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jīng)是“四書”和“五經(jīng)”的合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 兩宋以后學四書“四書”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南宋朱熹為儒家弟子按照從易入難排序,研究儒學義理精神的四本教科書。朱熹為這四本書作注,《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稱為“集注”——因為注釋太多,所以引用了很多前人注釋。 后來因為篇幅長短,利于刻印的原因,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xiàn)在通行的四書順序,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大學》 《大學》其實是一篇文章,出自《禮記》第四十二篇,后來單獨成“書”。相傳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子所作,實際上應該是秦漢時期儒家作品。它為我們提供了無數(shù)耳熟能詳?shù)膭钪揪渥樱纭拔锔穸笾?,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庇秩纭暗赖帽?,則得國;失眾,則失國?!钡鹊龋粍倜杜e。 它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強調(diào)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全文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它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 《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是四書中篇幅最長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它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中庸》 《中庸》和《大學》一樣,原本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nèi)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從南宋朱熹對這四本書的作注排序,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儒家在宋朝發(fā)展為理學的思想脈絡。 首先是為儒生確定人生目標——治國平天下(《大學》)。 然后講解儒家根本——仁(《論語》)。 再學習領會儒家進階——義(《孟子》)。 最后引導儒生進入高級義理思考——格物致知,追求大道(《中庸》)。 四書的編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朱熹,在他手中,儒學這間哲學土屋終于開始搞裝修,然后可以堂堂正正地住人了。從此,四書成為官書,成為中國文人必讀之書。 當然在那些反感儒學,以發(fā)現(xiàn)朱熹黑點為樂的人心中,正是這幾本書“禍害”了中國好多年。 兩漢以后學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jīng)”。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jīng),還有一本《樂經(jīng)》,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后來亡于秦末戰(zhàn)火,只剩下五經(jīng)。 這些書都是經(jīng)過孔子編著,所以在漢代儒學興起,隨著孔子成圣,這些書也就成為經(jīng)書。至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五經(jīng)博士”,這幾本書的儒家圣典地位就確認了。 《詩經(jīng)》 這個不必多說,是個中國人就知道。我們講個常識性的誤解,《詩經(jīng)》被稱作“詩三百”,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詩歌的起源,其實《詩經(jīng)》中的詩歌已經(jīng)是完全成熟的詩歌形態(tài),不論是形式,還是內(nèi)容,還是精神意境,都不是詩歌最初的那種原始狀態(tài)。我們現(xiàn)在覺得它古樸,只是相對魏晉浮華而言。 《詩經(jīng)》是春秋時期的詩歌大成,并非中國詩歌的起源。 《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記載上起堯舜,下至東周,約1500多年。基本內(nèi)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nèi)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當然,書里面自然也有后世偽作。 春秋戰(zhàn)國時稱《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儒家尊之為經(jīng)典,故又稱《書經(jīng)》。我們平時夸一個人,飽讀詩書,就是指的《詩經(jīng)》、《尚書》。 《禮記》 現(xiàn)如今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吨芏Y》是講周朝官制的,有人認為是周公旦所作,也有人認為是西漢末劉歆偽造;《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jié)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是孔子編著;《禮記》西漢禮學家戴勝解釋《儀禮》的作品,卻因為章法謹嚴,文辭婉轉,影響逐漸超越其它禮書。 以漢代所設立“五經(jīng)”來看,自然是指孔子編著的《儀禮》。而后來為《儀禮》作注釋的《禮記》影響超出了原書,唐朝后“五經(jīng)”中的“禮經(jīng)”就是指戴勝的《小戴禮記》了。 那么提出“四書五經(jīng)”說法的南宋朱熹,應該也是指《禮記》。 《易經(jīng)》 《易經(jīng)》包含《周易》,被譽為諸經(jīng)之首、三玄(《莊子》、《老子》、《周易》)之一。《易經(jīng)》分本經(jīng)和大傳兩部分。本經(jīng)包括八卦、重卦、卦辭、為易有主體,故稱為經(jīng);大傳包括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此十者合稱十翼。 十翼為闡明易經(jīng)而作,故曰傳,它是用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為結構框架,把中華民族在太古時代摸索總結出來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用抽象的符號記錄下來,進一步以陰陽變化之道來分析,說明宇宙間的一切現(xiàn)象,通過卜卦來啟示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規(guī)律。 《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jīng)過了孔子的修訂。因文字過于簡質(zhì),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xiàn),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暠《春秋公羊傳》,谷梁赤《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jīng)典。 以上九本書就是中國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五經(jīng)成于漢代,四書辨于朱熹。 兩漢以后學五經(jīng),兩宋以后學四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