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用于治療蛔蟲病的烏梅丸,作用可能被低估了,其實可以發(fā)揮更多更大更廣的作用: 《傷寒論》中對烏梅丸有詳細的闡述,可作為驅蟲劑代表方,以溫臟安蛔。主治臟寒蛔厥證。其實,烏梅丸可以廣泛治療上熱下寒的厥陰病,如膽道蛔蟲證、慢性菌痢、慢性胃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腫瘤等辯證寒熱錯雜、氣血虛弱的疾病。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下云:“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證立法,叔和編于吐蛔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證符合,豈因只吐蛔一證耶?......久痢則虛,調其寒熱,扶其正氣,酸以收之,其利自止”。方中重用烏梅,味酸,收斂,既能補肝,又能斂肝。蜀椒、細辛辛溫,可以祛寒。黃連、黃柏味苦寒,可以清利濕熱,附子、桂枝、干姜可為辛熱之品,可以溫臟祛寒,當歸、人參補氣養(yǎng)血,合桂枝以養(yǎng)血通脈,解四肢厥冷。酸苦辛并進,寒熱并用,邪正兼顧。 所以,作為治療厥陰病的代表經方烏梅丸用途較廣,經因病久臟寒腑熱,上熱下寒、里熱外寒、虛實夾雜等病機相同的疾病,可以異病同治,需要醫(yī)者臨證細研,斟酌使用! |
|
來自: 四氣五味480524 > 《傷寒論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