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古裝劇可謂火遍大江南北,就連小編讀小學的侄女都如數(shù)家珍,哪部電視劇發(fā)生了啥事兒都清清楚楚。愛看古裝劇的朋友一定見過這樣一個場景——主角一行人走進客棧,店小二立馬熱情地迎上來,開口就是:“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呢?我們這里還有幾間上房,要不要看看?” 那么問題來了,“住店”我們都懂意思,可“打尖”又是啥意思呢?它為什么會放在“住店”前面呢?別急,咱接著看。 1、關于“打尖”的記載 根據(jù)考證,“打尖”一詞的歷史其實并不悠久,是在清朝初年才開始流行的,一般出現(xiàn)在白話小說中,后來才普及到生活中。 比如《紅樓夢》中寫道:“那時秦鐘正騎著馬,隨他父親的轎,忽見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 《鏡花緣》中寫道:“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過客,必殺雞宰鴨。” 對此,清朝官員福格在《聽雨叢談》中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 結合以上三者,我們便能大概得出“打尖”的意思,即在路過或投宿的客棧里吃頓便飯,它的全稱其實是“打發(fā)舌尖”,畢竟古代交通落后,出門辦事通常要走很遠的路,既然路過了客棧,自然要“祭祭五臟廟”,打發(fā)一下舌尖,才有力氣繼續(xù)趕路。 但這里要注意,“打尖”是京津一帶的方言,并非全國通用,比如在廣東一帶,“打尖”的意思就變成了一些人不守秩序,插隊的行為,也被稱為“尖隊”,所以在其他地方,店小二并不會問你是否“打尖”。 2、“打尖”的演變 上文中提到,“打尖”是從清朝初期才開始出現(xiàn)的,那么在此之前,店家又是如何詢問顧客是否要吃飯的呢? 根據(jù)專家考證,其實“打尖”是清朝人的誤寫,在宋元的小說中,他們把途中之餐稱為“打火”。因為古人在趕路的時候,通常要在野外生火做飯,這種行為就叫做“打火”,漸漸地,大家就用“打火”代表“吃飯”。 《水滸傳》中就出現(xiàn)了數(shù)次“打火”,比如吳用和李逵兩個人去北京,走了四五天,每天晚上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也就是第二天一早吃飽了上路。 元代的《西廂記》里也寫道:“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兒,前面打火去?!蹦敲辞宄癁槭裁磿选按蚧稹弊兂伞按蚣狻蹦兀科鋵嵤且驗楣糯盎稹焙汀凹狻弊趾芟?,被某位作者誤寫,之后越傳越廣,再加上清朝的官話以北京話為主,故而“打尖”這個說法推廣至全國,早已深入人心,便不做糾正,從此“打尖”就成了“吃飯”的代名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