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即平時我們看到了“車”字,肯定會不由自主地讀出它的讀音:che(扯)。
但是,一旦我們在中國象棋棋盤上看到了這個“車”字,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它的讀音讀成:ju(居)。
為什么要讀ju(居)?
相信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似乎,把中國象棋的“車”讀成“ju(居)”,只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約定俗成。
我們每一個人初次接觸中國象棋,都會被教我們走中國象棋的人把這個“車”讀成“ju(居)”,但對于為什么要讀成“ju(居)”,又很少有人能解釋得出來。
長此以往,大家都知道中國象棋的“車”要讀成“ju(居)”,但都罕有例外地跟著莫名其妙。
有人曾懷疑,中國象棋的“車”,指的不是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工具,而是另有所指。
但是,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開封出土了一副北宋崇寧年間的象棋子,黃銅材質,棋子有正反兩面,正面寫漢字,反面畫有圖案。其中的“車”,其背面所畫圖案是一個戰(zhàn)士推著獨輪車。
曾經有網友笑話說“戰(zhàn)士推車可不是后勤運糧的運糧車?根本就不符合象棋‘車’的特點”。
其實,這獨輪車是用來專防騎兵的武剛車。
當然嘍,中國象棋的“車”未必就一定是武剛車。
1982年7月間,江西省安義縣長埠村也出土了一副同樣是產于北宋崇寧年間的銅質象棋。這副象棋子的背面同樣有圖案。其中“車”的圖案是一輛帶棚蓋的雙輪車。
另外,1983年6月28日,四川省江油縣出土彰明鎮(zhèn)出土的“宋代窯藏”文物中,也有兩副銅制象棋,“車”的背面圖案為牛拉雙輪車。
……
可見,中國象棋的“車”雖然讀音是“ju(居)”,但它所指代的,就是陸地上有輪子的交通工具。
曾經有人認為,中國最早的車是為了戰(zhàn)爭而發(fā)明的,目的是利用畜力來沖垮由步兵構建起來的陣型,并且可以快速進入和脫離敵方陣地。
但從車字的ju(居)和che(扯)兩種讀音來看,這種想法應該是錯誤的。
根據漢末劉熙在《釋名·釋車》對“車”的解釋,車字的ju(居)和che(扯)兩種讀音的來源是相同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意思是說,古人把車看成行人“居”住的處所,所以讀“居”音;今人(指西漢人)即把車看成行人居住的房“舍”,所以讀“舍”音。
不得不說,劉熙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即無論這個“車”字是讀“居”音還是讀“舍”音,它所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而且,這樣東西應該是行人出入時用以棲身的交通工具。
所以,說“中國的車最先應用于戰(zhàn)爭”是錯誤的。
中國是最早使用車的國家之一。
在古代傳說中,黃帝戰(zhàn)蚩尤時,就已經有了車戰(zhàn)。
但傳說只是傳說,歷史不能光憑傳說。
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對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夏代車轍。
這說明,我國用車的歷史最遲在距今3700年左右已經出現了。
而考古專家所發(fā)掘出來的車的實物,最古老的在河南安陽殷墟發(fā)掘出來的,共有十八輛!
車的發(fā)明,應該啟發(fā)自應用于雪地、土地或草地的橇。
用于土地的橇,往往是在木板底下安放圓木,以滾動代替滑動,從而達到減小摩擦阻力的目的。
《尚書》中說的“澤行乘輴”中的“輴”,指的就是這種在土地上運行的橇。
雖說古代的車輛的運行動力都來自于人力或畜力,但它對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巨大。
大家可能不知道,位于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曾經鼎盛于4世紀至9世紀,瑪雅人中的精英分子制訂出的《太陽歷》一年為365.2420天,與現代天文學家測量出來的精確值365.2422天只有微小的差距。
但是,瑪雅文明的發(fā)展非常緩慢,發(fā)展了三千年,還停留在石器時代。
什么原因呢?
考古專家經過全面考證,發(fā)現瑪雅人居然從來沒有過輪子的概念。
沒有輪子就沒有車,沒有車,運輸業(yè)就非常落后,則生產水平就非常低下了。
這也無怪乎瑪雅文明在進入16世紀后就迅速沒落和消亡了。
話又說回來,在蒸汽機時代之前,全世界的車輛發(fā)展業(yè)的發(fā)展方向,都是著眼于追求車輛的外觀、式樣、大小和舒適性,最值得記錄的貢獻,就是采用了橡膠輪胎和滾珠軸承。
所以說,以動力機械驅動的各種機動車輛的出現,是車輛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712年,英國人托馬斯·紐科門發(fā)明了蒸汽機,但該蒸汽機只是從理論上闡明了蒸汽提供動力的原理,并不能用于工業(yè)生產。直到1774年11月,由英國格拉斯戈大學實驗室技師詹姆斯·瓦特制造的蒸汽機才真正應用于機械制造中,它的出現,為汽輪機和內燃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769年,法國人N·J·居紐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這輛汽車的車架上放置著一個巨大的大鍋爐,給人的感覺,前重后輕。這輛車沒有真正上路跑過,現置于法國巴黎國家藝術館展出。
第一個應用于汽車運營人是英國的斯瓦底·嘉內,他在1825年制造了一輛蒸汽公共汽車,18座,車速為 19km/h ,投入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汽車運營事業(yè)中。
但被世人尊稱為“汽車之父”的是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和哥特里布·戴姆勒,他們分別在1879年和1881年研制出了以內燃機為動力的現代汽車。
本茨和戴姆勒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汽車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之后,汽車的發(fā)展就日新月異,不斷飛速發(fā)展。
現在,汽車逐漸步入電子化、智能化,人們對汽車的追求,除了之前的動力、速度以及性能、壽命等等常見要素之外,多了許多舒適化、人性化的要求,比如音響、空調、導航、自動感應等等。
2017年3月,東風本田首款旗艦級中型SUV——UR-V正式上市。
這是一款作為Honda沖擊全球SUV市場趨勢而傾力打造的戰(zhàn)略車型,它除了在駕駛性能上一如既往的強悍有力,充分運用了高科技進行精心設計,注入巨量時尚元素,能滿足駕駛者對多方位功能的追求和夢想,彰顯高端品位。
不得不說,東風Honda 全新UR-V的誕生,開啟了引領都市SUV風潮之路。
“人猿相揖別,石頭磨過,小兒時節(jié),銅鐵爐中,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想想看,人類由類人猿進化到人,即有幾百萬年;而在石器時代,也應該有幾十萬年之久。但到了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人類的發(fā)展那是愈來愈快。
車輛的發(fā)展,也是如此,從最早、最原始的橇,到了具備各種功能的現代車輛,真是令人驚嘆。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車輛,更加超越現在的我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