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 ■ 心培養(yǎng)志向要效法靈龜 ■ 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 ■ 發(fā)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 ■ 散發(fā)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采取行動,要效法鷙鳥。 ■ 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就使用猛獸功法。 ■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就使用靈蓍功法。 1、盛神法五龍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yǎng)神之所,歸諸道。 強化人的精、氣、神,要效法五行之龍變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體的五臟之氣很強。其中在五臟之氣——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處所,品德樹神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養(yǎng)神之寶,歸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瘹猓忍斓囟?,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 所謂“道”是產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萬物。萬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萬物化之為氣。“氣”先天地而生,看不見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們就稱它為“神靈”。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yǎng)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所說的“道”,是神明的本源,萬物變化之始,由此修德、養(yǎng)五氣,人就能專心致志,獲得一定的道術。所謂“道術”就是在“神氣”出入身體時,人能自由運用它。人的身體有九竅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與外界接觸的門戶,由心靈總管它們。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圣人;圣人者,以類知之。 人本受命于天,故稱為真人。真人原天合為一體。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練內功,就稱為“圣人”。所謂“圣人”,是能掌握以此類推的方法,解決疑難。 故人與生一,出于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于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 人生活在天地間,就在于隨環(huán)境變化。接受外界知識在于利用各種感覺器官;解釋疑難在于通過心靈進行綜合分析。苦無心靈的思維,“道術”則有不通之處。 其通也,五氣得養(yǎng),務在舍神,此之謂化。 要使“道術”通達,務必內養(yǎng)“五氣”———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歸于自身。此一過程稱之為“化”。 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yǎng)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于身,謂之真人。 亦萬物自然運化的規(guī)律,內養(yǎng)“五氣”。在“志”、“思”、“神”、“法”中,“種”氣樹最主要的。要用“靜和”之法養(yǎng)氣,養(yǎng)氣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現(xiàn)威勢,就能無所不為,使氣常存于身,使“神”氣變化,歸之于身,被稱之為“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zhí)一而養(yǎng)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yǎng),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yǎng)志。 所謂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萬物產于一的自然規(guī)律養(yǎng)護萬物,懷大志,施道德,養(yǎng)育萬民、以無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謂士,一般能通達此理,也能精神旺盛,養(yǎng)氣養(yǎng)志。 2、養(yǎng)志法靈龜 心培養(yǎng)志向要效法靈龜 養(yǎng)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如果不培養(yǎng)志向,心的思想活動便不會暢達。如果有了某種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慮,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動便不暢達。 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于胸中,故內以養(yǎng)志,外以知人。養(yǎng)志則心通矣,知人則職分明矣。將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養(yǎng)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yǎng)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心的思想活動專一,欲望便無隙可乘;欲望無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會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會暢達。思路暢達,和氣便流通;和氣流通,亂氣便不會在胸中煩亂。所以,對內要培養(yǎng)志氣,對外要了解人。培養(yǎng)志氣就會心思暢通,了解別人就會職責明確。如果要把培養(yǎng)志氣之術用于對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養(yǎng)志氣的。了解別人的志氣的盛衰狀況,就可以培養(yǎng)他的志氣:觀察別人的志趣愛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志不養(yǎng),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虛;志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一。養(yǎng)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如果不培養(yǎng)志氣,心氣就不穩(wěn)固;心氣不穩(wěn)固,思路便不通暢;思路不通暢,意志便不堅實;意志不堅實,應對便不理直氣壯;應對不理直氣壯,就是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的表現(xiàn)。喪失志向和心氣衰弱,說明他的精神頹喪了。精神頹喪,便會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專一地探求、領會事理。由此可見,培養(yǎng)志向的重要。如何培養(yǎng)志向呢?首先要從使自己鎮(zhèn)定開始;自己鎮(zhèn)定了,志向意愿便會充實堅定;志向意愿充實堅定,威勢就不會分散。精神明暢,經常固守,就能夠震懾對方。 3、實意法螣蛇 要使思想充實,必須效法螣蛇。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 思想充實,產生于氣的思考活動。心要求安靜,思考要求深遠。 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 心一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 神策生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擾亂;謀劃周詳,事業(yè)的成功便沒有隰隔。 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 思想堅定,心里便順暢;心里安靜,他所作的一切便不會有差錯。精神便自得其所,便會專一集中。 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 如果思想活動不安定而游離在外,奸邪之徒便可憑借這種狀況干壞事,欺詐陰謀便可乘機迷惑自己,于是說出話來便不會經過心的仔細思考。 故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 所以,要使心術真誠。必須堅守專一之道而不改變,等待別人開誠相見。彼此交流。認真聽取和接受別人的意見。 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計謀是關系國家成敗的關鍵。如果思想不交融,聽到的情況便不周詳;接受的東西不恰當,計謀就會發(fā)生失誤。那么,思想上便沒有真誠可信的東西,變得空虛而不實在。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志,思之太虛,待神往來。 要自然無為,使得五臟和諧,六腑通暢,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動。這樣便可以精神內斂來洞察一切、聽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堅定,使頭腦達到毫無雜念的空靈境界。等待神妙的靈感活動往來。 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于無方,而神宿矣。 從而可以觀察天地的開辟,了解造化萬物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陰陽二氣周而復始的變化,探討出人世間治國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門戶便可了解天下的萬事萬物,不把頭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沒有見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稱,不走動便可以達到目的地。這便叫做'道知',即憑借道來了解一切。憑道來了解一切,可以通達神明,可以應接萬事萬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4、分威法伏熊 發(fā)揮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準備出擊的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 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籠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發(fā)揮。所以,要使志向堅定,思想安靜,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 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 威力發(fā)揮要盛大,憑著內部的充實堅定;內部充實堅定,威力發(fā)出便沒有誰能抵擋。沒有誰能抵擋.就能以發(fā)出的威力震動別人,那威勢像天一樣無不覆蓋。 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 這便是用堅實去對付虛弱,用有威力去對付無威力。這就好像'鎰'和'銖'比較一樣,相差懸殊。所以,只要一動便一定有人跟從,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 撓其一指,觀其余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 只要彎動一個指頭,便可看到其他指頭的變化。威勢一發(fā)出,就可使情況發(fā)生變化,沒有誰能夠阻擋。 審于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yǎng)志以視間。 對唱和的狀況進行周詳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對方的任何間隙.明了活動變化的情況,于是威力就可以發(fā)揮出來。自己要活動變化,一定先要培養(yǎng)志向、隱蔽意圖,從而觀察對方的間隙,把握住時機。 知其固實者,自養(yǎng)也。讓己者,養(yǎng)人也。 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實堅定,是養(yǎng)護自己的方法;自己講求退讓,便是使別人馴服的方法。 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所以,能夠'神存兵亡',即精神專注而進擊之勢毫不表現(xiàn)出來,那便是大有可為的形勢。 5、散勢法鷙鳥 散發(fā)威勢。即利用權威和有利形勢采取行動,要效法鷙鳥。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 散發(fā)威勢,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發(fā)威勢,一定要抓住間隙(時機)采取行動。 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 威力收斂集中,內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對方的間隙采取行動,那么,威勢便可以發(fā)散出去。 夫散勢者,心虛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 散發(fā)威勢時,要思想虛靜,從而考慮周詳;要意志充沛,從而能夠決斷。如果意志衰微,便會喪失威勢,加上精神不專一,那么。說起話來便會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變化不定。 故觀其志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 所以,要觀察對方的思想意志和辦事標準,運用揣摩之術游說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權謀謀劃各種事情,有時圓轉靈活,有時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間隙或意志等主客觀條件,就不能發(fā)散威勢。因為散勢必須等待間隙而采取行動,一行動便要發(fā)出威勢。 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 所以,那些善于發(fā)現(xiàn)間隙(時機)的人,一定是內部蓄積著五臟精氣,對外能觀察形勢的虛實。他一旦行動.便不會失去散發(fā)威勢的實效,便會緊緊抓住對方的思想意志。及時了解對方的計謀。 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總之,形勢是決定利害的,也是能夠權變并發(fā)揮威力的條件。威勢衰敗,往往是因為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審察事物結果。 6、轉圓法猛獸 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就使用猛獸功法。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一。 所謂要像圓珠那樣運轉自如,便是指計謀沒有窮盡。要能使計謀無窮運轉,必須要有圣人的胸懷,從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這種不可估量的智慧來通曉心術。 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 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測的,處于一種混沌的統(tǒng)一狀態(tài)。用變化的觀點來討論萬事萬物,所闡明的道理是無窮無盡的。智慧謀略,各有各的形態(tài)。有的靈活圓轉,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開,有的隱秘,有的順利,有的兇險,這是為了應付不同的事類。 故圣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所以,圣人根據這種情況以運用智謀,像圓珠運轉,以求計謀與事物狀況相吻合。他發(fā)揚自然造化之道,謀略開始后的一切舉動無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觀察研究神妙莫測的領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 天地是沒有終極的,人事是變化無窮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類別。 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 觀察一個人的計謀,便可預測他的吉兇、成敗的結局。 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 計謀像圓珠一樣運轉變化,有的轉化為吉,有的轉化為禍。圣人憑借自然之道,能夠預先了解事物的成敗,因此能夠靈活運轉而確立某種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敗的關鍵。 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 圓轉靈活,是為了使彼此意見融洽;方正直率,是為了正確地處理事務。運轉變化,是為了觀察計謀的得失;接觸外物,即與人交往,是為了觀察別人進退的意圖。 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只有了解事物的關鍵,把握對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對方緊密聯(lián)合,使彼此的主張一致。 7、損兌法靈蓍 減損雜念以使心神專一,就使用靈蓍功法。 損兌者,機危之決也。 減損雜念、心神專一是判斷事物隱微征兆的方法。 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 事件有偶然巧合,萬物都有成有敗。隱微的變化,不可不仔細觀察。 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 所以,圣人用順應自然的無為之道來對待所獲得的情況,觀察言辭要與事功相結合。 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之辭。 心神專一,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決行動。行動了,解說了,外界還是不贊同,圣人不強加辭令進行辯解。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志不亂而意不邪。 所以,聰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張而排斥掉別人的主張。因而能夠做到語言扼要而不繁瑣,心里虛靜而不亂想,志向堅定而不被擾亂,意念正當而不偏邪。 當其難易,而后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 適應事物的難易狀況,然后制定謀略,順應自然之道來作實際努力。如果能夠使對方圓轉靈活的策略不能實現(xiàn),使對方方正直率的計謀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 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 謀略的增減變化,都要仔細討論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勢”的權謀。發(fā)現(xiàn)對方的用心,了解隱微的征兆,然后再進行決斷。 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于千仞之堤,轉圓石于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總之,善于減損雜念而心神專一的人,他處理事物,就像挖開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萬丈深谷中轉動圓滑的石頭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