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起手講學問的總綱、境界,然后用有子的話馬上轉入“道之本”——孝悌,從而使學問之道不空泛。道之用也,在于日常。第三章則進入了一個很奇怪的話題。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從某種方面講,這是第二章的反面?!靶┮舱?,其為仁之本與?”那么反過來,“巧言令色”,這樣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巧,美也。巧言即美言。老子曰:“美言不信”。老子不相信那些整天說好話的人,孔子也不信。但一般人都喜歡,所以能當圣人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當然也是能看透你的人。 令,伶也,靈也。也就是伶俐、機靈。 言語、容色,是一個人的內心顯露在外的兩個重要途徑,也是觀察別人的主要途徑。 所謂“巧言”,不僅僅是“好話”,而且是那種巧妙地說到你心坎里的那種話。他知道你想聽什么,怎么說能讓你高興。有時候看似批評你,卻能讓你那么地舒服。比如:“領導,我要批評你啊,你實在太不注意自己的身體了,你知道你這么勞累我們老百姓有多么心疼嗎……”這種“巧言”,等于變著法地拍馬屁,一般來說,這種人,要么不是好人,要么不安好心,嚴重點的比如趙高,沒那么嚴重的就是“作假”,討領導歡心。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真有這么好的領導,自然也會有出自真誠的勸諫。 識人之難,就在于不能不結合具體語境,來判斷哪一句是“巧言”,哪一句是真誠。 還有一種“巧言”,婉轉地用“話術”進行勸說,這種方法,屬于“曲則全”的“話術”、“游說”,目的可能是好的,比如“觸龍說趙太后”;目的是搞破壞的,比如張儀游說六國。這些不屬于本章的范圍。 令色,不是“和顏悅色”,是那種“精頭精腦”、“滿臉機靈”的那種,語言不好描述。這種人,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我對這種人,常常內心就有種排斥的感覺。所以下文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在漢代,古代人常常被稱為“忠厚長者”,在漢代選舉“賢良方正”,“忠厚長者”常常是被推選的目標。 考察一個人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每個領導都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所以,對于自己的決策,常常就喜歡聽同意的意見,而不是多聽聽反對的聲音是不是也有道理。老子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钡牵I導提出一個目標,有些人馬上就去附和,而不是多討論一下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否有足夠的人力、財力達成目標?,F(xiàn)實中,吹捧“領導圣明”的人迅速升遷,提出異議的往往靠邊站。 現(xiàn)代企業(yè)中,很多領導常常有這么句話——“(提出一個目標)我想聽的是你怎么能完成,而不是聽你說困難?!边@樣的話,好處是培養(yǎng)公司的執(zhí)行力,壞處是增加公司決策風險。如果是在執(zhí)行過程中,是基本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在決策過程中,如果沒有反對意見,就談不上討論,談不上集體決策,領導人的智商也就是公司的智商。這樣的公司,往往會迅速崛起,也會迅速衰落。這就是決策成本。 不過,這樣的領導常常也是被那些“巧言令色”的部下慣出來的,一旦這樣的領導被“養(yǎng)成”,公司上下彌漫著這樣一種氛圍,那么離崩潰也就不遠了。 作為上級,作為人格修養(yǎng),要有知人之明。所以,后文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對付“巧言令色”,要有不僅要看他言行的動機,還要觀察達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還要考察他“心之所安”,只有這樣,“巧言令色”之徒,才無法躲藏。 作為在下之一方,面對喜歡“巧言令色”的領導,該如何自處呢?后文有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與,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限于篇幅,本篇不再討論。 要之,讀《論語》,不能按照宋儒圈斷的讀,人家好好的一篇文章,如果割裂成一條一條的片段,那么必然會讀成“盲人摸象”,只見部分,不見全體,只見秋毫,不見輿薪。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附:近期文章鏈接
|
|