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生熟地、天冬、麥冬、石斛、黃芩、炙甘草、枳殼、茵陳、枇杷葉各9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滋陰清潤,黃芩、茵陳、枇杷葉清胃腑熱毒。全方合用共奏滋陰清熱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陰虛火炎所引起的口腔疾病。 本方具有抑菌、消炎、補(bǔ)充體液、促進(jìn)腸蠕動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yùn)用以牙齦腫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jié)、舌紅、脈細(xì)數(shù)為其湯證之要點(diǎn)。 本方適用于治療牙齦膿腫、口腔潰瘍、糖尿病、咯血、吐血、衄血等病證。而必須癥見牙齦腫痛,口舌生瘡,二便秘結(jié),舌紅脈數(shù)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yùn)用與主治疾病】 1.角膜基質(zhì)炎(陰虛血熱型)治宜養(yǎng)陰清熱,活血解毒。 以本方去枳殼、枇杷葉,加蒲公英、土茯苓各30g,赤芍、丹皮各10g為主治方。 2.老年性白內(nèi)障(陰虛內(nèi)燥型)治宜養(yǎng)陰潤燥。 以本方加減: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石決明、生地、玄參各15g,丹皮、麥冬各10g為主治方。 3.喉接觸性潰瘍(陰虛濕熱型)治宜滋陰潤喉,清化濕熱。 以本方加梔子10g,車前子、半枝蓮各12g為主治方。 若濕熱盛,瘍面大而深,或腐肉凸起,腐肉較多,喉痛較重者,加土茯苓15g,黃連10g。 4.剝脫性牙齦炎(耗傷胃陰,濕熱夾火型)治宜養(yǎng)陰清熱,化濕固齦。以本方加減:黃芪20g,生熟地、天冬、麥冬、太子參各15g,茵陳、茯苓各12g,黃芩、白芷各9g,天花粉、烏梅、桔梗、生甘草各6g為主治方。 若齦肉腫脫,滲血,日久不愈,為之久病及腎,腎陰虛兼胃火上蒸所致,宜用玉女煎加減治療。 5.皰疹性口炎(陰虛夾濕型)治宜養(yǎng)陰清熱,化濕斂瘡。 以本方加木通、淡竹葉各6g,黃連3g,生甘草3g為主治方。 6.口腔扁平苔蘚(陰虛夾濕型)治宜養(yǎng)陰清熱,化濕消斑。 以本方去石斛、枳殼,加太子參、茯苓、生薏苡仁、澤瀉各15g,茜草根12g,白芷、甘草各6g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唇風(fēng)加銀柴胡、犀角、燈心。 2.口腔腫痛糜爛加蒲公英、金銀花。 3.糖尿病加生石膏或加黃連2g. 【化裁變通】 滋陰甘露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即本方加玄參組成。功效、主治與本方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