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除以規(guī)模巨大而聞名世界外,也曾因為青銅兵器不銹而被世人驚嘆。對于青銅兵器不銹的現(xiàn)象,英國專家們提出了“生漆浸染”的說法,可是在他們夸夸其談時,卻忽略了一個明顯的漏洞。這個漏洞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秦始皇兵馬俑,簡稱兵馬俑,是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chǎn),目前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根據(jù)考古專家研究確定,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是為秦始皇特意建造的殉葬品。 自1974年3月兵馬俑被意外發(fā)現(xiàn)后,陜西考古研究所便一直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至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的出現(xiàn),向世人展示了秦始皇時期國內士兵的真實面貌,也領略了當年秦國一掃六國時的強大軍容。據(jù)考古專家稱,在兵馬俑出土之時,幾乎每個俑身都帶有鮮艷的色彩,但在出土之后經(jīng)過氧化化,變成了如今黃土般的顏色。值得一提的是,在兵馬俑的手上,都持著各種各樣的兵器,包括刀、劍、弓箭、戈等,雖然其木制手柄已經(jīng)腐朽殆盡,但金屬部分卻仍保存完好,甚至絕大一部分還未出現(xiàn)銹蝕的跡象。 可想而知,在兩千年的風雨變換中,任何金屬都會被侵蝕成渣,而兵馬俑手中的兵器卻如嶄新的一般,實在令人驚詫不已。此時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兵馬俑坑內的青銅武器為何會保持數(shù)千年不腐?對此,我國考古專家曾對其進行過化驗,發(fā)現(xiàn)金屬器物上都存在鉻酸鹽類物質,因此秦朝人應該在兩千多年之前就掌握了鉻酸鹽轉化涂層技術。但有趣的是,此項技術的發(fā)明時間,是在20世紀左右,這無疑是將鉻酸鹽轉化涂層技術提前了兩千多年。 如此驚天的論斷,英國劍橋大學考古系教授馬科斯·馬丁頓·托雷斯卻坐不住了,他們極力否定我國考古專家的論斷,并宣揚青銅武器不腐之謎另有他因,而不是秦人掌握了超前的冶煉技術。托雷斯教授指出,在陜西省出土的秦國青銅武器之所以不會生銹,絕非是人為原因造成的,而是一場意外造成的。 他們認為,兵馬俑武器上之所以會存在鉻酸鹽殘留物,其實并不是金屬器物本身具有的,而是武器手柄上的生漆成分。在制作木制或者竹制的長矛桿、箭桿、弩身時,秦人會在其表面涂滿生漆,便于作戰(zhàn)時使用??梢坏┠局朴袡C材料腐爛后,生漆內的鉻殘留物就會污染武器刃面。導致青銅兵器不生銹。 不過托雷斯教授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他的理論中,似乎鉻酸鹽的涂抹與污染是一回事,但事實上,兩者之間的區(qū)別相去甚遠。眾所周知,如果秦人掌握鉻酸鹽涂層技術,則青銅器物整體都會保存完好,但若是存在生漆內鉻酸鹽污染現(xiàn)象,則青銅器不可能會整體保存,而是只能遺存其中一部分,至于究竟是哪部分會有更大的幾率保存?就是一件隨機事件了。但事實擺在眼前,陜西出土的青銅兵器整體保存都完好,無疑是對英國考古專家的論斷進行了否定。 所有理論都需要基于事實之上,上世紀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素來以不腐著稱,專家曾對其加以測定,發(fā)現(xiàn)越王勾踐劍的劍身主要由錫青銅鑄成,其內還含有少量的鋁和微量的鎳,而花紋、劍柄和劍格都含有硫。如此特殊的金屬比例,以及獨特的鍛造技巧,才是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銹的的真正原因,同時也是我國古人掌握先進防銹技術的鐵證。 古代華夏的防銹技術,凸顯了祖先的無窮智慧,是勞動人民辛勤汗水及智慧的結晶,它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更經(jīng)得起國外專家們的質疑。 參考資料:《西安兵馬俑之謎》陜西出版社出版 趙繼華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