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這是《傷寒論》中的厥陰病提綱證條文。厥陰之本義為兩陰交盡,厥陰為陰盡陽生之經。厥陰病,多是陰盡陽生,寒熱往來錯雜的一類疾病。治當寒熱并用,清上溫下,方用烏梅丸加減。以下結合自己的學習讀書感悟,對烏梅丸的組方特點臨床應用略作探尋稍作總結。 1 烏梅丸組方特點 烏梅丸重用味酸之烏梅,以酸屬木味,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也。溫熱藥共七味,川椒當歸溫厥陰,細辛則溫太陽少陰,干姜附子雖三陰皆溫,然干姜偏于太陰,附子偏于少陰,桂枝則是太陽厥陰之藥。將欲升發(fā)之,必固酸斂之。以烏梅之酸斂,將眾多溫熱藥聚于厥陰,幫助厥陰之藥真正實現木之生發(fā),陰陽順接。厥陰之氣郁遏必生熱,配以黃連黃柏苦寒清熱。人參一為扶正,一為生津止渴。烏梅亦能生津止渴。此方寒溫兼施,酸苦辛甘同用。正如劉渡舟先生所說“其組方特點反映了厥陰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即由厥陰疏泄不利,氣機失調,以致寒熱格拒上下,陰陽氣不相順接,并進而導致脾胃不和,升降失常。” 2 烏梅丸主治證候 歷代不少醫(yī)家把烏梅丸視作蛔厥專方,現行中醫(yī)院校方劑學教材亦將烏梅丸列于驅蟲劑,言其酸苦辛同用,使“蛔得酸則靜,得苦則下,得辛則伏”。試問依據從何而來?清代傷寒名家柯韻伯曾提出:“烏梅丸為厥陰主方,非只為蛔厥專劑矣。”繼柯氏之后,《醫(yī)宗金鑒》、章虛谷等皆強調烏梅丸為厥陰正治之主方。因其組方重用烏梅,既能滋肝,又能泄肝,酸與甘合則滋陰,酸與苦合則泄熱,是烏梅丸配伍意義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辛與甘合,能夠溫陽;辛與苦合,又能通降,所以用于厥陰病陰陽兩傷、木火內熾最為允當。 亦有歷代醫(yī)家注解《傷寒論》烏梅丸證條文,皆以吐蛔、腹痛伴厥逆作解,今有人則言蛔厥與西醫(yī)的膽道蛔蟲癥相似,亦有不妥。如江爾遜先生治多例蛔厥,皆言煩言躁而未言疼痛與厥逆,因其與原文中的“病者靜而復時煩,須臾復止”相符合。 3 烏梅丸病機辨識 仲景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用藥當“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而調之。”肝主風木,脾胃屬土,葉天士語“風木一動,必乘脾胃”。如厥陰主癥中,心中疼熱為肝火橫逆犯胃,饑而不欲食為火盛消谷,木不疏土所致。 溫病大家葉天士對經方的運用有許多獨到之處,如善于運用烏梅丸治療多種內傷雜病和婦科疾病。《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有記載:徐氏屢屢墮胎,下元氣怯,而寒熱久嗽,氣塞填胸,涌吐涎沫,乃郁勃嗔怒。肝膽內寄之相火風木,內震不息,犯胃則嘔逆吞酸,乘胸侵咽,必脹悶喉痹,漸漸昏迷欲厥,久延不已,為郁勞之疴。此治嗽清肺、重鎮(zhèn)消痰,越醫(yī)越兇???/span>《內經》肝病主治三法,無非治用治體。又曰:“治肝不應,當取陽明。蓋陽明胃土,獨當肝木之侵侮,所以制其沖逆之威也,是病原治法大略。”安胃丸,椒梅湯送。安胃丸即為烏梅丸加入青皮、白芍、川楝子。 余國俊先生提出胃下垂可以從肝論治,考慮為木土不和——肝旺乘脾,膽熱胃寒證予烏梅丸加味。胃下垂主癥為腹脹,餐后加重,病機為肝旺乘脾,脾不運化。烏梅丸中重用烏梅,取其至酸之味,至柔之性,入肝經以斂肝瀉肝(肝以散為補以斂為瀉),又以川椒、細辛、干姜、附子、桂枝之辛溫剛燥,配以黃連黃柏之苦寒,則寒熱剛柔并用,泄厥陰而和少陽。復以人參、當歸甘溫補陽明。合而視之,烏梅丸確實堪稱從整體上調節(jié)木土失和證候的最佳復方。 江爾遜先生常說“烏梅丸常有意外之效”??v觀古今,烏梅丸的臨床應用中,病機為肝火內盛、肝旺乘脾、木土失和證候的病案不勝枚舉,因其不僅為厥陰主方,亦為理肝要劑。雖無一味行氣破氣之藥,但它全面調理綜合調節(jié),恢復肝的正常條達之性疏泄之職。 《謙齋醫(yī)學講稿》言烏梅丸可用于“肝臟正氣虛弱而寒熱錯雜之證”?!案螢槲迮K之賊”,肝臟的生理病理與其他臟腑亦密切相關,肝臟的疾病易變生其他臟腑疾病。烏梅丸的臨床應用后世醫(yī)家多有發(fā)揮,遠不局限于傷寒論中所述的蛔厥、下利及消渴。如蒲輔周先生曾用此方治療癔病,亦有用其治療巔頂痛、睪丸腫痛等厥陰之脈循行所過部位疾患,內科疾病婦科疾病亦多有應驗,皆因其寒熱錯雜,陰陽俱虛,虛實并見,都可用烏梅丸以調和陰陽,溫清并補,酸收辛散,斂肝瀉肝,使氣血得暢,正氣逐漸恢復充盛。由此可見正確辨識病機為恰當運用烏梅丸的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烏梅丸絕非蛔厥專方,其在治療木土不和證候中屢屢應驗,更因其加減化裁,應用廣泛。烏梅丸為蛔厥專方,更為厥陰正治之方,理肝要劑。當先理解其組方精髓立方要旨,臨床應用才可舉一反三,以求師其意而不拘其方,守其法而不拘其藥。 [參考文獻] [1]劉力紅.思考中醫(yī).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余國俊.中醫(yī)師承實錄.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 [3]姜建國.傷寒論講義.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y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