為血,血有余則 注于沖任而為經水。” 五、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fā)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yǎng)陰發(fā)汗。挾熱者皆宜清涼發(fā)汗,挾寒者皆宜溫經發(fā)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fā)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 六、瀉心湯類諸方,在《傷寒論》的原文中,沒有提到舌苔如何? 病在脾胃,舌苔變化是一個重要的診斷依據,不能不辨。在此引用葉天士《外感溫熱病篇》的一段話來彌補這個不足,他說:“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必驗之于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證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瀉,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泄,宣通氣滯?!比~氏提出了辨痞滿的舌象鑒別,又指出了應用開泄和苦瀉的不同,確為經驗之談。 七、《經》曰:“飲食勞倦則傷脾胃,脾傷則不能運化,氣血由此而虧,肌肉由此而瘦,所以倦怠嗜臥,四肢無力,面色萎黃,善食而瘦?!?/p> 又曰:“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下屬膀胱,水精四布,則五臟安和而無疾病。胃不和則不能納食,故胃痛胃脹、吐酸吞酸、反胃噎嗝之病,皆由此而生矣?!?/p> 八、葉天士在痛癥、瘖證、積聚、癥瘕、疝疾、瘧母諸案,嘗用蟲(介)類藥以搜剔磨消絡瘀,祛除病邪。 他說:“飛者升,走者降,靈動迅速,追拔沉濁氣血之邪?!比?strong>頭痛以全蟲、蜂房配伍細辛、川芎;四肢痛以地龍、穿山甲配白蒺藜、白芥子;胸脅或腹疼以枳殼、木香、土元、鱉甲、牡蠣配郁金、香附;小腹痛以兩頭尖、五靈脂、全蟲配大黃、小茴香。諸藥也可通用,或加桂枝辛溫促動,加麝香香竄透絡;加風藥引導達邪;加血藥潤脈疏導;有痰則豁痰,有節(jié)則軟堅,氣郁則理氣,血熱則涼血,頗有獨到之處。 九、白芍,古醫(yī)籍載其:“安脾肺,收胃氣,理中氣,治脾虛中滿?!?/p> 首都醫(yī)院中醫(yī)科祝諶予老大夫,古方今用桂枝湯在治療上應用: 1.對一切脾胃虛弱所致的疾病,都可以桂枝湯為主方; 2.虛人感冒; 3.夏天還穿棉衣者; 4.小兒無蟲積,但能食而體虛日瘦者。 十、防風有止脘腹痛之作用?!?strong>痛瀉要方”中用防風,非為解表,更不是為了生發(fā)胃氣而止利,而是為了止腹痛。凡腸胃功能失調,氣機不運而致腹痛不利或拒食者,防風最為對癥,因其能解痙而和胃,痛能自止,尚助白芍平肝,則效更佳。 |
|
來自: 謹身節(jié)用華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